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
"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兒皇帝 石敬瑭

何謂“燕雲十六州”?即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16個地方,大致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想當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未立國前跟以前的“老主子”幹架兒幹不過差點兒讓人給“揍死”,遂決定求助於當時的“契丹人”。

但是畢竟他和人家“遼國”非親非故,人家憑啥幫你?後來這位石敬瑭大人想出一個“絕招”,他“咬咬牙”、“跺跺腳”決定“拜”遼國皇帝為“乾爹”,當時遼國的皇帝是耶律德光,一個30多歲的青年人,而石敬瑭那年已是一個接近50歲的中年人了。

一個將近50歲的老頭兒“拜”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為“爹”,想想都讓人覺得“害臊兒”,可石敬瑭不覺得,在他看來“年齡不是差距,時間不是距離”只要誰能保護自己“不捱揍”,那就是自己的親爹兒。

可“乾爹”不是那麼好“拜”的,想當初孔子的學生想拜孔子為師,還得拿二兩豬肉做“見面禮”呢?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貴為一國的皇帝,自然更是不可“怠慢”了。

送什麼好呢?石敬瑭絞盡腦汁的想著,起初他打算送“乾爹”耶律德光許多“財寶”可轉念一想,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那幫人整天在外面“打打殺殺的搶東西玩兒”什麼寶貝沒見過,於是他又變得神情沮喪起來。

"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兒皇帝 石敬瑭

何謂“燕雲十六州”?即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16個地方,大致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想當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未立國前跟以前的“老主子”幹架兒幹不過差點兒讓人給“揍死”,遂決定求助於當時的“契丹人”。

但是畢竟他和人家“遼國”非親非故,人家憑啥幫你?後來這位石敬瑭大人想出一個“絕招”,他“咬咬牙”、“跺跺腳”決定“拜”遼國皇帝為“乾爹”,當時遼國的皇帝是耶律德光,一個30多歲的青年人,而石敬瑭那年已是一個接近50歲的中年人了。

一個將近50歲的老頭兒“拜”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為“爹”,想想都讓人覺得“害臊兒”,可石敬瑭不覺得,在他看來“年齡不是差距,時間不是距離”只要誰能保護自己“不捱揍”,那就是自己的親爹兒。

可“乾爹”不是那麼好“拜”的,想當初孔子的學生想拜孔子為師,還得拿二兩豬肉做“見面禮”呢?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貴為一國的皇帝,自然更是不可“怠慢”了。

送什麼好呢?石敬瑭絞盡腦汁的想著,起初他打算送“乾爹”耶律德光許多“財寶”可轉念一想,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那幫人整天在外面“打打殺殺的搶東西玩兒”什麼寶貝沒見過,於是他又變得神情沮喪起來。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燕雲十六州

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把“燕雲十六州”送出去,“乾爹”耶律德光肯定很高興。對!就這麼定了!想著想著石敬瑭不禁眉飛色舞起來。

這天,天茫茫黑兒,派去遼國送信的“信使”也早已在出發的路上了,石敬瑭也要“就寢”休息了。躺在床上的石敬瑭,想到馬上就要見到自己“敬愛的乾爹”耶律德光了,變得異常興奮起來。突然他變得愁眉不展起來,他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燕雲十六州”雖然已經“答應”給“乾爹”了,但“乾爹”會高興麼?

後來,他又決定在原先“給地”的基礎上再給“乾爹”一方“上禮”每年金帛30萬匹。雖然說在石敬瑭看來“乾爹”家可能不缺這些物件兒但畢竟“禮多人不怪”嘛!做“兒子”的“孝順”一點兒總歸是好的,“乾爹”一高興說不定會好好保護自己呢?

