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王希孟在被宋徽宗教導幾個月後就出山了,他想看一看詩和遠方,他想看看這世間的山山水水,他想畫一幅超越前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

面對如此的雄心壯志,宋徽宗很是欣慰,大力支持,為他的畫作準備了足夠的資金與上等的顏料。如果有朋友看過《國家寶藏》,就會更加詳細地瞭解到《千里江山圖》真的很貴。用於畫作的顏料,都是採用無價的寶石與千年的貝殼,如此才能使其顏色在這千年裡都未暗淡。

公元1113年,王希孟在遊走半年後回來了,併為宋徽宗獻上了一幅驚世鉅作,這幅作品,被後世譽為“千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存放於故宮博物館中,每次對外開放,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關於這幅畫是如何的精美,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只能表示出震驚,然後說上一些“好看、美妙”等庸俗的詞,這些詞是不足以來形容這幅畫的。所以,大家想更加深入瞭解這幅畫究竟有多美,還是請觀看《國家寶藏》吧。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王希孟在被宋徽宗教導幾個月後就出山了,他想看一看詩和遠方,他想看看這世間的山山水水,他想畫一幅超越前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

面對如此的雄心壯志,宋徽宗很是欣慰,大力支持,為他的畫作準備了足夠的資金與上等的顏料。如果有朋友看過《國家寶藏》,就會更加詳細地瞭解到《千里江山圖》真的很貴。用於畫作的顏料,都是採用無價的寶石與千年的貝殼,如此才能使其顏色在這千年裡都未暗淡。

公元1113年,王希孟在遊走半年後回來了,併為宋徽宗獻上了一幅驚世鉅作,這幅作品,被後世譽為“千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存放於故宮博物館中,每次對外開放,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關於這幅畫是如何的精美,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只能表示出震驚,然後說上一些“好看、美妙”等庸俗的詞,這些詞是不足以來形容這幅畫的。所以,大家想更加深入瞭解這幅畫究竟有多美,還是請觀看《國家寶藏》吧。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宋徽宗在看到這幅《千里江山圖》後,被震撼得無以加復,接連感嘆自己在十八歲時,是斷然畫不出這樣的青翠山河。

其實,以宋徽宗的藝術水平,他是可以畫出來的,可是,王希孟於他最大的不同在於,王希孟是一位心中有夢的十八歲少年,眼中所看到的山河是這般青翠美好,天地之間任由我來去自如,而宋徽宗身為帝王,他眼中的山河是他一人的,是狹隘的,心境不同,畫作自然就會不同。

當代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仔細看了《千里江山圖》後,曾感嘆:“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了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後來蔡京見到了這幅畫作,心中很是喜歡,就軟磨硬泡要宋徽宗贈送給自己,於是,就有了那一段跋文。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王希孟在被宋徽宗教導幾個月後就出山了,他想看一看詩和遠方,他想看看這世間的山山水水,他想畫一幅超越前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

面對如此的雄心壯志,宋徽宗很是欣慰,大力支持,為他的畫作準備了足夠的資金與上等的顏料。如果有朋友看過《國家寶藏》,就會更加詳細地瞭解到《千里江山圖》真的很貴。用於畫作的顏料,都是採用無價的寶石與千年的貝殼,如此才能使其顏色在這千年裡都未暗淡。

公元1113年,王希孟在遊走半年後回來了,併為宋徽宗獻上了一幅驚世鉅作,這幅作品,被後世譽為“千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存放於故宮博物館中,每次對外開放,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關於這幅畫是如何的精美,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只能表示出震驚,然後說上一些“好看、美妙”等庸俗的詞,這些詞是不足以來形容這幅畫的。所以,大家想更加深入瞭解這幅畫究竟有多美,還是請觀看《國家寶藏》吧。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宋徽宗在看到這幅《千里江山圖》後,被震撼得無以加復,接連感嘆自己在十八歲時,是斷然畫不出這樣的青翠山河。

