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死於木門道之戰,是被司馬懿暗算嗎?

司馬懿 張郃 諸葛亮 曹叡 馬謖 忘憂水kk 2018-12-04

作者:喻以流年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52789/answer/4873328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張郃真正遭到司馬懿忌恨,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在軍界的影響力,而僅僅是因為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兩人的一些過往。

滿打滿算,張郃當時一共給司馬懿提過三次意見,都被司馬懿給拒絕了。

第一次是在諸葛亮圍攻祁山時,司馬懿的決定是“令偏將領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部救祁山”。但張郃認為,還應該再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於雍郿一帶。目的是攻敵之所必救,趁著諸葛亮主力在祁山,翻越秦嶺,直撲漢中,抄諸葛亮的老巢。

張郃死於木門道之戰,是被司馬懿暗算嗎?

圖片請點擊放大,拉動查看

但司馬懿不同意張郃的意見。他說,如果前軍能夠抵擋諸葛亮的進攻,那麼你的建議的確是一條妙計。可如今的現狀是我們即便把主力全部放在前線,也不一定能打得贏諸葛亮。這種時候再分兵漢中,就是取敗之道啊!


第二次是在諸葛亮到了上邽之後。

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主力前來救援後,一邊派人繼續圍攻祁山,一邊自己率蜀軍主力奔赴上邽。在擊敗了留守上邽的守將後,諸葛亮將上邽周邊的麥子收割一空。

然後,諸葛亮碰到了前來迎戰的司馬懿。但不料,司馬懿卻根本不是 帶人來打仗的。

魏軍依險阻紮營,面對諸葛亮大軍避而不戰。諸葛亮一看這架勢,自己也沒工夫跟著司馬懿耗在上邽,便帶兵返回祁山。

司馬懿然後便帶兵一路尾行,並在每次都在快要追到諸葛亮的時候停下來紮營,然後避戰。

反覆再三之後,張郃又看不下去了,他繼續跟司馬懿提建議:

蜀軍遠來,利在速戰。我方如今避而不戰,和敵軍拼消耗,這的確是正確的戰略。但是,拼消耗不是這麼個拼法啊!總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走近了又不敢打,這樣會讓三軍士氣消沉的!

我軍還不如就屯兵於此,然後派奇兵襲擾蜀軍糧道,這樣一來可以騷擾蜀軍,二來可以讓被圍困的祁山守軍心生期待。不然我們就這麼走走停停的,萬一讓諸葛亮跑了怎麼辦?

但司馬懿還是沒有聽張郃的。他繼續按照自己的原定計劃,不急不緩的跟在諸葛亮後面。而諸葛亮眼看著司馬懿跟狗皮膏藥似的甩不掉,也乾脆撤了祁山的圍兵,繼續不急不緩的往南走。

司馬懿的這種行為,果然如張郃所言,激起了全體魏軍將士的憤怒。

你站在魏國人的角度,很容易就能理解這種情緒:

諸葛亮趁著曹真病重入侵,已經圍了祁山一個月。如今司馬懿終於帶著援軍趕到了,既是在自己的地盤上,兵力又比蜀軍多,這種時候,不就應該衝上去猛揍蜀軍一番嗎?

如今反倒跟在人家後面走一步歇一會,這算怎麼回事!敢情這幾萬大軍不是野戰軍,而是儀仗隊——不是來殲敵的,而是來送客的了?

這種憤怒情緒的爆發,就是有人當面罵了司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罵人的,是當時被諸葛亮圍在祁山的守將。因為人家已經堅守了祁山多日,所以司馬懿也不好說什麼,只能是默默的忍著。

而這,還不是司馬懿所面臨壓力的全部。

身為大將軍,都督雍樑軍馬,司馬懿此時是西線的最高指揮官。他就這麼把諸葛亮給禮送出境了,自己回朝後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這才是司馬懿身上最大的壓力。

到了五月上旬,司馬懿終於頂不住了,主動尋求決戰。他先派張郃繞道南下,然後自己率主力在北方出擊,兩相夾擊諸葛亮大軍。

但結果是:南線的張郃久攻不下;在北線,諸葛亮大破司馬懿主力,獲“甲首三千”,史稱“滷城之戰”。

這場大勝,是諸葛亮在整個北伐過程中,最大的一場勝利。司馬懿在主力被擊敗後,隴右騷動。此前,諸葛亮與鮮卑首領柯比能已有聯絡,因此此刻鮮卑在北方也躍躍欲試。司馬懿率領的新敗之軍,一時竟然有了腹背受敵的隱憂。

然而到了六月,諸葛亮退兵——因為後方李嚴說沒有糧草了。


然後是第三次:

諸葛亮退兵以後,司馬懿命張郃追擊,但張郃表示反對,他認為蜀軍是主動退卻,一路上又山道艱險,因此定會有伏兵斷後,追之無益,還可能會損兵折將。

但司馬懿不同意,一定要張郃率兵追擊。張郃只得帶兵追至木門道,在這裡,蜀軍埋伏弓弩,萬箭齊發。張郃右膝中箭,就此去世。


回看整個過程,張郃一共被拒絕了三次。

雖然說司馬懿是主帥,拒絕下屬的提議理所應當。但問題是,張郃並不是一般的下屬:他資歷比司馬懿深,戰功比司馬懿大,與蜀國作戰的經驗更是遠勝於司馬懿。甚至還在曹操時代,張郃就在漢中一帶與劉備有過交戰記錄。

此外,張郃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破了馬謖,第二次時救了陳倉——尤其是在救陳倉時,魏明帝諮詢過張郃的意見。後來事情的發展,也確如張郃所料。

因此,張郃以這種身份和地位,是有能力和機會在魏明帝那裡說得上話的。而且在戰後,魏明帝也一定會詢問和重視張郃的意見。

然後問題就來了:如果司馬懿在滷城之戰中是大獲全勝,那麼張郃就算再有資歷,也不可能動搖司馬懿的地位。但是,司馬懿此戰大敗而歸,這種時候,張郃的意見就很可能會對司馬懿的地位產生不利影響了。

雖然張郃的意見都沒有被施行,因此也就無法驗證其可行性。但因為司馬懿拒絕了張郃,最終又落敗,所以在一般人眼裡,問題的邏輯鏈很容易就會被補全成:你為什麼要拒絕張郃將軍的正確意見呢?

這個問題的提問者如果是魏明帝,就更致命。

司馬懿在回師前,必須想好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在思索一番後,他的結論是:這個問題太過犀利了,無法回答。

既然無法回答,那就直接把問題消滅掉吧。而想要消滅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消滅掉提問題的人。

張郃直到膝蓋中了一箭,可能也沒有明白,有些意見,是不能輕易提的。


最後再多說一句:

有很多人懷疑,張郃之死,是司馬懿故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掃清其在篡位之路上的障礙。但在下不是特別認可這種說法,或者說,只認同一半。

司馬懿是故意害死張郃的,

這應該大體不差;

但若說他這麼做是為了給篡位鋪路,

那就有點未卜先知了。

但不管怎麼說,張郃的死,的確是魏國軍界實力消長的一大轉折。此後,在魏國的軍事系統中,再也沒有比司馬懿資歷更深、軍功更高的人物存在,這最終讓司馬懿真正掌握了雍樑一帶的軍隊。而這個控制能力,實際上就是司馬氏最終能夠篡權成功的基礎。

類似的例子,史不絕書。近代以來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晚清的新軍。這支軍隊習慣上被稱為北洋軍,是清廷於甲午之戰後仿照西方軍隊體例設置的部隊,具體負責練兵的人,是袁世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