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威亞太擬在香港上市的事情可能算最近港股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事情之一了。

這宗原本有望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的新股,在原本將要定價之際突然“剎車”,引得市場一片譁然。

消息公佈後,百威英博的股價一度大跌4.4%,收盤價為86.94美元,收跌3.04%。

百威英博為何會對百威亞太的IPO之路按下暫停鍵?僅僅只是因為其所述的“現行市況”等因素而終止的嗎?

"

百威亞太擬在香港上市的事情可能算最近港股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事情之一了。

這宗原本有望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的新股,在原本將要定價之際突然“剎車”,引得市場一片譁然。

消息公佈後,百威英博的股價一度大跌4.4%,收盤價為86.94美元,收跌3.04%。

百威英博為何會對百威亞太的IPO之路按下暫停鍵?僅僅只是因為其所述的“現行市況”等因素而終止的嗎?

說好的香港IPO  百威亞太的上市計劃為何會談崩?


上市夭折 有何難言之隱?

今年5月10日,百威亞太便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並於6月14日、7月2日先後更新了通過聆訊後的招股書。7月5日,百威亞太正式招股,招股價介於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之間。

按照百威亞太的招股書資料顯示,百威亞太最高發行價在47港元,總共發行16.3億股份,其中5%為公開發售,95%為國際發售。按最高定價,百威亞太的募資額在765億港元左右,市值約在4982億港元。

而瘋狂募資的背後其實是看中了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據GlobalData統計,2018年亞太地區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37%,預期2018年-2023年將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成為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市場。

其中,中國的啤酒消費量佔整個亞太地區的66%,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25%,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市場。但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為35升/年,與墨西哥74升/年、美國71升/年、巴西60升/年相比較低,因此中國的啤酒市場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可見,中國啤酒市場潛力巨大是百威亞太選擇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

而選擇在香港上市也有利於對亞太地區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印度、韓國和越南等地進行市場併購與重組,同時利於提升旗下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這對百威亞太來講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之計。

而這看起來一箭雙鵰的計策卻被“喊停”,這背後究竟有何原因?僅僅是因為百威集團所謂的當前市場狀況不好的原因嗎?

此前,儘管百威亞太契合了今年火爆的“大消費”和“抽菸喝酒”題材,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百威亞太的公開發售並沒有像中煙香港一樣,在香港獲得熱捧。

當然,也還是實現了逾10倍的超額認購,那麼,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佔大頭的國際配售環節。

百威公司認為定價合理,自信能吸引到足夠多的機構投資者,不擔心認購不足的可能。據悉,百威亞太路演現場來的投資人很多,但觀望者多於下單者。加之,百威亞太此次IPO並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表現過於自信。而在沒有基石投資者,沒有知名機構背書,沒有相應的限售期,在市場看來,就會讓投資者很沒有安全感,因為公司一旦未能獲得投資者認可,股價將可能迎來巨大波動。

此外,據香港媒體報道稱,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和外圍經濟問題,退出百威亞太IPO認購,這導致其他機構投資者“壓價”或減少認購數量。

那麼,面對國際配售部分的數量認購不足,亞太百威的IPO就只能下調價格或者終止發行。作為承銷方,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認為其估值過高,定價應該是在其最低招股價以下,但在這一方面百威和他們的意見不一致。

投資者們認為它太貴了,而百威也不願意壓低其股價,這也是其這次IPO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百威為何執意將股價定在高段位呢?