也許是石敬瑭這個“乾兒子”的“孝心”真的感動了遠在遼國的“乾爹”耶律德光,也許僅僅是因為“利益”,總之自此以後遼國不僅很好的維護了石敬瑭,還幫他立了國,做了後晉的高祖皇帝。

但“中原”卻因此失去了很久的“燕雲十六州”。

當然了,後來石敬瑭的繼承者石重貴與遼國人發生了“不愉快”,後晉不再受到遼國人的“庇佑”漸趨滅亡,那是另外一回事兒了,看來“幹孫子”石重貴到底是與“乾兒子”石敬瑭差了“一輩兒”,再沒有以前對於“乾爹、幹爺們”的恭敬了。

說到底,後晉與遼國人之間畢竟只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諸葛亮《論交》有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英國首相丘吉爾則說的更為“露骨”: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說最後後晉與遼國關係的分崩離析並不奇怪,反而是極為正常的。

五代時期,有很多國家,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天縱神武”有一統天下之能,奈何“天不假其年壽”英年早逝,這給了其手下大將趙匡胤以可乘之機。960年於陳橋驛“黃袍加身”,人稱“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有鑑於“五代時期”紛亂的局勢,採取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以防“君權旁落”再次引發天下大亂。雖然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個宋代軍事上的“積貧積弱”。

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握在遼國人手裡的“燕雲十六州”像一把懸在每個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整個宋國上下“寢食難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燕雲之地”自古以來極具戰略重要性,下文會講到不用著急。

正因為“燕雲十六州”極具戰略意義,所以趙匡胤無時無刻不想從遼國人手裡把它“買回來”,對,你沒有看錯?是“買回來”而不是“奪回來”,雖然說都有“回來”兩字,但意義卻是大為不同的。

當然了我說趙匡胤想“買回來”“燕雲十六州”不是我個人的“信口胡謅”,而是見於史籍的,據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匡胤曾對手下臣子說過這樣一段話:

“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 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 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顯而易見,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解決“燕雲十六州”的“首要之策”是什麼,那就是積極“攢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當然了這段話的最後也提到了,如果“贖買”方法實在行不通了也可一戰。

當然了,你可以說這是趙匡胤“先禮後兵”,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能不開戰就不開戰,但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與“怯懦”。

契丹人對於“燕雲十六州”早在其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就“覬覦”多時,至公元938年石敬瑭將其“獻給”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國才“得償所願”。

如今又到了趙匡胤時代,去時已有幾十年時間了。到手了幾十年的“肥肉”,遼人怎麼可能讓“宋人”再“贖買”回去,再說“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遼人也是“一清二楚”的,綜上所述趙匡胤的“贖買政策”只不過是其“一廂情願”而已。

況且自古以來,只有通過“戰爭”收復的“失地”才能達到一個相當的“穩定與長治久安”,雖然說過程可能有時候免不了“流血犧牲”,但一旦勝利收復其地,它的“穩定性”一般來說也是最具有“保障性”的。

作為一個以“武人”身份開國的皇帝,趙匡胤妄圖以“贖買”的方式收復“失地”不免顯得有些“軟弱”。這也使我想起了大學時我同學對於宋朝的認識,在他們眼裡宋朝是一個比較“軟蛋”的朝代,在對外戰爭方面誇張點講是“屢戰屢敗”,客觀點說呢就是“敗多勝少”且不管勝負若何還總喜歡給人家“送錢”,說難聽點就是“花錢買平安,能不打就不打”苟安而已。

原來我還奇怪為什麼會這樣?今天總算找到“根兒”了,原來宋朝自開國起就已經流行這種“花錢買平安”的“苟安”方式了。“燕雲十六州”掌握在遼人手裡宋人免不了處處被動“捱打”,趙匡胤就打算以花錢買下的“方式”,避免這種尷尬情況的發生。

可正如前面所料定的那樣,趙匡胤想“買”,遼國人還不想“賣”呢。守著一個活生生的“聚寶盆”誰還稀罕你那堆有限的“金銀珠寶”呢?

