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如上圖所示,“出”字中,都在變現拙,都在尋求趣味。

圖1中的結構過於對稱,左右兩邊筆勢雷同較多,四個小短豎基本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是左邊大右邊小,較俗。

圖3中顯然是矯枉過正,過於不對稱,這才是真正的醜!

圖4中左邊的字的趣味性強於右邊的字,因為右邊的字沒有左疏右密的感覺,而左邊的字有,其次圖4整體都強於圖1和圖3,因為“出”字的兩個橫畫有變化,一個是直,一個是曲。

而圖2強於圖1和圖3,它有曲直變化,有疏密和大小的變化,與圖4差不多,而且整體不失穩定與和諧。

圖2與圖4就是我們所說的“拙中寓巧”。

3、氣勢雄渾

具有金石氣的字一般寫的比較大,適合寫大字,而帖學就適合寫小字。

這種大氣如《張遷碑》、《張猛龍碑》等,篆書和隸書寫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吳昌碩、鄧如石、伊秉綬都是大字書法。

因此這種書法整體上顯得非常大氣雄渾,氣勢開闊,適合對聯、橫幅之類的作品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今“醜”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點畫粗糙

粗糙的點畫是其顯著的特徵,下圖就是放大線條後的對比。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如上圖所示,“出”字中,都在變現拙,都在尋求趣味。

圖1中的結構過於對稱,左右兩邊筆勢雷同較多,四個小短豎基本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是左邊大右邊小,較俗。

圖3中顯然是矯枉過正,過於不對稱,這才是真正的醜!

圖4中左邊的字的趣味性強於右邊的字,因為右邊的字沒有左疏右密的感覺,而左邊的字有,其次圖4整體都強於圖1和圖3,因為“出”字的兩個橫畫有變化,一個是直,一個是曲。

而圖2強於圖1和圖3,它有曲直變化,有疏密和大小的變化,與圖4差不多,而且整體不失穩定與和諧。

圖2與圖4就是我們所說的“拙中寓巧”。

3、氣勢雄渾

具有金石氣的字一般寫的比較大,適合寫大字,而帖學就適合寫小字。

這種大氣如《張遷碑》、《張猛龍碑》等,篆書和隸書寫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吳昌碩、鄧如石、伊秉綬都是大字書法。

因此這種書法整體上顯得非常大氣雄渾,氣勢開闊,適合對聯、橫幅之類的作品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今“醜”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點畫粗糙

粗糙的點畫是其顯著的特徵,下圖就是放大線條後的對比。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其點畫邊沿粗糙不平,甚至還有疙瘩,與右邊精緻流暢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粗糙意在儘量模仿碑石因歲月風化的效果,雖有過度模仿的嫌疑,但歷史卻讓它成了一種書法審美元素之一。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如上圖所示,“出”字中,都在變現拙,都在尋求趣味。

圖1中的結構過於對稱,左右兩邊筆勢雷同較多,四個小短豎基本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是左邊大右邊小,較俗。

圖3中顯然是矯枉過正,過於不對稱,這才是真正的醜!

圖4中左邊的字的趣味性強於右邊的字,因為右邊的字沒有左疏右密的感覺,而左邊的字有,其次圖4整體都強於圖1和圖3,因為“出”字的兩個橫畫有變化,一個是直,一個是曲。

而圖2強於圖1和圖3,它有曲直變化,有疏密和大小的變化,與圖4差不多,而且整體不失穩定與和諧。

圖2與圖4就是我們所說的“拙中寓巧”。

3、氣勢雄渾

具有金石氣的字一般寫的比較大,適合寫大字,而帖學就適合寫小字。

這種大氣如《張遷碑》、《張猛龍碑》等,篆書和隸書寫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吳昌碩、鄧如石、伊秉綬都是大字書法。

因此這種書法整體上顯得非常大氣雄渾,氣勢開闊,適合對聯、橫幅之類的作品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今“醜”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點畫粗糙

粗糙的點畫是其顯著的特徵,下圖就是放大線條後的對比。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其點畫邊沿粗糙不平,甚至還有疙瘩,與右邊精緻流暢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粗糙意在儘量模仿碑石因歲月風化的效果,雖有過度模仿的嫌疑,但歷史卻讓它成了一種書法審美元素之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5、兼有飛白

飛白即為枯筆,是墨量不足的毛筆在紙上寫出來的效果,雖然金石銘文上並沒有這樣的效果,但是,由於大字本身需要很多墨才能寫完一個字,而毛筆蓄墨是有限的,為了保持行筆流暢,故而飛白是無可避免的。所有主攻金石氣的書家都會有大量的飛白。

飛白的運用讓大字有了蒼茫感,使線條更加粗糙和自然。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如上圖所示,“出”字中,都在變現拙,都在尋求趣味。

圖1中的結構過於對稱,左右兩邊筆勢雷同較多,四個小短豎基本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是左邊大右邊小,較俗。

圖3中顯然是矯枉過正,過於不對稱,這才是真正的醜!

