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為什麼”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

1. 挖掘出追求目標的原因

在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前,不僅要根據現實條件正確設定目標,還要知道為什麼設定這個目標。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你的希望。目標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小鑫看到別人減肥自己也要減肥,儘管對她來說,鍛鍊的目的定為增強免疫力或許更加恰當。

在確定目標前,如何知曉自己的目標是否可以釋放能量及激發希望呢?

除了那些非做不了的事情,在設定每一個目標前,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為什麼不建議只是在腦海裡尋找原因呢?一是寫下來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刺激大腦尋求隱藏比較深的原因;二是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對目標的直觀感受。那些無法寫出原因的目標就可以捨棄了,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美好。

再美好的目標,如果不是自己內心所求,也一定會半途而廢。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為什麼”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

1. 挖掘出追求目標的原因

在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前,不僅要根據現實條件正確設定目標,還要知道為什麼設定這個目標。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你的希望。目標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小鑫看到別人減肥自己也要減肥,儘管對她來說,鍛鍊的目的定為增強免疫力或許更加恰當。

在確定目標前,如何知曉自己的目標是否可以釋放能量及激發希望呢?

除了那些非做不了的事情,在設定每一個目標前,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為什麼不建議只是在腦海裡尋找原因呢?一是寫下來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刺激大腦尋求隱藏比較深的原因;二是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對目標的直觀感受。那些無法寫出原因的目標就可以捨棄了,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美好。

再美好的目標,如果不是自己內心所求,也一定會半途而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找到內心真正所求,才會堅持自己的目標

2. 幫助找到問題的核心

在《遠見》這本指導職業生涯的書裡,有這樣一個觀點:如何判斷自己的工作的增值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可遷移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獲取人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裡提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就是如何確定什麼才是核心的問題。問題找對了,才有繼續探討如何解決的必要,否則所有的付出都是浮於表面,治標不治本。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曾任豐田公司副社長的大野耐一創立的5WHYs問題分析法,就是遇到問題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為什麼”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

1. 挖掘出追求目標的原因

在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前,不僅要根據現實條件正確設定目標,還要知道為什麼設定這個目標。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你的希望。目標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小鑫看到別人減肥自己也要減肥,儘管對她來說,鍛鍊的目的定為增強免疫力或許更加恰當。

在確定目標前,如何知曉自己的目標是否可以釋放能量及激發希望呢?

除了那些非做不了的事情,在設定每一個目標前,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為什麼不建議只是在腦海裡尋找原因呢?一是寫下來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刺激大腦尋求隱藏比較深的原因;二是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對目標的直觀感受。那些無法寫出原因的目標就可以捨棄了,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美好。

再美好的目標,如果不是自己內心所求,也一定會半途而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找到內心真正所求,才會堅持自己的目標

2. 幫助找到問題的核心

在《遠見》這本指導職業生涯的書裡,有這樣一個觀點:如何判斷自己的工作的增值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可遷移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獲取人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裡提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就是如何確定什麼才是核心的問題。問題找對了,才有繼續探討如何解決的必要,否則所有的付出都是浮於表面,治標不治本。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曾任豐田公司副社長的大野耐一創立的5WHYs問題分析法,就是遇到問題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遇到問題,連問五個為什麼,你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為了幫助小鑫確定自己為何想增加第二收入,我對她使用了這個方法。

“為什麼你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正職工作賺的錢不夠你用嗎?”

“夠是夠,就是現在看到好多人都是斜槓青年,還有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為什麼想要做斜槓青年?”

“因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會很酷。”

“為什麼別人認為你酷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

“因為我從小就是小透明,我想成為人群的焦點。”

“為什麼想要成為人群的焦點?”

“因為別人的關注或許可以給我帶來自信。”

“別人對你的觀點可以隨時變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易變的事情上面?”

“因為我總是很自卑,沒辦法相信自己。”

……

連續為了這些問題之後,小鑫沉默了。她也慢慢明白自己想要的並不是增加收入,而是試圖通過本職工作以外的成功,建立一點自信。相信她再確定類似的目標時,一定會比上次更加有力地堅持下去。

通過5WHYs工作法,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工作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問為什麼的次數越多,原因就會越深入,越接近自己的內心,目標越容易達成,問題也會更徹底地被解決。

3. 提升學習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閱讀這兩年發展迅猛,但卻褒貶不一。批評的聲音主要是讀者無法在一個領域深耕,無法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框架等等。其實這麼說有失偏頗。碎片化閱讀可以讓讀者很快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要想進一步深度瞭解,則須充滿好奇心,在閱讀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在碎片化閱讀結束之後,找相關書籍或者視頻學習。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為什麼”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

1. 挖掘出追求目標的原因

在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前,不僅要根據現實條件正確設定目標,還要知道為什麼設定這個目標。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你的希望。目標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小鑫看到別人減肥自己也要減肥,儘管對她來說,鍛鍊的目的定為增強免疫力或許更加恰當。

在確定目標前,如何知曉自己的目標是否可以釋放能量及激發希望呢?

