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睡眠 藥品 保健品 高血壓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2017-11-03

有句話怎麼說的,叫好人不長命 禍害遺千年。雖然是民間流傳的說法,但其實它有著非常深刻意義和需要我們好好思考的道理.我們都知道關係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飲食的、情緒的、環境的、社會發展等等,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好人難長命?情緒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從飲食上如何應對?從心理上又如何應對?

(以下文字有3600多字,預計耗費時間8分鐘)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好人難長命究竟為什麼?

我們經常能在電影、電視劇看到一些從來沒有做過壞事、人品才能都沒得挑的人去世,而且往往多以癌症收尾,也因此應了那句俗話:好人難長命,禍害遺千年。那麼為什麼就好人難長命呢?這就要從人體健康最大的隱形殺手—情緒開始講起了,我們都知道情緒對健康是有危害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情緒遠比我們想象的破壞力大,而且它強大到無孔不入,在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的情況下身陷其中。從大數據上來看,女人要比男人的壽命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女人會經常的釋放壓力,比如哭泣、比如憤怒、比如購物或者不健康的示範方法暴飲暴食,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會將情緒宣洩出去,而對於男人來講,這些方式通常不經常使用,基本上用堅強和忍耐來代替了。我們也可以從歷史傳記或者小說上尋跡,古代的皇帝很少有長命的,主要兩個因素,一個是憂思過度一個是夜不能寐,這兩者都與情緒有直接的關係。再看看我國四大名著,從林黛玉、林沖、周瑜等人物就可以看出,憂思、氣鬱都為生命健康帶來了很大隱患。林黛玉是情緒起伏波動較大,而對於林沖和周瑜來說,就是活活被氣死的,他們無法宣洩悲憤的情緒,這種壞情緒不斷蓄積,直至爆發。就像我們目前面臨的無法治療的一大死因“猝死”,除了熬夜加班休息不好以外,跟情緒的積壓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猝死只能預防而不能治療,而預防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靜,靜指的是鎮靜、安靜以及冷靜,這也說明情緒在生命週期中的佔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再來回看,我們身邊的那些“好人”,幾乎具備了所有情緒積壓的條件,每天笑臉相迎,從來不生氣也不計較更不會去爭辯,但就人本(本我/自我/超我)性而言,真的不會生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這類人習慣把情緒壓在心裡不示於人前,默默忍受,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便是遇到自己覺得看不下去或是不公的事實,也沒辦法去釋放和發洩,再加上礙於“別人”的眼光/想法,不願意展示出不友好/計較的一面,於是把這種情緒在身體中不斷積蓄,只等待一個刺激之下全然爆發。對於生活節奏如此快的社會,壓抑是最快捷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但對於健康而言,卻是極大的危害。我們要學會的不是隨時隨地去發洩情緒,而是如何從內心儘快的排遣這種情緒,以免帶來更壞的後果。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情緒的破壞力有多大?

情緒,聽起來很空,沒有實際的意義,因此很多人很難理解情緒對健康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情緒會讓人的神經變得緊張,血壓上升,甚至引起胃痙攣/頭暈/失眠等問題.這也就可以解釋,現在為什麼失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很多人利用藥物或者保健品來緩解或者說治療,但是最終的作用試過的人都知道,藥品只是一時的,而保健品畢竟不是藥物起不到治療的作用,效果也沒有想象中的顯著。壓力、焦慮、煩惱等問題不但會造成高血壓、胃病、失眠等問題,還會造成肥胖,包括現在人的不良的生活習慣也都與情緒有著直接的關係。隨著現在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加大,要想找一件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事情來做還真的不太容易,這也是很多人痴迷電視劇、電影、打遊戲以及吃零食的習慣改不掉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些行為能將人的注意力從煩惱中轉移,讓人真正享受到放鬆,這也是為什麼壞的習慣、壞的行為很難戒除的主要原因。另外,情緒還會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而長此以往會降低我們人體吞噬細胞對癌細胞殺傷能力以及抵抗一些威脅生命的的感染的能力。關於情緒導致的人體的健康變化,在心理上有個名稱叫“心理應激反應”,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有三個階段,如下圖: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會產生很多壓力,而慢慢壓抑形成的這種慢性的壓力不但會擾亂你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會要了你的命,因此從這種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講,無論是營養上還是心理上都應該重視起來,採取一些應對措施以更好的應對生活。

從飲食上如何應對?