“燭影斧聲”後,宋太祖趙匡胤“暴斃”,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了位。趙光義也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他情知“燕雲十六州”是“買不回來的”於是動了“起武”的“念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和雍熙三年(986 年)進行了兩次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北伐。奈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實這兩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有相當的責任應該歸咎於宋太宗趙光義。

第一次北伐是趙光義“御駕親征”卻也是“勞師”出征,宋軍剛“討伐”完那時的北漢,又長途跋涉去“北伐”。你以“疲憊之師”對人家“以逸待勞”之軍焉能不敗。

第二次北伐雖不是“勞師”出征,但也不是趙光義“御駕親征”,趙光義雖沒有親臨戰場卻一直在“遙控指揮”,這可以說是犯了“作戰”的“大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你卻坐在“家裡”指手畫腳的“紙上談兵”錯失良機焉能不敗。

宋初的兩位“開國皇帝”都沒能解決“燕雲十六州”問題,就更不用指望後來的宋朝其他皇帝了。看來宋朝皇帝們是“認命”了。於是終宋一朝300餘年,“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政權”的“控制”之外。

宋朝軍事上的處處“被動挨打”,除與其“軍事能力孱弱外”與“燕雲十六州”孤懸在外存在著極大地關係。

本來可以作為“屏障”的“燕雲十六州”卻成了遼國人進攻宋朝人的“根據地”,你說這算不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兒。

所以才說“燕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因為自始至終“燕雲十六州”這塊“軟肋”都把持在“別人”手裡,人家想什麼時候“打你”就什麼時候“打你”,你還不好怎麼“還手”。

你說“鬧心不鬧心”?你說“痛不痛”??

"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兒皇帝 石敬瑭

何謂“燕雲十六州”?即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16個地方,大致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想當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未立國前跟以前的“老主子”幹架兒幹不過差點兒讓人給“揍死”,遂決定求助於當時的“契丹人”。

但是畢竟他和人家“遼國”非親非故,人家憑啥幫你?後來這位石敬瑭大人想出一個“絕招”,他“咬咬牙”、“跺跺腳”決定“拜”遼國皇帝為“乾爹”,當時遼國的皇帝是耶律德光,一個30多歲的青年人,而石敬瑭那年已是一個接近50歲的中年人了。

一個將近50歲的老頭兒“拜”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為“爹”,想想都讓人覺得“害臊兒”,可石敬瑭不覺得,在他看來“年齡不是差距,時間不是距離”只要誰能保護自己“不捱揍”,那就是自己的親爹兒。

可“乾爹”不是那麼好“拜”的,想當初孔子的學生想拜孔子為師,還得拿二兩豬肉做“見面禮”呢?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貴為一國的皇帝,自然更是不可“怠慢”了。

送什麼好呢?石敬瑭絞盡腦汁的想著,起初他打算送“乾爹”耶律德光許多“財寶”可轉念一想,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那幫人整天在外面“打打殺殺的搶東西玩兒”什麼寶貝沒見過,於是他又變得神情沮喪起來。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燕雲十六州

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把“燕雲十六州”送出去,“乾爹”耶律德光肯定很高興。對!就這麼定了!想著想著石敬瑭不禁眉飛色舞起來。

這天,天茫茫黑兒,派去遼國送信的“信使”也早已在出發的路上了,石敬瑭也要“就寢”休息了。躺在床上的石敬瑭,想到馬上就要見到自己“敬愛的乾爹”耶律德光了,變得異常興奮起來。突然他變得愁眉不展起來,他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燕雲十六州”雖然已經“答應”給“乾爹”了,但“乾爹”會高興麼?

後來,他又決定在原先“給地”的基礎上再給“乾爹”一方“上禮”每年金帛30萬匹。雖然說在石敬瑭看來“乾爹”家可能不缺這些物件兒但畢竟“禮多人不怪”嘛!做“兒子”的“孝順”一點兒總歸是好的,“乾爹”一高興說不定會好好保護自己呢?

