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手工藝 攝影 林業 社會 東方聖城網 2017-05-04
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線繩作經,柳條為緯。

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柳編成品

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柳條編織成的小屋

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鄉間路邊擺滿了正在晾晒的杞柳條

杞柳之鄉 匠人之道

編織柳條製品手上功夫最重要

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劉偉棟 通訊員 喬志宇 攝影報道)“割下三秋纖細條,施於趼手費籌謀,編筐擭簍思耕作……”柳的枝條修長、柳編形態婀娜,兼具實用與美感。近日,記者來到素有“魯西南杞柳種植加工第一鎮”之稱的魚臺縣清河鎮,這裡更是被國家林業部門授予“中國杞柳之鄉”稱號。“收割脫皮、晾晒分揀、編織成形,完成一件柳編制品的步驟並不複雜,難的是熟練度和精細度。”今年50歲的肖魯印是一家杞柳編制品加工企業的技術能手,從事柳編行業製作已經30年了。“現在我們主要加工籬笆、柳簾、花杆等半成品,基本上全部按訂單進行定製加工。”肖魯印告訴記者,企業的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歐美各國,年出口額達到7000萬元。在魚臺縣張黃鎮的仁祖廟新村,記者見到了正在製作箢子的裴衛東。與肖魯印所在企業不同的是,裴衛東是自產自銷。“柳編在製作過程中對環境要求特別高,為了保證柳條的溼度、增強柳條的韌性,大家只能在潮溼的地下室工作。”裴衛東告訴記者,柳編工藝看似簡單,前期準備卻不含糊:割柳條、去皮、放在水裡泡、晾乾、穿線……拿最常見的箢子來說,做一個成品需要近十道工序。如果每天12個小時不停地做,一天僅能做4個。”據瞭解,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該縣柳編行業正值鼎盛時期,是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傳統手工藝被現代工藝衝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今堅守柳編的手藝人越來越少。雖然工作枯燥乏味,但裴衛東、肖魯印等老匠人們仍然默默恪守自己的“匠人之道”,希望祖傳的這門手藝永遠不會走到盡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