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書法 藝術 包世臣 李陽冰 聞是書畫 2017-03-30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書法間架結構28法

第1法 首點居正 唐太宗論筆法雲:“夫點要作稜角,忌圓平,貴通變,”首點者,應以龍睛鳳眼之姿、高山墜石之態,安居於全字中心之上,稜角突顯,颯爽精神,是為點筆技法之要訣。

第2法 通變顧盼 李陽冰論筆法雲:“夫點不變,謂之布棋。”一字之中,點筆當為至要,而兩點以上者要顧盼通變,各有形制,應首尾意連,彼此呼應。若平直相似,整齊劃一,便不為書。

第3法 點豎直對 一字之中,上有點下有豎者,當思是否直對,如直對,再思點筆位置。點豎直對,有在字之中間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謂直對,是為重心垂直相對,萬不可偏側。此法應先思後書,目測位置,手後隨之。

第4法 中直對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兩中豎者,兩豎均應垂直對正,若能對正,則字身不倒。然兩豎中有一豎須堅挺垂直,以立其勢,而另一豎則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對正之法,是以重心為準,如兩筆僵直,神韻必失。

第5法 中直偏右 凡中直者,皆應垂直勁挺、管逐勢行。無論懸針垂露、有鉤無鉤,屈體彎身是為大忌。右軍論中直曰:“緊如春筍之抽寒谷是也。”太宗也雲:“為豎必努,貴戰而雄。”中直雖應垂直勁挺,但須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 底豎斜位 凡豎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於左,或側於右,側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當不可強為,強為居中字身必倒。底豎筆鋒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觀之務細,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勢擇其形態。

第7法 橫筆等距 橫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其法同“豎筆等距法。”

第8法 豎筆等距 豎筆之間凡無點、撇、捺者,間距基本相等,楷書即是,行書亦然。豎距雖然相等,但其寬窄當隨字形而定,不可一律。有因字勢各異者,當有右傾左斜、陰陽粗細之別,或懸針,或垂露,遲速緩急,變化有致。

第9法 上收下展 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結體之字必擇其一。上收者,陰柔華麗,涵蓄謙和,以避讓而留地步;下展者,陽剛豪放,行筆雄奇,以開張而壯豐滿。陰陽頓挫,妍美遒勁,錯落而生奇勢,對應而求壯和。

第10法 上展下收 上展者,飄揚灑脫,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穩健,以標其端莊。行筆揮運,應先急後緩,當急不急是為澀滯,當緩不緩是為浮滑。

第11法 上正下斜 上正者,豎筆務須垂直;下斜者,重心則應不倒。上正者以平其勢,下斜者以化其板。凡上下結體之字,務須注意斜正,當斜則斜,當正則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動勢,斜中取其穩健。

第12法 上斜下正 凡上下結體之字,上斜下正者居多。上以斜勢而呼於下,下以收縮而呈於讓。顧盼相應,神氣貫連。飄然飛動中求其肅穆,穩重古樸中存於風神。稟陰陽於動靜,體物象而成形。

第13法 下方迎就 凡上有撇捺開張、寬博舒展之字者,下方宜上移迎就。上移則為抱緊,下墜必為脫節。上移者,鉤環盤紆,緊密而勢出;下墜者,中宮散渙,軟弱而緩滯。

第14法 左收右放 凡左右結體者,以左收右放者居多。一獨體字,如置於左部,其形必變,以收斂而遜於右,“林”、“雙”、“晶”即是。

第15法 左斜右正 凡左右結構者,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為呼,右正為應,有呼無應,字勢必殤,有應無呼,無源之水,均不能立。呼者以斜而取勢,應者以平而安神。呈左動而右穩,書呼疾而應遲。

第16法 對等平分 陳繹曾《翰林要訣》論書雲:“對者宜等,間者宜半。”凡左右結構字,有避讓迎就者,也有對等平分者。對等平分,是為高低對等、寬窄平分,不可一方過高、一方過小。雖有呼應,但各佔一半,以求平實。

第17法 左右對稱 凡左有撇右有捺者均需應平穩對稱,其高、低、長、短應識字形而定。撇筆未出,先思捺筆位置;捺筆輕重,當依撇筆長短。顧盼呼應,筆意相連。若撇捺不對稱,必重心不穩,其勢必危。

