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魏徵,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的曲陽縣(今晉州市)。他是隋唐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年輕時家境平寒,曾當過道士。當時天下紛亂,魏徵覺得日後肯定會戰事不斷,但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便開始學縱橫之術,以期自己有所作為。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01

魏徵曾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做官,李密起兵後,元寶藏響應瓦崗起義,魏徵也跟隨其投奔了李密。

魏徵曾向李密獻上十條計策,李密表面非常欣賞魏徵的才能,但是並不採用他的計策。魏徵一心想成大業,雖然明知不被李密重用,但因為無處可去,也只好屈居李密門下。後來,李密投降了唐,魏徵也隨他來到長安。當時李淵長子太子李建成非常欣賞魏徵, 將他任命為太子洗馬。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

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一般人若處在魏徵當時的處境,可能也只有對著李世民磕頭求饒命的份了。但是,不得不佩服魏徵的勇氣,人家是這樣回答李世民的:“如果當時太子聽了我的話,也不至於有今天的結果!”這話說出來,純粹是找死。但是,李世民卻並沒有殺魏徵。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李世民雄心勃勃,欲開創一個繁盛時代,正需要籠絡人才。所以,他不僅沒有治魏徵的罪,還大讚他的正直。將他任命為諫議大夫。

輾轉數年,魏徵終於遇到了真正賞識自己的主子。他竭盡忠心輔佐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為其性格耿直,竟然經常跟皇上據理力爭。魏徵直言不諱,上諫數件事,唐太宗幾乎全部採納。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02

魏徵不僅在朝政上力諫唐太宗,他也經常因為皇上的家事而諫。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非常寵愛,把她許配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準備嫁妝時,唐太宗便想多給自己這個寵女嫁妝。別的大臣都極力附和太宗,請求長樂公主的嫁妝要雙倍於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太宗聽了正中心懷,但魏徵卻跳出來反對,說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如果侄女的嫁妝超過姑姑的,那就是逾越了禮制。

皇上嫁閨女給多少嫁妝,一個臣子竟然敢指手畫腳。李世民很生氣,回到後宮,便把這事告訴了長孫皇后。沒想到,長孫皇后對魏徵大加讚賞。她說:“嘗聞陛下敬重魏徵(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不僅如此,長孫皇后還派人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讓人捎話給魏徵:“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有了長孫皇后的讚賞和力挺,魏徵對直諫更加的發揚光大。不久,太宗將魏徵晉升為郡公,這個時期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十分融洽,是明君和良臣的強強組合。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大臣直諫,唐太宗都會接納?當然不是,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就惹怒了太宗。太宗要治他的罪,被魏徵攔下了。魏徵說,歷來誠懇的上奏,往往都很言辭急切。因為不激切,就打動不了主上的心。但是言辭激切,就跟毀謗很相近,請皇上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唐太宗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不僅沒治皇甫德參的罪,還獎賞了他。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太宗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裡,嫌當地官吏供奉不好,斥責他們。魏徵卻對太宗說,當年楊廣曾讓附近老百姓上供,浪費到吃不完就扔掉。言下之意,皇上你是明君,怎麼能學一個亡國之君?

禮部尚書王珪,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要下車行禮,這個不符合禮儀標準。李世民不樂意了,你們地位都很尊貴,就應該輕視我的兒子?

魏徵辯駁說,歷來親王都在三公之下,他們為親王行禮,確實沒有依據,是違背國法的。李世民反駁說,立親王為太子,他就是將來的國君。人的命有長有短,如果沒有太子,就立太子的同母兄弟,這麼說來,就更不能輕視親王了。魏徵聽了皇上的話,卻說,立嫡出長子,就是為了杜絕親王之間的紛爭,堵住災禍的根源,皇上對這件事的說法一定要慎重。最後,魏徵終於說服太宗,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03

貞觀十三年,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太宗搜求珍玩、勞役百姓、親暱小人,疏遠君子,崇尚奢靡,經常遊獵、無事興兵等不克終十漸。對太宗大加批評,並提醒他要慎終如始。

魏膽夠肥的,這十漸不克終疏,可是條條針對皇上,如果皇上發怒,這魏徵可是要掉腦袋的。但是,太宗不愧是明君,他看完奏疏,竟然會異常贊同欣然接納。他說:“朕今文過,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之君臣之義。”

魏徵生病後,太宗送醫送藥,還跟太子親自去探望他,並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叔玉。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而逝。太宗非常傷心,五天都沒上朝。他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並親自為魏徵刻書碑文。

魏徵死後,太宗一直對他念念不忘,他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從魏徵死後,太宗的種種表現,都說明了這君臣之間關係確實不錯。但是這一切,卻在太子謀逆事件之後,被徹底打碎了。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04

太子李承乾,是太宗寄予希望的長子,但是在太子位上待久了,李承乾想法也多了。他忌憚胞弟李泰有謀嫡之心,便想將其殺掉,但是殺掉兄弟,也就是跟皇上反目。他便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勾結,意圖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太宗將其幽禁。

到底是自己一直寵愛的兒子,太宗捨不得殺掉李承乾。便將侯君集以謀反罪斬首,又將杜正倫給罷免了。處理完這兩個人,太宗還不消怒。這兩個人,可都是曾經被魏徵力薦的人,太宗一腔怒火沒處釋放,由此心中對魏徵也充滿了不滿,但太宗也只是心中難平而已。不久之後的另一件事,卻讓太宗對魏徵惱恨不已,君臣之間曾經的和諧也因此被打碎。

太宗無意中得知,魏徵把給他的諫辭留份給史官看,勃然大怒。要知道,史官看了魏徵的諫辭,若在史料記載時,筆鋒偏轉魏徵,魏徵直諫皇上將會名留青史,但太宗的英明卻將會一落千丈,自己的英明和功績都成了魏徵力諫的結果,這事攤到誰身上,誰心裡都不痛快。

這個魏徵想幹什麼?抹黑朕麼?難道他跟侯君集是一夥的,力諫他們就是想扳倒朕?太宗越想越生氣,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這還不能消除他的心頭之恨,一怒之下,太宗竟然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政高麗,在損兵折將之時,忽想起了魏徵的好。他感慨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回京之後,太宗便讓人又重給魏徵立碑。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05

魏徵直諫一輩子,雖然把諫辭給史官看,脫不開沽名釣譽的私心,但是,他不為皇權,直面皇上,忠心耿耿地直諫,卻不失對太宗的赤膽忠心。

一向覺得唐太宗英明果敢,卻沒想到,這英明的背後,也有此種近似小孩子反覆無常耍小性子的一面。當讀到太宗砸魏徵墓碑時,我是感覺特別驚恐的。試想如果魏徵不是早死,那麼太子謀逆和史官看諫辭這事洩露,太宗發怒,會不會有可能將魏徵腦袋擰下來?

皇上也罷,大臣也罷,都是凡人,是凡人就有自己的脾氣和小性子。我們總說性情使然,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又何嘗不是很多當權者性情作怪的結果?

閒看歷史,翻過一頁頁發黃的書卷,我們看到的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有喜有怒,有人性的暖陽,也有智慧的霞光。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小瑕疵。對於那些記入史冊的偉人們,這些也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瑕不掩瑜。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秋果 編輯:吃硬盤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