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諾貝爾獎、施一公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2019年03月04日,施一公在中央電視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創辦西湖大學之前,我對諾貝爾獎從來沒有上過心,但是自從創辦西湖大學以後我對它特別關注。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早一點得到諾貝爾獎,會對大學創辦創造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會讓西湖大學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對我而言,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

2019年03月04日,施一公在中央電視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創辦西湖大學之前,我對諾貝爾獎從來沒有上過心,但是自從創辦西湖大學以後我對它特別關注。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早一點得到諾貝爾獎,會對大學創辦創造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會讓西湖大學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對我而言,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淺談諾貝爾獎、施一公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在百度上搜索“施一公”,“男神”形象充斥屏幕: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獲得諾貝爾獎級科學突破;施一公的新發現距離諾貝爾獎有多近;冷凍電鏡是什麼神器曾助施一公獲諾獎級成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家施一公;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施一公有多牛;施一公風一樣的男神;師從施一公如今是網友眼中的偶像女神;施一公五大弟子……特別是在2014年,施一公獲得晶體學專項獎——愛明諾夫獎時,大哥饒毅對小弟施一公充滿期待——與瑞典國王“第二次握手” ……

關於施一公的所謂諾獎級成果,網上有一篇刁博寫的評論性文章“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文中給出了客觀評價: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的距離和路人甲、路人乙距離諾貝爾獎的距離是一個數量級的。關於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祕書戈蘭·漢鬆給出了明確答案:“這一獎項必須頒發給做出重要的原創工作或發現的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限制,你的工作地點、有沒有學位等等都沒有關係。這個獲獎者的發現肯定是顛覆了生物醫學的某個領域,或是推進了我們對生命科學的理解。”

“一般情況下,那些被包裝、炒作的科學家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心態,其行為準則很容易偏離科學的規範。因此,這類科學事件很像一幕‘鬧劇’,最後也往往不會以科學的方式收場。前蘇聯時期的‘李森科事件’如此,近年韓國的‘黃禹錫事件’也是如此。但相比而言,李森科本人完全是有目的地利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力量排斥學術異己;黃禹錫則是為了‘順應’民眾衝擊諾貝爾獎的強烈願望,在學術上採取了一些造假行為,並藉助媒體的炒作獲取了大量科研資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鴻生如是說。

6月11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在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同時,明確反對浮誇浮躁、投機取巧,明確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何光喜研究員解釋說:“過去一段時間,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考核評價科研人員時習慣於數論文和項目數量,於是,一些科研人員就拼命發灌水的論文。有人則把精力放到儘量多的拿項目、拿經費,要麼是什麼項目都接,要麼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還有人專做短平快但科學價值較低的項目”。何光喜強調,要從末端加強對學術不端和不良學風的懲治,對於一些大腕兒的典型案例,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發現一例懲處一例,並且懲處力度足夠有震懾力,不能因為某個人有什麼權威地位,就採取高舉板子輕輕打下的處理方式。(習博/文)

附: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時,作為論文大國、科研經費大國、科研人員數量大國的中國又一次與這科學盛宴絕緣。國內媒體動不動就喊“諾獎級”成果的今天,到底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對冷凍電鏡技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國內兩位學術明星施一公和顏寧的工作離不開冷凍電鏡,他們也曾被媒體讚美做出了“諾獎級”的工作,他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呢?

"

2019年03月04日,施一公在中央電視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創辦西湖大學之前,我對諾貝爾獎從來沒有上過心,但是自從創辦西湖大學以後我對它特別關注。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早一點得到諾貝爾獎,會對大學創辦創造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會讓西湖大學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對我而言,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淺談諾貝爾獎、施一公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在百度上搜索“施一公”,“男神”形象充斥屏幕: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獲得諾貝爾獎級科學突破;施一公的新發現距離諾貝爾獎有多近;冷凍電鏡是什麼神器曾助施一公獲諾獎級成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家施一公;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施一公有多牛;施一公風一樣的男神;師從施一公如今是網友眼中的偶像女神;施一公五大弟子……特別是在2014年,施一公獲得晶體學專項獎——愛明諾夫獎時,大哥饒毅對小弟施一公充滿期待——與瑞典國王“第二次握手” ……