除了那些非做不了的事情,在設定每一個目標前,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為什麼不建議只是在腦海裡尋找原因呢?一是寫下來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刺激大腦尋求隱藏比較深的原因;二是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對目標的直觀感受。那些無法寫出原因的目標就可以捨棄了,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美好。

再美好的目標,如果不是自己內心所求,也一定會半途而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找到內心真正所求,才會堅持自己的目標

2. 幫助找到問題的核心

在《遠見》這本指導職業生涯的書裡,有這樣一個觀點:如何判斷自己的工作的增值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可遷移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獲取人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裡提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就是如何確定什麼才是核心的問題。問題找對了,才有繼續探討如何解決的必要,否則所有的付出都是浮於表面,治標不治本。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曾任豐田公司副社長的大野耐一創立的5WHYs問題分析法,就是遇到問題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遇到問題,連問五個為什麼,你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為了幫助小鑫確定自己為何想增加第二收入,我對她使用了這個方法。

“為什麼你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正職工作賺的錢不夠你用嗎?”

“夠是夠,就是現在看到好多人都是斜槓青年,還有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為什麼想要做斜槓青年?”

“因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會很酷。”

“為什麼別人認為你酷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

“因為我從小就是小透明,我想成為人群的焦點。”

“為什麼想要成為人群的焦點?”

“因為別人的關注或許可以給我帶來自信。”

“別人對你的觀點可以隨時變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易變的事情上面?”

“因為我總是很自卑,沒辦法相信自己。”

……

連續為了這些問題之後,小鑫沉默了。她也慢慢明白自己想要的並不是增加收入,而是試圖通過本職工作以外的成功,建立一點自信。相信她再確定類似的目標時,一定會比上次更加有力地堅持下去。

通過5WHYs工作法,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工作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問為什麼的次數越多,原因就會越深入,越接近自己的內心,目標越容易達成,問題也會更徹底地被解決。

3. 提升學習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閱讀這兩年發展迅猛,但卻褒貶不一。批評的聲音主要是讀者無法在一個領域深耕,無法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框架等等。其實這麼說有失偏頗。碎片化閱讀可以讓讀者很快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要想進一步深度瞭解,則須充滿好奇心,在閱讀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在碎片化閱讀結束之後,找相關書籍或者視頻學習。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好奇心是持續學習的原動力

Williamina Fleming從小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21歲時在美國找到了一份女傭的工作。當時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Edward Pickering一家聘請了她。雖然Fleming教育程度不高,卻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把教授家打理的井井有條。

那時,Pickering教授領導的天文臺不受學校的重視,所以資金緊張,天文臺不得不減少僱員,可是工作任務卻少不了。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了Fleming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省錢,便讓女傭到天文臺做一些數據統計類的工作。

工作期間,Fleming追根結底地問為什麼,再加上她自己的聰明才智,沒過幾年,就從一名女傭成為了天文研究員。後來,更是衝破了重重阻礙,她在1899年被任命為哈佛大學天文攝影協會的首任會長,也是哈佛大學第一個獲得官方職位的女性。她被美國人稱為“畫出天堂地圖的女人。”

"

室友小鑫從年初開始關注了一批手帳達人,關注沒幾天就加入了各種社群,信誓旦旦地給自己定下了各種目標——減肥,讀書,增加第二收入等等。剛開始她還鬥志滿滿,每天嚴格規定時間,完成自己的運動和個人提升計劃。沒過一個月,小鑫的生活軌跡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儘管社群裡時不時地有人分享自己成功後的喜悅,她卻再也沒有動力到群裡追著問經驗了。

都說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怎麼小鑫在有經驗人群的帶領下,還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淺嘗輒止了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如果暫時沒有成功的經驗,模仿是最好的選擇嗎?

