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

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一、什麼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為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掛物。這是現代文明對於古代文明的一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麵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一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一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一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一個參照點)一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為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一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釐米《喪亂》、24.8釐米《孔侍中》、25釐米《妹至帖》、26釐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鐸、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麼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麼,什麼是小品呢?在這裡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一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

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一、什麼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為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掛物。這是現代文明對於古代文明的一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麵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一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一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一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一個參照點)一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為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一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釐米《喪亂》、24.8釐米《孔侍中》、25釐米《妹至帖》、26釐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鐸、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麼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麼,什麼是小品呢?在這裡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一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二、小品的市場問題

對於小品的市場問題,我覺得無法迴避的就是網路的推廣。大概2004年的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開始大面積的推廣書法小品。為什麼這麼做呢?當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1、成熟的書法市場還沒有形成。

2、大部分書法家寫字還沒有商品意識。

3、化整為零的營銷策略。

基於此,那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專門設立欄目開始銷售書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開),每週日中午十二點開始放出20餘件作品。當時的情景是:大家到點都等在那個欄目,然後一擁而上幾分鐘全部售罄。我想,老網友們一定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憂新,難怪有的老店主們還在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意好做呢。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銷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亞洲、王金泉、曾翔、李強、趙鑑鉞、程風子、張國輝等等這些人的,四尺三開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東西放到現在的話……

(1)

當年,鑑於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銷售形勢一路高歌猛進,於是我們專門開闢了中國書法超市,開始設立專賣店。開始從幾個店逐漸發展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一直到今天的近150個店。隨著專賣店的增加,各地資源的引進,於是小品書法形式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網絡市場的主流形式。

後來,在網絡上曹寶麟、陳忠康、石開、龍開勝乃至諸多書法家都開始以小品打市場。應該這麼說,在市場上一個不會寫小品的書法家,是很難進入市場的。保守的估計,僅中國書法超市,一年銷售書法小品應該不下近萬件。

(2)

小品何以會走俏呢?我以為有這樣的優勢:

一是,價格相對偏低。比如,沈鵬先生的潤格12000元一平尺的話,他的作品沒有幾個人可以問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話,或許買得起的人就會多一些。我觀察過黃金市場,10--20克的金條非常走俏。為啥?現在黃金270--290元每克,這個重量的金條送禮用正好,價值3000---5000元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市場細分的道理,可是把一塊蛋糕分成幾塊?每塊多大也很重要。

二是,小品的實用性更高。現在,人們購買書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買回來藏起來,書畫作品的實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視。於是,小作品的懸掛、裝飾功能越發突出了。小品,無疑適合小空間的懸掛,而且非常雅緻。

三是,小品精緻。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33x33釐米大小的紙片,讓你亂寫你可以嗎?空間的限制,必然會導致你精雕細琢,小品一般都很精緻。大作品就不好說了,趕上一個豪放的書法家,可能興致一來揮灑三五行,醒來要認認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組性。這個問題大家很少考慮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一般會這樣做: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定向買他們的小品,然後組裝成一本冊頁,這不就是一本《當代名家精品冊頁》嘛!還有的,一面牆不掛大作品,而是錯落的掛上兩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緻的一塌糊塗啊!

五是,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小品還有啥優勢。。。

"

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一、什麼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為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掛物。這是現代文明對於古代文明的一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麵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一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一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一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一個參照點)一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為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一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釐米《喪亂》、24.8釐米《孔侍中》、25釐米《妹至帖》、26釐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鐸、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麼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麼,什麼是小品呢?在這裡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一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二、小品的市場問題

對於小品的市場問題,我覺得無法迴避的就是網路的推廣。大概2004年的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開始大面積的推廣書法小品。為什麼這麼做呢?當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1、成熟的書法市場還沒有形成。

2、大部分書法家寫字還沒有商品意識。

3、化整為零的營銷策略。

基於此,那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專門設立欄目開始銷售書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開),每週日中午十二點開始放出20餘件作品。當時的情景是:大家到點都等在那個欄目,然後一擁而上幾分鐘全部售罄。我想,老網友們一定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憂新,難怪有的老店主們還在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意好做呢。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銷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亞洲、王金泉、曾翔、李強、趙鑑鉞、程風子、張國輝等等這些人的,四尺三開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東西放到現在的話……