關於施一公的所謂諾獎級成果,網上有一篇刁博寫的評論性文章“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文中給出了客觀評價: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的距離和路人甲、路人乙距離諾貝爾獎的距離是一個數量級的。關於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祕書戈蘭·漢鬆給出了明確答案:“這一獎項必須頒發給做出重要的原創工作或發現的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限制,你的工作地點、有沒有學位等等都沒有關係。這個獲獎者的發現肯定是顛覆了生物醫學的某個領域,或是推進了我們對生命科學的理解。”

“一般情況下,那些被包裝、炒作的科學家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心態,其行為準則很容易偏離科學的規範。因此,這類科學事件很像一幕‘鬧劇’,最後也往往不會以科學的方式收場。前蘇聯時期的‘李森科事件’如此,近年韓國的‘黃禹錫事件’也是如此。但相比而言,李森科本人完全是有目的地利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力量排斥學術異己;黃禹錫則是為了‘順應’民眾衝擊諾貝爾獎的強烈願望,在學術上採取了一些造假行為,並藉助媒體的炒作獲取了大量科研資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鴻生如是說。

6月11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在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同時,明確反對浮誇浮躁、投機取巧,明確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何光喜研究員解釋說:“過去一段時間,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考核評價科研人員時習慣於數論文和項目數量,於是,一些科研人員就拼命發灌水的論文。有人則把精力放到儘量多的拿項目、拿經費,要麼是什麼項目都接,要麼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還有人專做短平快但科學價值較低的項目”。何光喜強調,要從末端加強對學術不端和不良學風的懲治,對於一些大腕兒的典型案例,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發現一例懲處一例,並且懲處力度足夠有震懾力,不能因為某個人有什麼權威地位,就採取高舉板子輕輕打下的處理方式。(習博/文)

附: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時,作為論文大國、科研經費大國、科研人員數量大國的中國又一次與這科學盛宴絕緣。國內媒體動不動就喊“諾獎級”成果的今天,到底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對冷凍電鏡技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國內兩位學術明星施一公和顏寧的工作離不開冷凍電鏡,他們也曾被媒體讚美做出了“諾獎級”的工作,他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呢?

淺談諾貝爾獎、施一公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施一公和顏寧這對師徒同為結構生物學家,他們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這個數據是非常恐怖的,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建校以來還沒在CNS上有這麼多論文,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對這個數據望塵莫及。這麼厲害,諾貝爾獎會不會向他們招手呢?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實際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理由是:研發了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冷凍電鏡的分辨率能夠達到分子級別,同時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自然狀態。冷凍電鏡的出現讓結構生物學蓬勃迅速的發展起來,將諾貝爾獎授予冷凍電鏡的研發者,實至名歸。

為什麼沒有給施一公和顏寧呢?他們只是冷凍電鏡的受益者,並且他們做的工作也只是依靠電鏡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幾十萬種,比較重要的至少幾百上千種。在電鏡下得到蛋白質的結構並非是高大上的開創式研究,得到蛋白質的結構就能發CNS,在崇拜CNS的國度裡,這是絕好的論文灌水機會。施一公和顏寧能在CNS灌水那麼多,得益於清華大學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清華大學專門用了一棟樓去安置3臺先進的Titan Krios電鏡,施一公還打算再購進一臺。有這樣的先進設備,換另外的生物學教授也能很快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施一公、顏寧等結構生物學家的成功並非是他們的偉大,而是冷凍電鏡設計者們的偉大。施一公、顏寧等人發的CNS越多,就越能說明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開創出一片新天地,只會讓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更快的摘取諾貝爾獎,他們自己是不會憑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得到諾貝爾獎的。

施一公和顏寧應該清楚他們這樣一個個的去解析蛋白質結構是不可能得諾貝爾獎的,或許他們本來就是喜歡一篇篇的CNS。他們的工作和“諾獎級”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的距離和路人甲、路人乙距諾貝爾獎的距離是一個數量級的。

要想在解析蛋白質上摘取諾貝爾獎,只能跳出現在的方法。如果有誰開闢出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能夠將現在的解析過程大大簡化,想必也是可以摘到諾貝爾獎的。這樣的新方法,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刁博/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