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縣公安局下黨派出所“1警+5員”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

"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8月7日訊“總書記給咱鄉親們回信啦,鼓勵咱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頓時讓壽寧縣下黨鄉沸騰了!

30年前的盛夏,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披荊斬棘徒步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之後,他又兩次來到下黨,“四下基層”從這裡開始,“精準扶貧”在這裡實踐。

時光荏苒,下黨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已開通5條進鄉公路、10條通村公路,拉近了下黨群眾與外界的時空距離。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8月4日,鄉親們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高興萬分。

總書記在信中表示,“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秉承總書記“三進下黨”的為民情懷,同樣拉近的還有下黨警民之間的距離。近年來,壽寧縣公安局下黨派出所積極探索創新“1警+5員”工作模式,以“下黨民警在身邊”微信號為紐帶,用心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了真正的警民“零距離”,呈現出一幅“讓外出鄉親放心,讓在家鄉親舒心”的共建共治共享和諧鄉村新景象。

“總書記的回信讓我激動萬分、倍受鼓舞!作為下黨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的光榮和自豪。我們要認真學習總書記的回信精神,把它當作下黨派出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起點。”下黨警區主任盧允橋說。

傳承為民情懷

創新“1警+5員”工作模式

“這幾顆玉米是我親手種的,沒有灑農藥,你一定得帶回所裡煮了給大夥兒嚐嚐……”7月27日上午,下黨警區主任盧允橋和主持下黨派出所工作的副所長鄭小鳳一同來到溪後村入戶走訪,剛從菜園子回來的大媽張巖鳳看到後,熱情地招呼兩人進屋,親如家人。

張大媽今年76歲,一個人獨居,兒子在外地務工。就在前段時間,張大媽在菜園裡摔倒,民警聞訊趕到將她送往醫院治療。之後,所裡的民警、輔警經常來家裡走訪,關心張大媽的日常生活情況,幫助她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並將“警民聯繫卡”貼在廳堂的醒目位置,以便她能及時聯繫民警。

“壽寧縣公安局率先在公安機關開展警務資源整合,建立‘大部制聯勤,大警區聯動’的警務管理機制,全縣14個派出所劃成4個警區,其中以下黨派出所為中心所的下黨警區包含下黨、芹洋、託溪、平溪4個鄉鎮派出所。”壽寧縣公安局黨組成員、政工室主任詹炳生說,隨著警務改革的深入,自然也就對農村警務工作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

下黨鄉10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82人。針對村居分散、空巢老人多的轄區特點,下黨派出所提出了在黨建引領下的“1警+5員”工作模式,即每1名民警(輔警)身兼“引導員、服務員、巡防員、調解員、聯絡員”5個角色。所裡4名民警、4名輔警全部掛職兼任村幹部,既促進地方發展又延伸警務觸角,實現警務覆蓋全域化、警務跟進實時化、警務惠民終端化。

回望過去,更知今日。作為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過去的下黨鄉素有閩東“西伯利亞”之稱。1988年建鄉時,下黨成了有名的“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受限於這種條件,同年成立的下黨派出所也只能租借在一座土木瓦房裡辦公。

而習近平總書記,便是在這最為艱苦的時期,三進下黨。也正是他的三進下黨,讓下黨派出所民警感受到了深入基層為民辦實事的赤誠可貴,並將這種為民情懷傳承、發揚。如今,這份整整傳承了30年的精神,成了根植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輔警心中的警魂。30年來,該所保持民警“零違法、零違紀”紀錄,共受到各級表彰26次,榮立集體三等功2次,1人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我心中的警察英雄”“福建省優秀人民警察”稱號,2人次榮立二等功、6人次榮立三等功。

“‘1警+5員’是下黨派出所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也是激活基層派出所活力的重要法寶。”詹炳生說。

瞄準“精、專、強”

探索新時代矛盾糾紛新解法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房前屋後間難免會有不盡人意之處。2019年6月13日,下黨派出所接到上黨村村民吳某回報警稱,其利用自家門前空地擴寬道路路面時遭到了鄰居吳某粉的多次阻撓。