根結其實很簡單,小鑫在確定目標前,沒有深入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在確立目標前提出,不僅會幫助自己明確方向,適當調整目標,而且可以更好地實行。

這個問題我們基本每天都在問,它只有三個字——為什麼?

小鑫加入社群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長和成功,卻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減肥?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需要第二收入?內心的動力沒有找到,必然會很難堅持。那麼具體來說,做選擇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到底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為什麼”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

1. 挖掘出追求目標的原因

在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前,不僅要根據現實條件正確設定目標,還要知道為什麼設定這個目標。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快樂,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能指揮你的思想,釋放你的能量,激發你的希望。目標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小鑫看到別人減肥自己也要減肥,儘管對她來說,鍛鍊的目的定為增強免疫力或許更加恰當。

在確定目標前,如何知曉自己的目標是否可以釋放能量及激發希望呢?

除了那些非做不了的事情,在設定每一個目標前,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為什麼不建議只是在腦海裡尋找原因呢?一是寫下來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可以刺激大腦尋求隱藏比較深的原因;二是通過視覺刺激,加深對目標的直觀感受。那些無法寫出原因的目標就可以捨棄了,不管它們看上去有多美好。

再美好的目標,如果不是自己內心所求,也一定會半途而廢。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找到內心真正所求,才會堅持自己的目標

2. 幫助找到問題的核心

在《遠見》這本指導職業生涯的書裡,有這樣一個觀點:如何判斷自己的工作的增值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可遷移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獲取人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裡提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就是如何確定什麼才是核心的問題。問題找對了,才有繼續探討如何解決的必要,否則所有的付出都是浮於表面,治標不治本。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曾任豐田公司副社長的大野耐一創立的5WHYs問題分析法,就是遇到問題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遇到問題,連問五個為什麼,你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為了幫助小鑫確定自己為何想增加第二收入,我對她使用了這個方法。

“為什麼你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正職工作賺的錢不夠你用嗎?”

“夠是夠,就是現在看到好多人都是斜槓青年,還有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為什麼想要做斜槓青年?”

“因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會很酷。”

“為什麼別人認為你酷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

“因為我從小就是小透明,我想成為人群的焦點。”

“為什麼想要成為人群的焦點?”

“因為別人的關注或許可以給我帶來自信。”

“別人對你的觀點可以隨時變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易變的事情上面?”

“因為我總是很自卑,沒辦法相信自己。”

……

連續為了這些問題之後,小鑫沉默了。她也慢慢明白自己想要的並不是增加收入,而是試圖通過本職工作以外的成功,建立一點自信。相信她再確定類似的目標時,一定會比上次更加有力地堅持下去。

通過5WHYs工作法,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工作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問為什麼的次數越多,原因就會越深入,越接近自己的內心,目標越容易達成,問題也會更徹底地被解決。

3. 提升學習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碎片化閱讀這兩年發展迅猛,但卻褒貶不一。批評的聲音主要是讀者無法在一個領域深耕,無法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框架等等。其實這麼說有失偏頗。碎片化閱讀可以讓讀者很快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要想進一步深度瞭解,則須充滿好奇心,在閱讀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在碎片化閱讀結束之後,找相關書籍或者視頻學習。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好奇心是持續學習的原動力

Williamina Fleming從小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21歲時在美國找到了一份女傭的工作。當時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Edward Pickering一家聘請了她。雖然Fleming教育程度不高,卻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把教授家打理的井井有條。

那時,Pickering教授領導的天文臺不受學校的重視,所以資金緊張,天文臺不得不減少僱員,可是工作任務卻少不了。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了Fleming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省錢,便讓女傭到天文臺做一些數據統計類的工作。

工作期間,Fleming追根結底地問為什麼,再加上她自己的聰明才智,沒過幾年,就從一名女傭成為了天文研究員。後來,更是衝破了重重阻礙,她在1899年被任命為哈佛大學天文攝影協會的首任會長,也是哈佛大學第一個獲得官方職位的女性。她被美國人稱為“畫出天堂地圖的女人。”

為什麼做時間管理、制定清單,還是無法像別人一樣成功?

畫出天堂地圖的女人——Williamina Fleming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僅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在這個職業類別速度更替的時代裡迅速找到新的出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至於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裡輕易迷失。

好逸惡勞本是人類的天性,這也是為什麼越長大就越懶的動腦筋。為什麼,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是要探究這背後的原因,卻是一項能量消耗巨大的腦力活動。希望我們能從簡單的為什麼開始,一步步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清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