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覺得,對極少數數學尖子來說,在現有的教學大綱之下按部就班地教學,就是扼殺“千里馬”的做法。他想做那個“伯樂”,把這些“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但“伯樂”不常有。

大二給老師講課大三讀研

1962年,張壽武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的一戶農家。

“如果一個小學生說他痴迷數學,那他肯定是太特殊。”張壽武說,他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反倒對於音樂、文學、詩歌、書法頗為熱衷。和記者聊天時,也會提到唐詩,“頂尖的數學要的是那個千分之一的人,就像詩歌裡的李白、杜甫,書法裡的王羲之。而我們的數學情況是:挑中學一個班的學生和歐美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比,我們會贏,但學校裡各挑一個人比,那麼我們可能就輸了”。

"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覺得,對極少數數學尖子來說,在現有的教學大綱之下按部就班地教學,就是扼殺“千里馬”的做法。他想做那個“伯樂”,把這些“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但“伯樂”不常有。

大二給老師講課大三讀研

1962年,張壽武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的一戶農家。

“如果一個小學生說他痴迷數學,那他肯定是太特殊。”張壽武說,他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反倒對於音樂、文學、詩歌、書法頗為熱衷。和記者聊天時,也會提到唐詩,“頂尖的數學要的是那個千分之一的人,就像詩歌裡的李白、杜甫,書法裡的王羲之。而我們的數學情況是:挑中學一個班的學生和歐美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比,我們會贏,但學校裡各挑一個人比,那麼我們可能就輸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說,小時候除了解題速度比其他孩子快一點以外,數學當時並沒有讓他有多少成就感。在高中時期,他漸漸感受到自己數學上的天賦和創造性,開始自學一些大學數學知識。

1980年,“高考失誤”的他考上了中山大學化學系,讀了半年後,他就要求轉專業去數學系。“其實當時化學系要比數學系熱門,為了進入數學系,我只好假裝自己是色盲。”張壽武說,入讀中大的第二個學期他就轉專業成功,“但第一次考試,100多分的卷子我才考了50幾分,不及格。”

當時,中大的老師卻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不及格身上的不同之處,這份卷子分常規題和抽象題兩部分,普通的學生常規題都考得好,抽象題做不出來,只有張壽武,抽象題考得很好,常規的題目不會做,“於是老師就問我,你的成績怎麼這麼怪,我就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研究過抽象代數。老師說,這塊我也很感興趣,要不一起研究。這時他早就淡忘我考不及格的事情了,把書借給我念,唸完了還要向他彙報,彙報時他還特地把學院裡的幾個老師都叫過來,一起聽我講。”

張壽武說,一個大二的學生給老師講課,絕對是中國大學裡難得一見的奇景,“我想如果我當時是在別的地方唸書,這一切都是不可能了。我至今感謝中大的包容,感謝廣州的開放,在那個年代,有大學讀就很不錯了,哪有轉專業的機會。我讀到大三的時候就已經本科畢業去中科院讀研究生了,本科提前畢業,在中國的其他高校也是聞所未聞。我認為,廣州始終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地方之一。”

奧數只是競賽遊戲而已

“我真正對數學震撼,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我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張壽武說,數學真正的美是創造性的,而不是解出題所帶給人的快感,“奧賽其實和其他的體育比賽沒有區別,就是競技,但奧賽沒有創造性,因為奧賽題目都是有答案的。”

"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覺得,對極少數數學尖子來說,在現有的教學大綱之下按部就班地教學,就是扼殺“千里馬”的做法。他想做那個“伯樂”,把這些“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但“伯樂”不常有。

大二給老師講課大三讀研

1962年,張壽武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的一戶農家。

“如果一個小學生說他痴迷數學,那他肯定是太特殊。”張壽武說,他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反倒對於音樂、文學、詩歌、書法頗為熱衷。和記者聊天時,也會提到唐詩,“頂尖的數學要的是那個千分之一的人,就像詩歌裡的李白、杜甫,書法裡的王羲之。而我們的數學情況是:挑中學一個班的學生和歐美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比,我們會贏,但學校裡各挑一個人比,那麼我們可能就輸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說,小時候除了解題速度比其他孩子快一點以外,數學當時並沒有讓他有多少成就感。在高中時期,他漸漸感受到自己數學上的天賦和創造性,開始自學一些大學數學知識。

1980年,“高考失誤”的他考上了中山大學化學系,讀了半年後,他就要求轉專業去數學系。“其實當時化學系要比數學系熱門,為了進入數學系,我只好假裝自己是色盲。”張壽武說,入讀中大的第二個學期他就轉專業成功,“但第一次考試,100多分的卷子我才考了50幾分,不及格。”

