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249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30年之久了。從歷史的角度看,30年時間並不長,那為何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在當時都無動於衷呢?

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曹氏宗親;第二類,是那些出身寒門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第三類,是曹操拉攏過來的世家大族。下面就來分別分析他們“不出手”的原因。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249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30年之久了。從歷史的角度看,30年時間並不長,那為何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在當時都無動於衷呢?

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曹氏宗親;第二類,是那些出身寒門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第三類,是曹操拉攏過來的世家大族。下面就來分別分析他們“不出手”的原因。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一、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又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些人在世時基本掌控著兵權,是維護曹操和曹魏統治的根基。

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曹操是同輩,他們在曹操去世前後不久也相繼去世,而他們的後人則混的比較一般,靠著父輩的影響能勉強混個一官半職,但能力就要差很多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就是被魏延諷刺的那位。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再加上夏侯惇的影響,所以他的官職很大,歷任侍中、尚書、安西將軍、鎮東將軍,還假節封列候,但能力很一般。魏延說他“怯而無謀”,曹魏說他“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喜歡做買賣)”,說得不好聽就是個酒囊飯袋,而他的後人更是平庸無奇。

而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比較例外,他和曹爽是表兄弟關係,同時和司馬懿的關係不也錯,當時官居徵西將軍,總督西路兵馬。但他早先隨曹爽出征駱谷大敗,威信掃地,再加上手下那些將領,諸如郭淮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夏侯玄是指揮不動他們的。

曹休、曹真是曹魏時扛大樑的人物,他們在世時把司馬懿壓制的死死的,但他們的後代相比司馬懿就差遠了。曹休的兒子曹肇,原本是曹睿託孤計劃中的一員,但最終被排擠出去,此後便退居二線了。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249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30年之久了。從歷史的角度看,30年時間並不長,那為何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在當時都無動於衷呢?

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曹氏宗親;第二類,是那些出身寒門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第三類,是曹操拉攏過來的世家大族。下面就來分別分析他們“不出手”的原因。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一、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又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些人在世時基本掌控著兵權,是維護曹操和曹魏統治的根基。

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曹操是同輩,他們在曹操去世前後不久也相繼去世,而他們的後人則混的比較一般,靠著父輩的影響能勉強混個一官半職,但能力就要差很多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就是被魏延諷刺的那位。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再加上夏侯惇的影響,所以他的官職很大,歷任侍中、尚書、安西將軍、鎮東將軍,還假節封列候,但能力很一般。魏延說他“怯而無謀”,曹魏說他“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喜歡做買賣)”,說得不好聽就是個酒囊飯袋,而他的後人更是平庸無奇。

而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比較例外,他和曹爽是表兄弟關係,同時和司馬懿的關係不也錯,當時官居徵西將軍,總督西路兵馬。但他早先隨曹爽出征駱谷大敗,威信掃地,再加上手下那些將領,諸如郭淮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夏侯玄是指揮不動他們的。

曹休、曹真是曹魏時扛大樑的人物,他們在世時把司馬懿壓制的死死的,但他們的後代相比司馬懿就差遠了。曹休的兒子曹肇,原本是曹睿託孤計劃中的一員,但最終被排擠出去,此後便退居二線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曹真的兒子曹爽,被曹睿寄予厚望,他受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作為曹氏宗親中的代表人物,他起初表現還不錯,全面壓制司馬懿。但他大權獨攬,改革觸犯多人利益,再加上自己缺乏鬥爭的意志力,最終被司馬懿扳倒,全家被誅殺。

另一類是曹操的直系後代, 也就是曹魏皇室宗親。他們雖然是曹丕、曹睿的親兄弟,但卻不被信任,處處遭到曹丕、曹睿的提防。

曹丕登基之時就立下規矩,“藩王不得干政”,這就從法理上堵死了皇室宗親參與朝政的機會。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多加限制。他不僅規定藩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不得相互來往,還派駐一名使者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掌握他們的動向。

為防止他們久居封地發展個人勢力,曹丕每隔2-3年就會改變藩王的封地,也就是說這些藩王剛到封地一年左右就得考慮搬家的事情,也就沒心思和當地士人官員發展關係了。另外,曹丕還限制這些藩王的親兵,規定人其數不得超過300,而且大多數都是老弱,戰鬥力非常之差。

曹丕的做法被曹睿延續。這樣做雖然鞏固了皇權,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拱衛曹魏政權,如果皇帝年幼,權臣專權,後果不堪設想。曹魏宗室曹冏就看到了這一點,他寫下《六代論》向曹爽進言,希望曹爽可以授以宗室軍政實權,藉以抑制異姓權臣,鞏固曹魏統治。但卻被曹爽拒絕。

而這些皇室宗親從內心來講是曹魏政權最有力的維護者,但無奈無兵無權,有心無力,只能坐看司馬懿架空曹魏。

二、寒門將領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他不拘於門第,只看中能力,因此提拔重用了不少寒門將領,如許褚、張遼、于禁、樂進、徐晃等人。他們跟隨曹操後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能力,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中堅力量。

不過這些人要麼先於曹操去世,要麼在曹魏建立後不久去世,沒有人能活到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那他們的後代又作何表現呢?

