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金融母公司欲IPO:被質疑涉“高利貸”'

"

最近,準備在港股上市的捷信集團,高利貸、暴力催收等情況受到公眾關注。

7月15日,捷信消費金融母公司Home Credit B.V(以下簡稱“捷信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若上市成功,將成為國內首家消費金融上市公司。此前媒體稱其募集資約10億美元。

自2016年以來,捷信集團在中國區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逐年攀升,各種“高利貸”、“催收不當”等醜聞也頻頻爆出。

現在,有關部門對網貸以及高利貸的監管日漸趨強,京東、阿里等強大對手也紛紛入局,網貸公司憑藉超高利潤野蠻生長的時候已經結束。

"

最近,準備在港股上市的捷信集團,高利貸、暴力催收等情況受到公眾關注。

7月15日,捷信消費金融母公司Home Credit B.V(以下簡稱“捷信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若上市成功,將成為國內首家消費金融上市公司。此前媒體稱其募集資約10億美元。

自2016年以來,捷信集團在中國區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逐年攀升,各種“高利貸”、“催收不當”等醜聞也頻頻爆出。

現在,有關部門對網貸以及高利貸的監管日漸趨強,京東、阿里等強大對手也紛紛入局,網貸公司憑藉超高利潤野蠻生長的時候已經結束。

捷信金融母公司欲IPO:被質疑涉“高利貸”

中國市場佔6成、淨利率低於同行

成立於1997年的捷信集團,總部位於中東歐國家捷克共和國,在中國、獨聯體、南亞及東南亞以及中東歐等4個地域的9個國家均有佈局,2018年業務覆蓋人口規模共計34億。

2004年,捷信集團進入中國,2007年12月在廣東省正式啟動消費金融業務,2010年,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成為中國四家首批獲得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之一。

作為外資企業,捷信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差。2018年,捷信集團在中國淨收入為1.7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75億元;中國總貸款餘額為124.4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960.68億;經營收入為25.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85.16億。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集團資產總值249.47億歐元,在中國有5030萬名客戶未償還貸款134億歐元。

中國已然成為捷信的主戰場,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中國市場為捷信集團貢獻的貸款餘額佔比達63.9%。

並且,從規模來看,捷信集團儼然穩坐國內消費金融的第一把交椅。2018年,捷信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淨利潤約13.96億元人民幣,招聯消費金融淨利潤為12.53億元,馬上消費金融淨利潤8.01億元。招股書也顯示,捷信集團在中國的的市場佔有率達28%。

不過,與淨利潤不相符的是,其淨利率卻遠低於同行,根據招股書,2018年捷信的淨利率僅為7.5%,同行中,馬上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在同期的淨利率分別為9.7%、18%、11.1%。

據瞭解,捷信集團主要向客戶提供銷售點貸款、現金貸款及循環貸款三大產品。不過,其曾經賴以發家的銷售點正在形成壓力。

招股書也提示,公司依賴發展及維持實體銷售點門店以分銷產品和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公司建立由約42.4萬個銷售點場所以及電話銷售及網上渠道組成的分銷網絡。而據公司中國區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7月,公司貸款服務點數量進一步增長至約43萬。高銷售人群,自然意味著龐大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支出。

此外,在融資方面,捷信在中國的主要資金來源於透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以信託安排、雙邊貸款及銀團貸款方式提供境內貸款。常年來,其融資主要依託信託通道,2016年末至2019年3月末,來自信託渠道的貸款比例從94.7%降至63.2%。

雖然有所下降,但佔比依然較大。此前,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因信託公司進入消金領域的沉澱時間較短,消金業務模式與信託公司傳統業務相差較大,目前也存在著在風控管理、技術系統、獲客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屢遭質疑涉“高利貸”

據瞭解,捷信集團主要向客戶提供的三大產品中,主要以現金貸為主。

數據顯示,2016、2017、2018年三個年度,現金貸款分別佔貸款總額的50.9%、59%、69%,銷售點貸款分別佔39.8%、35.3%、25.5%,循環貸款分別佔5.5%、3.1%、3%。截至2019年3月31日,現金貸款佔比已上升至70.5%。