(1)

當年,鑑於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銷售形勢一路高歌猛進,於是我們專門開闢了中國書法超市,開始設立專賣店。開始從幾個店逐漸發展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一直到今天的近150個店。隨著專賣店的增加,各地資源的引進,於是小品書法形式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網絡市場的主流形式。

後來,在網絡上曹寶麟、陳忠康、石開、龍開勝乃至諸多書法家都開始以小品打市場。應該這麼說,在市場上一個不會寫小品的書法家,是很難進入市場的。保守的估計,僅中國書法超市,一年銷售書法小品應該不下近萬件。

(2)

小品何以會走俏呢?我以為有這樣的優勢:

一是,價格相對偏低。比如,沈鵬先生的潤格12000元一平尺的話,他的作品沒有幾個人可以問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話,或許買得起的人就會多一些。我觀察過黃金市場,10--20克的金條非常走俏。為啥?現在黃金270--290元每克,這個重量的金條送禮用正好,價值3000---5000元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市場細分的道理,可是把一塊蛋糕分成幾塊?每塊多大也很重要。

二是,小品的實用性更高。現在,人們購買書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買回來藏起來,書畫作品的實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視。於是,小作品的懸掛、裝飾功能越發突出了。小品,無疑適合小空間的懸掛,而且非常雅緻。

三是,小品精緻。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33x33釐米大小的紙片,讓你亂寫你可以嗎?空間的限制,必然會導致你精雕細琢,小品一般都很精緻。大作品就不好說了,趕上一個豪放的書法家,可能興致一來揮灑三五行,醒來要認認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組性。這個問題大家很少考慮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一般會這樣做: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定向買他們的小品,然後組裝成一本冊頁,這不就是一本《當代名家精品冊頁》嘛!還有的,一面牆不掛大作品,而是錯落的掛上兩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緻的一塌糊塗啊!

五是,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小品還有啥優勢。。。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三、小品的書寫材料

我覺得,儘管文房四寶有筆墨紙硯,但是具體反映到作品中來的時候,還是紙張最重要。你用的什麼毛筆、好用不好用只能你自己知道。至於硯臺,好像現在人更不講究了,有個罐頭瓶兒就足矣。墨呢?這個貌似可以忽悠一下的。比如,王友誼老師一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線條邊緣洇化出來的墨漬顏色以及那宿墨的味道,也是鑑別其真假的一個標誌性特徵。陳忠康,我親眼所見其用研磨,曾經說只用老墨,諸如民國的啥的。去年在杭州吃飯,人家說現在出了清朝以前的墨不用了。對於一個書法家而言,講究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大家如果用不起你也可以說“我基本用的都是研磨,而且是老墨”,至於是否真是,沒幾個人看得明白。

那麼寫小品什麼最重要呢?宣紙唄!買家能拿回家的就是宣紙和墨!宣紙很重要!很重要!比如,我們買東西,第一眼看中的就是產品的外觀設計。兌換到作品中來,那就是作品的外觀,諸如材質、顏色、構圖。

"

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一、什麼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為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掛物。這是現代文明對於古代文明的一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麵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一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一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一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一個參照點)一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為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一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釐米《喪亂》、24.8釐米《孔侍中》、25釐米《妹至帖》、26釐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鐸、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麼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麼,什麼是小品呢?在這裡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一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二、小品的市場問題

對於小品的市場問題,我覺得無法迴避的就是網路的推廣。大概2004年的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開始大面積的推廣書法小品。為什麼這麼做呢?當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1、成熟的書法市場還沒有形成。

2、大部分書法家寫字還沒有商品意識。

3、化整為零的營銷策略。

基於此,那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專門設立欄目開始銷售書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開),每週日中午十二點開始放出20餘件作品。當時的情景是:大家到點都等在那個欄目,然後一擁而上幾分鐘全部售罄。我想,老網友們一定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憂新,難怪有的老店主們還在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意好做呢。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銷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亞洲、王金泉、曾翔、李強、趙鑑鉞、程風子、張國輝等等這些人的,四尺三開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東西放到現在的話……