也許是石敬瑭這個“乾兒子”的“孝心”真的感動了遠在遼國的“乾爹”耶律德光,也許僅僅是因為“利益”,總之自此以後遼國不僅很好的維護了石敬瑭,還幫他立了國,做了後晉的高祖皇帝。

但“中原”卻因此失去了很久的“燕雲十六州”。

當然了,後來石敬瑭的繼承者石重貴與遼國人發生了“不愉快”,後晉不再受到遼國人的“庇佑”漸趨滅亡,那是另外一回事兒了,看來“幹孫子”石重貴到底是與“乾兒子”石敬瑭差了“一輩兒”,再沒有以前對於“乾爹、幹爺們”的恭敬了。

說到底,後晉與遼國人之間畢竟只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諸葛亮《論交》有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英國首相丘吉爾則說的更為“露骨”: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說最後後晉與遼國關係的分崩離析並不奇怪,反而是極為正常的。

五代時期,有很多國家,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天縱神武”有一統天下之能,奈何“天不假其年壽”英年早逝,這給了其手下大將趙匡胤以可乘之機。960年於陳橋驛“黃袍加身”,人稱“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有鑑於“五代時期”紛亂的局勢,採取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以防“君權旁落”再次引發天下大亂。雖然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個宋代軍事上的“積貧積弱”。

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握在遼國人手裡的“燕雲十六州”像一把懸在每個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整個宋國上下“寢食難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燕雲之地”自古以來極具戰略重要性,下文會講到不用著急。

正因為“燕雲十六州”極具戰略意義,所以趙匡胤無時無刻不想從遼國人手裡把它“買回來”,對,你沒有看錯?是“買回來”而不是“奪回來”,雖然說都有“回來”兩字,但意義卻是大為不同的。

當然了我說趙匡胤想“買回來”“燕雲十六州”不是我個人的“信口胡謅”,而是見於史籍的,據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匡胤曾對手下臣子說過這樣一段話:

“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 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 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顯而易見,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解決“燕雲十六州”的“首要之策”是什麼,那就是積極“攢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當然了這段話的最後也提到了,如果“贖買”方法實在行不通了也可一戰。

當然了,你可以說這是趙匡胤“先禮後兵”,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能不開戰就不開戰,但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與“怯懦”。

契丹人對於“燕雲十六州”早在其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就“覬覦”多時,至公元938年石敬瑭將其“獻給”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國才“得償所願”。

如今又到了趙匡胤時代,去時已有幾十年時間了。到手了幾十年的“肥肉”,遼人怎麼可能讓“宋人”再“贖買”回去,再說“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遼人也是“一清二楚”的,綜上所述趙匡胤的“贖買政策”只不過是其“一廂情願”而已。

況且自古以來,只有通過“戰爭”收復的“失地”才能達到一個相當的“穩定與長治久安”,雖然說過程可能有時候免不了“流血犧牲”,但一旦勝利收復其地,它的“穩定性”一般來說也是最具有“保障性”的。

作為一個以“武人”身份開國的皇帝,趙匡胤妄圖以“贖買”的方式收復“失地”不免顯得有些“軟弱”。這也使我想起了大學時我同學對於宋朝的認識,在他們眼裡宋朝是一個比較“軟蛋”的朝代,在對外戰爭方面誇張點講是“屢戰屢敗”,客觀點說呢就是“敗多勝少”且不管勝負若何還總喜歡給人家“送錢”,說難聽點就是“花錢買平安,能不打就不打”苟安而已。

原來我還奇怪為什麼會這樣?今天總算找到“根兒”了,原來宋朝自開國起就已經流行這種“花錢買平安”的“苟安”方式了。“燕雲十六州”掌握在遼人手裡宋人免不了處處被動“捱打”,趙匡胤就打算以花錢買下的“方式”,避免這種尷尬情況的發生。

可正如前面所料定的那樣,趙匡胤想“買”,遼國人還不想“賣”呢。守著一個活生生的“聚寶盆”誰還稀罕你那堆有限的“金銀珠寶”呢?

“燭影斧聲”後,宋太祖趙匡胤“暴斃”,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了位。趙光義也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他情知“燕雲十六州”是“買不回來的”於是動了“起武”的“念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和雍熙三年(986 年)進行了兩次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北伐。奈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實這兩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有相當的責任應該歸咎於宋太宗趙光義。

第一次北伐是趙光義“御駕親征”卻也是“勞師”出征,宋軍剛“討伐”完那時的北漢,又長途跋涉去“北伐”。你以“疲憊之師”對人家“以逸待勞”之軍焉能不敗。

第二次北伐雖不是“勞師”出征,但也不是趙光義“御駕親征”,趙光義雖沒有親臨戰場卻一直在“遙控指揮”,這可以說是犯了“作戰”的“大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你卻坐在“家裡”指手畫腳的“紙上談兵”錯失良機焉能不敗。

