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宋·秦觀詞句

拜師大康先生

康殷先生是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之一,也是古璽印專家、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人稱大康先生。

與大康先生相識是張永明在海淀書法學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天大康先生給大家講完課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跑到講臺周圍,把大康先生團團圍住,爭先恐後與先生交流。而張永明卻一直坐在後排,他當時心裡多想也和大康先生交流一番,但他卻又很內向。沒想到,寫得一手好字的張永明,竟被大康先生從眾多學生中發現了。原來,那天張永明的身後掛著他寫的篆書,大康先生看到後非常欣賞,便把張永明叫到跟前,問他練了多少年。張永明告訴先生,自己只練了五年,並鼓足勇氣對先生說,“康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和才華,希望拜您為師,跟您學習篆書。”康先生聽罷笑道:“拜什麼師呢!你喜歡篆書,隨時來我家找我吧!”隨即,康先生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地址。張永明喜出望外,第二個星期天,他就帶著寫好的厚厚的一摞字,騎著“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到遠在香山的大康先生家裡給先生看。雖然路途遙遠,足有十五六公里,但張永明卻有使不完的力氣。從此之後的幾乎每個星期天,他都會騎車到大康家中學習,每次都有很多收穫。這一學就是20年。

在這20年裡,大康先生並非只教張永明寫字,而是把張永明作為自己的傳承人,將自己畢生對古文字研究的所有成果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永明。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宋·秦觀詞句

拜師大康先生

康殷先生是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之一,也是古璽印專家、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人稱大康先生。

與大康先生相識是張永明在海淀書法學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天大康先生給大家講完課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跑到講臺周圍,把大康先生團團圍住,爭先恐後與先生交流。而張永明卻一直坐在後排,他當時心裡多想也和大康先生交流一番,但他卻又很內向。沒想到,寫得一手好字的張永明,竟被大康先生從眾多學生中發現了。原來,那天張永明的身後掛著他寫的篆書,大康先生看到後非常欣賞,便把張永明叫到跟前,問他練了多少年。張永明告訴先生,自己只練了五年,並鼓足勇氣對先生說,“康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和才華,希望拜您為師,跟您學習篆書。”康先生聽罷笑道:“拜什麼師呢!你喜歡篆書,隨時來我家找我吧!”隨即,康先生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地址。張永明喜出望外,第二個星期天,他就帶著寫好的厚厚的一摞字,騎著“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到遠在香山的大康先生家裡給先生看。雖然路途遙遠,足有十五六公里,但張永明卻有使不完的力氣。從此之後的幾乎每個星期天,他都會騎車到大康家中學習,每次都有很多收穫。這一學就是20年。

在這20年裡,大康先生並非只教張永明寫字,而是把張永明作為自己的傳承人,將自己畢生對古文字研究的所有成果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永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小篆金字《陋室銘》和中堂唐寅詩

1985年和1994年,張永明先後自學考入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專科和本科深造,成為歐陽中石先生的得以弟子之一。這段學習經歷,也讓這個入伍前只有半耕半讀的初中肄業學歷的張永明成為了一個大學生,並最終被文化部評定為書法藝術的正高專業職稱——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0年,張永明先生憑其在篆書書法上的造詣,為方正字庫書寫了七千字的小篆字模。如今,這套字模已廣泛用於央視節目製作,亦被社會媒體廣泛使用。

這一路走來,張永明先生鑽研篆書已有40餘年。其中的苦辣辛酸,也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他曾在《小篆歌》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平正均衡稱典範,雍容大度勢尊嚴。線條婉轉通而暢,骨力雄強勁且妍。結體方長求對稱,分行布白重謀篇。初學誤為容易事,入深方覺實艱難。”然而面對這一切,他又笑道:“有什麼辦法呢!我就是喜歡篆字啊!”

因從小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加之後期受大康先生的影響,如今張永明已成為中國少有的學者型書法家。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宋·秦觀詞句

拜師大康先生

康殷先生是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之一,也是古璽印專家、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人稱大康先生。