第18法主筆脊柱 字中必有一筆是主,餘筆是賓,主不立,賓不隨,主不穩,賓不靠。主筆擔其脊樑,樹其重心;賓筆附其血肉,輔其裝飾。主賓相顧,四面停勻。右軍雲:“欲書先構筋力,然後裝束。”然主筆者,不可長有餘而失於短,強逾弩而乏於韌。

第19法 中宮收緊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雲:“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字之中宮,然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畫,有在虛向,必審於字之精神所注……”中宮者,核心也,中宮收緊,餘筆外拓,以字中為核心,分領縱展,神韻必生。

第20法 收縮縱展 此為常用之法,學書凡不可悖。收縮為其縱展,縱展反為收縮。一展一收,神采飛動,不展不收,緩弱呆板。包世臣曰:字體收展“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直摯,痛癢相關。”但又不可肆意揮就,全無法度,以少知而炫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

第21法 牽絲粘連 使轉粘連,字之精神挽結所在,而行、草者尤甚。清蔣和《書法正宗》雲:“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畫是筋骨,牽絲為血脈,真行雖別,法度同一。

第22法 斜抱穿插 兩部合一最忌遠離,遠則疏,離則散,尤兩部斜勢穿插者為甚。形雖斜而體勢不倒,貌雖偏而重心不移。雙肩合抱,互帶穿插,鱗羽錯落,呼應曲直。斜勢中應有一番韻律,合抱中更具幾分精神。

第23法 大小獨具 一幅書作中,無論楷、草、篆、隸,其字必有大小,筆畫多者字身宜大,筆畫小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應自然天成,各臻其妙。

第24法 聯撇參差 一字多撇者,最忌排牙之狀、車軌之形。應發筆不同,指向不一,或縱或收,或輕或重。鱗羽參差,錯落有致。清馮武《書法正傳》中雲:“一字之中,亦有重(chong)筆,不可不變。”書貴變不離其本,字尚新不悖其源。

第25法 三部呼應 凡三部者,應朝揖顧盼,避就相迎。如只書一部,絕不可成其獨字。行書急就,也不可雜亂無章。

第26法 鉤趯匕刃 包世臣曰:“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未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楷法中,鉤身不宜長,猶如匕刃。古人云:“趯峻而勢生。”

第27法 圍而不堵 圍而不堵、守不宜困為“口”之常法。凡書大“口”,均不可堵塞過於嚴緊,過於嚴緊使人有呆板、滯悶之感,行書尤甚,古人有“興致不弘曰速”之說。

第28法 筆畫增減 古人多有精妙之法於異寫、帖寫中,筆畫增減意在求美,但沿習相傳已有公認,今不可亂造,亦不可類推。元陳繹曾雲:“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必古人有樣,乃可用耳。”

延伸閱讀(一)

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

(1)上面是寶蓋的字,其餘筆畫應帽於其下。如:宇、宙、定

(2)下面有底託狀的字,其餘筆畫應託於其上。如:至、孟、聖

(3)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如:部、幼、即

(4)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如:績、議、讀

(5)有橫擔的字,中橫應該寫得長些;如:喜、吾、安

(6)有豎筆貫中的字,中豎應正直不歪。如:甲、平、幹、午

(7)勾拿筆不應彎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勾衄筆不應直長。如:句、勻、勿

(9)橫短撇長;如:左、在、尤、龍

(10)橫長撇短;如:右、有、灰

(11)橫畫短豎畫長的字,撇捺應延伸。如:木、本、朱

(12)橫畫長豎畫短的字,撇捺應縮短。如:樂、集

(13)橫長豎短。如:十、上、下、士

(14)橫短豎長。如:才、鬥、豐、井

(15)上下有橫畫的字,應上短而下長。如:丕、正、亞

(16)左右有豎畫的字,左邊應收而右邊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為撇畫右為豎畫的字,應左撇短右豎長。如:川、升、邦