其實,以宋徽宗的藝術水平,他是可以畫出來的,可是,王希孟於他最大的不同在於,王希孟是一位心中有夢的十八歲少年,眼中所看到的山河是這般青翠美好,天地之間任由我來去自如,而宋徽宗身為帝王,他眼中的山河是他一人的,是狹隘的,心境不同,畫作自然就會不同。

當代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仔細看了《千里江山圖》後,曾感嘆:“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了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後來蔡京見到了這幅畫作,心中很是喜歡,就軟磨硬泡要宋徽宗贈送給自己,於是,就有了那一段跋文。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十八歲的王希孟,正是畫壇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璀璨奪目,可又有誰會想到,短短不到兩年,他就如同流星一般匆匆劃過天際,消失於世間。

宋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多,藝術上也是大放異彩,各形各色的文人直逼那絢爛的唐朝,可是,這個朝代卻是一直都在風雨飄搖之中。

宋徽宗作為藝術家是優秀的,但是作為帝王是不合格的,談不上昏庸無道,更確切地說就是沒有治國之才,沒有容人之心,沒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那個時期,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在畫完《千里江山圖》後的王希孟又開始了遊歷人間,這一次,他看到的不再是偌大的美好山河,而是餓殍遍野,而是看似輝煌下的累累白骨。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王希孟在被宋徽宗教導幾個月後就出山了,他想看一看詩和遠方,他想看看這世間的山山水水,他想畫一幅超越前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

面對如此的雄心壯志,宋徽宗很是欣慰,大力支持,為他的畫作準備了足夠的資金與上等的顏料。如果有朋友看過《國家寶藏》,就會更加詳細地瞭解到《千里江山圖》真的很貴。用於畫作的顏料,都是採用無價的寶石與千年的貝殼,如此才能使其顏色在這千年裡都未暗淡。

公元1113年,王希孟在遊走半年後回來了,併為宋徽宗獻上了一幅驚世鉅作,這幅作品,被後世譽為“千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存放於故宮博物館中,每次對外開放,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關於這幅畫是如何的精美,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只能表示出震驚,然後說上一些“好看、美妙”等庸俗的詞,這些詞是不足以來形容這幅畫的。所以,大家想更加深入瞭解這幅畫究竟有多美,還是請觀看《國家寶藏》吧。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宋徽宗在看到這幅《千里江山圖》後,被震撼得無以加復,接連感嘆自己在十八歲時,是斷然畫不出這樣的青翠山河。

其實,以宋徽宗的藝術水平,他是可以畫出來的,可是,王希孟於他最大的不同在於,王希孟是一位心中有夢的十八歲少年,眼中所看到的山河是這般青翠美好,天地之間任由我來去自如,而宋徽宗身為帝王,他眼中的山河是他一人的,是狹隘的,心境不同,畫作自然就會不同。

當代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仔細看了《千里江山圖》後,曾感嘆:“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了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後來蔡京見到了這幅畫作,心中很是喜歡,就軟磨硬泡要宋徽宗贈送給自己,於是,就有了那一段跋文。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十八歲的王希孟,正是畫壇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璀璨奪目,可又有誰會想到,短短不到兩年,他就如同流星一般匆匆劃過天際,消失於世間。

宋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多,藝術上也是大放異彩,各形各色的文人直逼那絢爛的唐朝,可是,這個朝代卻是一直都在風雨飄搖之中。

宋徽宗作為藝術家是優秀的,但是作為帝王是不合格的,談不上昏庸無道,更確切地說就是沒有治國之才,沒有容人之心,沒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那個時期,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在畫完《千里江山圖》後的王希孟又開始了遊歷人間,這一次,他看到的不再是偌大的美好山河,而是餓殍遍野,而是看似輝煌下的累累白骨。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畢竟是少年的心性,他向宋徽宗直言進諫,可是宋徽宗不理睬。他知道宋徽宗對於畫作不會拒絕,就畫了一幅《千里餓殍圖》。