傳統上通常認為飲食只具備身體健康的調整,很少有人瞭解到,其實情緒的健康與營養也有分不開的關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與健康有關的一些營養素,其中包含:維生素B1、葉酸鹽、維生素B12、鐵、硒、糖類等營養素,都對情緒有著直接的影響。缺乏維生素B1與表現內向、遲鈍、疲勞、自信心降低以及總的情緒的低下有關。缺乏葉酸鹽和維生素B12與抑鬱、阿爾茨海默症等精神綜合徵有直接的關係,還可以引起認識障礙和情緒的紊亂。缺鐵與焦慮和抑鬱的情緒有關,尤其體現在缺鐵性貧血的人中。缺硒與慢性疲勞綜合徵、迷惑以及抑鬱等情緒有關,並且硒對於情緒的影響直接反應了甲狀腺的功能的變化。糖類不光指傳統意義上的如蔗糖、果糖等一類的糖,還包括碳水化合物以及澱粉等的糖類,為人體提供必需的能量的來源的糖類。糖類具有不可抗拒的美味性,有學者研究了脂肪和糖結合的美味性,並發現最佳的結合是7.6%的糖加上24.7%的脂肪。而巧克力的脂肪含量最接近這個快感的理想值,因此這也是很多人無法抗拒巧克力的主要原因。Benton證明了,對於許多人而言,攝取巧克力正是對情緒不好的反應,對食物有強烈嗜好的人常與厭煩、急躁和焦慮的情緒有關。而用巧克力進行自我治療的人往往有與癔症樣焦慮的情緒相關的個性。那麼在我們的飲食中,應該多注意以上營養素的攝入,以保證從營養上儘可能少的去造成不好的情緒。那麼飲食上應該怎麼吃呢?如下圖: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根據我國成人制定的飲食原則,以上營養素的量已包含在內,按照上圖的量吃,與情緒相關的營養素基本不會有缺乏。那麼對於維生素12和葉酸鹽要強調一下,這類食物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如果你是一個名素食者,可以吃一些豆豉、豆瓣醬等發酵類的豆製品進行攝取。維生素B1的補充需要在主食上注意,多吃粗雜糧,尤其可以吃一種食物:小麥胚芽,在豆漿或者牛奶、粥等出鍋時加一把,富含豐富維生素B1(儘量不要煮,會損失b族維生素)。鐵的補充一般動物性的紅肉中含量比較高,又是二價鐵好吸收,植物性的三價鐵吸收率不如二價鐵,但可綜合攝入,植物性食物如:菌菇類、芝麻醬、紫菜等食物含鐵量較高,可以每週增加幾次。硒的補充,一般飲食均衡的人不會缺硒,如果擔心缺硒,可以在飲食中增加一些魔域、魷魚、墨魚、海蔘、牡蠣等海產品或者蘑菇類都已得到豐富的硒,儘量不要單獨補或者吃太多富硒食品,硒多了對人體也有害處。因此以上也說明了,飲食均衡、多樣的重要性。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從心理上又如何應對?

對於情緒問題,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真正的從心理上找到解決的方法,因為如果心理問題不解決,那麼在多的飲食的營養起到的作用也有限,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從心理上去應對情緒的問題呢?以下有9點供大家作為生活以及工作中情緒問題的參考:

  1. 永遠不要說關於你的不好的事情,尋找那些你將來採取行動就可以加以改變的不快樂的根源,只給你自己和他人“建設性的批評”。得到想要的東西,下次應該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

  2. 將你的反應、想法和感受同你的朋友、同事、家庭成員以及他人進行比較,從而使你可以估計出自己行為的適宜性。

  3. 結交一些密友,你可以跟他們分享感受快樂和憂慮,構建、發展、保持和拓展你的社會支持網絡。

  4. 養成一種平衡時間的觀念,從而可以靈活地對待你的工作要求和自身需求,有工作在手時請面向未來,目標達到,有快樂在握時請珍惜現在,和你的老友聯繫時請珍惜過去。

  5. 永遠對你的成功和快樂,充滿信心(並且和他人分享你的積極感受)。清楚的瞭解你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品質,那些你可以提供給他人的品質,例如一個害羞的人可以給一個善談者提供專注地傾聽。瞭解你的個人優勢和可以有效進行應對的資源

  6. 當你感覺你就要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時,請用離開的辦法避開使你不快樂的環境,或者站在另一個人的位置上考慮一下,或者設想未來,使你看到問題得以克服的前景。或者像一個同情者加以傾訴,請允許你自己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7. 記住失敗和失望有時是偽裝下的祝福,它們可以告訴你目標可能並不適合你,或者救你於未來更大的失敗之前。吃一塹,長一智。遭受挫折後說一句,我犯了個錯誤,再繼續前進。你所經歷的每一次事故不幸和挫折,實際上都是一個潛在的美妙機會,只是它們未以真面目示人。

  8. 如果你發現你無法使自己或他人走出困惑或抑鬱時,那就向專業人員尋求建議,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看上去的心理問題,實際上是生理問題,有些則正好相反。但要及時尋求幫助,以免情緒聚積。

  9. 培養健康的愉悅習慣。花些時間去放鬆、去反省、去收集信息、去放風箏、去享受你的愛好或去進行一些你可以獨處的活動以及那些你可以做到,並得到更好的享受的活動。

情緒對健康的破壞力有多大?我們如何在心理和營養上靈活應對?

Tips:

  1. 有規律的進行鍛鍊

  2. 營養飲食、膳食均衡

  3. 適當維持體重

  4. 每晚睡7-8小時,每天休息或放鬆

  5. 繫好安全帶,駕駛摩托帶頭盔

  6. 不吸菸、不吸毒

  7. 適度飲酒

  8. 有保護、安全的性行為

  9. 定期的健康/牙科檢查,採用醫學養生法

  10. 保持樂觀的態度和發展友誼

如果大家有關於情緒上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根小編一起討論~

文章部分信息來源:《心理學與生活》《營養與腦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