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宋朝 故宮 王希孟 美術 豫記 2017-04-12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千里江山圖 局部

張大萬 | 文

在我國故宮博物院內,有一幅天才的傳世之作,不是資深文藝愛好者,通常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故宮博物院評價其“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這幅畫便是《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在我國繪畫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大家熟悉的《清明上河圖》名列第七,而《千里江山圖》卻排在第六。

為什麼如此佳作卻少有人識呢?可能與其自身特性有關。由於該畫使用了很多礦物質顏料,時間久了,每次打開都會有顏料顆粒掉落,“開卷有損”。所以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後一次公開展出之後,該畫一直都是“養在深閨”。

建國後,該畫只公開展出過兩次,如今就連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都難以得見它的真容,普通觀眾更是 “緣慳一面”。

直到2017年,中國郵政決定於2月25日發行《千里江山圖》郵票1套,頓時在集郵界掀起一陣膜拜熱潮,《千里江山圖》借郵票發行之勢,才得以讓更多人所知。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千里江山圖郵票

畫中描繪的既有南國的茂林修竹、秀峰奇石,又有北國的斷崖林立、雄偉磅礴。人們紛紛驚歎於畫家精妙的畫工和細膩的心思,紛紛感嘆怎樣的妙人才能畫出如此鴻篇鉅製的神品。然而,相比這副畫,讓我更感興趣的卻是它背後那位900年多前生活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的天才畫家。

兩幅畫,決定天才少年的生死

按照常理,作畫者通常會在自己的畫作旁題詞留字,就算不提詩,至少也會留下名字或印上私印。但這幅畫是個例外,畫家本人沒有給自己的名款留下方寸之地。後世人通過宋朝宰相、書法家蔡京在畫上題跋才知道,作畫者是宋朝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王希孟畫像

意思說:這幅畫是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閏四月一日皇上賜予的,時年希孟十八歲,之前為畫院的學生,後被召入大內文書庫,他給宋徽宗獻過好幾次畫,都未達到皇帝的要求。不過宋徽宗看其頗具天資,就悉心教誨,並親自傳授繪畫技法。他用了將近半年時間完成此畫並獻給皇帝,這次終於得到皇上的好評,宋徽宗把此畫賞給了我(蔡京)。

蔡京的題跋不但告訴了我們這幅畫的作者是王希孟,而且還證明該畫是真跡無疑。但王希孟何許人也?正史上關於王希孟的記載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沒有這幅傳世名畫,估計王希孟的名頭早就無人知曉了。今天我們從其他記載可知的關於希孟的信息也僅僅如下:

從小因才學出眾被召入宮廷畫院,十八歲時在丹青皇帝趙佶指導下歷時半年辛苦創作出《千里江山圖》,從而獲得皇帝好評,不久又因獻畫直諫獲罪,被宋徽宗賜死,卒時不到二十歲。而這幅《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留存於世的作品。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蔡京題跋

另據清人編纂的《北宋名畫臻錄》裡對《千里江山圖》的記載也提到了作者:希孟出生時有瑞鶴東來,少有異相,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十歲時就被招致內府侍駕。從此記載可知希孟是一個少年天才。

歷史上大凡年少成名的人多是性情耿直,桀驁不馴之輩。希孟獻《千里江山圖》後,聖眷優渥,春風得意。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隨即又獻《千里餓殍圖》,想以此直諫皇帝,藉以改變時局惡風。

不曾想,宋徽宗一見此畫勃然大怒。幾年前翰林待詔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描繪的民生樂業、政治清明的昇平景象他還記憶猶新;就連你自己不久前進獻的《千里江山圖》中描繪的不也是春和景明、大好河山麼?如今,你又獻上這麼一幅流離失所、慘不忍睹的“萬里河山”,是何居心嘛!

於是,年僅二十歲的天才少年被宋徽宗賜死。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千里江山圖 局部

為何皇帝要賜死少年?

宋徽宗曾親自教王希孟作畫,可見,深得徽宗寵愛,何以因一幅畫就賜死王希孟呢?

《千里江山圖》,希孟作此畫耗絹一整匹,遵循傳統青綠技法又大膽突破,施以極為細膩的筆法渲染,以長卷的形式畫出了連綿的山巒、浩淼的江河,野市、漁村間於其中,又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行船、行旅、飛鳥等等。

整幅畫卷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幻,氣勢連貫,充分展現了錦繡江山之壯美。

但其實,《千里江山圖》並非寫實之作。王希孟自幼生長在皇宮,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可能並沒有太多機會飽覽大好河山,所以此畫推測應為其詩意般的想象。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千里江山圖 局部

而《千里餓殍圖》,如今雖早已不知所蹤,但看畫名,依希孟的性格推斷,應該是一幅當時社會的寫真圖。估計畫面上皆是流離失所、慘不忍睹的“千里流民”,放眼觀處盡是破敗不堪、餓殍遍地的“萬里河山”。

官家趙佶很有《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畫中所描繪的抱負。認為朝堂之上,文有擅長書畫的蔡京為相,武有精於蹴鞠的高俅為太尉,大內之中有文武雙全的童貫太師東征西討,安邦定國。運河之中,江南的糧米和花石綱正源源不斷的逆流而上;京城裡艮嶽內能工巧匠在夜以繼日的實現著皇帝的“偉大藍圖”。天朝上下,南方富庶而穩定,北疆安寧又祥和。

你一從小長於宮中的一介書生,垂髫小兒,在哪裡見過“千里餓殍、萬里流民”?分明是受了妖人指使,膽敢在這太平年代裡蠱惑人心,擾亂聖聽。汙衊我治下的盛世圖景,就是我大宋的罪人,任你才華橫溢,年少有為,我趙宋官家也不能饒你。

天才少年畫出故宮的“神祕”傳世名畫,然後,天才少年,卒

千里江山圖 局部

但現實是,隨著希孟的離去,那位史筆遺恨丹青永紀的皇帝正駕著遑遑大宋這輛破車,驅使著“童、高、蔡”這三匹“寶馬良駒”瘋狂的疾馳在“廣闊”的溜光大道上,越跑越遠,最後穿越幽雲故地,直抵天邊的五國城,沒多久就“北狩”做了金人的“昏德侯”。

《千里江山圖》描繪的是希孟詩意的理想,而《千里餓殍圖》是希孟眼中真正的現實。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抱負不能得以施展,壯志未酬身先死。

唯一可幸的就是他的“理想”借這幅《千里江山圖》得已流傳千古,而他眼裡的“現實”隨著那幅《千里餓殍圖》被遺棄在千年前的舊時空裡。理想也終於在他身後千年變成了現實, 今日是如此千里江山大好。

作者簡介:

張大萬,原名張可賓,地道河南人。懷著一腔為家鄉而歌的熱情,在業餘喜歡寫些鄉土小文,以報家鄉養育之恩。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