“擴寬路面本應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為何遭到鄰居阻撓?”帶著疑問,民警趕赴現場瞭解到,吳某回正在擴寬的道路路基較高,鄰居吳某粉擔心路面擴寬後,如遇降雨天,屋簷水會落地濺起的水花會導致其牆體受損。

“起初,吳某粉情緒激動,誤以為民警是來抓他的,甚至對民警破口大罵。”為防止矛盾糾紛進一步升級,民警對吳某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面努力平復其情緒,向其耐心釋法說理;另一面聯繫吳某粉在外工作的兒子,讓兒子做父親的思想工作。與此同時,成功說服吳某回作出承諾,路面擴寬後做好相關防水措施。最終,二人握手言和。

事後,吳某粉的兒子在電話中,同樣用“讓外出鄉親放心,讓在家鄉親舒心”這種親身感受,表達了對下黨派出所民警的感激之情。

如何更好為民服務,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真正把“紅色下黨”建成“平安下黨、和諧下黨”?近年來,下黨派出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的同時,積極探索矛盾糾紛新解法。

鄭小鳳介紹,派出所首先做“精”民警直調,牢固樹立調解也是執法的理念,推動執法活動向矛盾糾紛調處延伸、執法資源向矛盾糾紛調處傾斜。圍繞化解矛盾糾紛的首要環節“接處警”開展崗位練兵,提升民警矛盾糾紛調處能力,利用接處警的“黃金時間”,最大限度把筒單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在一線。同時,建立矛盾糾紛回訪制度,以提高群眾對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滿意度。

做“專”調解隊伍,是下黨派出所踐行“楓橋經驗”的又一個法寶。該所建立了一個鄉村“調解微信群”,把熟悉轄區情況、在群眾中有威望、具備一定法律知識、熱心並善於調解的離退休幹部、村幹部、法律工作者等全部聘為專、兼職村級調解隊伍,同時邀請國土、住建、民政、人社、司法等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充實鄉一級的調解隊伍,實現網上網下調解同步進行,提升矛盾糾紛化解的質效和權威。

與此同時,做“強”聯合調解,對一些“疑難雜症”的矛盾糾紛,由處警民警做好先期取證後,第一時間聯合鄉、村兩級調委會,發揮專業人民調解員和調解志願者的作用,既實現了非警務警情的有效分流,又發揮了人民調解員的專業優勢,防止“民轉刑”,使調解真正起到“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踐諾“民警在身邊”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王大爺,您兒子用微信轉賬轉了300元,讓我們轉交給您,他怕您老人家不會用手機取錢。”7月13日,民警前往後村壠村王成壽老人家中,轉交了其兒子給他的生活費。

王成壽也是一名“留守老人”,兒子在莆田市務工,已有許久未回家中看望父親了。因老人取款困難,其兒子便聯繫民警,將錢用微信轉賬給民警,再由民警幫忙兌現轉交老父親。考慮到許久沒有見面,民警還用微信讓父子倆進行視頻聊天,以解思親之情。

鄭小鳳說,下黨派出所專門開設“下黨民警在身邊”微信號,讓每一戶群眾中至少有一人實名加入微信號,並按行政村進行分類,堅持做到“民需警應”。如今,該微信號成了下黨警民聯繫、服務百姓的一個很好的互動平臺。

“為民服務,敬業正直!”——8月3日,一面送到下黨派出所的錦旗,講述著一個暖心的警民故事。

兩個月前,有群眾在微信號“下黨民警在身邊”裡反映稱,溪後村一個名叫王某某的村民患有精神疾病,流浪在外20多年,至今沒有戶口,影響了醫社保的辦理。

“群眾事,無小事!”下黨派出所立即行動起來,經過多方查尋後,鄭小鳳於7月22日帶上一名輔警專程前往福州,在鼓山風景區一個廢棄管理站裡找到了以拾荒為生的王某某。因為精神疾病,王某某並不知道身份證件的重要性,民警嘗試與其溝通,但其卻愛答不理。

