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央行數字貨幣設計堅持中心化管理模式'

"

摘要: 根據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對央行數字貨幣的闡述,無論角色定位、投放模式還是技術路線的競爭基調,均體現了監管部門在跟蹤研究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立足國情對安全底線的把控和技術細節的推敲。

"

摘要: 根據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對央行數字貨幣的闡述,無論角色定位、投放模式還是技術路線的競爭基調,均體現了監管部門在跟蹤研究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立足國情對安全底線的把控和技術細節的推敲。

上海證券報:央行數字貨幣設計堅持中心化管理模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在上週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介紹了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DC,數字貨幣;EP,電子支付)的實踐。他說,DC/EP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這種雙重投放體系既能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也能順利提升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這不會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係。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數字貨幣依然是央行負債,由央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

在Facebook今年6月上線了加密貨幣Libra官網併發布了白皮書後,全球央行密集釋放研發數字貨幣的信號。事實上,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究已持續了5年。去年7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國際電信聯盟召開的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第二次會議上已通報了我國央行關於法定數字貨幣的兩層結構模型設計及詳細功能。

或許各方最關心的還是穆長春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國電子支付已那麼發達,規模全球第一,為什麼還要發行數字貨幣?在這裡,先要明確的是,我國央行研究發行的數字貨幣與Libra有個最重大的區別,Libra需要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去中心的加盟鏈網絡體系,在這個網絡體只運行專用的加密貨幣。這也就是說,Libra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現有貨幣體系中貨幣的使用空間。而我國央行將要發行的加密貨幣,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據穆長春解釋,現階段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主要原因之一是,M1、M2本來就是基於現有的商業銀行賬戶體系,沒必要再用數字貨幣來數字化。而且,支持M1、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等各類網絡支付手段日益高效,若以央行數字貨幣再去做一次M1、M2替代,只會對現有的系統和資源造成巨大浪費,而無益於提高支付效率。

注重M0替代的央行數字貨幣,主要想解決現鈔和電子支付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的風險;二是基於現有銀行賬戶緊耦合模式的電子支付,無法滿足匿名支付的需求。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以此觀之,DC/EP的設計,既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又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對現有貨幣體系和支付體系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推倒重來。

所以,基於以上定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採用的是雙層運營體系,並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顯然,我國央行的數字貨幣不會將區塊鏈預設為唯一的技術路線。究竟採用何種技術路線,要視其滿足需求的能力而定。目前,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在做DC/EP的研發,哪家的路線好,最終會被消費者接受、被市場接受,哪家就最終會跑贏比賽。這是個“市場競爭選優的過程”,也就是穆長春所說的“賽馬狀態”。

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的雙重投放體系契合我們的國情。因為如果由央行直接面對公眾發行貨幣,就意味著央行不僅要獨力承擔起包括大小額、銀聯網聯在內的支付清算、支付系統這個龐大的系統,還要兼顧滿足高效安全穩定的需求、提升客戶體驗,這對央行來說並非易事。即便勉力為之,也不能不說是對現有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商業銀行長期與用戶直接接觸,把握用戶需求並基於此解決用戶痛點,有極大的優勢。商業機構IT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比較成熟,系統處理能力也比較強,在金融科技運用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人才儲備也比較充分。如果與商業銀行緊密分工合作,央行不僅能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也能順利提升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雙重投放體系能充分發揮商業機構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優勢。

由此可見,央行對數字貨幣,不僅有保駕護航的規矩束縛,還有對其可期的活力釋放。在技術路線上,央行將保持中性態度,不預設標準答案,不依賴單一路徑,充分尊重市場競爭下的長期技術演進。在滿足基本門檻的前提下,集中賬戶體系、分佈式賬本、電子支付等技術路線擁有參與競爭的平等機會,並鼓勵不同技術體系協同發展,以釋放創新活力,盡力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和資源配置效用。

看穆長春此番闡述,無論角色定位、投放模式還是技術路線的競爭基調,均體現了監管部門在跟蹤研究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立足國情對安全底線的把控和技術細節的推敲。面對新一輪變革浪潮,央行主動適應調整,敢於激勵創新,為數字貨幣的探索和成長保駕護航。相信我國在移動支付領先優勢的基礎上,定能贏得在數字貨幣領域的國際主動權。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