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隨著唐朝的滅亡,到了更加紛亂,不顧禮義廉恥的五代十國時期,擁兵自重的藩鎮割據實力,非但沒見絲毫的緩解,反而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以至於五代時期,中原各個政權的開創者和上位者,大都是當時勢力強大,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藩鎮將領。統治者的治國方針,政權能否在當時保持和平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帝王跟藩鎮領導者們的關係如何。上下級關係處理的好,那自然是政通人和,四處安定,好的沒話說;可一旦君臣之間相互猜疑,藩鎮將領有了想法,扯旗造反,哪怕你是當朝統治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可見,亂世之中的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帝王之術要求當時的統治者們,一方面要竭力爭取藩鎮將領們的支持,來維護當時的統治;另一方面卻要防止藩鎮實力繼續做強做大,以免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當政者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處心積慮地想要削弱藩鎮實力。

然而削藩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學問,談何容易?火候能力不足的帝王,稍不注意,就會被藩鎮實力群起而攻之(可憐的建文帝,以及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只有雄才大略,威望極高,能壓的住群臣的皇帝才能做到,並且在削蕃的同時,必須輔以必要的優待條件,使得被削藩者心甘情願地放棄手中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否則一旦削藩不成,往往還會激起朝廷內亂,得不償失。

亂世之中,牛鬼蛇神,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層出不窮。

"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隨著唐朝的滅亡,到了更加紛亂,不顧禮義廉恥的五代十國時期,擁兵自重的藩鎮割據實力,非但沒見絲毫的緩解,反而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以至於五代時期,中原各個政權的開創者和上位者,大都是當時勢力強大,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藩鎮將領。統治者的治國方針,政權能否在當時保持和平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帝王跟藩鎮領導者們的關係如何。上下級關係處理的好,那自然是政通人和,四處安定,好的沒話說;可一旦君臣之間相互猜疑,藩鎮將領有了想法,扯旗造反,哪怕你是當朝統治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可見,亂世之中的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帝王之術要求當時的統治者們,一方面要竭力爭取藩鎮將領們的支持,來維護當時的統治;另一方面卻要防止藩鎮實力繼續做強做大,以免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當政者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處心積慮地想要削弱藩鎮實力。

然而削藩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學問,談何容易?火候能力不足的帝王,稍不注意,就會被藩鎮實力群起而攻之(可憐的建文帝,以及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只有雄才大略,威望極高,能壓的住群臣的皇帝才能做到,並且在削蕃的同時,必須輔以必要的優待條件,使得被削藩者心甘情願地放棄手中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否則一旦削藩不成,往往還會激起朝廷內亂,得不償失。

亂世之中,牛鬼蛇神,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層出不窮。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乾爹”文化,自古有之。不同於現在人們認知的認“乾爹“文化,古代認乾爹的,大部分是男子。

沙陀族人李克用,將乾爹認乾兒子的文化,演繹到了極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誰人不知?當然了,乾兒子們太多,也不一定是啥好事。這不隨著李克用的駕鶴西去,親兒子李存勖子承父業,合情合理。李存勖努力拼殺,最後身登大寶,那是何等的風光。前期的李存勖,那自然是好的沒話說。

“守業更比創業難“!做了皇帝的李存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混跡於當時骯髒不堪,魚龍混雜的娛樂圈,寵幸戲子,弄的滿朝烏煙瘴氣。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看在眼裡,心裡一肚子氣。義父辛苦半天得來的基業,不能毀在這個混小子手裡。李嗣源那顆躁動的心,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

於是,隨著兵變,一場親兒子與乾兒子的家庭內部戰爭,互相爭權奪利,爆發了。最終,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戰勝了李存勖。

勝利之後,李嗣源並沒有忘記乾爹李克用以前對他的好,沒有對乾爹,幹兄弟們辛苦打下來的基業,有過什麼要改朝換代的特殊想法,而是一心想要將後唐王朝,發揚光大。

故事到此,還遠遠沒有結束,也許是沙陀族人,骨子裡便有喜歡認乾兒子的傳統。出身行伍的李嗣源,也許和三國曹操一樣,有著某種特殊的癖好。李從珂幼年喪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或許是李從珂的母親,頗有幾分姿色,才能從大批俘虜當中,“脫穎而出“,李從珂的母親,被李嗣源給收為己用,李從珂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李嗣源的養子。