與大康先生相識是張永明在海淀書法學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天大康先生給大家講完課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跑到講臺周圍,把大康先生團團圍住,爭先恐後與先生交流。而張永明卻一直坐在後排,他當時心裡多想也和大康先生交流一番,但他卻又很內向。沒想到,寫得一手好字的張永明,竟被大康先生從眾多學生中發現了。原來,那天張永明的身後掛著他寫的篆書,大康先生看到後非常欣賞,便把張永明叫到跟前,問他練了多少年。張永明告訴先生,自己只練了五年,並鼓足勇氣對先生說,“康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和才華,希望拜您為師,跟您學習篆書。”康先生聽罷笑道:“拜什麼師呢!你喜歡篆書,隨時來我家找我吧!”隨即,康先生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地址。張永明喜出望外,第二個星期天,他就帶著寫好的厚厚的一摞字,騎著“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到遠在香山的大康先生家裡給先生看。雖然路途遙遠,足有十五六公里,但張永明卻有使不完的力氣。從此之後的幾乎每個星期天,他都會騎車到大康家中學習,每次都有很多收穫。這一學就是20年。

在這20年裡,大康先生並非只教張永明寫字,而是把張永明作為自己的傳承人,將自己畢生對古文字研究的所有成果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永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小篆金字《陋室銘》和中堂唐寅詩

1985年和1994年,張永明先後自學考入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專科和本科深造,成為歐陽中石先生的得以弟子之一。這段學習經歷,也讓這個入伍前只有半耕半讀的初中肄業學歷的張永明成為了一個大學生,並最終被文化部評定為書法藝術的正高專業職稱——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0年,張永明先生憑其在篆書書法上的造詣,為方正字庫書寫了七千字的小篆字模。如今,這套字模已廣泛用於央視節目製作,亦被社會媒體廣泛使用。

這一路走來,張永明先生鑽研篆書已有40餘年。其中的苦辣辛酸,也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他曾在《小篆歌》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平正均衡稱典範,雍容大度勢尊嚴。線條婉轉通而暢,骨力雄強勁且妍。結體方長求對稱,分行布白重謀篇。初學誤為容易事,入深方覺實艱難。”然而面對這一切,他又笑道:“有什麼辦法呢!我就是喜歡篆字啊!”

因從小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加之後期受大康先生的影響,如今張永明已成為中國少有的學者型書法家。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禮記》句

一顆熾愛古典文學的心

他從小就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他不僅讀,甚至能背。讓人意外的是,他不僅會背上千首古詩文,就連《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中所涉及的詩詞以及大段經典片段,他都能背下來。空口無憑,他乾脆當面背誦了《愚公移山》全文和《西遊記》中孫悟空在妖怪門前自報家門及豬八戒自報家門那幾段經典片段,《紅樓夢》中詩詞更是信手拈來……

深厚的文學功底成為張永明先生在書法事業前行的基石。幾十年來,他不僅勤奮練字,還出版了三十餘部著作。其中《篆書與篆書筆法》《篆書技法》《篆書章法》《篆書章法舉要》《小篆入門》《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中央電視臺書法技法講座教材(篆書)》《篆書研究》《書法大世界(篆書卷)》等作品都頗受讀者歡迎。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宋·秦觀詞句

拜師大康先生

康殷先生是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之一,也是古璽印專家、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人稱大康先生。

與大康先生相識是張永明在海淀書法學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天大康先生給大家講完課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跑到講臺周圍,把大康先生團團圍住,爭先恐後與先生交流。而張永明卻一直坐在後排,他當時心裡多想也和大康先生交流一番,但他卻又很內向。沒想到,寫得一手好字的張永明,竟被大康先生從眾多學生中發現了。原來,那天張永明的身後掛著他寫的篆書,大康先生看到後非常欣賞,便把張永明叫到跟前,問他練了多少年。張永明告訴先生,自己只練了五年,並鼓足勇氣對先生說,“康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和才華,希望拜您為師,跟您學習篆書。”康先生聽罷笑道:“拜什麼師呢!你喜歡篆書,隨時來我家找我吧!”隨即,康先生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地址。張永明喜出望外,第二個星期天,他就帶著寫好的厚厚的一摞字,騎著“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到遠在香山的大康先生家裡給先生看。雖然路途遙遠,足有十五六公里,但張永明卻有使不完的力氣。從此之後的幾乎每個星期天,他都會騎車到大康家中學習,每次都有很多收穫。這一學就是20年。

在這20年裡,大康先生並非只教張永明寫字,而是把張永明作為自己的傳承人,將自己畢生對古文字研究的所有成果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永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小篆金字《陋室銘》和中堂唐寅詩

1985年和1994年,張永明先後自學考入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專科和本科深造,成為歐陽中石先生的得以弟子之一。這段學習經歷,也讓這個入伍前只有半耕半讀的初中肄業學歷的張永明成為了一個大學生,並最終被文化部評定為書法藝術的正高專業職稱——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0年,張永明先生憑其在篆書書法上的造詣,為方正字庫書寫了七千字的小篆字模。如今,這套字模已廣泛用於央視節目製作,亦被社會媒體廣泛使用。

這一路走來,張永明先生鑽研篆書已有40餘年。其中的苦辣辛酸,也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他曾在《小篆歌》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平正均衡稱典範,雍容大度勢尊嚴。線條婉轉通而暢,骨力雄強勁且妍。結體方長求對稱,分行布白重謀篇。初學誤為容易事,入深方覺實艱難。”然而面對這一切,他又笑道:“有什麼辦法呢!我就是喜歡篆字啊!”