當時,中大的老師卻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不及格身上的不同之處,這份卷子分常規題和抽象題兩部分,普通的學生常規題都考得好,抽象題做不出來,只有張壽武,抽象題考得很好,常規的題目不會做,“於是老師就問我,你的成績怎麼這麼怪,我就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研究過抽象代數。老師說,這塊我也很感興趣,要不一起研究。這時他早就淡忘我考不及格的事情了,把書借給我念,唸完了還要向他彙報,彙報時他還特地把學院裡的幾個老師都叫過來,一起聽我講。”

張壽武說,一個大二的學生給老師講課,絕對是中國大學裡難得一見的奇景,“我想如果我當時是在別的地方唸書,這一切都是不可能了。我至今感謝中大的包容,感謝廣州的開放,在那個年代,有大學讀就很不錯了,哪有轉專業的機會。我讀到大三的時候就已經本科畢業去中科院讀研究生了,本科提前畢業,在中國的其他高校也是聞所未聞。我認為,廣州始終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地方之一。”

奧數只是競賽遊戲而已

“我真正對數學震撼,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我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張壽武說,數學真正的美是創造性的,而不是解出題所帶給人的快感,“奧賽其實和其他的體育比賽沒有區別,就是競技,但奧賽沒有創造性,因為奧賽題目都是有答案的。”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認為,中小學生學奧數並不是一件差的事情,通過做奧賽題可以啟迪和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奧賽獲獎者肯定是高智商的,但如果一個大學生還在痴迷做題,那就有問題了。奧賽並不是數學的全部,“我就認識很多‘大智若愚’型的學生,讓他做題他不懂,但他能想到的一些事兒,卻是其他人想不到的。”

張壽武一心想要找到這些研究型的學生。今年暑期,他就在北京開班,宣稱要用4個星期的時間把這種學生挑出來,並把他們的數學水平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第一門是數論,講課的兩個老師像魔術師一樣在黑板上‘巴拉巴拉’地推導;第二門課的老師就是個‘段子手’,他的教科書上寫的也都有段子,而我教第三門課,在上面像個瘋子,講了很多數學宏觀問題。”

而這樣顛覆性的教學,卻讓張壽武發現了一些好苗子“他們並不是全來自清華北大,幾名復旦、中科大的學生讓我眼前一亮。”

“什麼是數學家?我認為自己能夠創造一條定理,方可稱之為數學家。”每次上課,張壽武都這樣講。

對話張壽武:

我的學生不少已青出於藍

廣州日報:您在今年1月成為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評委,對於未來科學大獎,您有哪些期許?

張壽武:未來科學大獎有兩個任務,第一是鼓勵學生做科學家,第二是提供資金去幫助科學家。

中國的科學家執行力很強,你經常會發現,某中國科學家解決了某某領域的重大課題,但我們會忘了一件事情,誰給出重大的課題?誰是這個學問的開山鼻祖?我想我們和先進水平的差別就是在這個層次上。

但(追上先進層次)我是有信心的,因為我們其實是很浪漫、很有創造性的民族,你去讀讀《詩經》就知道了。我們的數學並不需要整體水平高,而是要有幾個出類拔萃的人出來。就好像有杜甫、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說自己是詩的民族。我們希望在科學領域將來也能夠出現幾個“杜甫、李白”,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覺得,對極少數數學尖子來說,在現有的教學大綱之下按部就班地教學,就是扼殺“千里馬”的做法。他想做那個“伯樂”,把這些“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但“伯樂”不常有。

大二給老師講課大三讀研

1962年,張壽武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的一戶農家。

“如果一個小學生說他痴迷數學,那他肯定是太特殊。”張壽武說,他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反倒對於音樂、文學、詩歌、書法頗為熱衷。和記者聊天時,也會提到唐詩,“頂尖的數學要的是那個千分之一的人,就像詩歌裡的李白、杜甫,書法裡的王羲之。而我們的數學情況是:挑中學一個班的學生和歐美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比,我們會贏,但學校裡各挑一個人比,那麼我們可能就輸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說,小時候除了解題速度比其他孩子快一點以外,數學當時並沒有讓他有多少成就感。在高中時期,他漸漸感受到自己數學上的天賦和創造性,開始自學一些大學數學知識。

1980年,“高考失誤”的他考上了中山大學化學系,讀了半年後,他就要求轉專業去數學系。“其實當時化學系要比數學系熱門,為了進入數學系,我只好假裝自己是色盲。”張壽武說,入讀中大的第二個學期他就轉專業成功,“但第一次考試,100多分的卷子我才考了50幾分,不及格。”

