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提到宋遼關係,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燕雲十六州。這裡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接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燕雲地區往南便是河北地區,均是平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不過燕雲十六州自後晉時期納入遼國版圖之後,後周、北宋王朝都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這期間,後人所指的燕雲十六州與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在名稱、時間和地域上已有很大的差別,然而直至北宋滅亡,燕雲故地終不為其有。

早在唐肅宗時期,燕、雲等十六州就已基本形成。但“燕雲”一詞最早出現於《宋史•地理志》卷85中,“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此後才有燕雲十六州之說。

契丹南侵

契丹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之一。在唐末藩鎮割據時期,耶律阿保機東征西討統一了廣闊的北方草原,並在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遼王朝。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耶律阿保機

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政權之後,大一統的中原王朝進入了五代時期,長城以南地區處於分裂割據的混戰狀態。北方的契丹族乘虛而入,而南下中原是其既定國策。《遼史》中曾記載:“幽州在渤、碣之間,幷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其地負山帶海,其民執干戈 ,奮武衛,風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

917年時,耶律阿保機就利用降將盧文進為嚮導,引兵三十萬進圍幽州(北京),結果被晉王李存勖(彼時,其拒不承認朱溫後梁政權,割據一方。)命李嗣源反擊,大勝契丹軍,此後契丹人經常入塞侵擾,在923年時,武力奪取了營、平(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二州。此後,又分平州之地置灤州永安軍。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李存勖

923年,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政權。926年時,耶律阿保機就曾與後唐使者姚坤談判,說要與後唐修好,不再南侵,但條件是索要“大河之北”地區。結果被姚坤拒絕,為此,阿保機大怒,姚坤也差點被殺,不過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此時的契丹人對中原領土的要求是愈發強烈。926年,契丹耶律德光繼位後,繼續謀求“強佔中原,擴大統治區域,做番漢共主”的目標。

石敬瑭稱帝

923年,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政權,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實力最為強大,在軍事對抗上,契丹政權並不佔優勢,如926年時,原歸附契丹的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的盧文進就率眾歸附後唐。但這一地區在後來也多有反覆,屢次易手。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後唐與契丹,燕雲十六州還未割讓

933年,李嗣源病重,後唐陷入混亂,子嗣間爭奪皇位,中原政權生了急劇變化。原來的平州、營州又再度落入契丹之手。身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李嗣源的女婿)與掌權的李從珂關係不睦,意圖奪取皇位,自立為帝。但石敬瑭自知兵力不足,便遣使向遼求援,並上表打算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並表示願意向耶律德光“以父禮事之一,而且還約定事成之後,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地方作為報酬,送予遼朝”。

936 年,石敬瑭起兵造反,被困於太原,向契丹求援。正愁沒機會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南下,擊潰後唐軍隊,並助其進入洛陽,十一月,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晉,史稱後晉。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石敬瑭

得到皇帝之位的石敬瑭沒有“忘恩”,與耶律德光並“約為父子之國。割幽州管內及新、武、雲、應、朔州之地以賂之,仍每歲許輸帛三十萬”。這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土地的第一步。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938 年十一月,石敬瑭遣使送表,把上述六州之外的瀛、莫、涿、檀、順、媯、儒、寰、朔等十州,一併獻給了耶律德光,並獻上了十六州的圖籍。從此,燕雲十六州被納入遼朝的版圖,為後世糾紛埋下了禍根。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晉獻契丹全燕之圖

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分兩次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相當於以今天的北京市和山西的大同市為中心,向東至河北省的遵化,西臨山西省的神池,往北到達長城,南界天津海河與河北河間、保定及山西繁峙、寧武一線這一片地區。

包括幽(亦稱燕京,即今天的北京)、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瀛(今河北省河間縣)、莫(今河北省任丘市)、檀(今北京市密雲區)、薊(今津市薊州區)、順(今北京市順義區)、蔚(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新(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儒(今北京市延慶區)、武(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朔(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雲(今山西省大同市)、應(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寰(今山西省朔州市東),合計十六州。其中,最北面的是武州,最西面為朔州,最南面為瀛洲,最東面為薊州,其餘各州在此四州之間沿長城兩側展開,分佈四周,史稱燕(幽)雲十六州,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燕(幽)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不僅直接擴大了契丹人的統治範圍,還為契丹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後,契丹皇帝還先後升幽州、雲州為南京和西京。

後周世宗收復關南地區

後晉、後漢滅亡後。951年,郭威建立後周,這一時期,契丹仍頻頻南下蠶食河北地區。《資治通鑑》中記載:“契丹自晉、漢以來屢寇河北,輕騎深入,無藩籬之限,郊野之民每閒殺掠。”954 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郭威的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柴榮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力逐漸強大起來。鑑於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地理位置,柴榮在積極備邊的同時,仍時刻不忘恢復北部舊有疆土,並召集群臣商討北伐之策。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世宗北伐

959年,周世宗柴榮親自率兵北伐,《舊五代史》中記載“關南平,凡得三州,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是役也,王師數萬,不亡一失,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這裡實際上,柴榮在數月內先後攻佔了寧州(治所今河北省青縣)、瀛州、莫州、易州(治所今河北省易縣)以及益津關、瓦橋關、遊口關。其中,瀛州、莫州就是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中之二州。後來,周世宗把瓦橋關改為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雄縣),把益津關改為霸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霸州市)。此後,周世宗意欲繼續北征,攻取幽州,可惜在戰爭形勢有利的情況下,世宗染病,不得不班師回朝。柴榮死後,柴宗訓繼位,僅過一年,後周便滅亡。

就這樣,在周世宗收回瀛州、莫州後,燕雲十六州中剩下的十四州還在遼的控制之下,成為宋遼爭奪的焦點。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燕雲十六州之變化