事實上,百威此次趕來香港上市也是揹負著另一使命來的。

也就是替母公司還債。其招股書中也寫明瞭,本公司會將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全數償還結欠百威集團附屬公司的貸款,以完成重組。

其母公司百威英博靠著一路併購,經過1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巨頭。2018年,百威英博賣出了超500億升啤酒,實現營收546.2億美元,淨利潤43.7億美元。

但其瘋狂擴張的背後卻是債臺高築。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淨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其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69%,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要50億美元,而商譽在它的總資產中佔比達57%,如果扣除商譽部分,實際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158%。

目前百威英博的高負債已經被多方關注,2019年3月,全球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對其評級,另一家評級機構目的也將其信用評級由A3降至Baa1。

百威英博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收購是在2016年,當時其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另一大啤酒商SABMiller(南非米勒),這導致百威英博公司債務急劇上升。

或受負債影響,此後百威英博先是將華潤雪花49%股權出售給華潤集團,然後分別以28億美元、78億美元的售價,將南非米勒西歐資產和東歐資產出售給朝日啤酒。

在2018財年,百威英博還宣佈分紅將減少50%,節約40億美元用於償還因收購SAB米勒而欠下的高額債務。

可見,百威英博派子公司上市圈錢的目的十分清晰。而這在外界看來卻並不是那麼的靠譜,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投資機構不願意買單了。

對百威英博而言,股價定價太低也解決不了它的資金鍊問題,因此目前百威亞太上不上市對它而言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未來百威亞太是否會重啟上市計劃,重啟後會如何?他還是重回港股市場嗎?

"

百威亞太擬在香港上市的事情可能算最近港股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事情之一了。

這宗原本有望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IPO的新股,在原本將要定價之際突然“剎車”,引得市場一片譁然。

消息公佈後,百威英博的股價一度大跌4.4%,收盤價為86.94美元,收跌3.04%。

百威英博為何會對百威亞太的IPO之路按下暫停鍵?僅僅只是因為其所述的“現行市況”等因素而終止的嗎?

說好的香港IPO  百威亞太的上市計劃為何會談崩?


上市夭折 有何難言之隱?

今年5月10日,百威亞太便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請,並於6月14日、7月2日先後更新了通過聆訊後的招股書。7月5日,百威亞太正式招股,招股價介於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之間。

按照百威亞太的招股書資料顯示,百威亞太最高發行價在47港元,總共發行16.3億股份,其中5%為公開發售,95%為國際發售。按最高定價,百威亞太的募資額在765億港元左右,市值約在4982億港元。

而瘋狂募資的背後其實是看中了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據GlobalData統計,2018年亞太地區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37%,預期2018年-2023年將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成為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市場。

其中,中國的啤酒消費量佔整個亞太地區的66%,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25%,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市場。但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為35升/年,與墨西哥74升/年、美國71升/年、巴西60升/年相比較低,因此中國的啤酒市場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可見,中國啤酒市場潛力巨大是百威亞太選擇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

而選擇在香港上市也有利於對亞太地區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印度、韓國和越南等地進行市場併購與重組,同時利於提升旗下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這對百威亞太來講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之計。

而這看起來一箭雙鵰的計策卻被“喊停”,這背後究竟有何原因?僅僅是因為百威集團所謂的當前市場狀況不好的原因嗎?

此前,儘管百威亞太契合了今年火爆的“大消費”和“抽菸喝酒”題材,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百威亞太的公開發售並沒有像中煙香港一樣,在香港獲得熱捧。

當然,也還是實現了逾10倍的超額認購,那麼,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佔大頭的國際配售環節。

百威公司認為定價合理,自信能吸引到足夠多的機構投資者,不擔心認購不足的可能。據悉,百威亞太路演現場來的投資人很多,但觀望者多於下單者。加之,百威亞太此次IPO並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表現過於自信。而在沒有基石投資者,沒有知名機構背書,沒有相應的限售期,在市場看來,就會讓投資者很沒有安全感,因為公司一旦未能獲得投資者認可,股價將可能迎來巨大波動。

此外,據香港媒體報道稱,有長線基金因市況和外圍經濟問題,退出百威亞太IPO認購,這導致其他機構投資者“壓價”或減少認購數量。

那麼,面對國際配售部分的數量認購不足,亞太百威的IPO就只能下調價格或者終止發行。作為承銷方,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認為其估值過高,定價應該是在其最低招股價以下,但在這一方面百威和他們的意見不一致。

投資者們認為它太貴了,而百威也不願意壓低其股價,這也是其這次IPO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百威為何執意將股價定在高段位呢?