因從小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加之後期受大康先生的影響,如今張永明已成為中國少有的學者型書法家。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禮記》句

一顆熾愛古典文學的心

他從小就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他不僅讀,甚至能背。讓人意外的是,他不僅會背上千首古詩文,就連《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中所涉及的詩詞以及大段經典片段,他都能背下來。空口無憑,他乾脆當面背誦了《愚公移山》全文和《西遊記》中孫悟空在妖怪門前自報家門及豬八戒自報家門那幾段經典片段,《紅樓夢》中詩詞更是信手拈來……

深厚的文學功底成為張永明先生在書法事業前行的基石。幾十年來,他不僅勤奮練字,還出版了三十餘部著作。其中《篆書與篆書筆法》《篆書技法》《篆書章法》《篆書章法舉要》《小篆入門》《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中央電視臺書法技法講座教材(篆書)》《篆書研究》《書法大世界(篆書卷)》等作品都頗受讀者歡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觀海聽濤

此外,由張永明先生擔任常務副主編的大型書法工具書《書法字海》還獲得了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三等獎,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蘭亭獎”的書法字典。2011年,《書法字海》經過修訂改版已成為更大更全的《書法大字典》。

這些成就實際上足以使張永明先生名留史冊,但他卻認為這些還遠遠不夠。退休之後,張永明先生不但沒休息,反而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在古文字的研究和書法的練習上。他感慨道:“吳昌碩是60變法!我豈能就此休息!”

近幾年,張永明先生為能在書法上更上一層樓,便找到了1977年在西靈山一號大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中山王三器銘文拓片練習這種古文字。短短兩三年,他就已將中山王三器銘文寫得爐火純青,並掌握了這種古文字的造字方法。

2012年至2014年,這三年對於張永明來說也很不平凡。這三年裡,鄭州大學教授郭寶華先生以南朝梁周興嗣所作的長篇韻文《千字文》為樣板創作了四千字的《中華字經》。全文四字一句,共4000字,且不重一字,內容包含中華古今數千年中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軍事、農業等各項文明。張永明則用篆書書寫全文,其難度非常之高。“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算是最大的一部作品。”張永明先生說。

"

不久前,我發完楊再春先生一文時,有很多老書友都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聽再春先生書法講座的情景。這一輩老書家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將這些老前輩視為自己的書法啟蒙人。

與再春先生有著類似經歷的張永明先生,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無論在書法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眼裡,張永明先生都是耳熟能詳——他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書法講座中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張永明先生

張永明先生是中國當代篆書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央視的書法講座可以說是張先生書法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之後的1999年,因其在篆書領域的影響,中科院邀請他為國家迎接新世紀而鑄造的“中華和鍾”撰寫銘文。

從那之後的許多年裡,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報道,直至今天依然被互聯網廣為流傳。習書幾十載,一生“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的張永明先生,之所以能從一個鄉村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書法家,只因他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和古文字研究的堅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蘭亭序》

愛寫字的放牛娃

大概在5年前,我採訪張永明先生之前,我先加了他的微信。打開他微信相冊首頁,一幅寫意水墨畫映入眼簾:一頭牛臥在地上休息,牧牛童子則輕輕地踩在牛背上採摘高處的梅花,整幅畫簡單而悠然自得。張永明先生將此畫作為微信相冊封面別有一番用心,因為他與牛有著不解之緣。

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的張永明出生在河南的貧困山區,當時因為家境困難,他勉強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放牛了,這便是他自號“牧牛子”的由來。多年之後,張永明先生已經從“牧牛子”蛻變成為書法家,但他對兒時學習書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遂有感而發,寫下《學書雜詠》:

少小攻書渴奔泉,盲人瞎馬闖層巔。

家貧困置求師禮,囊澀難籌買之錢。

常和鍋灰當墨水,每將沙地作詩箋。

禿毫破貼隨身伴,苦辣酸甜年復年。

那樣的年代,除了勞動似乎什麼都是無用的,但張永明卻格外喜歡讀書和寫字。雖然他當時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書法家,卻在有意無意間埋下了那顆希望的種子。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集《中山王》器銘文七言絕句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大篆·自作詩《學書雜詠》(其一)

