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視覺集中起訴十餘家企業 一張圖索賠一萬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齊魯晚報”(ID:qiluwanbao002)

4月15日,一批“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案”在濟南中院開庭,案件原告均為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景視覺”),被告則是來自山東的十餘家企業,涉及多個行業,當天絕大多數案件,雙方選擇“握手言和”。

部分被告企業透露了案件些許細節,全景視覺代理人拒絕了記者採訪。

一張圖索賠一萬,十餘企業集體成被告

據此前的開庭公告,被告方包括浪潮、韓都衣舍、濼口服裝城、金象山等十餘家山東本土企業。15日,由於案件數量多,這批案件分上、下午兩場進行。

兩名被告企業向記者提供的起訴狀顯示,全景視覺案由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該公司認為,作為中國本土領先的視覺內容生產及授權機構,視覺內容授權是其主要營利來源。目前網絡中對視覺內容的盜版使用、非法轉載等侵權行為嚴重影響到該公司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全景視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維權,但仍不足以彌補盜版侵權給原告造成的損失及影響。

記者從幾名被告企業處獲悉,雖然全景視覺指出其有數十甚至數百張照片侵權,並已保全,然而在4月15日的法庭上每起案件卻僅僅起訴了一張。

根據起訴狀,就侵權的一張圖片,全景視覺方面要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使用原告享有著作權的攝影作品;判令被告在其微信公眾號就侵權事實向原告發文公開致歉;判令被告賠償原告著作權侵權賠償金及其他費用共計人民幣10000元。

“說我們侵權500多張,怎麼只起訴一張?”對於其中一名被告代理人的疑惑,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起訴單張照片的訴訟成本更低,同時又可以將其他侵權的照片一併打包處理,對全景視覺來說,可以節省不少費用。

不僅如此,與此次濟南中院集中開庭的十餘起案件一樣,全景視覺常用的手段就是批量訴訟,往往要在一個城市攢夠十來起,對一家企業也會集齊幾十張侵權照片再起訴,這樣可以有效節省成本。

絕大多數打包,雙方“握手言和”

“跟它(全景視覺)打過一次官司,都熟了。”濟南某本土知名公司代理人王雷曾與全景視覺打過交道。去年,該公司也曾被全景視覺方面起訴,

“當時保全了差不多50張照片,也是起訴一張。”王雷介紹說,當時對方曾提議和解,但王雷所在公司堅持由法院判決。後來法院判決全景視覺勝訴,其公司賠償600元。

然而,令王雷公司意想不到的是,通過去年的訴訟,解決的僅僅是一張照片。該公司今年再一次收到法院傳票。

此次全景視覺同樣是起訴一張照片,同時保全了該張圖片在內的47張圖片。記者看到,起訴的照片是2016年2月21日用於該公司企業微信公眾號中一篇養生類文章。

“這些圖都是網上搜的,沒有標註版權聲明,也沒有打水印。”在王雷看來,自家企業微信公眾號並沒有多大人氣,“主要面向員工,閱讀量低的也就十幾個人看,沒想到這麼一個公眾號卻引來了全景視覺的起訴。”不只是王雷,當天這些涉及侵權圖片的網頁閱讀量很多都是幾十到幾百的閱讀量。

15日,在看到大多數案件調解或撤訴後,王雷也作出了同樣選擇,“這次再賠一張,剩下的呢?再打官司?”

最終,雙方就此次包含已保全在內的所有照片以打包價格“握手言和”。據悉,這類案件中,打包價格一般遠低於單張價格總和。值得一提的是,下個月還有一場與視覺中國的官司在等著他。

記者梳理已公開的裁判文書發現,在全景視覺起訴的案件中,法院基本不會全額支持全景公司主張的賠償數額,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判決賠償數百元至數千元元不等。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雙方和解,全景視覺撤訴或按撤訴處理。

多位被告公司負責人表示,與法庭判決相比,全景視覺更傾向於調解。一位常年接觸知識產權案件的律師分析,調解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全景視覺訴訟手段合法,證據鏈條完整,為節約資源,企業也願意息事寧人,接受調解。

