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松花江 建築 城市規劃 阿什河 哈爾濱你好 2017-06-25

哈爾濱位於松花江中游,阿什河下游,鬆嫩平原的東南緣。其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

早2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之後逐步成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居住地,其最早的居民是商周至兩漢時期的東胡、肅慎、貊扶余三大民族。公元10世紀30年代,女真人在這裡建立了阿勒錦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這可以說是哈爾濱古代城市的雛形。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17世紀末18世紀初,出現了“哈爾濱”這一特指名稱,19世紀末葉,哈爾濱地區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形成了香坊、傅家店(現改名傅家甸)、顧鄉屯、鬆羅堡、白旗窩堡等若干個自然村落。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入口等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5~1949年間,城市建設活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三座紀念性建築——南崗區中心廣場的蘇聯紅軍紀念塔,火車站廣場的蘇聯紅軍紀念碑和八區的抗日戰爭暨解放戰爭紀念塔,構成本時期特殊的城市建設活動。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新興近代城市

近代哈爾濱是在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興近代城市。她因路而興,在50年左右的發展過程中,她迅速地由一座鮮為人知的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國際商貿城市。成為僅次於上海的頗具名氣的遠東大城市。經歷了一個由“鄉村形態→鐵路附屬地→商業化→城市現代化→國際商貿城市→畸形城市形態”的發展過程。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近代哈爾濱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張,同時,巨大的資金投入和繁榮的對外貿易亦成為新城市建設的物質依託。至“九一八”事變前,俄國對哈爾濱投資總額達10億盧布。繼俄國之後,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共對哈爾濱投資3.38億美元。為哈爾濱城市現代化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城市道路的多樣性

哈爾濱因路而興,因而最初是以香坊、道里和傅家甸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到1938年哈爾濱的市區已經擴展為由埠頭區、新陽區、南崗區、馬家區、東傅家區、西傅家區、顧鄉區、香坊區、太平區、鬆湧區等10個區組成的範圍。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哈爾濱是中國第—個以汽車交通需要為主,通道系統服從於交通要求的城市。其以南崗、道里、道外三個相對封閉的地點發展形成的各自為中心的城市風貌,建城之初,就在香坊一帶修築了草料街、衛生街、香順街、通道大街等街道,成了哈爾濱最初的城市交通網絡。1898年,馬家溝木橋建成,第一鬆花江大橋開工架設,1901年5月,第二松花江大橋開工架設,同年石頭道街開通,成為聯繫道里、道外的唯一道路……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由於哈爾濱市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加之陡坎的地形與各個地區的分割,造成道路格局複雜,風格多樣,基本有6種格局:

1. 在歐洲先進規劃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以方格網為主,放射路和半環路為輔的南崗新城道路網格局;

2. 適合東北寒冷地區商業店鋪的東西向街坊長,南北向街坊短的道里中心區道路網格局;

3. 在隨機聚落形成的基礎上,經過規劃建設修整的、適合商業發展的道外區小方格網道路格局;

4. 體現20世紀20年代都市計劃思想,30年代後期形成的南崗馬家溝地區的巴洛克式的道路網格局;

5. 經過規劃形成的適合居住街坊的棋盤式路網格局;

6. 自由式與棋盤式相結合的香坊區路網格局,城市道路的多樣性豐富了城市形象,增強了城市本身的識別性。對哈爾濱近代的城市形態和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獨特的近代建築文化

哈爾濱的近代建築主要表現為四種風格,即古樸的俄羅斯式;自由浪漫的“新藝術”風格;豐富和諧的折中主義;以及簡潔自然的日本近代式。正是這種獨特的建築文化和哈爾濱秀麗的自然風光共同構築了哈爾濱浪漫迷人的景觀。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而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當屬哈爾濱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為沿襲至今的”中央大街”,後發展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車行方石路10.8米寬。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湧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撥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居住的大街。在狹窄的街道兩旁是陰溝,鋪上木板,鐵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著木橋,走在這條大街上的是騾馬駕馭的車子。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名為“中央大街”,被譽稱“哈爾濱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最能體現哈爾濱被譽為“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的豐富內涵。今天,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老街、名街、保護街道、標誌性街道、步行街、建築藝術街、繁華商業街、旅遊休閒街、公眾文化街,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彙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中主義及現代多種歐式風格。

這些建築體現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整條中央大街就是一條建築藝術長廊。

因路而生長的哈爾濱,過去的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