長大成人的李從珂,生的那是一表人才,平時作戰那是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深得李存勖的賞識和器重。也許是他養父李嗣源,奪取李存勖的皇位,給了李從珂深深的觸動。養父李嗣源去世之後,面對幼小的皇帝弟弟李從厚的猜忌,李從珂怒從心頭起,打出了“清君側”的旗幟,公然起義。

面對朝廷派來的征討大軍,敵眾我寡,城破難守,李從珂憑藉他高超的演技,一哭感天動地。哭來了朝廷大軍投降派的臨陣倒戈,哭來了將士的支持,不但城池得已保全,實力更是空前增強。

自信心爆棚的李從珂一路上,勢如破竹,轉眼之間,國都洛陽,已掌握在他的手中。李從珂廢李從厚,穩坐龍椅,繼續延續著到處烽煙四起,殘破不堪的後唐統治。

若是乾爹與乾兒子的恩怨情仇,發展到這裡,便戛然而止。雖然讓廣大吃瓜群眾覺得狗血,但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連親生父親,親兒子都朝不保夕的殘酷政治鬥爭當中,這也算不上什麼驚世駭俗。若無後面這位乾兒子的橫空出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甘心以“兒皇帝“自居,擅長騎馬射箭的大遼,在堂堂華夏兒郎面前,又算得了什麼!

"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隨著唐朝的滅亡,到了更加紛亂,不顧禮義廉恥的五代十國時期,擁兵自重的藩鎮割據實力,非但沒見絲毫的緩解,反而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以至於五代時期,中原各個政權的開創者和上位者,大都是當時勢力強大,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藩鎮將領。統治者的治國方針,政權能否在當時保持和平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帝王跟藩鎮領導者們的關係如何。上下級關係處理的好,那自然是政通人和,四處安定,好的沒話說;可一旦君臣之間相互猜疑,藩鎮將領有了想法,扯旗造反,哪怕你是當朝統治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可見,亂世之中的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帝王之術要求當時的統治者們,一方面要竭力爭取藩鎮將領們的支持,來維護當時的統治;另一方面卻要防止藩鎮實力繼續做強做大,以免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當政者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處心積慮地想要削弱藩鎮實力。

然而削藩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學問,談何容易?火候能力不足的帝王,稍不注意,就會被藩鎮實力群起而攻之(可憐的建文帝,以及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只有雄才大略,威望極高,能壓的住群臣的皇帝才能做到,並且在削蕃的同時,必須輔以必要的優待條件,使得被削藩者心甘情願地放棄手中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否則一旦削藩不成,往往還會激起朝廷內亂,得不償失。

亂世之中,牛鬼蛇神,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層出不窮。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乾爹”文化,自古有之。不同於現在人們認知的認“乾爹“文化,古代認乾爹的,大部分是男子。

沙陀族人李克用,將乾爹認乾兒子的文化,演繹到了極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誰人不知?當然了,乾兒子們太多,也不一定是啥好事。這不隨著李克用的駕鶴西去,親兒子李存勖子承父業,合情合理。李存勖努力拼殺,最後身登大寶,那是何等的風光。前期的李存勖,那自然是好的沒話說。

“守業更比創業難“!做了皇帝的李存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混跡於當時骯髒不堪,魚龍混雜的娛樂圈,寵幸戲子,弄的滿朝烏煙瘴氣。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看在眼裡,心裡一肚子氣。義父辛苦半天得來的基業,不能毀在這個混小子手裡。李嗣源那顆躁動的心,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

於是,隨著兵變,一場親兒子與乾兒子的家庭內部戰爭,互相爭權奪利,爆發了。最終,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戰勝了李存勖。