“完了徹底解決,不想留後遺症”一家被告企業代理人說。

“打官司費時費力,不如調解幾句話簽完協議拿著錢走了”一位企業負責人說,而且在調解中可以將一批照片進行打包,並且給出打包價。

幾千元賠償不是目的,維權根本為營銷

受視覺中國事件影響,作為同類型網站,全景視覺也進入大眾眼簾,被發現售賣國旗、黨旗、黨徽圖案以及偉人肖像等圖片。

全景視覺集中起訴十餘家企業 一張圖索賠一萬全景視覺集中起訴十餘家企業 一張圖索賠一萬

此事讓被告企業重新審視全景視覺。

“在發生這次事件之前,我就等著法院判就是了,但這次事件過後,我就有了很多疑問”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被告代理人說。之前有人網絡上曝光,在全景視覺起訴自己企業的保全資料中,竟然有國旗照片,這更加深了自己的疑慮。如果企業確實侵權了,願意賠償,但此事發生後,他也會考慮,對方保全的是不是別人不知情的照片?照片到底是誰拍的?

多位業內人士透露,其實每起案件的幾千元賠償還不是全景視覺的最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合作”,也就是“維權式營銷”,雙方庭下調解或簽訂制式合同,約定圖片授權的範圍、使用期限、什麼渠道、費用等,比如某個企業用某一類照片較多,可以簽署特定這一類合同,將對方發展為客戶、雙方成為合作伙伴,侵權一事就不再追究。

事情發生後,程帥已經把之前發的文章都刪了。“發的時候我並不知道圖片是侵權的,很多圖片本來就是可用可不用的。”

這是他最困惑的地方,這些照片沒有水印,儘管已經造成侵權的事實,但絕非有意為之,“怎樣才能不侵權?”

現實中,像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一家企業在百度上就能搜到並免費使用的字體,在公號中使用後不久,就收到了律師函和傳票。上述匿名人士說,這可能有兩種渠道,一是可能是著作權人故意把產品散播出來,造成所謂“釣魚式維權”,一是被第三方侵權後放到了網上。對普通人而言,簡直防不勝防。

對於著作權人的“緊追不捨”,山東眾成清泰(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嶸林認為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權利方和使用方意識提升的腳步並不一致,權利方的維權意識非常強了,而使用方的意識還沒跟上,用法律武器維權,也是鼓勵個人或企業尊重知識產權,鼓勵國家智力成果的蓬勃發展。不過也應當有合理的邊際,尤其對於侵權人不存在惡意的,或者聯繫不到作者本人等情況,不建議動輒提起訴訟。他建議建立警示制度,著作權人在發佈作品時就明確告知聯繫方式,或者在發現有人侵權後先警示,如果對方拒不整改再起訴,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問題解決。(除律師外,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起底全景視覺平均一天要打12起案件

公開資料顯示,全景網絡為新三板掛牌企業,2005年11月註冊成立。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依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打造海量版權圖片的交易平臺,通過版權分銷與版權所有者進行分成的模式。同時通過海量的圖片資源來實現圖片社交和圖片分享的產業鏈,致力於打造圖片生態圈,包括圖片交易、圖片分享、圖片社交、圖片搜索等生態模式。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銷售圖片產品的版權使用權和媒介代理費收入。

全景網絡進入輿論場後,被質疑靠訴訟來創收,開展“維權式營銷”。據網友質疑,類似的圖片網站可能存在“維權—訴訟—和解—賠償、簽約”的商業模式。

記者搜索中國裁判文書網,以“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關鍵詞的結果共3570個,其中民事案由3316個。其中大多數案件涉及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及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涉及山東地域及法院的,共207個裁判文書。

而據天眼查數據,從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9日,一百天左右的時間,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共產生了1190起法律訴訟。平均下來一天就有近12起案子。

公司遭受侵權依法起訴本屬正常,不過要求賠償的價格太高,讓人覺得不合理。記者統計發現,全景網絡絕大多數起訴都是單張照片,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一萬元,這遠高於其網站標價。

在2017年全景網絡的年度報告中就提到, 2017年度公司為開展維權式營銷組成新團隊、比上年員工人數增加62人。新組建法務維權團隊,拓展了維權式營銷模式,通過圖片版權跟蹤維權的方式帶來圖片收入以及圖片維權收入增加2140萬多元、較同期增長28.06%。

4月15日,記者登錄全景平臺的官網(https://www.quanjing.com/)發現,其網站已暫停關閉,稱“正在對網站進行升級維護,同時對站內所有產品進行全面審核。”全景平臺官網暫停關閉是否跟此前偉人肖像版權類圖片版權一事引發質疑和不滿的事情有關,15日,記者致電該網頁留的聯繫電話,但一直無人接聽。隨後,記者撥打另一部電話聯繫上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稱將轉達給相關部門回覆,但截至發稿前,記者暫未得到回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