(18)左為豎畫右為撇畫的字,左豎應手斂而右撇應放展。如:伊、侈、修

(19)有幾點的字,各點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變化。如:亦、赤、然

(20)有數橫畫的字,各橫長短要不同,使其不顯得呆板。如:三、冉

(21)由兩個相等部分組成的字,左右要均勻。如:顏、顧

(22)由三部分組成的字,中間務正。如:御、謝、樹

(23)由上下兩部分構成的字,上下兩部分各佔一半,中間稍加變化。需、留

(24)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的字,頭和尾伸縮要得當。如:章、意、素、累

(25)左偏旁小的字,要上邊取齊如:吸、呼、峰、峻

(26)右偏旁小的字,要下邊取齊。如和、知、細

(27)外為四疊的字(四個口),整個字形要正方。如:囂、器

(28)內為四疊的字,佈置要均勻、緊密。如:爽、齒

(29)斜勒筆畫不要寫平,寫平了則沒有氣勢。如:七、也

(30)平勒畫若寫斜了則不端正。如:雲、去、且、旦

(31)縱捺之字,要積聚起筆,收攏尾筆。如:丈、尺、史、又

(32)縱戈之字,最忌無力而又彎曲。武、成、或

(33)橫戈筆畫不怕彎曲。如:恩、息、必、志

(34)伸鉤之字應抱持。如:勉、旭、拋

(35)承上之“人”字,應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屈鉤筆之勢,應縮小才好。如:鳩、輝

(37)馬齒的鉤鋒,應對著四點之中。如:鳥、馬

(38)上邊為平畫的字,其頂應相齊。如:師、明、既、野、

(39)下邊為平畫的字,應與底對齊。如:朝、故、辰

(40)有幾個捺畫的字,應有縮有伸。如:談、茶、黍

(41)有幾個鉤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鉤,有的要藏筆鋒。如:禁、林、森

(42)上下有鉤提的字,下鉤明顯而上鉤要隱藏。如:哥、柔

(43)有俯鉤和仰鉤的字,俯鉤要短,仰鉤要長。如;冠、寇、宅

(44)以上部為主的字,應讓上邊寬。如:普、皆、齊

(45)縱腕筆,應彎曲而有力。如:風、飛、氣

(46)橫腕筆,應圓潤俊秀。如:先、見、元、毛

(47)縱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如;庭、居、底

(48)有並排幾個撇的字,不要寫成象一排牙齒。如:友、及、反、皮

(49)連著三撇的字,下撇應頂著上撇的中間。如;修、參、須、形

(50)三點的寫法,下點的提鋒應與上點的結尾相對應。如:治、洪、流、海

(51)以下部為主的字,下部應寬。如:表、禹

(52)以右部為主的字,右部可豐滿些。施、騰、靖

(53)以左部為主的字,左部應大些。如:敬、斂、劉

(54)以左右為主的字,中間宜小。如;弼、辯、衍、仰

(55)以中間為主的字,中部應大。如:擲、番;

(56)以上下為主的字,中間應小。如:鶯、寡

(57)卜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上截的中間相對。如:是、足、走

(58)土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下截左邊的豎畫要對正。如:者、老、考

(59)結構錯綜複雜的字,要穿插對應退讓,但不能亂。如:繁、馨

(60)結構緊密的字,佈置要得當,不要顯得擁擠雜亂。如:繼、纏

(61)當懸針的筆畫若成垂露(結尾如露珠、圓形),則不美觀。如:車、申、中、巾

(62)當垂露的若懸針,則顯得無力。如:卓、單

(63)字體雖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字體本是正的,要寫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字本來就瘦的,字形不要寫得太短。如:身、目、耳、貝;

(66)字本來就矮的,就寫得粗壯些。如:白、工、日、四

(67)蓋下(指人)的寫法要使撇和捺勻稱。如:會、合、金、命;

(68)趁(ㄨ)的寫法要左右相稱。如:琴、吝、各、谷

(69)雖宜肥的字,但不要顯得臃腫;如:土、山、公、止

(70)雖宜瘦的字,但不要顯得太瘦。如:了、寸、才、卜

(71)筆畫少的字,要寫的豐滿些;如:上、下、千、小

(72)筆畫多的字,要寫的均勻。如:贏、鼎

(73)堆疊的字,也要消溶納實,既不擁擠,也不鬆散;如:晶、磊、森

(74)積累的字,要筆畫清晰。如:糜、零、靡

(75)下面的橫畫,應該稍微長點,以與右豎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末鉤應該稍微拖長一點,使之好象帶有往下的趨勢。如:丁、宇、亭

(77)走之上的字,應上略大而下稍小。如:遠、還、逮

(78)橫長撇短 的字,右邊不宜用捺。莫、矣、矢、契

(79)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如:作、仰、衝、行

(80)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寶蓋的鉤,要寫的象鳥在看它自己的胸部一樣就妙;如:官、空、宰、