他6歲就開始練字,9歲就可以給全村寫春聯了。寫春聯原本是個很累人的差事,但卻是張永明最喜歡做的事兒,因為“不僅能練字,還解決了我買不起筆墨和紙的難題。”最讓他興奮的是,一旦寫完春聯還有剩餘的紙和墨,都將歸他所有,那些用品總能讓他用上好一陣子。

在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也是張永明比較期待的日子。他的家鄉有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大家會在墳前砍幾根木棍插在土裡,上面放上紙,紙裡面再插一根點燃的蠟燭,遠看就像燈籠一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張永明都會一夜不睡覺,他要等著蠟燭快燃盡時把它吹滅,然後把紙摘下來。這樣一夜的時間,他會把周圍的十幾座墳山都走個遍,能弄回來一大捆紙,夠用幾個月。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鄧石如壁山書屋長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永明的堅韌與勤奮終於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到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到公社為“文化大革命”寫標語;19歲的時候,他又憑著一手好字到縣裡參加工作;20歲時,則以寫字為特長破格入伍來到了北京。從此之後,他的工作皆與寫字有關,“我的一生很平凡,但能一生與文字相伴,是我最幸福也是最驕傲的事。”張永明說。漫長几十載,正如他在《座右銘》中寫道的一樣:

(其一)

斗室書房春復秋,詩詞翰墨苦追求。

探究文字晨昏伴,利祿功名腦後丟。

(其二)

無志為官不愛權,浮名顯貴等雲煙。

詩詞書法古文字,探索終生不計年。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的啟發

來北京之前,張永明先生只練習過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卻從沒寫過篆書。“小時候總是聽老先生說,‘梅花篆字’,心裡想,篆字一定像梅花。”但到1974年,張永明在一次整理圖書館的偶然經歷中,看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才第一次見到篆字。他翻開書,發現每個字下面都有一個他不認識的字體,於是找到了一位在“文革”前讀過大學的老幹事詢問那是什麼字。老先生看後說,這叫小篆。“就是這種我不認識的字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張永明先生回憶道。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研究篆書,並開始了篆書的書法創作。

最初練習篆書的幾年,因為篆書字帖比較少,張永明先生基本就以《說文解字》的字形為標準練習。幾年過後,他幸運地結識了恩師康殷先生,並真正開始了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入研究,這是他篆書的書法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宋·秦觀詞句

拜師大康先生

康殷先生是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專家之一,也是古璽印專家、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人稱大康先生。

與大康先生相識是張永明在海淀書法學習班學習的時候。有一天大康先生給大家講完課準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都跑到講臺周圍,把大康先生團團圍住,爭先恐後與先生交流。而張永明卻一直坐在後排,他當時心裡多想也和大康先生交流一番,但他卻又很內向。沒想到,寫得一手好字的張永明,竟被大康先生從眾多學生中發現了。原來,那天張永明的身後掛著他寫的篆書,大康先生看到後非常欣賞,便把張永明叫到跟前,問他練了多少年。張永明告訴先生,自己只練了五年,並鼓足勇氣對先生說,“康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學識和才華,希望拜您為師,跟您學習篆書。”康先生聽罷笑道:“拜什麼師呢!你喜歡篆書,隨時來我家找我吧!”隨即,康先生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地址。張永明喜出望外,第二個星期天,他就帶著寫好的厚厚的一摞字,騎著“車鈴不響哪兒都響”的破舊自行車,到遠在香山的大康先生家裡給先生看。雖然路途遙遠,足有十五六公里,但張永明卻有使不完的力氣。從此之後的幾乎每個星期天,他都會騎車到大康家中學習,每次都有很多收穫。這一學就是20年。

在這20年裡,大康先生並非只教張永明寫字,而是把張永明作為自己的傳承人,將自己畢生對古文字研究的所有成果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永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小篆金字《陋室銘》和中堂唐寅詩

1985年和1994年,張永明先後自學考入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專科和本科深造,成為歐陽中石先生的得以弟子之一。這段學習經歷,也讓這個入伍前只有半耕半讀的初中肄業學歷的張永明成為了一個大學生,並最終被文化部評定為書法藝術的正高專業職稱——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0年,張永明先生憑其在篆書書法上的造詣,為方正字庫書寫了七千字的小篆字模。如今,這套字模已廣泛用於央視節目製作,亦被社會媒體廣泛使用。

這一路走來,張永明先生鑽研篆書已有40餘年。其中的苦辣辛酸,也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他曾在《小篆歌》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平正均衡稱典範,雍容大度勢尊嚴。線條婉轉通而暢,骨力雄強勁且妍。結體方長求對稱,分行布白重謀篇。初學誤為容易事,入深方覺實艱難。”然而面對這一切,他又笑道:“有什麼辦法呢!我就是喜歡篆字啊!”