勝利之後,李嗣源並沒有忘記乾爹李克用以前對他的好,沒有對乾爹,幹兄弟們辛苦打下來的基業,有過什麼要改朝換代的特殊想法,而是一心想要將後唐王朝,發揚光大。

故事到此,還遠遠沒有結束,也許是沙陀族人,骨子裡便有喜歡認乾兒子的傳統。出身行伍的李嗣源,也許和三國曹操一樣,有著某種特殊的癖好。李從珂幼年喪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或許是李從珂的母親,頗有幾分姿色,才能從大批俘虜當中,“脫穎而出“,李從珂的母親,被李嗣源給收為己用,李從珂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李嗣源的養子。

長大成人的李從珂,生的那是一表人才,平時作戰那是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深得李存勖的賞識和器重。也許是他養父李嗣源,奪取李存勖的皇位,給了李從珂深深的觸動。養父李嗣源去世之後,面對幼小的皇帝弟弟李從厚的猜忌,李從珂怒從心頭起,打出了“清君側”的旗幟,公然起義。

面對朝廷派來的征討大軍,敵眾我寡,城破難守,李從珂憑藉他高超的演技,一哭感天動地。哭來了朝廷大軍投降派的臨陣倒戈,哭來了將士的支持,不但城池得已保全,實力更是空前增強。

自信心爆棚的李從珂一路上,勢如破竹,轉眼之間,國都洛陽,已掌握在他的手中。李從珂廢李從厚,穩坐龍椅,繼續延續著到處烽煙四起,殘破不堪的後唐統治。

若是乾爹與乾兒子的恩怨情仇,發展到這裡,便戛然而止。雖然讓廣大吃瓜群眾覺得狗血,但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連親生父親,親兒子都朝不保夕的殘酷政治鬥爭當中,這也算不上什麼驚世駭俗。若無後面這位乾兒子的橫空出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甘心以“兒皇帝“自居,擅長騎馬射箭的大遼,在堂堂華夏兒郎面前,又算得了什麼!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石敬瑭,一個將乾爹與乾兒子文化演繹到極致的人物,古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永遠不會將他的大名忘記。

做為李嗣源的愛婿,軍旅生涯的石敬瑭,領兵打仗那是沒話說,絕對的好手,作戰勇敢,數次救岳父李嗣源於危難之中。

岳父李嗣源的身死,李從珂通過兵變,奪取皇位,自立為帝,此時的石敬瑭,還有擁戴之功。李從珂,對這個親戚石敬瑭,卻不放心百般猜忌,加之石敬瑭,又不甘心為人臣子,早有不臣之心。倘若石敬瑭選擇和李從珂等人一樣,靠著自己實力,自立為帝,拼命一搏,在那個亂世,也不失為一個風雲人物。

面對朝廷大軍的壓境,石敬瑭的選擇和做法,連他的手下劉志遠等人,都覺得過於喪權辱國,卑劣無恥。面對比自己小十來歲的遼國皇帝,石敬瑭選擇俯首稱臣倒也罷了,竟然拜遼國皇帝為父,自己甘心以兒臣自居。孝敬給遼國鉅額賠款的同時,還割讓燕雲十六州,只為了讓遼國出兵解圍,幫助自己做個夢寐以求的“兒皇帝“。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腹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雲十六州乃北方天然的屏障,是古代養馬的軍事重地,是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界限。一旦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得到了這一地帶,將可以沒有阻礙,長驅直入中原腹地。沒有了戰馬對於中原騎兵的強力支持,華夏兒郎的血肉之軀,又怎麼和擅長騎射的遼國騎兵匹敵?

