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雲飛:一代草聖,池水盡墨——張芝

書法 張芝 草書 趙壹 東方今典 2017-05-28

孟雲飛:一代草聖,池水盡墨——張芝

文/孟雲飛

草書四海共傳名, 變得千般筆下生。

白練展時聞鬼哭, 紫毫揮處見龍驚。

收縱屈曲如蛇走, 放矢徘徊□鳥行。

遙望遠山煙霧卷, 寒光透出滿天明。

這是唐代詩人李翔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對於書家鬼斧神工的運筆和精美絕倫的書法極力讚美。那麼,這位書法家是誰呢?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張芝。

一、人物生平

張芝(?——192),字伯英,敦煌淵泉(一說酒泉)人,東漢書法家。善隸書、行書,尤善章草,也是今草的創始者,被尊為“草聖”。

張芝出身於官宦世家。據《後漢書》記載,張芝父親張奐,志向遠大,為官清廉,戰功顯赫。漢桓帝永壽元年,任安定屬國都尉。

張芝乃張奐長子,他淡泊名利,刻苦好學。當朝太尉屢次召他做官,堅辭不就,人亦以 “張有道”稱(“有道”是漢朝選舉科目之一,主要推選鄉里才華出眾者擔任)。

二、書法成就

無意仕途的張芝倒是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是章草,張芝走向了歷史的高度。

1、背景

東漢時期,是章草發展和成熟時期。章草字字獨立,筆畫波磔明顯。關於章草名稱的來源,歷來說法不一。筆者認為,處於字體的變革和形成時期,“章”字有法則之意。“下筆必為楷則。”這裡的楷則當為規範講。“章草”這一名詞意味著草書的規範化。東漢末年,是章草發展的黃金時期,形成了一股研習的熱潮。

趙壹在《非草書》中寫到:“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遊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此語略顯誇張,但毋庸置疑,趙壹描述了當時人們學習草書的痴迷。草書終於成為最受歡迎的書體:“惟六書之為體,美草法之最奇。”

孟雲飛:一代草聖,池水盡墨——張芝

2、學書

張芝師法者如杜操(字伯度,後避曹操諱,以字行)、崔瑗。書法家衛恆說杜度“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將他的章草列為神品。崔瑗書法師承杜度,“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張芝效法崔、杜, 獲益頗多。張芝學書用功甚勤,當時紙還較為昂貴,於是乎,家中衣帛,必“先書而後練”;習字後洗筆之池,天長日久,“池水盡墨”。張芝在章草上的貢獻,應該是完備了先人的法度,書寫“精熟”。張芝的書寫態度也很認真,他常說:“匆匆不暇草書”。如果時間不夠充裕,就不能草率為之。

3、成就

刻苦的學習精神,嚴謹的創作態度使張芝成就非凡,名聲鵲起。張芝的草書追慕者多,收藏者眾,以致“寸紙不遺”。可惜,其真跡在東晉已經十分罕見 。永嘉之亂過江時,東晉庾翼將張芝草書十紙丟失,嘆息曰:“妙跡永絕。”這裡的草書當指章草。 衛瓘言:“我得伯英之筋,恆得其骨,靖得其肉。” 作為書法家,衛瓘的說法充分說明了張芝的草書己完備地具有了骨、筋、肉的審美內涵。另據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所言,張芝還是今草的創始人。張懷瓘在《書斷》中寫道:“……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從書法發展的角度來講,一個人獨立創造一種書體的說法難免牽強,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傳張芝所書的《冠軍貼》看,張芝對今草的發展應該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孟雲飛:一代草聖,池水盡墨——張芝

作為領軍人物的張芝在草書上用功至深,影響之大,從者之眾,歷時之長,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地域性的書法流派。該流派臨習草書不計功名,不為仕途,基本處於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和書寫活動的自覺。因此,他們也遭到批評:“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竟以杜、崔為楷;私書相與,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趙壹站在經世致用的立場,毫不客氣的指出,將精力放在草書放在草書研習上,不僅對社會發展無多少禆益,而且增加了草書書寫的難度,降低了書寫的效率。指責之下,他們並無動搖和放棄,依然醉心其中,不懈追求,熱情不減。草聖張芝成功地將書寫的藝術性置於實用性之上,甚至獨立出來,作為一門藝術而存在,在時下漢字書寫的實用性減弱的背景下,書法作為國粹並引發了國際性的熱潮,今人又會作何感想呢?

