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宋仁宗於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嘉祐八年(1063年)駕崩,在位41年,終年54歲。

宋代大儒邵伯溫描述了仁宗駕崩時舉國上下披麻戴孝、悲痛不已的情景。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宋仁宗劇照

得知仁宗死訊,整個汴京城哀哭一片。商人和官差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平民和農戶也停止了勞動,甚至連乞丐和小孩子,都拿著紙錢到皇城外焚燒祭奠。遺詔傳到洛陽時,7歲的邵伯溫清楚地記得,那天城內所有的軍兵百姓乃至婦女小孩,大家齊齊向東跪拜,痛哭流涕。整個洛陽城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人燒紙錢,菸灰瀰漫天空,把陽光都給遮住了。甚至,他家親戚前往劍州上任時,走在亂山叢中都能看到當地提水的婦女也頭戴白帽,邊走邊哭。

宋廷派使者去遼國通報,燕雲的百姓聽聞仁宗駕崩的消息後,無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無不掩面流涕。遼國道宗皇帝拉著使者的手,悲傷地說:“四十年不識兵革矣!”遼道宗還派人在遼國境內為宋仁宗建立了衣冠冢,按時祭拜,猶如對待自家的尊長。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遼國皇帝劇照

作為國君,仁宗的駕崩不但讓本國百姓哀慼一片,就連鄰國的君主也為之悲痛,這需要何等的魅力?

元末名相脫脫在其所著的《宋史》中,對宋仁宗進行了高度評價——為人君、止於仁。

那為什麼仁宗能收穫如此之多的尊重呢?今天,老宋就帶大家來全面認識一下宋仁宗。

一個空前的“好”皇帝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皇帝,宋仁宗在很多方面都堪稱人君表率,不敢說絕後,那也是空前。

如果,以“文韜武略”作為評價一個君王的標準,那宋仁宗稱不上是“偉大”,且不跟太宗、太祖比,就連真宗他也未必能及。但要是從人格魅力上來說,仁宗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劇照

一、為政寬容,是千古以來難得的賢君

益州有個四五十歲的老儒生多次參加科舉都沒有考中,心裡很鬱悶,就在官衙外牆上寫了一首詩:“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意思是,我要佔據劍閣、燒斷棧道、自立為王。

這可是赤裸裸的反詩啊!按照以往經驗,此人必死無疑。可當益州知州把此事上報給宋仁宗之後,宋仁宗卻批示:這老人家不過是一心想出仕,可惜就考不中,法法牢騷罷了,何必為難他呢?不如給他個司戶參軍噹噹,看看才幹如何。結果,那人非但無罪釋放,還因寫了謀逆詩詞當上了四川戶籍科科長。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宋仁宗畫像

二、寬仁治國,卻對自己要求異常嚴格

仁宗從小就喜歡吃一些海鮮、燒烤之類辛辣有味的食物。有一次,他上完早朝和身邊的宦官說:“最近幾日晚上都好餓,整晚睡不著覺,好想吃烤羊啊!”宦官回答:“陛下為什麼不下旨讓下面的人準備呢?”

仁宗說:“我聽說,每當大內有什麼需要的時候,外面都會把它當成一項制度來完成。我擔心從此之後就要夜夜宰殺羊只,時刻為朕準備了。這樣的話,浪費太大了。”

宦官宮女們聽到皇上說出此等話語,全都下跪磕頭,三呼萬歲。有這樣仁德的皇帝,確實是天下百姓之福啊!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宋仁宗劇照

三、虛心納諫,暗中壓制黨爭

大家只知,唐太宗因虛心聽取魏徵諫言而名垂千古。殊不知,宋仁宗不僅有包拯這麼一個剛正不阿的大臣,還有王素、歐陽修、餘靖、蔡襄四大諫官。

以王素為首的四大諫官,在慶曆年間做了很多的大事。比如:彈劾宰相呂夷簡、舉報陝西邊關將士的不法行為、建議加強北疆防備、提議罷黜宰相晏殊等。而仁宗對王素等人的忠於職守非常欣賞,特意賞賜王素三品服官色,歐陽修、餘靖、蔡襄五品服官色,並且當面褒獎他們:“卿等都是朕親手提拔的,為官做事無所迴避的,這很好,朕要給你們特別賞賜!”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包拯劇照