宋初的兩位“開國皇帝”都沒能解決“燕雲十六州”問題,就更不用指望後來的宋朝其他皇帝了。看來宋朝皇帝們是“認命”了。於是終宋一朝300餘年,“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政權”的“控制”之外。

宋朝軍事上的處處“被動挨打”,除與其“軍事能力孱弱外”與“燕雲十六州”孤懸在外存在著極大地關係。

本來可以作為“屏障”的“燕雲十六州”卻成了遼國人進攻宋朝人的“根據地”,你說這算不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兒。

所以才說“燕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因為自始至終“燕雲十六州”這塊“軟肋”都把持在“別人”手裡,人家想什麼時候“打你”就什麼時候“打你”,你還不好怎麼“還手”。

你說“鬧心不鬧心”?你說“痛不痛”??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燕雲地區 北部山脈

上文已經大致介紹了“燕雲十六州”的前世今生,下面就說一說其怎麼個兒“重要性”。

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有載:

“幽、燕諸州, 蓋天造地設以分 藩、漢之限, 誠一夫當關, 萬夫莫前也。”

古語有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用以形容地勢之險峻之易守難攻,而“燕雲十六州”所處之地形恰是如此。

“燕雲十六州”地區東西約600公里, 南北約200公 裡, 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其北部處於廣闊的華北大平原北端, 包含了險峻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 西部地區多山地, 地形複雜。 所以總的說這一廣大地區地勢非常險要, 是一道天然而成的軍事“屏障”。

而“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還存留著桑乾河巨馬河兩條河流,又可作為一道“天險”而存在。

“燕雲地區”不僅具有“天然屏障”還有“人為工事”, 那就是長城五關(注,五關分別為: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鬆亭關、渝關)。

此外,“燕雲十六州”存有大量的漢族人口,也是難得的“兵源”補給地。

"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兒皇帝 石敬瑭

何謂“燕雲十六州”?即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16個地方,大致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想當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未立國前跟以前的“老主子”幹架兒幹不過差點兒讓人給“揍死”,遂決定求助於當時的“契丹人”。

但是畢竟他和人家“遼國”非親非故,人家憑啥幫你?後來這位石敬瑭大人想出一個“絕招”,他“咬咬牙”、“跺跺腳”決定“拜”遼國皇帝為“乾爹”,當時遼國的皇帝是耶律德光,一個30多歲的青年人,而石敬瑭那年已是一個接近50歲的中年人了。

一個將近50歲的老頭兒“拜”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為“爹”,想想都讓人覺得“害臊兒”,可石敬瑭不覺得,在他看來“年齡不是差距,時間不是距離”只要誰能保護自己“不捱揍”,那就是自己的親爹兒。

可“乾爹”不是那麼好“拜”的,想當初孔子的學生想拜孔子為師,還得拿二兩豬肉做“見面禮”呢?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貴為一國的皇帝,自然更是不可“怠慢”了。

送什麼好呢?石敬瑭絞盡腦汁的想著,起初他打算送“乾爹”耶律德光許多“財寶”可轉念一想,自己的“乾爹”耶律德光那幫人整天在外面“打打殺殺的搶東西玩兒”什麼寶貝沒見過,於是他又變得神情沮喪起來。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燕雲十六州

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把“燕雲十六州”送出去,“乾爹”耶律德光肯定很高興。對!就這麼定了!想著想著石敬瑭不禁眉飛色舞起來。

這天,天茫茫黑兒,派去遼國送信的“信使”也早已在出發的路上了,石敬瑭也要“就寢”休息了。躺在床上的石敬瑭,想到馬上就要見到自己“敬愛的乾爹”耶律德光了,變得異常興奮起來。突然他變得愁眉不展起來,他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燕雲十六州”雖然已經“答應”給“乾爹”了,但“乾爹”會高興麼?