當時,中大的老師卻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不及格身上的不同之處,這份卷子分常規題和抽象題兩部分,普通的學生常規題都考得好,抽象題做不出來,只有張壽武,抽象題考得很好,常規的題目不會做,“於是老師就問我,你的成績怎麼這麼怪,我就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研究過抽象代數。老師說,這塊我也很感興趣,要不一起研究。這時他早就淡忘我考不及格的事情了,把書借給我念,唸完了還要向他彙報,彙報時他還特地把學院裡的幾個老師都叫過來,一起聽我講。”

張壽武說,一個大二的學生給老師講課,絕對是中國大學裡難得一見的奇景,“我想如果我當時是在別的地方唸書,這一切都是不可能了。我至今感謝中大的包容,感謝廣州的開放,在那個年代,有大學讀就很不錯了,哪有轉專業的機會。我讀到大三的時候就已經本科畢業去中科院讀研究生了,本科提前畢業,在中國的其他高校也是聞所未聞。我認為,廣州始終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地方之一。”

奧數只是競賽遊戲而已

“我真正對數學震撼,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我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張壽武說,數學真正的美是創造性的,而不是解出題所帶給人的快感,“奧賽其實和其他的體育比賽沒有區別,就是競技,但奧賽沒有創造性,因為奧賽題目都是有答案的。”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認為,中小學生學奧數並不是一件差的事情,通過做奧賽題可以啟迪和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奧賽獲獎者肯定是高智商的,但如果一個大學生還在痴迷做題,那就有問題了。奧賽並不是數學的全部,“我就認識很多‘大智若愚’型的學生,讓他做題他不懂,但他能想到的一些事兒,卻是其他人想不到的。”

張壽武一心想要找到這些研究型的學生。今年暑期,他就在北京開班,宣稱要用4個星期的時間把這種學生挑出來,並把他們的數學水平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第一門是數論,講課的兩個老師像魔術師一樣在黑板上‘巴拉巴拉’地推導;第二門課的老師就是個‘段子手’,他的教科書上寫的也都有段子,而我教第三門課,在上面像個瘋子,講了很多數學宏觀問題。”

而這樣顛覆性的教學,卻讓張壽武發現了一些好苗子“他們並不是全來自清華北大,幾名復旦、中科大的學生讓我眼前一亮。”

“什麼是數學家?我認為自己能夠創造一條定理,方可稱之為數學家。”每次上課,張壽武都這樣講。

對話張壽武:

我的學生不少已青出於藍

廣州日報:您在今年1月成為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評委,對於未來科學大獎,您有哪些期許?

張壽武:未來科學大獎有兩個任務,第一是鼓勵學生做科學家,第二是提供資金去幫助科學家。

中國的科學家執行力很強,你經常會發現,某中國科學家解決了某某領域的重大課題,但我們會忘了一件事情,誰給出重大的課題?誰是這個學問的開山鼻祖?我想我們和先進水平的差別就是在這個層次上。

但(追上先進層次)我是有信心的,因為我們其實是很浪漫、很有創造性的民族,你去讀讀《詩經》就知道了。我們的數學並不需要整體水平高,而是要有幾個出類拔萃的人出來。就好像有杜甫、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說自己是詩的民族。我們希望在科學領域將來也能夠出現幾個“杜甫、李白”,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廣州日報:我們瞭解到英國專門聘請了一批中國中小學數學老師前往任教,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到底如何?為何發達國家需要中國數學老師的幫助?

張壽武:其實英國、美國所擔憂的事情和中國擔憂的事情恰恰相反。這些發達國家擔心的是國民的整體數學水平低下,但不可否認的是,英美頂尖的數學學生水平是非常高的,中國則整體水平高,我相信,中國派出一個班和英國派出一個班pk數學,中國必勝;但如果單挑,中國的學生就很難贏。

在歐美國家的高等學府,比如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都是精英化教育,我們數學系有30多名教授,而數學系的本科生從大一到大四加在一起才只有75人;這和中國大學裡的情況完全不同。

對學生高門檻低要求

廣州日報:您培養了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到底有沒有什麼祕訣?

張壽武:我覺得沒有什麼祕訣,能考上我們系的人,他們的數學功底不容置疑,他們需要的是信心,有信心能超過老師。

我對學生是高門檻低要求,只要進來之後我就沒有任何要求,就是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學生第一天到我辦公室,我就把所有的題目畫在黑板上,說這個我不會做,那個我不會做,這些小孩知道老師也不會做就很高興。過了幾天,他就會做出黑板上幾個容易的了。

哄20多歲的孩子在某種形式上和哄5歲小孩沒什麼區別,都需要表揚,需要鼓勵他們,而不是樹立一座高峰,讓孩子們望而卻步。

廣州日報:所以您認為現在一些學生的水平已經青出於藍了嗎?