不過,仁宗也不是事事都聽從百官的進言,對任何事情他心中都自有一番斟酌。

慶曆四年,為了應付西夏,朝廷在江南一帶低價徵收糧食,然而有不少官員趁機魚肉百姓。甚至,有一位名叫王倫的軍士趁機作亂,叛軍人數迅速從幾百擴充到幾千。

起初,王倫在和州發動政變時,一路攻城拔寨,幾乎無人可擋。但是進入青州地界後,青州知州陳執中堅壁清野、嚴陣以待,王倫對他心生畏懼,轉而流竄淮南。陳執中命傅永吉追擊,在和州將叛軍一網打盡。

仁宗得知此事後,不僅要大大的賞賜傅永吉,還想把陳執中調回京城。可沒想到,蔡襄、孫甫等人不幹了。他們一再上書,說陳執中不學無術、剛愎自用。然而,蔡襄等人越反對,仁宗越堅持。他當即命令宦官帶著聖旨前往青州,讓陳執中當天就隨使者回京,直接上任。

等到陳執中上任後,蔡襄、孫甫等人請辭。宋仁宗也應允了。那麼,為何仁宗在對待陳執中這件事上,這麼堅持呢?

因為蔡襄、孫甫都是新黨一派。仁宗因推行慶曆新政,導致時局動盪,為了穩固朝局,他大力啟用態度相對中立的陳執中進入宰執,等到新黨被清算乾淨後,仁宗又把晏殊、章得象等舊黨魁首罷黜,以此來壓制黨爭。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蔡襄雕塑

四、善斷家務,後宮井然有序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身為一國之君,最難處理的不是軍政要務,而是嬪妃之間的爭寵和親眷謀官等,那仁宗又是如何處理家務事的呢?

張貴妃,在仁宗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她只是宮人養女,身份低微。仁宗在一次酒會中認識了張氏之後,便一見傾心。短短几年的時間,張氏就從小才人,混成了僅次於郭皇后的貴妃。仁宗甚至動過廢掉郭皇后改立張貴妃的念頭。然而,天妒紅顏,張貴妃30出頭的時候就去世了。仁宗對此悲痛萬分,不顧大臣的反對,在皇后在世的情況下,追封張貴妃為溫成皇后。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當然,張貴妃盛寵至極,自然想過為親戚謀一個好職位。她多次在仁宗面前吹枕邊風,希望仁宗能賞賜伯父張堯佐宣徽使這個官職。不出仁宗所料,此事遭到了包拯的極力反對。包拯在朝堂上慷慨陳詞,唾沫都噴到了仁宗臉上。仁宗將計就計,就此放棄了宣徽使的任命。

仁宗帶著滿臉的口水,委屈巴巴的跑到張貴妃面前,一邊擦口水一邊說:“殿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御史乎?”言下之意,我如此受辱,完全是因為你啊!

從此以後,張貴妃很久都沒有再提給家人封官的事了。

可見,仁宗是一個愛恨分明,前朝後宮分得開的明君。他江山跟美人兩不誤,在處理愛情和工作、家庭和事業等關係上的做法,堪稱完美。

為何宋仁宗死後,舉國上下披麻戴孝,連遼國君主都立衣冠冢祭拜?

劇照

​老宋喜歡用“最傑出的守成之君”來形容仁宗,他確實不似太祖、太宗般積極擴張領土。可正因如此,邊疆才能和睦,民眾才能專心發展經濟。在商業方面,他不僅同意坊市合一,還解除了宵禁,這才逐漸形成夜市和曉市。到了嘉佑時期(仁宗年號),大宋人口已達到近1300萬戶,唐朝開元盛世時,也不過是780萬戶。國庫收入,更是達到了漢唐盛世時的四倍之多。

仁宗執政時期,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最和諧的一段歲月。經濟水平空前絕後,百姓的安樂更是無與倫比。那時的中國甚至可以說是古今中外都難以尋覓到的、真正的人間天堂。

古人甚至評價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這難道不是一個君王該有的樣子嗎?對外打仗有武官、對內理政有文官,他只負責調和大方向。不窮兵黷武、不奢侈糜爛、不沉迷花鳥;事必躬親,知民間百姓疾苦,仁心仁德,想必這便是仁宗能夠贏得百姓以及對手尊重的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