後來,他又決定在原先“給地”的基礎上再給“乾爹”一方“上禮”每年金帛30萬匹。雖然說在石敬瑭看來“乾爹”家可能不缺這些物件兒但畢竟“禮多人不怪”嘛!做“兒子”的“孝順”一點兒總歸是好的,“乾爹”一高興說不定會好好保護自己呢?

也許是石敬瑭這個“乾兒子”的“孝心”真的感動了遠在遼國的“乾爹”耶律德光,也許僅僅是因為“利益”,總之自此以後遼國不僅很好的維護了石敬瑭,還幫他立了國,做了後晉的高祖皇帝。

但“中原”卻因此失去了很久的“燕雲十六州”。

當然了,後來石敬瑭的繼承者石重貴與遼國人發生了“不愉快”,後晉不再受到遼國人的“庇佑”漸趨滅亡,那是另外一回事兒了,看來“幹孫子”石重貴到底是與“乾兒子”石敬瑭差了“一輩兒”,再沒有以前對於“乾爹、幹爺們”的恭敬了。

說到底,後晉與遼國人之間畢竟只是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諸葛亮《論交》有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英國首相丘吉爾則說的更為“露骨”: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說最後後晉與遼國關係的分崩離析並不奇怪,反而是極為正常的。

五代時期,有很多國家,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天縱神武”有一統天下之能,奈何“天不假其年壽”英年早逝,這給了其手下大將趙匡胤以可乘之機。960年於陳橋驛“黃袍加身”,人稱“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有鑑於“五代時期”紛亂的局勢,採取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以防“君權旁落”再次引發天下大亂。雖然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個宋代軍事上的“積貧積弱”。

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握在遼國人手裡的“燕雲十六州”像一把懸在每個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整個宋國上下“寢食難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燕雲之地”自古以來極具戰略重要性,下文會講到不用著急。

正因為“燕雲十六州”極具戰略意義,所以趙匡胤無時無刻不想從遼國人手裡把它“買回來”,對,你沒有看錯?是“買回來”而不是“奪回來”,雖然說都有“回來”兩字,但意義卻是大為不同的。

當然了我說趙匡胤想“買回來”“燕雲十六州”不是我個人的“信口胡謅”,而是見於史籍的,據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匡胤曾對手下臣子說過這樣一段話:

“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 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 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顯而易見,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解決“燕雲十六州”的“首要之策”是什麼,那就是積極“攢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當然了這段話的最後也提到了,如果“贖買”方法實在行不通了也可一戰。

當然了,你可以說這是趙匡胤“先禮後兵”,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能不開戰就不開戰,但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與“怯懦”。

契丹人對於“燕雲十六州”早在其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就“覬覦”多時,至公元938年石敬瑭將其“獻給”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國才“得償所願”。

如今又到了趙匡胤時代,去時已有幾十年時間了。到手了幾十年的“肥肉”,遼人怎麼可能讓“宋人”再“贖買”回去,再說“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遼人也是“一清二楚”的,綜上所述趙匡胤的“贖買政策”只不過是其“一廂情願”而已。

況且自古以來,只有通過“戰爭”收復的“失地”才能達到一個相當的“穩定與長治久安”,雖然說過程可能有時候免不了“流血犧牲”,但一旦勝利收復其地,它的“穩定性”一般來說也是最具有“保障性”的。

作為一個以“武人”身份開國的皇帝,趙匡胤妄圖以“贖買”的方式收復“失地”不免顯得有些“軟弱”。這也使我想起了大學時我同學對於宋朝的認識,在他們眼裡宋朝是一個比較“軟蛋”的朝代,在對外戰爭方面誇張點講是“屢戰屢敗”,客觀點說呢就是“敗多勝少”且不管勝負若何還總喜歡給人家“送錢”,說難聽點就是“花錢買平安,能不打就不打”苟安而已。

原來我還奇怪為什麼會這樣?今天總算找到“根兒”了,原來宋朝自開國起就已經流行這種“花錢買平安”的“苟安”方式了。“燕雲十六州”掌握在遼人手裡宋人免不了處處被動“捱打”,趙匡胤就打算以花錢買下的“方式”,避免這種尷尬情況的發生。

可正如前面所料定的那樣,趙匡胤想“買”,遼國人還不想“賣”呢。守著一個活生生的“聚寶盆”誰還稀罕你那堆有限的“金銀珠寶”呢?