不過,在過去幾年,消費金融企業發展迅猛的同時,捷信也招來了暴力催收、違規放貸等質疑。

8月22日,大白新聞查閱21cn聚投訴平臺,發現針對捷信的投訴帖高達10440個,在黑貓投訴平臺,有關捷信的投訴帖也有754條,其中,關於“高利貸”、“套路貸”、“催收不當”最為常見。

比如,王女士於8月22日投訴稱,自己貸款了48000元,分期48個月,結果算下來共需還近84000元,質疑其涉嫌“高利貸”。

在營收風光的背後,關於捷信金融的“高利貸”爭議卻從未間斷。山東的高女士對某媒體表示,“借款26500,還了39000還讓再還14000,這比高利貸還高利貸,高達60%的服務費黑心錢,催收讓我還錢,我說還什麼錢?借了26500還了39000了到底還多少?他們說你如果態度確定不還,我們會聯繫你緊急聯繫人。”

高女士還表示,“我一分錢都不會再還了,我已經開始向相關部門舉報,跟他戰鬥到底。捷信打著上徵信的旗號威脅,好多人因此才被迫還不合法的高利貸。”

據瞭解,2018年捷信金融的平均貸款利率為20.74%。不過,實際中貸款利率也存在超出36%法律紅線的情況,捷信也在招股書風險一欄中指出“過往,我們曾對貸款產品收取超過36%限制的利率”。

一份《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馳諮詢有限公司等與谷某某借款合同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判決文書中,法院認為,捷信方面收取的利息、費用、違約金的計收標準之和已超過年利率36%,實際屬於變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應認定為無效。

事實上,早在2013年,央視《經濟半小時》就曝光過捷信給大學生放貸年費率超50%,已涉嫌“高利貸”,以及捷信的暴力催收問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資產質量來看,捷信集團正在面臨挑戰。近年來,捷信的不良資產比率逐年攀升。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捷信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分別為6.1%、6.9%和8.4%。中國境內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4.3%、7.2%、9.7%。

捷信稱,2017年-2018年現金貸款及銷售點貸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主要由於在中國的業務所致。現金貸款不良率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2017年中國市場擾動期間所發放貸款批次的賬齡增長所致。

監管趨強、競爭加大

近幾年裡,消費金融也是互聯網金融中最熱的細分領域。《信息時報》曾報道,29家公司在2017年實現盈利,淨利潤總計達到154.86億元。甚至有公司利潤增幅高達88倍,“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伴隨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催收、違規放貸等違規現象,監管也開始加強、行業規範性提高。

譬如,2017年12月《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發佈,現金貸業務各種亂象逐漸被清理整頓。

“中國為我們最大的經營所在國家,經營業績很大程度上受中國整體經濟狀況及貨幣政策等其他因素所影響。”捷信集團在招股書中提到。

事實也正是如此,捷信表示,在中國收入淨額於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產生虧損,是因實施多項法律及法規後市場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為應對市場擾動所採取的審慎措施所致。

而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多項對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進行規範的政策出臺,互聯網消費金融增速放緩,行業集中度提升,開始出現“馬太效應”分化。

此時,捷信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同行。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程雪軍指出,目前,商業銀行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利潤情況都處於市場主導地位。商業銀行具有資金雄厚、網點較多、人才眾多、風控良好等優勢,並通過金融科技賦能,不斷增強其在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競爭力。此外,即使是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頭部,也仍是以科技驅動、用戶體驗至上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發展越來越快,而傳統模式經營的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金融推出“京東白條”、“京東金條”;螞蟻金服推出“花唄”和“借唄”;騰訊推出“微粒貸”、“微車貸”……顯然,電商和互聯網巨頭也想在消費金融中分一杯羹。

前有商業銀行“壓境”,後有金融科技“圍堵”,還有來自電商巨頭的貼身威脅,捷信集團未來面臨諸多考驗。

內容來源:大白新聞

撰文/譚麗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