上一次是千里江山,這一次是千里餓殍,似乎可以聽到當時王希孟的心中滴血的聲音。現在回想,那千里江山就是一個笑話而已,對於藝術而言,這是一種嘲笑與褻瀆。那時,王希孟的理想開始崩塌。

宋徽宗在看了《千里餓殍圖》後大怒,將畫作焚為灰燼,並下令賜死王希孟。他坦然接受了死亡,在臨時之前,懇求宋徽宗讓他在看一眼《千里江山圖》,這是最後的希冀。

搞藝術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的,宋徽宗也知道《千里江山圖》對於王希孟的意義,就准許了。

可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畫室中的王希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有人說是宋徽宗惜才,不忍殺害他,就偷偷將他放走。更有一種傳奇的說法,王希孟在觀畫時遁入畫中,化作了那些白色人影中的一員,永遠活在了自己的畫中,看著這個朝代的興衰交替。

對於藝術,那我們就用藝術的手法,我們相信他就活在自己的畫中,永遠都只有二十歲。

"

“英年早逝”這個詞,看似很悲傷,但背後充滿複雜與矛盾,很多人希望有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可是又不願意揹負起“早逝”的代價。

也許,當他們暮年之時看著一事無成的自己,覺得“英年早逝”也是一種榮幸。

談論起英年早逝的人物,很多人最先會想到王勃,這位少年以天才之態橫空出世,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後,就飄然離去,年僅26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緬懷王勃,感嘆其天縱之才,卻苦於時光沒有給他更加展現自己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會提起另一位少年,也是姓王,也是英年早逝,而且才只有20歲。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中國帝王史中,有兩位入錯行的皇帝,一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就是鍾情於書法繪畫的宋徽宗趙佶。

拋開帝王的身份,一位是偉大的詞人,一位是偉大的書法家、畫家。但是無奈身處於那龍椅之上,就應該做一些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寫寫畫畫,談天說地,還是先悠著點。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大力發展藝術事業,組建了國家級美術院校。作為“國字號”的院校,裡面的學員自然都是人才,而在這滿天星辰中,有一顆星光芒照耀著九天,他就是王希孟。

這是一個很讓人陌生的名字,如果談論起歷史,也很少會被提起,但如果談論起書畫,則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翻開歷史的書卷,我們會發現,這位流傳下《千里江山圖》的天才畫家,人們所知甚少,大多都是隻言片語,只有一處較為詳細的跋文如此說道:“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出自於蔡京之手,我們可以通過這段話想象道當時的景象。

有一位少年,不知出身何處,也不知籍貫如何,只知道他從小就驚才豔豔,在十幾歲時進入宮中學畫。

畢竟是十幾歲的年紀,沒有歲月的沉澱,王希孟在一開始的畫作,並不是很好,可是作為資深畫家的趙佶慧眼識珠,看出了他的潛力與天賦,就特招他進入了最高學府,並親自傳授他畫藝。

此時,王希孟還不到十八歲。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妒忌都是可怕的,十八歲的他,就應該得到了政界與藝術界的雙料領袖宋徽宗的認可,這一切是幸運,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就如同郭靖被江南七怪教導了十幾年的武功,郭靖還是一隻菜鳥,而全真教的馬鈺簡單教導後,武功大有精進,後來又被洪七公教導後,更是一躍千里,這就說明了老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優秀,而是老師火候不夠。

在遇到宋徽宗這個名師後,王希孟的功力見長,照這種趨勢下去,再過一個十年八年,未來的畫壇想必就是他王希孟的了。可是,王希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可能是冥冥之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之路快走到頭了,他想留下自己的一幅作品,一幅真正的傳世之作。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王希孟在被宋徽宗教導幾個月後就出山了,他想看一看詩和遠方,他想看看這世間的山山水水,他想畫一幅超越前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作品。