因從小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加之後期受大康先生的影響,如今張永明已成為中國少有的學者型書法家。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金文《禮記》句

一顆熾愛古典文學的心

他從小就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他不僅讀,甚至能背。讓人意外的是,他不僅會背上千首古詩文,就連《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中所涉及的詩詞以及大段經典片段,他都能背下來。空口無憑,他乾脆當面背誦了《愚公移山》全文和《西遊記》中孫悟空在妖怪門前自報家門及豬八戒自報家門那幾段經典片段,《紅樓夢》中詩詞更是信手拈來……

深厚的文學功底成為張永明先生在書法事業前行的基石。幾十年來,他不僅勤奮練字,還出版了三十餘部著作。其中《篆書與篆書筆法》《篆書技法》《篆書章法》《篆書章法舉要》《小篆入門》《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中央電視臺書法技法講座教材(篆書)》《篆書研究》《書法大世界(篆書卷)》等作品都頗受讀者歡迎。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觀海聽濤

此外,由張永明先生擔任常務副主編的大型書法工具書《書法字海》還獲得了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三等獎,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蘭亭獎”的書法字典。2011年,《書法字海》經過修訂改版已成為更大更全的《書法大字典》。

這些成就實際上足以使張永明先生名留史冊,但他卻認為這些還遠遠不夠。退休之後,張永明先生不但沒休息,反而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在古文字的研究和書法的練習上。他感慨道:“吳昌碩是60變法!我豈能就此休息!”

近幾年,張永明先生為能在書法上更上一層樓,便找到了1977年在西靈山一號大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中山王三器銘文拓片練習這種古文字。短短兩三年,他就已將中山王三器銘文寫得爐火純青,並掌握了這種古文字的造字方法。

2012年至2014年,這三年對於張永明來說也很不平凡。這三年裡,鄭州大學教授郭寶華先生以南朝梁周興嗣所作的長篇韻文《千字文》為樣板創作了四千字的《中華字經》。全文四字一句,共4000字,且不重一字,內容包含中華古今數千年中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軍事、農業等各項文明。張永明則用篆書書寫全文,其難度非常之高。“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算是最大的一部作品。”張永明先生說。

從鄉村的放牛娃到一代書法家,篆書大家張永明經歷了什麼?

行書對聯

退休的幾年,張永明先生過得很充實。這些年的生活,就像他在《退休書懷》(其一)中寫道的那樣:

不覺六旬花甲臨,

此生二度過庚寅。

身輕有賴詩書娛,

體健因懷童稚心。

人慮退休悲日暮,

我偕筆墨樂天倫。

揮毫喜作夕陽頌,

放眼山川滿目春。

學無止境,藝術止境,張永明還在向更遠處攀登。而他一生之所得“皆因書法”。


藝術家簡介:

張永明,號牧牛子,河南新縣人。國家一級美術(書法)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審委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清華美院書法高研班及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專業客座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曾編輯出版《篆書與篆書筆法》《篆書技法》《篆書章法》《篆書章法舉要》《小篆入門》《篆書研究》《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書法大世界·篆書卷》,及小篆四千字《中華字經》等數十部著作。還為陳列於北京太廟大殿的108枚“中華和鍾”書寫數百字小篆銘文,併為方正字庫書寫七千字小篆字模。


更多閱讀:《鋒芒》系列作品

工筆大家王天勝:每一幅代表作的背後,都是生與死、靈與肉的宣洩

“悲鴻門下”劉勃舒

追憶我的“老”朋友繆印堂 |《鋒芒》

蔣兆和的傳人馬振聲:如何畫出有“魂”的作品?

“非著名畫家”張龍新:因“長城”而聞名,因迴歸真我而隱退

苗重安:用筆墨為山河賦魂

丹青巨擘田世光 |《鋒芒》

“第三條路”——袁運甫的藝術探索 | 《鋒芒》

北京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林岫:書法家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之一楊再春:在癌症中復活,迎來藝術第二春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通過自學成為黃賓虹的“傳人”


越讀時間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