張壽武:那是肯定的,比如張偉的創造性極強,我認為他不比一般的菲爾茲獎(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的水平差。

小班教學很有必要

廣州日報:您對於中國高校的數學教育有何建議?

張壽武:我覺得中國高校的數學教育在灌輸知識上是很用心,也很周到的。比如說中山大學數學系每年招進來200人,其中150人用這種教法來教是沒有錯的,但對於剩下的比較有創造力的50人來說,這種教法可能就是錯的,高校必須給另外50個人極大的自由度,最好能再給10個人開小班,進行專門的培養。

"

儘管培養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張偉,耶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劉一峰等一大批知名華人數學家,但對於諸如“數學界領袖”的讚譽,56歲的張壽武還是連連搖頭,“這顯然有捧殺我的嫌疑”。

在普通人看來,數學和音樂、詩歌、文學這類詞完全絕緣,但張壽武卻覺得它們殊途同歸、大道至簡,“科學到了一定地步,就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和歐美國家頂尖數學家的差距,就在‘藝術’創造力。我們常常聽到中國數學家解開了哪個有名的數學問題,卻淡忘了一件事,是誰提出了這個重大的課題呢?”

“如果一個數學系學生大學階段還在沉迷於解題,那就有問題了。我經常和學生說,解不了題、讀不懂書沒關係,我們要做出題人而不是解題人,要做寫書人而不是讀書人。”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的張壽武告訴廣州日報記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前幾天,張壽武剛剛結束他在北京為期4周的數學暑期班。這個班面向全國大二到大四的數學系學生,招生60名,考試合格者方能入讀,但第一節課開課時卻來了200多人,“我想用4個星期的時間,將他們的數學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中國人真喜歡數學啊,有些學生即使考試不過,都要跑來聽課。”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覺得,對極少數數學尖子來說,在現有的教學大綱之下按部就班地教學,就是扼殺“千里馬”的做法。他想做那個“伯樂”,把這些“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但“伯樂”不常有。

大二給老師講課大三讀研

1962年,張壽武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的一戶農家。

“如果一個小學生說他痴迷數學,那他肯定是太特殊。”張壽武說,他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反倒對於音樂、文學、詩歌、書法頗為熱衷。和記者聊天時,也會提到唐詩,“頂尖的數學要的是那個千分之一的人,就像詩歌裡的李白、杜甫,書法裡的王羲之。而我們的數學情況是:挑中學一個班的學生和歐美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比,我們會贏,但學校裡各挑一個人比,那麼我們可能就輸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說,小時候除了解題速度比其他孩子快一點以外,數學當時並沒有讓他有多少成就感。在高中時期,他漸漸感受到自己數學上的天賦和創造性,開始自學一些大學數學知識。

1980年,“高考失誤”的他考上了中山大學化學系,讀了半年後,他就要求轉專業去數學系。“其實當時化學系要比數學系熱門,為了進入數學系,我只好假裝自己是色盲。”張壽武說,入讀中大的第二個學期他就轉專業成功,“但第一次考試,100多分的卷子我才考了50幾分,不及格。”

當時,中大的老師卻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不及格身上的不同之處,這份卷子分常規題和抽象題兩部分,普通的學生常規題都考得好,抽象題做不出來,只有張壽武,抽象題考得很好,常規的題目不會做,“於是老師就問我,你的成績怎麼這麼怪,我就說,我在農村的時候研究過抽象代數。老師說,這塊我也很感興趣,要不一起研究。這時他早就淡忘我考不及格的事情了,把書借給我念,唸完了還要向他彙報,彙報時他還特地把學院裡的幾個老師都叫過來,一起聽我講。”

張壽武說,一個大二的學生給老師講課,絕對是中國大學裡難得一見的奇景,“我想如果我當時是在別的地方唸書,這一切都是不可能了。我至今感謝中大的包容,感謝廣州的開放,在那個年代,有大學讀就很不錯了,哪有轉專業的機會。我讀到大三的時候就已經本科畢業去中科院讀研究生了,本科提前畢業,在中國的其他高校也是聞所未聞。我認為,廣州始終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地方之一。”