曹丕篡漢後的政治生態和曹操時期是兩回事。曹操重用寒門,而曹丕為了獲取政治支持卻重用世家大族,特別是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證他們憑藉門第出身可以世代為官。因此這些寒門將領的後人在門閥士族當道的時代很難有出頭之日。

比如許褚,擔任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護衛工作,但他的兒子許儀卻只是個小小的牙門將,甚至在征討蜀漢時被鍾會所斬首。張遼、徐晃、于禁的後代,默默無名。樂進的兒子樂綝是混的最好的,他做到了揚州刺史,這是因為他拜於司馬氏門下。

也就是說,這些寒門之後想要有所發展,必須選擇和世家大族合作,不合作就沒有機會。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沒有多少能量和影響力。

三、世家大族

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並打壓世家大族,但隨著統治的穩定,他必須任用這些人來治理國家,因為他們不僅世代通讀經史,掌握著輿論話語權,還通過姻親和門第關係建立有複雜的人脈關係網絡,有巨大的能力和影響力。

曹丕篡漢時更是如此,他禪讓的流程就是由王朗、華歆、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制定完成的,所以他必須重用這些人。甚至為了贏得他們的支持,曹丕還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障了他們世代為官的特權。於是他們便成了左右曹魏政權的重要力量,曹丕、曹叡託孤之時,也必須有他們的位置。

如曹丕的託孤班子為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人。曹叡的託孤班子為曹爽、司馬懿二人。無論幾人,都是曹魏宗室和士族大家各佔一半,可見曹魏對他們的重視。

那麼既然曹魏保障了他們的利益,那他們又為何無視曹魏被司馬懿架空呢?這就要怪曹爽了,因為他得罪了許多人。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249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30年之久了。從歷史的角度看,30年時間並不長,那為何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在當時都無動於衷呢?

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是曹氏宗親;第二類,是那些出身寒門被曹操提拔重用之人;第三類,是曹操拉攏過來的世家大族。下面就來分別分析他們“不出手”的原因。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一、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又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諸夏侯曹”,也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真、曹休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些人在世時基本掌控著兵權,是維護曹操和曹魏統治的根基。

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曹操是同輩,他們在曹操去世前後不久也相繼去世,而他們的後人則混的比較一般,靠著父輩的影響能勉強混個一官半職,但能力就要差很多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就是被魏延諷刺的那位。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再加上夏侯惇的影響,所以他的官職很大,歷任侍中、尚書、安西將軍、鎮東將軍,還假節封列候,但能力很一般。魏延說他“怯而無謀”,曹魏說他“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喜歡做買賣)”,說得不好聽就是個酒囊飯袋,而他的後人更是平庸無奇。

而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比較例外,他和曹爽是表兄弟關係,同時和司馬懿的關係不也錯,當時官居徵西將軍,總督西路兵馬。但他早先隨曹爽出征駱谷大敗,威信掃地,再加上手下那些將領,諸如郭淮都是司馬懿的親信,夏侯玄是指揮不動他們的。

曹休、曹真是曹魏時扛大樑的人物,他們在世時把司馬懿壓制的死死的,但他們的後代相比司馬懿就差遠了。曹休的兒子曹肇,原本是曹睿託孤計劃中的一員,但最終被排擠出去,此後便退居二線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曹真的兒子曹爽,被曹睿寄予厚望,他受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作為曹氏宗親中的代表人物,他起初表現還不錯,全面壓制司馬懿。但他大權獨攬,改革觸犯多人利益,再加上自己缺乏鬥爭的意志力,最終被司馬懿扳倒,全家被誅殺。

另一類是曹操的直系後代, 也就是曹魏皇室宗親。他們雖然是曹丕、曹睿的親兄弟,但卻不被信任,處處遭到曹丕、曹睿的提防。

曹丕登基之時就立下規矩,“藩王不得干政”,這就從法理上堵死了皇室宗親參與朝政的機會。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多加限制。他不僅規定藩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不得相互來往,還派駐一名使者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掌握他們的動向。