(1)

當年,鑑於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銷售形勢一路高歌猛進,於是我們專門開闢了中國書法超市,開始設立專賣店。開始從幾個店逐漸發展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一直到今天的近150個店。隨著專賣店的增加,各地資源的引進,於是小品書法形式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網絡市場的主流形式。

後來,在網絡上曹寶麟、陳忠康、石開、龍開勝乃至諸多書法家都開始以小品打市場。應該這麼說,在市場上一個不會寫小品的書法家,是很難進入市場的。保守的估計,僅中國書法超市,一年銷售書法小品應該不下近萬件。

(2)

小品何以會走俏呢?我以為有這樣的優勢:

一是,價格相對偏低。比如,沈鵬先生的潤格12000元一平尺的話,他的作品沒有幾個人可以問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話,或許買得起的人就會多一些。我觀察過黃金市場,10--20克的金條非常走俏。為啥?現在黃金270--290元每克,這個重量的金條送禮用正好,價值3000---5000元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市場細分的道理,可是把一塊蛋糕分成幾塊?每塊多大也很重要。

二是,小品的實用性更高。現在,人們購買書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買回來藏起來,書畫作品的實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視。於是,小作品的懸掛、裝飾功能越發突出了。小品,無疑適合小空間的懸掛,而且非常雅緻。

三是,小品精緻。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33x33釐米大小的紙片,讓你亂寫你可以嗎?空間的限制,必然會導致你精雕細琢,小品一般都很精緻。大作品就不好說了,趕上一個豪放的書法家,可能興致一來揮灑三五行,醒來要認認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組性。這個問題大家很少考慮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一般會這樣做: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定向買他們的小品,然後組裝成一本冊頁,這不就是一本《當代名家精品冊頁》嘛!還有的,一面牆不掛大作品,而是錯落的掛上兩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緻的一塌糊塗啊!

五是,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小品還有啥優勢。。。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三、小品的書寫材料

我覺得,儘管文房四寶有筆墨紙硯,但是具體反映到作品中來的時候,還是紙張最重要。你用的什麼毛筆、好用不好用只能你自己知道。至於硯臺,好像現在人更不講究了,有個罐頭瓶兒就足矣。墨呢?這個貌似可以忽悠一下的。比如,王友誼老師一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線條邊緣洇化出來的墨漬顏色以及那宿墨的味道,也是鑑別其真假的一個標誌性特徵。陳忠康,我親眼所見其用研磨,曾經說只用老墨,諸如民國的啥的。去年在杭州吃飯,人家說現在出了清朝以前的墨不用了。對於一個書法家而言,講究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大家如果用不起你也可以說“我基本用的都是研磨,而且是老墨”,至於是否真是,沒幾個人看得明白。

那麼寫小品什麼最重要呢?宣紙唄!買家能拿回家的就是宣紙和墨!宣紙很重要!很重要!比如,我們買東西,第一眼看中的就是產品的外觀設計。兌換到作品中來,那就是作品的外觀,諸如材質、顏色、構圖。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四、小品的幾個要素

我覺得,小品的核心無外乎四樣:

一是,名頭和水平。小作品,就要精緻,有說頭。我總把小品比作珠寶,在乎精而不在乎大。比如,名頭。我們有時候因為財力、機緣等諸多因素,很難得到心儀名家的大作品。於是,人總會有轉而求其次的心理,弄件小品吧,也算一種安慰。

還有就是水平。你想,那麼一個小東西,如果沒有名氣和水平,顯然意義就不大了。花個三十二十的買個小品,要哪沒哪,這有啥意思呢?這又不是童子雞,小有小的味道,這又不是小籠包。。。作為收藏,小品起碼要有一點品位。目前很多全國會員的小品價格還不是很高,正式收藏的好時機。比如,最初陳忠康的小品(大概2005年前後吧)也就一兩百一張,現在呢?大概在1400--1500元左右一件。所以,小品,只要精緻是可以作為一個投資、收藏品種大量吃進的。這玩意,即使不升值賠錢又能賠到哪裡去呢?