(82)纂集排列的筆畫要象精工雕刻的一樣就好。如:赫、鷓、鬻(yu)

(83)從“卩”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印、叩、卻

(84)從“邑”(右阝)的字,以此為標準;如:郊、鄭、鄰

(85)從“阜”(左阝)的字,以此為標準。 如:阪、陔

(86)從“登”字頭的字,以此為標準。如:登、凳

(87)從“祭”字頭的字,以此為標準;如:祭、蔡、察

(88)從“聚”字底的字,以此為標準;如:聚

(89)從“豕”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家、象、豪

(90)從“亻”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仁、儀、俯、休

(91)從“彳”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徐、循、行、很

(92)從“亂”字中的豎彎鉤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乳、亂、色

延伸閱讀(二)

學習書法,首當釐正筆法

點、橫、撇、捺是漢字結構的基本元素,把它們有機地組合,流暢地書寫,才能體現出每個字的外在形態之美。而目前的書法教育則存在著與“寫”背道而馳的現象。

中華傳統書法傳播之廣遠,代有所述,毋庸贅言。唯書風之變自晉唐以至遜清,日趨追求外表之華而少內在之神韻,皆世風不古及筆法失傳使然也。時下則更如工藝美術之創作,變寫字為畫字、做字,難怪乎有人作“書法斷層”之嘆。

古人於技藝傳習之道,大多數用口傳心授之法,更有門戶之見,絕難輕示外人,故有“祕方”“祕譜”“家學”之說。故歷代之善書者多書評、論書之著而少筆法之述,筆法之佚,勢在必然。而筆法之得,端賴習書者之悟而有所成也。昔人云“習歐者眾,得歐者鮮”,皆因眾人未得歐書運筆之妙也。

由於筆法佚久,用毛筆流利地寫出楷書獨具的外表形態似非易事,近代出現以圖解的方式,在雙鉤的楷書筆畫輪廓內,標上提、頓、折、回的運筆路線,作為習書入門的基本筆法(目前施行的書法教育仍依此法),實際上,已改寫字為畫字、做字。殊不知此法大謬。

古人云“君子慎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習書之初,所授筆法即與傳統筆法相悖,其失何止千里耶?

寫字,顧名思義是用筆流暢地在紙上運行。元代趙鬆雪一個時辰(現兩小時)可書千餘字(筆者在工作期間一小時可書八百餘),絕不可能寫一個字須用筆在紙上做若干個提、頓、折、回、藏鋒的動作。

我們的祖先傳下眾多風格迥異的書法作品,雖然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不同,但都是符合漢字書寫規範,都是用筆流暢、一氣呵成的作品,絕不會是畫或做派而成的。

習藝之道,強調“大德不可逾,小德有出入”。先賢們治學態度嚴謹,在方形漢字的書寫方法上也是積多年之功,以各自的運筆習慣(實際上就是對運筆走勢、力度的掌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書法(書體)風格,亦可謂昔人的書法創作(創新)。由此可見,正確的書寫方法,即是能嫻熟用筆流利地在紙上寫出各種風格的楷、行、草書。

寫一手端正的字,歷來是讀書人的本分,為什麼時下學生普遍存在視習書若畏途?(陶沛昌)

延伸閱讀(三)

院體

【院體】書法術語。宋太祖時曾置御書院,書院成員都是學習王義之的字,以用於書寫當時朝廷的各種文告敕令。這種字,體輕勢弱,多呆板無神,了無高韻,人稱“院體”。後來,人們不管其書者為誰,書為何體,凡無骨力、無神韻的書法皆被人稱為“院體”。故這一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

鉤填

【鉤填】書法術語。複製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在法書上,先以細筆雙勾,後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勾廊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勾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

法帖

【法帖】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書及其拓本;稱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士王著摹刻祕閣所藏法書,編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湯《淳化閣法帖》,其“法帖”之名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釐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