奧數只是競賽遊戲而已

“我真正對數學震撼,是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我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張壽武說,數學真正的美是創造性的,而不是解出題所帶給人的快感,“奧賽其實和其他的體育比賽沒有區別,就是競技,但奧賽沒有創造性,因為奧賽題目都是有答案的。”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張壽武認為,中小學生學奧數並不是一件差的事情,通過做奧賽題可以啟迪和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奧賽獲獎者肯定是高智商的,但如果一個大學生還在痴迷做題,那就有問題了。奧賽並不是數學的全部,“我就認識很多‘大智若愚’型的學生,讓他做題他不懂,但他能想到的一些事兒,卻是其他人想不到的。”

張壽武一心想要找到這些研究型的學生。今年暑期,他就在北京開班,宣稱要用4個星期的時間把這種學生挑出來,並把他們的數學水平從19世紀帶到21世紀。“第一門是數論,講課的兩個老師像魔術師一樣在黑板上‘巴拉巴拉’地推導;第二門課的老師就是個‘段子手’,他的教科書上寫的也都有段子,而我教第三門課,在上面像個瘋子,講了很多數學宏觀問題。”

而這樣顛覆性的教學,卻讓張壽武發現了一些好苗子“他們並不是全來自清華北大,幾名復旦、中科大的學生讓我眼前一亮。”

“什麼是數學家?我認為自己能夠創造一條定理,方可稱之為數學家。”每次上課,張壽武都這樣講。

對話張壽武:

我的學生不少已青出於藍

廣州日報:您在今年1月成為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評委,對於未來科學大獎,您有哪些期許?

張壽武:未來科學大獎有兩個任務,第一是鼓勵學生做科學家,第二是提供資金去幫助科學家。

中國的科學家執行力很強,你經常會發現,某中國科學家解決了某某領域的重大課題,但我們會忘了一件事情,誰給出重大的課題?誰是這個學問的開山鼻祖?我想我們和先進水平的差別就是在這個層次上。

但(追上先進層次)我是有信心的,因為我們其實是很浪漫、很有創造性的民族,你去讀讀《詩經》就知道了。我們的數學並不需要整體水平高,而是要有幾個出類拔萃的人出來。就好像有杜甫、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說自己是詩的民族。我們希望在科學領域將來也能夠出現幾個“杜甫、李白”,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張壽武


廣州日報:我們瞭解到英國專門聘請了一批中國中小學數學老師前往任教,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到底如何?為何發達國家需要中國數學老師的幫助?

張壽武:其實英國、美國所擔憂的事情和中國擔憂的事情恰恰相反。這些發達國家擔心的是國民的整體數學水平低下,但不可否認的是,英美頂尖的數學學生水平是非常高的,中國則整體水平高,我相信,中國派出一個班和英國派出一個班pk數學,中國必勝;但如果單挑,中國的學生就很難贏。

在歐美國家的高等學府,比如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都是精英化教育,我們數學系有30多名教授,而數學系的本科生從大一到大四加在一起才只有75人;這和中國大學裡的情況完全不同。

對學生高門檻低要求

廣州日報:您培養了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到底有沒有什麼祕訣?

張壽武:我覺得沒有什麼祕訣,能考上我們系的人,他們的數學功底不容置疑,他們需要的是信心,有信心能超過老師。

我對學生是高門檻低要求,只要進來之後我就沒有任何要求,就是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學生第一天到我辦公室,我就把所有的題目畫在黑板上,說這個我不會做,那個我不會做,這些小孩知道老師也不會做就很高興。過了幾天,他就會做出黑板上幾個容易的了。

哄20多歲的孩子在某種形式上和哄5歲小孩沒什麼區別,都需要表揚,需要鼓勵他們,而不是樹立一座高峰,讓孩子們望而卻步。

廣州日報:所以您認為現在一些學生的水平已經青出於藍了嗎?

張壽武:那是肯定的,比如張偉的創造性極強,我認為他不比一般的菲爾茲獎(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的水平差。

小班教學很有必要

廣州日報:您對於中國高校的數學教育有何建議?

張壽武:我覺得中國高校的數學教育在灌輸知識上是很用心,也很周到的。比如說中山大學數學系每年招進來200人,其中150人用這種教法來教是沒有錯的,但對於剩下的比較有創造力的50人來說,這種教法可能就是錯的,高校必須給另外50個人極大的自由度,最好能再給10個人開小班,進行專門的培養。

“伯樂”張壽武:尋找數學“千里馬”


這個班只招找幾個教授帶著你們做研究,也不教你們基礎知識,因為這些學生的自學能力極強,所以我對中國高校高等教育的建議,就是能多花一些精力在課程設計上,通過小班教育把學生帶入到數學最新的研究領域,這是我特別希望做的,但這也和學校的師資現狀特別相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