為防止他們久居封地發展個人勢力,曹丕每隔2-3年就會改變藩王的封地,也就是說這些藩王剛到封地一年左右就得考慮搬家的事情,也就沒心思和當地士人官員發展關係了。另外,曹丕還限制這些藩王的親兵,規定人其數不得超過300,而且大多數都是老弱,戰鬥力非常之差。

曹丕的做法被曹睿延續。這樣做雖然鞏固了皇權,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拱衛曹魏政權,如果皇帝年幼,權臣專權,後果不堪設想。曹魏宗室曹冏就看到了這一點,他寫下《六代論》向曹爽進言,希望曹爽可以授以宗室軍政實權,藉以抑制異姓權臣,鞏固曹魏統治。但卻被曹爽拒絕。

而這些皇室宗親從內心來講是曹魏政權最有力的維護者,但無奈無兵無權,有心無力,只能坐看司馬懿架空曹魏。

二、寒門將領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他不拘於門第,只看中能力,因此提拔重用了不少寒門將領,如許褚、張遼、于禁、樂進、徐晃等人。他們跟隨曹操後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能力,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中堅力量。

不過這些人要麼先於曹操去世,要麼在曹魏建立後不久去世,沒有人能活到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那他們的後代又作何表現呢?

曹丕篡漢後的政治生態和曹操時期是兩回事。曹操重用寒門,而曹丕為了獲取政治支持卻重用世家大族,特別是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證他們憑藉門第出身可以世代為官。因此這些寒門將領的後人在門閥士族當道的時代很難有出頭之日。

比如許褚,擔任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護衛工作,但他的兒子許儀卻只是個小小的牙門將,甚至在征討蜀漢時被鍾會所斬首。張遼、徐晃、于禁的後代,默默無名。樂進的兒子樂綝是混的最好的,他做到了揚州刺史,這是因為他拜於司馬氏門下。

也就是說,這些寒門之後想要有所發展,必須選擇和世家大族合作,不合作就沒有機會。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沒有多少能量和影響力。

三、世家大族

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並打壓世家大族,但隨著統治的穩定,他必須任用這些人來治理國家,因為他們不僅世代通讀經史,掌握著輿論話語權,還通過姻親和門第關係建立有複雜的人脈關係網絡,有巨大的能力和影響力。

曹丕篡漢時更是如此,他禪讓的流程就是由王朗、華歆、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制定完成的,所以他必須重用這些人。甚至為了贏得他們的支持,曹丕還採用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保障了他們世代為官的特權。於是他們便成了左右曹魏政權的重要力量,曹丕、曹叡託孤之時,也必須有他們的位置。

如曹丕的託孤班子為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人。曹叡的託孤班子為曹爽、司馬懿二人。無論幾人,都是曹魏宗室和士族大家各佔一半,可見曹魏對他們的重視。

那麼既然曹魏保障了他們的利益,那他們又為何無視曹魏被司馬懿架空呢?這就要怪曹爽了,因為他得罪了許多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操的那些老部下為何都無動於衷呢?

從年齡上說,曹爽是司馬懿的後輩,不過他們二人卻同為曹芳的輔政大臣。而曹爽是曹真之後,年富力強,為擴大自己的權勢,他的手段有些過激。

為對司馬懿明升暗降,以司馬懿為太傅,把他排擠出軍界。為掌控禁軍,控制京城,他調任領軍將軍蔣濟為太尉,將自己的兄弟、親信安插在禁軍系統。為掌控政局,他主持進行了“正始改革”,重用親信何晏、鄧颺、丁謐、畢軌等人,控制了官員的選舉任命,進一步排除異己,任人唯親。

更甚者,他為了完全控制年幼的曹芳,還將郭太后囚禁至永寧宮。至此,曹爽完成了大權獨攬。此後曹爽就得意忘形了,其生活驕奢淫逸,從宮中挑選才女、舞樂供自己享用。各地貢品都先由他篩選一遍才送入宮中。

除了沒有大肆殺戮、擅行廢立之外,他和董卓別無二樣。因此他幾乎把朝野重臣得罪便了,包括許多世家大族。他們看到曹爽這樣下去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利益,最終倒向司馬懿這邊。

結語

由於年齡的原因,曹操重用的“諸夏侯曹”和寒門將領大部分在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早已去世了。而他們後代要麼才能平庸,要麼默默無聞,在當時沒有多少影響力,只能坐看曹爽敗亡,司馬懿專權。而曹魏皇室宗親則一直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無兵無權,雖然有心護國,但確實無能無力。世家大族則是因為受到曹爽的排擠壓制,對其極度不滿,最終倒向了司馬懿這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