石敬瑭為了一己私利,和桑維翰狼狽為奸,拱手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大遼皇帝,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了長城沿線地區,虎視眈眈的望著繁華的中原腹地。

石敬瑭這個兒皇帝,揹負千古罵名,不是沒有道理。

中原地區的有志之士,時刻想著收復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短命的後周柴榮如此,北宋歷代皇帝,也同樣如此。

但是燕雲十六州,成為了宋朝軍民永遠不願提及的“心痛”。“高粱河慘敗“,已然將北宋皇帝下破了膽。由於沒有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屏障,北宋王朝,已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遼國的鐵騎之下,一直以來都被北方的遼國欺負。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之間,才算是有了數百年的相對和平。

隨著後來宋金之間,與虎謀皮,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的簽訂。宋金共同滅遼之後,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才算重新回到宋朝懷抱。狼子野心的金人又豈會滿足?燕雲十六州,並未完全歸宋,又成為了金人入侵北宋的跳板。早就眼饞中原地區的富庶,金人兵分兩路南下,拉開了滅亡北宋的步伐,造成了“靖康之恥”這一的歷史恥辱事件的發生。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被外族統治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到了朱元璋時期,才算是徹底回到漢朝統治者手中。

"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隨著唐朝的滅亡,到了更加紛亂,不顧禮義廉恥的五代十國時期,擁兵自重的藩鎮割據實力,非但沒見絲毫的緩解,反而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以至於五代時期,中原各個政權的開創者和上位者,大都是當時勢力強大,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藩鎮將領。統治者的治國方針,政權能否在當時保持和平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帝王跟藩鎮領導者們的關係如何。上下級關係處理的好,那自然是政通人和,四處安定,好的沒話說;可一旦君臣之間相互猜疑,藩鎮將領有了想法,扯旗造反,哪怕你是當朝統治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可見,亂世之中的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帝王之術要求當時的統治者們,一方面要竭力爭取藩鎮將領們的支持,來維護當時的統治;另一方面卻要防止藩鎮實力繼續做強做大,以免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當政者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處心積慮地想要削弱藩鎮實力。

然而削藩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學問,談何容易?火候能力不足的帝王,稍不注意,就會被藩鎮實力群起而攻之(可憐的建文帝,以及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只有雄才大略,威望極高,能壓的住群臣的皇帝才能做到,並且在削蕃的同時,必須輔以必要的優待條件,使得被削藩者心甘情願地放棄手中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否則一旦削藩不成,往往還會激起朝廷內亂,得不償失。

亂世之中,牛鬼蛇神,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層出不窮。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乾爹”文化,自古有之。不同於現在人們認知的認“乾爹“文化,古代認乾爹的,大部分是男子。

沙陀族人李克用,將乾爹認乾兒子的文化,演繹到了極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誰人不知?當然了,乾兒子們太多,也不一定是啥好事。這不隨著李克用的駕鶴西去,親兒子李存勖子承父業,合情合理。李存勖努力拼殺,最後身登大寶,那是何等的風光。前期的李存勖,那自然是好的沒話說。

“守業更比創業難“!做了皇帝的李存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喜歡混跡於當時骯髒不堪,魚龍混雜的娛樂圈,寵幸戲子,弄的滿朝烏煙瘴氣。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看在眼裡,心裡一肚子氣。義父辛苦半天得來的基業,不能毀在這個混小子手裡。李嗣源那顆躁動的心,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

於是,隨著兵變,一場親兒子與乾兒子的家庭內部戰爭,互相爭權奪利,爆發了。最終,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戰勝了李存勖。

勝利之後,李嗣源並沒有忘記乾爹李克用以前對他的好,沒有對乾爹,幹兄弟們辛苦打下來的基業,有過什麼要改朝換代的特殊想法,而是一心想要將後唐王朝,發揚光大。

故事到此,還遠遠沒有結束,也許是沙陀族人,骨子裡便有喜歡認乾兒子的傳統。出身行伍的李嗣源,也許和三國曹操一樣,有著某種特殊的癖好。李從珂幼年喪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或許是李從珂的母親,頗有幾分姿色,才能從大批俘虜當中,“脫穎而出“,李從珂的母親,被李嗣源給收為己用,李從珂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李嗣源的養子。

長大成人的李從珂,生的那是一表人才,平時作戰那是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深得李存勖的賞識和器重。也許是他養父李嗣源,奪取李存勖的皇位,給了李從珂深深的觸動。養父李嗣源去世之後,面對幼小的皇帝弟弟李從厚的猜忌,李從珂怒從心頭起,打出了“清君側”的旗幟,公然起義。

