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讀者”,背後立意是什麼?如何寫?'

語文 浙江省 高考 讀書 歷史 寧波 藝術 皓石育人 2019-09-19
"

2019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題目是:作家與讀者。作文材料明顯分前後兩截,對兩截材料之間的關係有許多說法。我認為是類比的關係,或者說是由“引子”“由頭”帶出“議題”“正題”的關係。考生的寫作角度有哪些?一起跟著專家來解析浙江卷作文題目背後的情感及立意吧!


"

2019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題目是:作家與讀者。作文材料明顯分前後兩截,對兩截材料之間的關係有許多說法。我認為是類比的關係,或者說是由“引子”“由頭”帶出“議題”“正題”的關係。考生的寫作角度有哪些?一起跟著專家來解析浙江卷作文題目背後的情感及立意吧!


“作家與讀者”,背後立意是什麼?如何寫?


作為“寫家”的作家如何對待讀者,與作為創造生活的“我”這個“作家”如何對待“讀者”,兩者之間構成了正向類比,這就使兩截材料中的“作家”“作品”“讀者”獲得了雙重意義。前者的“作家”“讀者”當然用的是它的慣常義;而後者的“作家”“作品”“讀者”用的就是類比義或者說是比喻義。因為是類比或者說是比喻,就顯得比較寬泛、空靈、飄忽,這就給考生準確把握以及生髮、聯想帶來了相當的難度。今年這個題目的審題難度主要由此而生。

有人說前面的“引子”“由頭”可以砍去。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和操作,沒能深入體味命題的旨趣和藝術。關於作家和讀者關係的兩種看法,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話題,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它對後面的“議題”起到了觸發、導向和限制的作用。觸發和導向作用,不用多說;說它有“限制”作用,是材料在引導考生多從“作者”與“讀者”的相對關係著眼,畫出了一個思考和議論的疆界,不至於下筆氾濫無歸。

沒有這個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此”而“淺”的“由頭”,後面的“作家”“作品”和“讀者”云云,引號就加得沒來由,這一說法就會顯得突如其來,不著邊際,讓人莫名所以,無從下手。

材料構建了一種差不多由二元對立的話題營造的一個思維場和議論場。“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這裡說“差不多”,是因為這兩種觀點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有一定的互補性和交融性的。“多傾聽”“不為讀者所左右”的表達是有彈性有空間的,“多傾聽”不是一味盲從或屈從;“不為讀者所左右”不是自說自話,拒人於千里之外。由此牽引出後面的材料,帶引號的“作家”“作品”和“讀者”的說法只是一種借用,語義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伸縮性,比如“讀者”是誰,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讀者”,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夥伴、“你”的團隊,大而言之或者說在關鍵時刻、危難時刻,可以是民族、是國家,甚至是青史——當然,夠得上由歷史來評說的“作者”為數極少。由此看來,其間的聯想、生髮、拓展的空間,就顯得非常寬廣,這當然給寫作帶來難度,同時給富有創新思維和寫作才華的考生提供了廣闊的一展拳腳的空間。

比喻義中的“作家”“作品”與“讀者”三者是什麼關係?“我的地盤我做主”“歷史是由自己書寫的”,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品”從屬於“作家”。而“作家”與“讀者”雖說相對而言,但具體的關係就顯得比較複雜,傾聽讀者的呼聲,堅守自己的立場,與讀者同頻共振、相融相諧……無論選哪一種,只要有持守,有心得,有思辨,持之有故,言之有物,都可以寫出有內涵有個性有亮點的文章。

“作家”“作品”和“讀者”三個要素中,情感和態度最靈動的是“作家”,而變數變量最大的是“讀者”。“讀者”的定位不同,“讀者”參與的廣度、深度不同,“我”的園地,“我”創造的“生活”,就會呈現不同的姿態和色彩。

注重辨析“作家”“作品”和“讀者”的辯證關係,很好地延續浙江卷的命題傳統,在寫作中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理性思辨能力。注重考查理性思辨能力,是浙江卷一以貫之的追求,這對寫作教學實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寧波一位語文名師說: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入手容易,但要得到高分也不易!它需要關注社會、生活和自我,著重考查了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第一種觀點強調作家要有“讀者”意識,要傾聽“讀者”聲音,強調“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反對閉門造車;另一種觀點強調作家要“不為讀者所左右”,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強調要有自己的“個性”,強調“獨立”“理性”的思辨能力。兩種觀點相互融合互補。作文題並不侷限作家與寫作、作家與讀者,而是拓展到“考生與生活”“考生與自我”“考生與他人”三者的關聯與融合。要寫好有難度,需思考如何化大為小,化虛為實。

下半年將在全國鋪開的新課標和新教材已把“思辨性閱讀和表達”作為重要的學習任務,足見其在社會生活、人生感悟和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而浙江的作文題有意在這方面加以引導,強調“多看”“多思”“多積累”:“多看”,旨在引導考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入生活,不斷豐富、提升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思想境界;“多思”,旨在引導考生多進行獨立、理性的思索、判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