面對如此的雄心壯志,宋徽宗很是欣慰,大力支持,為他的畫作準備了足夠的資金與上等的顏料。如果有朋友看過《國家寶藏》,就會更加詳細地瞭解到《千里江山圖》真的很貴。用於畫作的顏料,都是採用無價的寶石與千年的貝殼,如此才能使其顏色在這千年裡都未暗淡。

公元1113年,王希孟在遊走半年後回來了,併為宋徽宗獻上了一幅驚世鉅作,這幅作品,被後世譽為“千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存放於故宮博物館中,每次對外開放,都會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關於這幅畫是如何的精美,作為一個外行人,我只能表示出震驚,然後說上一些“好看、美妙”等庸俗的詞,這些詞是不足以來形容這幅畫的。所以,大家想更加深入瞭解這幅畫究竟有多美,還是請觀看《國家寶藏》吧。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宋徽宗在看到這幅《千里江山圖》後,被震撼得無以加復,接連感嘆自己在十八歲時,是斷然畫不出這樣的青翠山河。

其實,以宋徽宗的藝術水平,他是可以畫出來的,可是,王希孟於他最大的不同在於,王希孟是一位心中有夢的十八歲少年,眼中所看到的山河是這般青翠美好,天地之間任由我來去自如,而宋徽宗身為帝王,他眼中的山河是他一人的,是狹隘的,心境不同,畫作自然就會不同。

當代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仔細看了《千里江山圖》後,曾感嘆:“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了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後來蔡京見到了這幅畫作,心中很是喜歡,就軟磨硬泡要宋徽宗贈送給自己,於是,就有了那一段跋文。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十八歲的王希孟,正是畫壇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璀璨奪目,可又有誰會想到,短短不到兩年,他就如同流星一般匆匆劃過天際,消失於世間。

宋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多,藝術上也是大放異彩,各形各色的文人直逼那絢爛的唐朝,可是,這個朝代卻是一直都在風雨飄搖之中。

宋徽宗作為藝術家是優秀的,但是作為帝王是不合格的,談不上昏庸無道,更確切地說就是沒有治國之才,沒有容人之心,沒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那個時期,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在畫完《千里江山圖》後的王希孟又開始了遊歷人間,這一次,他看到的不再是偌大的美好山河,而是餓殍遍野,而是看似輝煌下的累累白骨。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畢竟是少年的心性,他向宋徽宗直言進諫,可是宋徽宗不理睬。他知道宋徽宗對於畫作不會拒絕,就畫了一幅《千里餓殍圖》。

上一次是千里江山,這一次是千里餓殍,似乎可以聽到當時王希孟的心中滴血的聲音。現在回想,那千里江山就是一個笑話而已,對於藝術而言,這是一種嘲笑與褻瀆。那時,王希孟的理想開始崩塌。

宋徽宗在看了《千里餓殍圖》後大怒,將畫作焚為灰燼,並下令賜死王希孟。他坦然接受了死亡,在臨時之前,懇求宋徽宗讓他在看一眼《千里江山圖》,這是最後的希冀。

搞藝術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的,宋徽宗也知道《千里江山圖》對於王希孟的意義,就准許了。

可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畫室中的王希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有人說是宋徽宗惜才,不忍殺害他,就偷偷將他放走。更有一種傳奇的說法,王希孟在觀畫時遁入畫中,化作了那些白色人影中的一員,永遠活在了自己的畫中,看著這個朝代的興衰交替。

對於藝術,那我們就用藝術的手法,我們相信他就活在自己的畫中,永遠都只有二十歲。

18歲的天才少年,留下千年傳世之作,20歲時消失於天地間

近千年的歲月過去了,《千里江山圖》依舊散發著魅力,吸引著無數的人,那位畫中的少年,看到這一切,嘴角肯定帶著笑吧。

並不是因為有人來看他的畫作,而是他看到了這個時代,這才是他心中的千里江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