二是,章法。有個寫小品的高手跟我說過“小品的章法要有聚散!”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當然,我也沒有好意思刨根問底的追問人家。

小品,是最可以營造章法的一種書法作品形式。有的人的小品,章法疏密有致,聚散巧妙,一張平尺紙張上面,幾十乃至上百字寫的活脫瀟灑、大小錯落,輔以數枚印章,頗有美女簪花之妙。

我見過的小品高手有曹寶麟、石開、陳忠康、王忠勇、龍開勝、張東明、張志慶、方建光等人。曹寶麟先生做小品,一絲不苟,字很小,每一筆無不纖毫必發,那種功夫非常認可比擬。石開先生,善於用佈局、印章和內容造勢,一派不與人同的格局,個性鮮明,超然世外。陳忠康總是一副雍容氣象,小品一般56字(兩首詩),章法一排一排規規矩矩,然而他正是靠的這種平淡顯示了極強的二王功夫。王忠勇善於章法造勢,字大小參差,頗有內容感。龍開勝一手妍美的魏晉風度字體,章法時出意外,顯得溫潤可人而又得體。張東明,是早期一個善於做小品章法的人,格局、印章搭配巧妙,很有宋、明意趣。張志慶,技術嫻熟,流暢精美,選材質、經營格局都非常講究,處處有來歷。方建光,用筆爽快,佈局儘管不以出奇勝,然功夫了得,風格受眾面大。

三是,材質。如果,你僅僅是想懸掛、裝飾用的話,材質無所謂,只要好看就行。如果,你要留上幾年或者幾十年,並且擇機出手的話,材質就要考慮了。有些材質好看,但是不太好保管,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泥金紙,有的很粗糙的工藝,放上幾年就會變黑。而有些紙張很脆,摺疊打開幾次就碎了,這個也要考慮。

對於真正的收藏家而言,對於小品的選擇,根據以往銷售的記錄來看,大家還是喜歡那些正統的,經過歷史檢驗的材質。比如:宣紙、粉箋、絹等材料。

四是,內容。小品很多時候是用來把玩的,類似古代的尺牘一樣。把玩,一個是欣賞筆墨情趣,另外一個恐怕就是看看內容了。我們現在創作,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忽略內容。如果,書法作品連內容都可以忽略了,那麼還剩下什麼呢?可能僅僅是筆墨技巧了。光有筆墨技巧的作品是單薄的。

石開先生的小品,寫過很多《世說新語》的內容,讀來頗好玩。很多書法家一般都抄詩詞。很多收藏家包括畫廊向書法家定製小品的時候,也很少重視內容的,這是一個需要開發的空間。我曾經讓一個書法家用小楷寫過兩個小品,內容制定是《金瓶梅》。小楷抄之,類似木刻版古書,看起來頗有意思。市場就是這樣,誰花的心思更多誰就有可能領先一步。當冰箱越做越大好像大衣櫃的時候,三星就把液晶電視做在了冰箱上面,創意很簡單,但沒人這麼做吧?

中國古代那麼多好玩的文字,為啥我們書法家非要跟唐朝詩人過不去呢?!

"

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一、什麼是小品

書畫小品或許大家現在有點陌生,因為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書法作品的地方無外乎展廳以及公共場所的懸掛物。這是現代文明對於古代文明的一種割裂,如同我們只會吃麵包而不會手工做饅頭一樣。

書法展覽,是商業展覽會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是舶來品。大概是洋務運動或者上個世紀初進入本土的一種展示形式,後來變成了書畫等藝術品的展賣形式。書法小品,其實是中國書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參考一下魏晉時期(我習慣把魏晉時期當做書法的一個參照點)一直到明代這個跨度中的作品就會知道,因為造紙術和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性要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經在我的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中有過這樣一組數據“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釐米《喪亂》、24.8釐米《孔侍中》、25釐米《妹至帖》、26釐米《蘭亭》……”。而那些大件作品應該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鐸、傅山他們那幫子莽漢們所搞出來的玩意。據悉,宋代有“屏”式書法,那是在屏風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書法基本都是“卷、軸、冊”這麼幾種形式,而上述三種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裝訂而成。