“燭影斧聲”後,宋太祖趙匡胤“暴斃”,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了位。趙光義也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他情知“燕雲十六州”是“買不回來的”於是動了“起武”的“念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和雍熙三年(986 年)進行了兩次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北伐。奈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實這兩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有相當的責任應該歸咎於宋太宗趙光義。

第一次北伐是趙光義“御駕親征”卻也是“勞師”出征,宋軍剛“討伐”完那時的北漢,又長途跋涉去“北伐”。你以“疲憊之師”對人家“以逸待勞”之軍焉能不敗。

第二次北伐雖不是“勞師”出征,但也不是趙光義“御駕親征”,趙光義雖沒有親臨戰場卻一直在“遙控指揮”,這可以說是犯了“作戰”的“大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你卻坐在“家裡”指手畫腳的“紙上談兵”錯失良機焉能不敗。

宋初的兩位“開國皇帝”都沒能解決“燕雲十六州”問題,就更不用指望後來的宋朝其他皇帝了。看來宋朝皇帝們是“認命”了。於是終宋一朝300餘年,“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政權”的“控制”之外。

宋朝軍事上的處處“被動挨打”,除與其“軍事能力孱弱外”與“燕雲十六州”孤懸在外存在著極大地關係。

本來可以作為“屏障”的“燕雲十六州”卻成了遼國人進攻宋朝人的“根據地”,你說這算不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兒。

所以才說“燕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因為自始至終“燕雲十六州”這塊“軟肋”都把持在“別人”手裡,人家想什麼時候“打你”就什麼時候“打你”,你還不好怎麼“還手”。

你說“鬧心不鬧心”?你說“痛不痛”??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燕雲地區 北部山脈

上文已經大致介紹了“燕雲十六州”的前世今生,下面就說一說其怎麼個兒“重要性”。

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有載:

“幽、燕諸州, 蓋天造地設以分 藩、漢之限, 誠一夫當關, 萬夫莫前也。”

古語有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用以形容地勢之險峻之易守難攻,而“燕雲十六州”所處之地形恰是如此。

“燕雲十六州”地區東西約600公里, 南北約200公 裡, 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其北部處於廣闊的華北大平原北端, 包含了險峻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 西部地區多山地, 地形複雜。 所以總的說這一廣大地區地勢非常險要, 是一道天然而成的軍事“屏障”。

而“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還存留著桑乾河巨馬河兩條河流,又可作為一道“天險”而存在。

“燕雲地區”不僅具有“天然屏障”還有“人為工事”, 那就是長城五關(注,五關分別為: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鬆亭關、渝關)。

此外,“燕雲十六州”存有大量的漢族人口,也是難得的“兵源”補給地。

“燕雲十六州”宋人心中永遠的“痛”

契丹騎兵

我們都知道“北方遊牧民族”多以“騎兵”為主,而“中原王朝”多以“步兵”為主,“燕雲十六州”未丟失前“北方遊牧民族”面對富庶的“中原地區”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羨慕的份兒”。

可自打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之後,北方門戶洞開可謂一馬平川,“中原王朝”面對驍勇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真可謂“防不勝防”、“無險可防”。悲觀點兒說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北宋”建立後,倘若宋人想要過幾天“安生日子”就非要解決“燕雲地區”問題不可,因為不這樣的話隨時就有可能被人在背後插幾刀還毫無還手之術,說實話那滋味並不好受且也並不“光彩”。

當然這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去說的,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同樣極其重要,至於怎麼樣個重要法兒,把“中原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的“弊端”翻轉過來看就是了,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可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終宋一世“燕雲地區”再沒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手中。

順便提一句的是,宋人所謂“燕雲十六州”問題中的“十六州”。其實只有“十四州”因為其中的兩州早在後周世宗柴榮時便已“奪了過來”。

惜乎!後周世宗柴榮若不早死,“燕雲十六州”或許儘可收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