事實上,百威此次趕來香港上市也是揹負著另一使命來的。

也就是替母公司還債。其招股書中也寫明瞭,本公司會將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全數償還結欠百威集團附屬公司的貸款,以完成重組。

其母公司百威英博靠著一路併購,經過1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巨頭。2018年,百威英博賣出了超500億升啤酒,實現營收546.2億美元,淨利潤43.7億美元。

但其瘋狂擴張的背後卻是債臺高築。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淨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其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69%,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要50億美元,而商譽在它的總資產中佔比達57%,如果扣除商譽部分,實際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158%。

目前百威英博的高負債已經被多方關注,2019年3月,全球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對其評級,另一家評級機構目的也將其信用評級由A3降至Baa1。

百威英博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收購是在2016年,當時其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另一大啤酒商SABMiller(南非米勒),這導致百威英博公司債務急劇上升。

或受負債影響,此後百威英博先是將華潤雪花49%股權出售給華潤集團,然後分別以28億美元、78億美元的售價,將南非米勒西歐資產和東歐資產出售給朝日啤酒。

在2018財年,百威英博還宣佈分紅將減少50%,節約40億美元用於償還因收購SAB米勒而欠下的高額債務。

可見,百威英博派子公司上市圈錢的目的十分清晰。而這在外界看來卻並不是那麼的靠譜,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投資機構不願意買單了。

對百威英博而言,股價定價太低也解決不了它的資金鍊問題,因此目前百威亞太上不上市對它而言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未來百威亞太是否會重啟上市計劃,重啟後會如何?他還是重回港股市場嗎?

說好的香港IPO  百威亞太的上市計劃為何會談崩?


百威亞太未來IPO發展將在何方?

有分析稱,即使此次百威亞太沒能在中國市場成功上市,未來也會在在其他市場謀求上市,也不排除將來在進一步完善財務數據之後再次嘗試香港市場。因為面對母公司如此高的債務,如若不能上市的話,便無法解決它的資金鍊問題。

未來百威亞太的上市之路會如何,我們且不得而知,但就目前其母公司和其自身的狀況來看,其上市之路也並不是那麼的平坦。

事實上,百威亞太今年第一季度的表現便不是那麼的令人樂觀。從財務報表資料來看百威亞太的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現了下跌,從2018年一季度的3.75億美元下滑到2019年一季度的0.9億美元。

不僅如此,在業務板塊上,其招股書中表示從2018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銷量減少了1.1%。而員工數量方面也進行了裁減,2019年3月31日的全職員工總數為3.06萬人,相比於2018年末的3.15萬人下降約3%。而這其中中國地區的裁員數量為最多,全職人員數量從2018年末的2.61萬人下降至一季度末的2.53萬人,裁剪了800多人。

隨之而來的是經銷中心和糧酒廠數量的減少。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地區經銷中心數量從18個減少至17個,釀酒廠也從去年末的35個減少至33個。

在中國地區之外,百威亞太也不順利。包括澳洲、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太地區東部,2019年Q1的銷量為5.09億公升,相比較於2018年Q1的5.13億公升略有下降;而澳洲的全職員工人數從2018年末的1438人下降到2019年3月末的1310人。

此外,在印度地區還面臨著兩起訴訟,據新浪財經消息顯示,印度競爭委員會可能會對百威亞太進行罰款處罰。

未來不管其是否會重新上市,但就目前其所面對的“投資者不買單、以及其上市的目的和其自身的狀況”等諸多問題來看,上市之路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似乎也並不是那麼的簡單。

本文來源:港股研究社(公眾號:ganggushe)http://ganggu.meigushe.com/—旨在幫助中國投資者理解世界,專注報道港股企業,對港股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