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大明除去朱元璋,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就是朱棣,而徐皇后與明成祖無疑是天作地設的一對。朱棣此人文治武功都很出眾,但十分記仇、睚眥必報,對忠於建文帝的方孝孺,朱棣處以“誅十族”的極刑。凡是得罪過朱棣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但就是這麼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卻在徐皇后死後,終生不再立皇后,徐皇后究竟是怎樣的風華絕代呢?

作為徐達的長女,徐皇后生活條件很優渥,讀書是她最愛做的事情。在不到十歲的時候,還扎著馬尾辮的徐皇后,就抱著一本厚厚的《女誡》,蹦蹦跳跳地去向母親謝夫人請教。再加上徐達戰功卓著,提親的人都快踏破了徐府的門檻。朱元璋眼光很毒,這樣的女子只能做自己的兒媳,於是朱棣和徐皇后受父母之命成婚了。

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一般受父母之命成婚的夫妻很容易鬧彆扭,朱棣和徐皇后卻是例外,朱棣發現徐皇后根本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才15歲的徐皇后,親自為馬皇后奉茶,得到了宮內妃嬪的一致好評。更讓人們爭相傳誦的是,高皇后病逝後,她披麻戴孝,整整守了三年靈堂,每日唸經頌佛、風雨無阻。

僅僅如此的話,徐皇后也只是個出眾的大家閨秀,但北平城上的堅守,證明了徐皇后是歷代最完美的妻子之一。太子朱標的暴斃,打亂了朱元璋的部署,太孫朱允炆成為了建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時期冊封的藩王,朱允炆並不放心。朱棣就是最具威脅性的一個,最終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起兵反抗削藩,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率領燕軍主力外出征伐之際,北平城受到了李景隆的猛烈攻擊,50萬朝廷大軍將北平圍的水洩不通,連日猛攻。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熾,是朱棣兒子中性格最溫和的一位,徐皇后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飽讀詩書的她,卸下了紅妝,召集全城的女眷身著戎裝,手持兵戈,守衛北平。

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靖難之役”後,朱棣得到了大明江山,對於親自率領女眷死守北平的徐皇后,他格外敬重。不僅是宮中之事,甚至許多政務,朱棣都向徐皇后請教,和朱元璋與馬皇后都有的一拼。徐皇后根據漢代才女班昭書寫的《女誡》以及盛傳的《女憲》,親自編撰了《內訓》一書,指導女性如何處理內外關係。

昔日徐達府中嗜書如命的小丫頭,最終還是親自著書立傳了。在歷代皇妃中,唯有撰寫《女誡》的班昭和唐太宗的徐賢妃,才情可以與徐皇后相比,她們是女性中少有的政論文高手。徐皇后臨終前,都在勸說朱棣勤政愛民,朱棣對此分外感念,一生再未立皇后。

朱棣不再立皇后的原因有兩個:其一,再無人能夠和徐皇后相比,讓朱棣為之側目;其二,徐皇后病逝後,朱棣決定立徐妙錦為後,也就是徐達的小女兒,自己的小姨子。

朱棣打算立徐妙錦為後的說法,出自徐天賜之口,也就是徐達的孫子說的。因此,雖然此事在《明史》中並無記載,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畢竟正史本就不會記載一個未入深宮的女子。

相傳,徐皇后死後,正值中年的朱棣憂傷過度,經常精神恍惚。群臣、宮人們都勸說朱棣,為社稷保重龍體,再立一個皇后。可朱棣對徐皇后感情太深了,死活不立她人為後,最終大家將目光放到了徐皇后的姐妹們身上。

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企圖尋找一個和徐皇后相似的女子,緩解朱棣的傷感哀思,徐達的幼女徐妙錦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其實,28歲的徐妙錦已經是大齡剩女了,但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徐皇后病逝時都47歲了,她的姐妹能年輕到哪裡?

徐達的女兒28歲了都沒有嫁出去,是不是徐妙錦相貌過於醜陋呢?恰恰相反,她可是位奇女子,不僅生的花容月貌,而且性格持重。早年的時候王公貴族追求者不在少數,但她的姐夫代王出事後,她就非常排斥皇親國戚間的勾心鬥角、唯利是圖。

徐妙錦拒絕了所有求親的王公貴族,自己又出身名門、飽讀詩書,也不願意下嫁凡夫俗子。久而久之,就無人求親了,徐妙錦也在28歲的高齡尚未婚配,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

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按理說,姐夫朱棣九五之尊,要立自己為皇后,於情於理徐妙錦都沒有拒絕的理由。但徐妙錦偏偏拒絕了,面對禮部及宮人的壓迫,她先是告病推辭。最後實在頂不住壓力了,就跑到了尼姑庵剃了頭,放著皇后不當,偏偏去做尼姑的事,恐怕只有徐妙錦做的出來了。

17年後,朱棣病逝在了遠征北元殘部的旅途中,與徐皇后一起合葬長陵。青燈古佛多年的徐妙錦,終於不用再承擔皇權的壓力,重新蓄起了長髮。明仁宗時期,徐妙錦受張皇后邀請,入宮講經,宮女嬪妃們爭相傳誦:這就是不願意做皇后的奇女子啊!

徐皇后病逝後,朱棣為何至死不立皇后?小姨子不嫁,他也很無奈

徐皇后與徐妙錦同為徐達之女,卻做到了兩個極端:徐皇后一生侍奉朱棣,由燕王到永樂大帝,她做到了賢妻良母該做的一切;徐妙錦的一生就跳脫了許多,早年拒絕所有王公貴族求親,中年為了躲避朱棣,直接出家為尼,她成了封建社會最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參考資料:

《明史》、《明太宗實錄》、《告永樂帝書》

本文系頭條號漢史鉤沉原創首發,歡迎關注,瞭解中國古代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