贅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據的,說錯了您多多擔待。

那麼,什麼是小品呢?在這裡我的定義範圍就是:1、一平尺的(33x33)。2、1--3平尺內的。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二、小品的市場問題

對於小品的市場問題,我覺得無法迴避的就是網路的推廣。大概2004年的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開始大面積的推廣書法小品。為什麼這麼做呢?當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1、成熟的書法市場還沒有形成。

2、大部分書法家寫字還沒有商品意識。

3、化整為零的營銷策略。

基於此,那時候中國書法家論壇專門設立欄目開始銷售書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開),每週日中午十二點開始放出20餘件作品。當時的情景是:大家到點都等在那個欄目,然後一擁而上幾分鐘全部售罄。我想,老網友們一定還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憂新,難怪有的老店主們還在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意好做呢。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銷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亞洲、王金泉、曾翔、李強、趙鑑鉞、程風子、張國輝等等這些人的,四尺三開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東西放到現在的話……

(1)

當年,鑑於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銷售形勢一路高歌猛進,於是我們專門開闢了中國書法超市,開始設立專賣店。開始從幾個店逐漸發展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一直到今天的近150個店。隨著專賣店的增加,各地資源的引進,於是小品書法形式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網絡市場的主流形式。

後來,在網絡上曹寶麟、陳忠康、石開、龍開勝乃至諸多書法家都開始以小品打市場。應該這麼說,在市場上一個不會寫小品的書法家,是很難進入市場的。保守的估計,僅中國書法超市,一年銷售書法小品應該不下近萬件。

(2)

小品何以會走俏呢?我以為有這樣的優勢:

一是,價格相對偏低。比如,沈鵬先生的潤格12000元一平尺的話,他的作品沒有幾個人可以問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話,或許買得起的人就會多一些。我觀察過黃金市場,10--20克的金條非常走俏。為啥?現在黃金270--290元每克,這個重量的金條送禮用正好,價值3000---5000元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市場細分的道理,可是把一塊蛋糕分成幾塊?每塊多大也很重要。

二是,小品的實用性更高。現在,人們購買書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買回來藏起來,書畫作品的實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視。於是,小作品的懸掛、裝飾功能越發突出了。小品,無疑適合小空間的懸掛,而且非常雅緻。

三是,小品精緻。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33x33釐米大小的紙片,讓你亂寫你可以嗎?空間的限制,必然會導致你精雕細琢,小品一般都很精緻。大作品就不好說了,趕上一個豪放的書法家,可能興致一來揮灑三五行,醒來要認認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組性。這個問題大家很少考慮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一般會這樣做: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法家,定向買他們的小品,然後組裝成一本冊頁,這不就是一本《當代名家精品冊頁》嘛!還有的,一面牆不掛大作品,而是錯落的掛上兩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緻的一塌糊塗啊!

五是,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小品還有啥優勢。。。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三、小品的書寫材料

我覺得,儘管文房四寶有筆墨紙硯,但是具體反映到作品中來的時候,還是紙張最重要。你用的什麼毛筆、好用不好用只能你自己知道。至於硯臺,好像現在人更不講究了,有個罐頭瓶兒就足矣。墨呢?這個貌似可以忽悠一下的。比如,王友誼老師一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線條邊緣洇化出來的墨漬顏色以及那宿墨的味道,也是鑑別其真假的一個標誌性特徵。陳忠康,我親眼所見其用研磨,曾經說只用老墨,諸如民國的啥的。去年在杭州吃飯,人家說現在出了清朝以前的墨不用了。對於一個書法家而言,講究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大家如果用不起你也可以說“我基本用的都是研磨,而且是老墨”,至於是否真是,沒幾個人看得明白。

那麼寫小品什麼最重要呢?宣紙唄!買家能拿回家的就是宣紙和墨!宣紙很重要!很重要!比如,我們買東西,第一眼看中的就是產品的外觀設計。兌換到作品中來,那就是作品的外觀,諸如材質、顏色、構圖。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四、小品的幾個要素

我覺得,小品的核心無外乎四樣:

一是,名頭和水平。小作品,就要精緻,有說頭。我總把小品比作珠寶,在乎精而不在乎大。比如,名頭。我們有時候因為財力、機緣等諸多因素,很難得到心儀名家的大作品。於是,人總會有轉而求其次的心理,弄件小品吧,也算一種安慰。