北宋伐遼 由攻轉守

960年,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國號為“宋”,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趙匡胤即為宋太祖。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趙匡胤

北宋建國後,經宋太祖、宋太宗兩朝基本完成統一大業,與遼形成對峙,當然也包括收復原本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不過,到後來宋金間交涉所說的燕雲十六州與當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十六州在名稱、轄區上已有很大的區別。

遼在統治十六州其間,將原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中的幽州、雲州、新州和武州分別改為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奉聖州和歸化州。在南京道轄一府(原幽都府,後改南京析津府,即今天的北京)、八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在遼西京道轄一府(原雲州,後改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大同)、八州(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八州。

原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在959年周世宗北伐時已收復;原寰州在契丹佔領不久廢棄;後來所說的“燕雲十六州”中的景州(治所今河北省遵化市,1032年置)、武州(治所今山西省神池縣,1040年置)二州則是契丹在從石敬瑭手中得到十六州後新增的;易州(治所今河北省易縣)為契丹於989年從北宋手中所得;營州(今河北省盧龍縣)、平州(今河北省昌黎縣)兩州在後唐李嗣源統治末期時被契丹佔領。


這時,宋遼兩國間,白溝河(巨馬河)成為了事實上的分界線。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宋太祖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統一戰爭。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爭策略。最初,趙匡胤還想用贖買的方法來解決燕雲問題,並在965年時,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儲積大量金帛。計劃先收北漢,再贖買燕雲十六州,然而,他的這一計劃並未完成,就去世了。

976年,趙匡胤其弟趙光義繼位,即為宋太宗。於979年,趙光義統一北漢,此後他就將主要精力放在瞭解決燕雲十六州問題上,但期間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自率兵北伐,由於遼國準備不足,宋軍一度收復易州、涿州等,但幽州城久攻不下,遼景宗耶律賢在得知消息後派兵增援,與宋軍在高粱河展開激戰,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受箭傷,乘驢車逃走。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再次兵分三路北伐,但並未親征。結果三路大軍進展不一,主力東路軍潰敗,導致中路軍、西路軍前期戰果盡失,北宋名將楊業孤軍奮戰,最後戰敗被俘,宋軍損失嚴重,“雍熙北伐”失敗。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兩次北伐的失敗徹底摧毀了宋朝君臣收復燕雲地區的信心,此後,宋朝對遼的軍事戰略由進攻轉變為防守,不再提收復燕雲之事。

到宋真宗時期,1004年,蕭太后和遼聖宗率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黃河以北的重鎮澶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宋廷震動,在寇準主張下,宋真宗被迫親征,結果在宋兵一次意外的床子弩射殺中,擊斃遼國大將蕭撻凜,從而一舉扭轉戰局。無法再繼續進攻的遼國與宋朝進行議和,於是宋朝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籤訂了“澶淵之盟”。這份約定從法律層面上承認了燕雲十六州歸屬契丹。此後,宋朝政府花錢買平安,與遼國維持了近百年相對和平,也不再提收復燕雲十六州之事。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但這期間,遼宋對峙中也曾出現過兩次危機,一次是宋仁宗慶曆年間的關南之爭,另一次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的河東劃界之爭。

宋仁宗時期,通過在河北平原疏河興塘,構建“水長城”來防範遼國騎兵,但遼國趁宋朝與西夏交戰之際,趁機索要關南之地。宋仁宗在大臣的建議下,採取以金帛換取和平的做法,繼續息事寧人,在澶淵之盟所定歲幣的基礎上,再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解決了遼國的無理要求。《宋史》記載:“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

到宋神宗時期,意圖一改前期的懷柔政策,主張用武力解決邊患問題,但遭到王安石的反對。王安石主張先進行內部改革,解決國內問題,在提高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後,燕雲十六州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最終,宋神宗採取了王安石的主張,支持其變法,並開始對河湟地區用兵。1074年,遼國意欲侵佔宋朝河東路沿邊土地,引起邊界糾紛,雙方談判至次年毫無進展。迫於遼國陳兵邊境之威脅,宋神宗只得對遼妥協,遣使臣與遼國商定邊界,最終同意與遼的邊界劃分,使遼國得到了天池地區和大黃嵬地區。

宋遼爭奪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些地方?

到北宋末年,一直受遼統治的女真族漸漸崛起,並建立了金國。北宋和金國都受到遼國的入侵。1116 年,在大臣蔡京的上書之下,宋徽宗聯金謀燕,並於1120年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約定雙方共同出兵遼國,遼亡後,北宋把原本給遼的歲幣轉給金國,金國把燕雲十六州之地還給宋。

此後,宋徽宗試圖藉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第一步得以實現,兩國合兵滅了遼國。但到了宋金之間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時,雙方經過多次交涉,金國僅把遼國佔領的燕京地區給了宋朝,但是西京地區(大同一線)卻仍然在金國統治之下。到了1127年,金國又大舉進攻北宋,北宋滅亡。

小結

燕雲十六州問題是我國曆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鬥爭的一個關鍵時期,期間雖有部分區域、名稱的變化,但北宋王朝自始至終未能收復。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遼國佔據天險,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優勢;也有宋朝建立後,重文輕武,以和為主的思想在作祟,使得後來北宋冗兵冗員,缺乏良將,軍隊戰鬥力下降;最後,當然也有雙方軍事實力上的差距,擁有了燕雲十六州富饒之地的遼國,經濟實力大增,兵強馬壯,而以步兵為主的北宋王朝很難在遼國騎兵部隊身上沾到便宜。即使在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後,也不過是引狼入室,難逃滅國之災。

(本文作者:史說新傳。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有侵權 煩請通知 即刻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