圖4中左邊的字的趣味性強於右邊的字,因為右邊的字沒有左疏右密的感覺,而左邊的字有,其次圖4整體都強於圖1和圖3,因為“出”字的兩個橫畫有變化,一個是直,一個是曲。

而圖2強於圖1和圖3,它有曲直變化,有疏密和大小的變化,與圖4差不多,而且整體不失穩定與和諧。

圖2與圖4就是我們所說的“拙中寓巧”。

3、氣勢雄渾

具有金石氣的字一般寫的比較大,適合寫大字,而帖學就適合寫小字。

這種大氣如《張遷碑》、《張猛龍碑》等,篆書和隸書寫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吳昌碩、鄧如石、伊秉綬都是大字書法。

因此這種書法整體上顯得非常大氣雄渾,氣勢開闊,適合對聯、橫幅之類的作品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今“醜”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點畫粗糙

粗糙的點畫是其顯著的特徵,下圖就是放大線條後的對比。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其點畫邊沿粗糙不平,甚至還有疙瘩,與右邊精緻流暢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粗糙意在儘量模仿碑石因歲月風化的效果,雖有過度模仿的嫌疑,但歷史卻讓它成了一種書法審美元素之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5、兼有飛白

飛白即為枯筆,是墨量不足的毛筆在紙上寫出來的效果,雖然金石銘文上並沒有這樣的效果,但是,由於大字本身需要很多墨才能寫完一個字,而毛筆蓄墨是有限的,為了保持行筆流暢,故而飛白是無可避免的。所有主攻金石氣的書家都會有大量的飛白。

飛白的運用讓大字有了蒼茫感,使線條更加粗糙和自然。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6、中鋒遲頓

在行筆上,金石味的書法也基本較為緩慢。這種緩慢並不是一味的慢,而是相對帖學而言。因為純中鋒用筆是金石氣書法的常用筆法,基本看不到側鋒用筆,而使用純中鋒必然會減緩行筆速度,這一慢必然導致點畫的粗糙和飛白。

這種書法不僅緩慢,而且經常駐筆,會在行筆的過程中停留幾下,如下圖所示:

"

我們常常聽說書法中的“金石氣”,聽起來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而且是一個褒義詞,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金石氣。

名詞解釋

百度百科:

金石氣,是中國傳統書法中一種蒼茫、渾厚、樸拙的表現樣式,金,為刀具,石,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這種金石氣特性。

從書法的本體來看,這種“金石氣”的產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緣故,它的石質決定了它本身的硬度、氣度,體現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視覺效果。我們一般所見拓片黑多白少的視覺反差,又使人們心理“有一種寒冷的感覺”或是黑色的冷漠、威嚴。

誠然,金石氣簡單的來講,凡是具有蒼勁、樸拙、雄渾之美的書法都可以用金石氣來讚美。

百度百科中解釋“金”為刀具,筆者認為不妥,“金”與“石”應為相近詞,石指石碑,則金指青銅銘文,“金石”應泛指青銅銘文和石碑銘文

百度百科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固體物質所體現的“硬度”、“氣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顏色所體現的“寒冷”。

這種解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未從本質上來解釋金石氣,還只是從“形”的表面來理解。

如果我們從金石氣的來歷背景點畫特徵來理解,則能更加深刻地認識金石氣的審美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金石氣的來歷

金石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金石錄》,《金石錄》一書則是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

金石氣最早見於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至於金石氣到底是什麼,怎沒有詳細說明,只能靠後世書家自己來理解了。

金石氣的本質

按照書法的發展來看,在商代、秦代、漢代、南北朝時期,可沒有金石氣一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是為了永久紀念而刻,至於碑刻字跡的美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未去思考。

而隨著工具、字體和審美的發展,逐漸形成帖學的學書風尚,帖學在宋代已經蔚然成風,如《淳化閣帖》,帖學不僅是指墨跡的,也指碑刻的,如《聖教序》,帖學屬於精緻、柔媚一類的書風,如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一類的書法。