面對朝廷派來的征討大軍,敵眾我寡,城破難守,李從珂憑藉他高超的演技,一哭感天動地。哭來了朝廷大軍投降派的臨陣倒戈,哭來了將士的支持,不但城池得已保全,實力更是空前增強。

自信心爆棚的李從珂一路上,勢如破竹,轉眼之間,國都洛陽,已掌握在他的手中。李從珂廢李從厚,穩坐龍椅,繼續延續著到處烽煙四起,殘破不堪的後唐統治。

若是乾爹與乾兒子的恩怨情仇,發展到這裡,便戛然而止。雖然讓廣大吃瓜群眾覺得狗血,但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連親生父親,親兒子都朝不保夕的殘酷政治鬥爭當中,這也算不上什麼驚世駭俗。若無後面這位乾兒子的橫空出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甘心以“兒皇帝“自居,擅長騎馬射箭的大遼,在堂堂華夏兒郎面前,又算得了什麼!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石敬瑭,一個將乾爹與乾兒子文化演繹到極致的人物,古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永遠不會將他的大名忘記。

做為李嗣源的愛婿,軍旅生涯的石敬瑭,領兵打仗那是沒話說,絕對的好手,作戰勇敢,數次救岳父李嗣源於危難之中。

岳父李嗣源的身死,李從珂通過兵變,奪取皇位,自立為帝,此時的石敬瑭,還有擁戴之功。李從珂,對這個親戚石敬瑭,卻不放心百般猜忌,加之石敬瑭,又不甘心為人臣子,早有不臣之心。倘若石敬瑭選擇和李從珂等人一樣,靠著自己實力,自立為帝,拼命一搏,在那個亂世,也不失為一個風雲人物。

面對朝廷大軍的壓境,石敬瑭的選擇和做法,連他的手下劉志遠等人,都覺得過於喪權辱國,卑劣無恥。面對比自己小十來歲的遼國皇帝,石敬瑭選擇俯首稱臣倒也罷了,竟然拜遼國皇帝為父,自己甘心以兒臣自居。孝敬給遼國鉅額賠款的同時,還割讓燕雲十六州,只為了讓遼國出兵解圍,幫助自己做個夢寐以求的“兒皇帝“。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腹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雲十六州乃北方天然的屏障,是古代養馬的軍事重地,是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界限。一旦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得到了這一地帶,將可以沒有阻礙,長驅直入中原腹地。沒有了戰馬對於中原騎兵的強力支持,華夏兒郎的血肉之軀,又怎麼和擅長騎射的遼國騎兵匹敵?

石敬瑭為了一己私利,和桑維翰狼狽為奸,拱手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大遼皇帝,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了長城沿線地區,虎視眈眈的望著繁華的中原腹地。

石敬瑭這個兒皇帝,揹負千古罵名,不是沒有道理。

中原地區的有志之士,時刻想著收復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短命的後周柴榮如此,北宋歷代皇帝,也同樣如此。

但是燕雲十六州,成為了宋朝軍民永遠不願提及的“心痛”。“高粱河慘敗“,已然將北宋皇帝下破了膽。由於沒有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屏障,北宋王朝,已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遼國的鐵騎之下,一直以來都被北方的遼國欺負。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之間,才算是有了數百年的相對和平。

隨著後來宋金之間,與虎謀皮,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的簽訂。宋金共同滅遼之後,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才算重新回到宋朝懷抱。狼子野心的金人又豈會滿足?燕雲十六州,並未完全歸宋,又成為了金人入侵北宋的跳板。早就眼饞中原地區的富庶,金人兵分兩路南下,拉開了滅亡北宋的步伐,造成了“靖康之恥”這一的歷史恥辱事件的發生。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被外族統治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到了朱元璋時期,才算是徹底回到漢朝統治者手中。

燕雲十六州的恥辱,是乾爹文化的頂峰,更是大宋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嶽老三,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