還有就是水平。你想,那麼一個小東西,如果沒有名氣和水平,顯然意義就不大了。花個三十二十的買個小品,要哪沒哪,這有啥意思呢?這又不是童子雞,小有小的味道,這又不是小籠包。。。作為收藏,小品起碼要有一點品位。目前很多全國會員的小品價格還不是很高,正式收藏的好時機。比如,最初陳忠康的小品(大概2005年前後吧)也就一兩百一張,現在呢?大概在1400--1500元左右一件。所以,小品,只要精緻是可以作為一個投資、收藏品種大量吃進的。這玩意,即使不升值賠錢又能賠到哪裡去呢?

二是,章法。有個寫小品的高手跟我說過“小品的章法要有聚散!”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當然,我也沒有好意思刨根問底的追問人家。

小品,是最可以營造章法的一種書法作品形式。有的人的小品,章法疏密有致,聚散巧妙,一張平尺紙張上面,幾十乃至上百字寫的活脫瀟灑、大小錯落,輔以數枚印章,頗有美女簪花之妙。

我見過的小品高手有曹寶麟、石開、陳忠康、王忠勇、龍開勝、張東明、張志慶、方建光等人。曹寶麟先生做小品,一絲不苟,字很小,每一筆無不纖毫必發,那種功夫非常認可比擬。石開先生,善於用佈局、印章和內容造勢,一派不與人同的格局,個性鮮明,超然世外。陳忠康總是一副雍容氣象,小品一般56字(兩首詩),章法一排一排規規矩矩,然而他正是靠的這種平淡顯示了極強的二王功夫。王忠勇善於章法造勢,字大小參差,頗有內容感。龍開勝一手妍美的魏晉風度字體,章法時出意外,顯得溫潤可人而又得體。張東明,是早期一個善於做小品章法的人,格局、印章搭配巧妙,很有宋、明意趣。張志慶,技術嫻熟,流暢精美,選材質、經營格局都非常講究,處處有來歷。方建光,用筆爽快,佈局儘管不以出奇勝,然功夫了得,風格受眾面大。

三是,材質。如果,你僅僅是想懸掛、裝飾用的話,材質無所謂,只要好看就行。如果,你要留上幾年或者幾十年,並且擇機出手的話,材質就要考慮了。有些材質好看,但是不太好保管,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泥金紙,有的很粗糙的工藝,放上幾年就會變黑。而有些紙張很脆,摺疊打開幾次就碎了,這個也要考慮。

對於真正的收藏家而言,對於小品的選擇,根據以往銷售的記錄來看,大家還是喜歡那些正統的,經過歷史檢驗的材質。比如:宣紙、粉箋、絹等材料。

四是,內容。小品很多時候是用來把玩的,類似古代的尺牘一樣。把玩,一個是欣賞筆墨情趣,另外一個恐怕就是看看內容了。我們現在創作,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忽略內容。如果,書法作品連內容都可以忽略了,那麼還剩下什麼呢?可能僅僅是筆墨技巧了。光有筆墨技巧的作品是單薄的。

石開先生的小品,寫過很多《世說新語》的內容,讀來頗好玩。很多書法家一般都抄詩詞。很多收藏家包括畫廊向書法家定製小品的時候,也很少重視內容的,這是一個需要開發的空間。我曾經讓一個書法家用小楷寫過兩個小品,內容制定是《金瓶梅》。小楷抄之,類似木刻版古書,看起來頗有意思。市場就是這樣,誰花的心思更多誰就有可能領先一步。當冰箱越做越大好像大衣櫃的時候,三星就把液晶電視做在了冰箱上面,創意很簡單,但沒人這麼做吧?

中國古代那麼多好玩的文字,為啥我們書法家非要跟唐朝詩人過不去呢?!