但到了清代,帖學再難創新,有些書家便看到了帖學的弊端,於是碑學興起,書家變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為這些書法面貌完全不同於帖學。

碑學在本質上有兩大屬性,這些屬性與帖學完全不同。

1、風格迥異。

碑學的拙樸、雄渾與帖學的精緻、流美呈現鮮明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碑學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都與帖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不是簡單地從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來理解。需要從筆法和結構的角度去理解。

2、時代審美

而且這種金石氣是後代人為了尋求創新出路而想的妙招,這種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時代風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魯迅先生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學本來就沒有什麼審美,只是後來人看多了,讚美它的人多了,碑學也就成了書法審美的因素之一。

於是,清代碑學書家有很多,如吳昌碩、何紹基、鄧板橋、康有為等人。如果你覺得碑學不好,可以不學,不需要強求人人都能看懂。

這就是碑學的本質屬性,同時,後人為了表述碑學的審美特徵,以“金石氣”來讚譽這種風格類型的書法

金石氣的特徵

為了讓大家能方便得識別出具有“金石氣”的書法,小編列舉了以下“金石氣”的六個典型特徵:

1、結構樸拙

在結構上,這類書法往往看上去很“醜”,為什麼會“醜”呢?

因為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審美觀還停留在“印刷體”、“唐楷”、“歐楷”、“趙體”等書體的審美範式,而這些字的結構是精雕細啄、嚴謹規整的。

而金石氣講究自然天成、率性隨意,意在表現書法還未被開發完全之前的審美情趣,是一種原始的、孩童般的審美觀念。

因此這類書法的很多結構不夠講究,也不會去講究,講究了就會失去“天真爛漫”之感。因此這類書法看上去會很“醜”,說的好聽點,就是“樸拙”。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樸拙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結構的出人意料,給人以新奇之感,對於已經厭倦帖學審美的書家,樸拙就是一劑良藥。

2、拙中寓巧

這種書法不是一味的“醜”,而是“巧醜”,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個小孩子能隨便寫出來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巧”。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如上圖所示,“出”字中,都在變現拙,都在尋求趣味。

圖1中的結構過於對稱,左右兩邊筆勢雷同較多,四個小短豎基本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是左邊大右邊小,較俗。

圖3中顯然是矯枉過正,過於不對稱,這才是真正的醜!

圖4中左邊的字的趣味性強於右邊的字,因為右邊的字沒有左疏右密的感覺,而左邊的字有,其次圖4整體都強於圖1和圖3,因為“出”字的兩個橫畫有變化,一個是直,一個是曲。

而圖2強於圖1和圖3,它有曲直變化,有疏密和大小的變化,與圖4差不多,而且整體不失穩定與和諧。

圖2與圖4就是我們所說的“拙中寓巧”。

3、氣勢雄渾

具有金石氣的字一般寫的比較大,適合寫大字,而帖學就適合寫小字。

這種大氣如《張遷碑》、《張猛龍碑》等,篆書和隸書寫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吳昌碩、鄧如石、伊秉綬都是大字書法。

因此這種書法整體上顯得非常大氣雄渾,氣勢開闊,適合對聯、橫幅之類的作品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今“醜”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點畫粗糙

粗糙的點畫是其顯著的特徵,下圖就是放大線條後的對比。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其點畫邊沿粗糙不平,甚至還有疙瘩,與右邊精緻流暢的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粗糙意在儘量模仿碑石因歲月風化的效果,雖有過度模仿的嫌疑,但歷史卻讓它成了一種書法審美元素之一。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5、兼有飛白

飛白即為枯筆,是墨量不足的毛筆在紙上寫出來的效果,雖然金石銘文上並沒有這樣的效果,但是,由於大字本身需要很多墨才能寫完一個字,而毛筆蓄墨是有限的,為了保持行筆流暢,故而飛白是無可避免的。所有主攻金石氣的書家都會有大量的飛白。

飛白的運用讓大字有了蒼茫感,使線條更加粗糙和自然。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6、中鋒遲頓

在行筆上,金石味的書法也基本較為緩慢。這種緩慢並不是一味的慢,而是相對帖學而言。因為純中鋒用筆是金石氣書法的常用筆法,基本看不到側鋒用筆,而使用純中鋒必然會減緩行筆速度,這一慢必然導致點畫的粗糙和飛白。

這種書法不僅緩慢,而且經常駐筆,會在行筆的過程中停留幾下,如下圖所示:

“金石氣”的“六”大風格特徵和“兩”種本質屬性

以上所有特徵都是金石味書法的典型特點,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能全面理解什麼是金石氣了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