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曹玥

今年“大女主戲”《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度在吳聘死後被引爆:截至壹娛觀察發稿前,《那年花開月正圓》在東方衛視收視率破2、江蘇衛視收視率破1,在微博上的話題量也已經突破了25億。

《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數據來源:@衛視那些事兒

就在該劇開播的兩個月前,其出品方華視娛樂投資集團在證監會網站預先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的招股書,關於這部劇背後的資本運作細節被披露出來:華視在該劇上的投資高達2.21億,其中光是演員片酬、劇本開發和營銷費用就高達1.2億元,而孫儷和她的團隊拿走了6048萬,陳曉團隊拿走了2750萬。

華視娛樂的第一大股東海隆投資是一家從事石油基建設施的港股上市企業。這家由石油設備行業跨界影視圈投資的影視公司,目前正處在IPO闖關的關鍵點上,對於過去一年只推出一部影視作品的華視娛樂來說,《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成功與否或對IPO成敗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孫儷單集片酬150萬,預售近3億開拍前即回本

華視娛樂招股書顯示,主控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投資2.21億元,同時該劇的聯合出品方還有西安曲江影視、陝西百翻易、唐德影視、光環影業等多家公司,因此《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總成本有可能會更高。截至發稿前,壹娛觀察曾向華視娛樂證券部求證該劇總成本,但暫時未得到對方迴應。

《那年花開月正圓》在去年10月8日開機,原定於今年11月才播出,卻提前在八月份開播,先於今年另外兩部未播先熱的“大女主戲”《如懿傳》和《贏天下》。

與時下熱門的IP改編劇不同,《那年花開月正圓》不是網絡小說改編,本身沒有讀者基礎,而是一個基於歷史人物的純原創故事,講述了孫儷飾演的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從一個流浪江湖的少女蛻變為富可敵國的大義秦商的傳奇故事。

《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該劇的製作團隊包括了《玉觀音》《大秦帝國之縱橫》的導演丁黑、《臥虎藏龍》的美術指導葉錦添。鑑於精良的製作團隊以及孫儷的主演,該劇早在開拍之前就早早地完成了高額預售:騰訊視頻以1.78億元拿下了該劇的網絡獨播權,電視臺方面,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兩家上星衛視分別以5610萬、5869萬拿下首輪獨播權,僅這三家預售額就超過了2.9億元,基本上可以確定該劇在開拍前就收回了成本。

按照40集的長度以及孫儷團隊6000萬的片酬來計算,孫儷出演該劇每集的價格達到了150萬,比起2011年《甄嬛傳》每集30萬的價格已經翻了5倍。不過,在開播前該劇突然變成了75集,由此計算,孫儷每集的片酬降到了80萬。

有證券分析師告訴壹娛觀察,華視娛樂在招股說明書上顯示的只是預收銷售款,實際價格都會比預售價格高,而根據目前《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播出情況來看,最終收入還會有不錯的加成。

高額的預收銷售款也緩解了不少公司前兩年的資金壓力。其招股書顯示,2014 年公司現金流量額為-13387.50萬元,2015年為-1516.60萬元,2016年的現金流量額則轉正達到了11975.50萬元,因為拍攝《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支出較大,但同時收到的預收製片款及預銷售款金額也較多,導致當期經營活動現金循環較好。

石油大佬跨界影視,9億元缺口亟待解決

華視娛樂投資集團並非一家從影視製作起步的公司,同這兩年大量工業企業進入影視圈一樣,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亦是從石油、房地產等行業跨界而來。

招股書中顯示,華視娛樂實際控制人張軍是港股上市企業海隆控股(01623.HK)的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董事會主席,張軍持有海隆設備95.65%的股權,而海隆投資又是華視娛樂的最大股東,持有後者64.54%的股權。

張軍所掌控的企業囊括了石油設備、醫院、旅遊地產等多個行業。2005年,他開始開始跨界進入影視行業,併成立了華視傳媒,後改名為華視娛樂。在過去十餘年間,公司主導投資了4部電影、6部電視劇,另外參與了12部電視劇的出品發行。

但是影視市場波動較大,石油設備大佬跨界做影視劇並非一帆風順。

在所有華視娛樂參與的影視劇當中,曾引起過熱門話題的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為2013 年票房第二的國產影片,票房達到 7.18 億元。然而,做電影卻並非華視娛樂的強項,2015年公司因出品的電影《新步步驚心》《第三種愛情》票房不達預期而造成了利潤虧損。

《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由於2015年業績虧損,緊接著在2016年主控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又需要大量資金,華視娛樂一度面臨著資金週轉的難題。

由於這部大製作電視劇未拍先熱,在開拍之前就提前確認了預收銷售款和預收製片款共計4.3億元,其中預收銷售款高達2.9億,而預收製片款則是達到了1.4億元。預收銷售款及預收製片款金額較大,導致了華視娛樂2016年末的流動負債金額較大,資產負債率達到了59.21%,遠高於同行業中位數28.40%。

同時,由影視作品投資普遍存在跨期現象,從啟動投資到回籠資金往往需要 1 年以上的時間,營運資金的回收週期較長,華視娛樂2016年末的存貨顯示賬面價值高達4.2億。

在高投資、高庫存的雙重壓力下,《那年花開月正圓》是華視娛樂唯一的賭注:一旦成功大賣,華視娛樂就可以實現結轉利潤,繼續大投入製作接下來的影視項目,反之則不然。

《那年花開月正圓》還沒上映就賺了3億,它背後可是個石油老闆

未來兩年內,華視娛樂還有《月亮上的篝火》、《激盪四十年》、《斗羅大陸》、《鄧麗君》等多個項目,招股書中披露,高額的影視劇投資讓目前華視娛樂面臨著9億元的資金缺口。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為12000萬股,本次擬向社會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數量為40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25%,募集資金為9億元。

《那年花開月正圓》開播至今,豆瓣口碑一直保持在8.5分以上的評分,對於華視娛樂來說,將業績都壓在一部劇作上,對於公司來說還有不少風險,而《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成功能否成為其闖關IPO關鍵節點上的敲門磚還有待商榷。

儘管這一年多來中影視板塊上市融資的政策逐漸收緊,依然有橫店影視、金逸院線IPO闖關成功,而華視娛樂的背後又有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會和新遠景這樣具有國資背景的大股東做背書,即使是在影視版權上市融資逐漸收緊的情況下,華視娛樂仍然有IPO突圍的機會。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壹娛觀察,想做中國電影產業和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