書法創作|書法的“小品”應該怎麼創作

五、小品的章法問題

(小品內容的形式)

在談章法之前,有必要先說說小品內容的形式問題。其實內容的形式其實很簡單,一個就是多字內容,另外一個就是少字內容。

所謂少字的內容形式,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有些小品不一定非要寫一首詩詞,一個字:諸如福、祿、壽、喜,用小字題上點與之相關的內容,也頗好看且主題分明,似乎有標題書法的意味。這類作品屢見於旅遊品商店和某些人群的辦公室內。比如以“忍”為主體的小品我見過很多。兩個字、四個字或者一句詩詞的內容,這類小品其實如果把章法、構圖以及內容玩的巧妙了,也很出彩。關鍵看內容怎麼選擇了。

竊以為,有時候少字數的小品更直觀、更醒目、更具有裝飾性和懸掛價值。字數多的小品,主要體現的是書寫者的功夫,洋洋灑灑幾十字、上百字,一個完整的內容更適合那些數字數買東西的收藏家。而且,完整的內容似乎讓人內心覺得很滿足。不過,相比較少字數的小品,似乎直觀性、可懸掛性、觀賞性略弱。然事物就是這樣的,各有優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小品不僅僅是一平方尺的小品,在紙張的圖形比例上,是很隨意的一種形式。比如,四尺三開、16開的信箋、圓形的(雖然屬於扇面類)、橫的、豎的。。。。有關這一點,我建議大家不要墨守陳規,古代書畫流傳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這類東西可以供我們參考、借鑑。另外,不要僅僅借鑑尺寸,還要借鑑古人小品比例關係,橫寬的比例、黃金分割等等,讓小品的尺幅第一眼看起來就舒服。

小品這些都應該屬於小玩意。既然是小玩意,我想應該著重體現幾個特徵:

懸掛性、觀賞性

我一直在反覆強調,作品的使用(實用)功能。因為,就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作品具有了收藏價值和貨幣價值,它的功能已經開始複雜起來,它的用途已經多樣化了,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祕不示人的物什。我相信,書法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為生活必需品(當然這和牙膏、肥皂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說?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電視不是生活必需品;八十年代中期,冰箱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初期,空調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中期,微波爐子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末期,計算機不是生活必需品,包括××。然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豐富和提高,這些都成了生活必需品。

現在呢?房子成了生活必需品!當大家都有了房子之後,還需要佈置一下,裝修一下,那麼房子裡面的牆壁掛什麼?書畫似乎就成了生活必需品,這麼推理大家能跟得上我的思路嗎?

我觀察過很多家庭,他們的牆壁上有這麼幾樣東西:

有錢的掛高檔字畫、要不就是一個牛羊的骷髏頭(怪血腥的)、結婚照、老婆的輕度寫真。這些總要慢慢的被淘汰,因為我們的品味總要進步。誰家也不會樂意把自己可愛的老婆寫真照片旁邊放一個骷髏牛頭吧?

還有,當一部分人有了住房的時候(在這裡感謝地王和開發商們不竭餘力地蓋樓房,謝謝啊!)另外一部分人開始有了另外一套房(豈止啊!)或者開始有了辦公室、工作室。隨著我國房地產業的不斷髮展(耕地也逐漸減少了,汗!),房子越多書畫需求量會越大。股票市場過山車頻率越來越高,書畫市場會越來越好---沒人敢玩股票啦:)

貌似這個問題展開了,趕緊剎車!

先舉兩個例子,放鬆一下眼睛吧。

這是我在網絡上發現的兩個林散之先生的小品。儘管具體尺寸我不知道,看形式和格局我暫稱之為小品吧。

在一張紙上面,散老各自寫了兩個字。第一件:“天趣”,從左往右寫,落款兩行,簡單大方。而且這張字的視覺感覺很直觀,打遠處一看一目瞭然。我以為,這樣的作品比散老寫一張四尺對開的“遠上寒山石徑斜”那首詩更有意思,更有看頭,也更有內容和故事。這件作品,裝一個雅緻的紅木框子掛在書房,要多雅有多雅。此所謂“字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是吧?

大家注意一下右上角一枚小印章,這是幹啥用的?蓋在那裡,目的是防止裝裱的把上面空餘的宣紙裁掉,壓邊用的。佈局大片留白,“天趣”兩字成為整個紙張的視覺中心點,較之滿紙的小字更抓眼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