三、思考

在章草上的巨大成就和今草上的推進之功,張芝無愧於“草聖”的稱號。 然而,奇怪的是,張芝基本上沒有留下任何真跡(收入《宣和書譜》的《冠軍帖》和《消息帖》,收入《淳化閣帖》的《冠軍帖》、《終年帖》、《今欲歸帖》、《二月八日帖》、《秋涼平善帖》,有待進一步考證),也沒有留下任何書論(所謂張芝的《筆心論》五篇,不傳),怎麼就登上了“草聖”的寶座,而後世並無異義呢?

最少有三點可引起重視。

其一,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匆匆不暇草書”。此語見於晉代衛恆《四體書勢》,原文是:“弘農張伯英者,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歷來對此有多種解讀。比如,“匆匆不暇,草書。”可解釋為:沒有寬裕的時間,只好草草寫之;比如,“匆匆,不暇草書。”即時間緊迫,來不及寫草書了。意思完全相反。筆者贊同後一種解釋。從歷史背景講,東漢是草書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歷經崔杜,直至張芝,草書(章草)成為一種規範的字體。顯然,不可能是草率為之的意思。另外,趙壹的《非草書》裡說:“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私書相與,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其中“適迫遽,故不及草”一句,其實和“匆匆,不暇草書”的意思相同。趙壹還說:“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 他原本是非難人們對草書的沉醉,卻無意間講出了一個真相:草書由原來的“趨急速”轉為現在的“難而遲”。其意自明。草書也就成了書法家們在規範化的原則下的認真書寫。張芝書寫“精熟”,應視為章草的集大成者。

孟雲飛:一代草聖,池水盡墨——張芝

其二,一方池。這方池就是張芝“臨池學書”的“墨池”。《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載:“張芝墨池,在縣東北一里,效谷府東南五十步。”後人臨習書法用功,常用“臨池不輟”形容。

唐人寫卷《敦煌二十詠》中有一首詩《墨池詠》: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

草聖雄千古,芳名冠一時。

舒箋行鳥跡,研墨染魚緇。

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

該詩讚美了張芝傑出的書法才能,並道出了“墨池”對後人造成的巨大影響。也曾有墨池尋硯的說法,雖不足信,卻不妨說,墨池就是激勵後人勤學苦練的標誌性遺存,是勉勵後學的教科書。歷經歲月的演繹,它已被註解了更加豐富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其三,一個群體。 就是以杜度、崔瑗為先驅,以張芝為代表的西北草書家的群體。該群體人多名顯,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都影響巨大。

書寫實踐:齊相杜度善草書,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崔瑗為杜度學生,人稱“草賢”;張芝被韋誕贊為:“轉精奇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張昶為張芝弟,草書亦佳,書類伯英,人稱其為“亞聖”;索靖,張芝姊孫,晉代書法家。學書於張芝,筆力雄健;衛瓘,書法與索靖齊名,人稱“一臺二妙”。另外,還有韋誕、衛恆、羅暉、趙元嗣等,亦屬於該流派。就連對當時的趙壹也不得不承認:“餘郡士有樑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其實,後世的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的書法,都與張芝有淵源。

四、結語

王羲之說道:“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弗及也。”書聖如此評價草聖,吾需何言?

其實,張芝在書法上的成功,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給人以強大的內驅力,使人得到正確而充滿魅惑的引領,學習者往往以“樂”作舟,駛向成功的彼岸,影響當世,流芳千古。

借用一首詩作結吧:

漢有草書,杜度崔瑗。

青出於藍,張芝大成。

創為今草,百世相傳。

率意超曠,龍驤豹變。

蛟潛鶴舞,駭獸奔騰。

清澗長源,流而無限。

縈迴崖谷,造化所生。

精妙絕倫,千秋草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