經過一番勸說,民警才將王某某帶至附近的派出所,採集了指紋、照片等身份信息。回壽寧後,鄭小鳳立即收集相關材料,第一時間向局領導彙報情況,很快就為王某某補錄了戶口。之後,民警又積極聯繫王某某的親戚,陪王某某回到下黨辦理了身份證和醫社保卡。

近年來,下黨派出所主動為群眾聯繫相關部門上門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和殘疾人上門服務,實現“民警多動腿,群眾少翻山”。上黨村年逾八旬的楊月菊於半年前不慎遺失社保卡,由於老人年邁體弱、腿腳不便,便遲遲未能補辦,這可把需要社保卡領取社保金的老人急壞了。盧允橋當即協調下黨鄉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一同驅車20多分鐘蜿蜒山路,來到楊月菊老人家中上門辦證。7月3 日,盧允橋又驅車將老人接到信用社更改了密碼,徹底為老人解決了心頭之憂。

結合開展智慧房屋警務工作,下黨派出所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將“下黨民警在身邊”的微信二維碼送到工地,使外來務工人員辦理暫住登記“一次都不用跑”。如今,進村入戶、現場辦公、微信搭橋、群防群治,已經成為下黨派出所踐行“楓橋經驗”的有效舉措。

依託群防群治

實現“人民治安人民管”

“我們認真貫徹總書記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於把有限的警力融入到無窮的民力之中,打造出一支遍佈整個轄區、集合各方力量的綜合性群防群治服務隊。”盧允橋說。

藉助民警、輔警全部掛職兼任村幹部的優勢,下黨派出所充分調動和發揮轄區社會力量,整合村級治保會、義務消防隊、單位保安,按照“派出所—綜治中心—網格”三級社區網格化管理架構,組建“1”名(民警、輔警)帶領“2”名(義務消防員、專兼職保安)發動“N”名(村小組長、民兵、志願者)的巡邏隊伍,以基礎信息採集維護為抓手,登記管理轄區流動人口,做好轄區人口管理的防控工作。

同時,完善農村警務服務,巡防隊員在日常的工作中,重點關注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五保戶等群體,並對村中的重點部位進行巡防,發現轄區精神病患者有發作跡象或者有可疑人員進入村中,便第一時間與派出所聯繫,由派出所派員共同處理;針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留守婦女等弱勢群體,建立分色預警機制,在這些人行動不便、生病等困難需要幫助的情況下,便在門口懸掛預警顏色,以提示巡邏隊員。巡邏隊員發現後,及時聯繫派出所,由派出所提供車輛、組織鄉衛生院的醫護人員一起前往處置。

盧允橋說,多年來,一支由鄉政府各部門骨幹力量、派出所黨員民警、志願者等組成的“警民先鋒服務團”活躍在下黨鄉村。服務團職能涵蓋義務消防、政策宣講、依法維權、緊急救治等多方面,並作為公安的補充力量,配合派出所開展村居網格化警務,對轄區各類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整改,使民警從過去的“孤軍奮戰”轉變為“群體作戰”。

“下黨民警在身邊”微信號在著力提升農村防控水平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鑑於農村偏、遠、靜和少有監控視頻的難點,下黨派出所號召在村群眾爭當巡防員,鼓勵群眾對轄區內的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正常的電話報警之外,還可以通過手機微信、短視頻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視頻發至“下黨民警在身邊”的微信上,協助警方查處違法犯罪行為。

從公安“小巡防”到群眾“大聯防”,下黨鄉的群防群治模式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人民治安人民管”這一核心要義。“下黨鄉多年來實現‘刑事零發案、服務零投訴、矛盾零上訪、安保零失誤、民警零違紀’。”下黨鄉黨委書記葉忠強說,“下黨派出所工作確實很給力,表現非常的優秀!”

(本報記者 黃錫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