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陶”有約

手工藝 陶器 大學 文化 河津發布 2017-03-26

張娟玲

在河津市西窯頭村,新開了一家“鑫泰陶藝坊”。

“在這裡,人人都是‘陶藝師’。”鑫泰陶藝坊坊主侯萍萍恬靜地微笑著,她身旁的陳列架上,擺滿了學員們的作品。

“一塊泥巴,經過摔捏揉搓,拆分組合,就變成一個陶罐或一隻茶杯,無論粗糙還是精緻,都是自己喜歡的造型,獨一無二。”談起陶藝,侯萍萍有掩藏不住的歡喜。除了鑽研製作紫砂壺,侯萍萍還開班授課,讓更多的人來親手製作陶器,以給平淡的生活帶來更多趣味和美好。

西窯頭村的村名就來源於陶器製作。據《河津縣誌》記載,窯頭村很早就開始發展琉璃灰陶業,人們將燒窯多建在溝西崖頭空地,窯東的叫東窯頭,窯西的叫西窯頭。侯萍萍生於陶藝世家,家裡祖輩從事灰陶琉璃製作,創辦了河津第一傢俬營琉璃廠——西窯頭琉璃灰陶工藝廠,2010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鑫泰”品牌商標。侯萍萍從小就與陶泥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別人忙著找工作,她卻跑到江蘇宜興,尋訪製陶名家拜師學藝。

“不知泥性者不能傳神。”侯萍萍說,陶藝看上去彷彿是隨心所欲,很輕鬆。但是,要製作出生動的器具,必須熟悉“泥性”。泥性不僅僅是指泥的物理屬性,更重要的是人與泥之間經過長時間接觸磨合達成的默契程度。

手拉坯是體驗泥性、感受泥性的最直接的方法。侯萍萍說,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泥拉制成各種形狀的坯體,不僅需要時間的磨練,更需要成熟的技藝。侯萍萍第一次學習拉胚,是嘗試做一個小碗。坐在拉坯機前,轉盤一圈、兩圈,不停地轉,侯萍萍不停地揉土,拉坯,再揉土,再拉坯,一次一次單調的重複後,瓷泥還是一坨泥,而侯萍萍已經腰痠背痛,身子直不起來。

“不是可以用模具來做嗎?注漿坯還快還好。”侯萍萍不想學了。“手拉坯每一個都獨一無二,比模具出來的價值要高得多,而且這是傳統工藝,不能丟。泥也是有靈氣、會說話的,要沉下心來,心物合一,才能聽懂它說的話。”聽了父親的一席話,侯萍萍踏踏實實地坐下來,日復一日苦練拉坯基本功。從拉小碗泥坯、大碗泥坯、罈子泥坯,到拉各式各樣的花瓶泥坯,侯萍萍漸漸得心應手。

“陶是有生命的,會說故事,會給你溫暖,給你安慰。”因為喜歡,侯萍萍創辦了鑫泰陶藝坊,集陶藝體驗、陶藝教育、陶藝活動、專屬定製、生活美學於一體,提供了一個老少皆宜的世外“陶”源。在這裡,一雙手,一團泥,和著沉靜的心意,就能褪去忙碌與煩憂,體驗生活的悠閒安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