書法

【書法】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軟的毛筆,二是書寫形象豐富的漢字。因此,其有兩義: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法則,主要包括執筆、用筆、點劃、結構、分佈等方法;一指以書寫漢字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就是藉助於精湛的技法、生動的造型來表達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學養、氣質等精神因素,其為側重於“心畫”。二者相融合,便構成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所以從書法構成的要素來說,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筆法,要求熟練地執使毛筆,還握正確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筆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筆勢。要求妥當地組織好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承接呼應關係;三是筆意。要求在書寫過程中表現出書者的氣質、情趣、學素和人品。從書體、風格上說,更是多姿多態,美不勝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主要取決於中國人善於把實用的東西上升為美的藝術,同時與中國獨特的文字和毛筆關係密切有關。其文字以象構思、立象盡意的特點醞釀著書法藝術的靈魂,而方塊構形,燦然於目的姿質又構成書法藝術的形式基礎。其工具,“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圓藏露、逆順向背的韻味,輕重肥瘦、濃淡溼澀的情趣,抑揚頓挫、聚散疏密的筆調。斷連承接、剛柔雄秀的氣勢;再輔以專門製作的紙墨,使書法藝術更趨變幻莫測。韻味無窮。書法不僅成為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而且居於所有藝術之首。書法在中國不僅舉世同好,千古一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傳播友誼的媒介,在東方世界頗有影響,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矚目。

款識

【款識】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漢書·郊祀志下》:“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於宗廟。”顏師古注云:“款,刻也;識,記也。”此外,還有三說:一款是陰文凹入者,識是陽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識在內;三,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均見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後世在書、畫上標題姓名,也稱“款識”、“題款”或“款題”。畫上款識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代,始記年月,也僅細楷,書不兩行。唯蘇拭有大行楷,或跋語三、五行。元人從款識姓名年月發展到詩文題跋,有百餘字者。至明清題跋之風大盛,至今不衰。可見,款識,有二義:一、指書畫作上的署名後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鑄刻之文字。

結體

【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佈置。漢字尚形,書法又是“形學”(清康有為)故結體尤顯重要。元趙盂頫《蘭亭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漢字各種字體,皆由點劃聯結,搭配而成。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縮、伸,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要使字的筆劃搭配適宜、得體、勻美,研究其結體必不可少。正如清馮班在《純吟書要》中所云:“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書法無他祕,只有用筆與結字耳。”可見,結字在書法中佔有重要地位。

筆鋒

【筆鋒】筆毫的尖鐵。姜夔《續書譜·用墨》雲:“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字的鋒芒,也叫“筆鋒”。能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劃之中者,叫“中鋒”;能藏在點劃中間的不出角者,叫“藏鋒”;將筆之鋒尖偏在字的點劃一面者,叫“偏鋒”。一般以“偏鋒”為書法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雲:“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飛白

【飛白】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是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共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傳世的唐宋御製碑多以飛白題額,如《晉祠銘》、《昇仙太子碑》等。清張燕昌、陸紀曾有《飛白錄》二卷。

章法

【章法】指安排佈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佈置的關係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雲:“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雲:“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餘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裡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墨法

【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地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談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夢樓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二曰: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雲:“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汙,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雲:“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沍,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筆法

【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延伸閱讀(四)

運筆方法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則再怎麼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為重。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書法家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其中一個持法,做法是將左手墊於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於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短的筆畫,適合用於小字。但若書寫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為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其氣概。總之,指運法書寫時最穩且牢固,可作為練習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者當多加練習。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而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範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但也不適合書寫於大字,因為肘部仍著地,活動範圍仍受限制。

初學書法必讀:書法間架結構要訣以及墨法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而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於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範圍最大,揮灑自如,易於表現筆力。適用於大楷、行草等書體。總之,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是也。

附:墨法淺談 —於生德

初學書法,人們往往以為用墨不重要,這是一種誤解。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歷代書法家無不深研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國畫的墨法融進書法,增添了書法作品的筆情墨趣。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筆者就此淺談如下:

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入紙,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之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細觀蘇軾的墨跡,有濃墨淋漓的藝術效果。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

與濃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於黑白色之間,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清代的上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書法源出於董香光,傳其風神,作品疏秀佔淡。

其實,墨濃墨淡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則弊於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溼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書法的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墨法的關鍵。《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並稱,實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還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紙質的優劣密切相關。一幅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會增強作品的韻律美。當然,墨法的運用貴有自然,切不可盲目為追求某種墨法效果而墮入俗境。古人論畫時講用墨有四個要素:一是“活”,落筆爽利,講究墨色滋潤自然;二是“鮮”,墨色要靈秀煥發、清新可人;三是“變幻”,虛實結合,變化多樣;四是“筆墨一致”,筆墨相互映發、調和一致。以此移證於書法的用墨也應是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