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文:王志勇

《史記》是金聖嘆評點的六大奇書之一,不過金氏認為“奇”主要是指文辭精妙。其實在形式上,《史記》也有一個比較奇特的地方,那就是“倒書”。

細讀過《史記》的人,大概都會注意到,《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以下簡稱“《將相表》”)中有些文字是倒著印的,如“周苛守滎陽,死”這一句,就明明白白地倒著印在書上。而且類似這樣倒印的文字,《將相表》中出現了將近70條。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我是買到錯版書了?相信很多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第1335頁,《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第1336頁,《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印刷錯誤。因為目前所見的《史記》版本,無一例外都是如此。至於為什麼要倒著寫,著實是一個有趣卻又難解的迷。

什麼是倒書

《將相表》分“年代”“大事記”“相位”“將位”“御史大夫位”五欄,記載國家大事及人事上的變動。倒書是指“大事記”“相位”“將位”三欄中個別文字與其他文字書寫方向相反,有些學者也稱之為“倒文”。對於這種現象,自漢至明,未見有學者論及,直至清康熙時汪越首先提出來討論。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第1329頁,《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汪越在《讀史記十表》中說:“《大事記》附表丞相薨、卒、免及自殺者何?重相也。……不於《相位》書,而表於《大事記》,正以見相之重也。”又說:“然則太尉置、罷,表於相位而倒置,御史大夫死、抵罪、自殺,表於將位而倒置,何也?恐此或便觀覽,未必有深義也。”(汪越《讀史記十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簡單地說,汪越認為“大事記”欄中寫丞相薨、卒、免等內容,是表示對丞相的尊重,而倒書是為了與皇帝、太后、諸王等主上的崩、薨有所區別。而“相位”“將位”兩欄的倒書,他則認為就是方便閱讀,沒有特殊含義。

在汪越之後,眾多學者如陳直、施之勉、李解民、張大可、週一平等人都就倒書問題發表了各自觀點,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倒書有特別的用意,一派認為沒有微言大義。為了解開讀者們心中的疑惑,中華書局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凡是將相死、罷免等,在大事記中改換字的寫法,即將字倒過來寫”,第二種是“前一欄倒寫的文字是下一欄的註釋或幫助文字”,第三種是“倒文很有可能原來是寫在簡背面的,後人不明其義,轉抄時就將簡背文字用倒文的形式來表示了”。

我們認為這幾種觀點中,第二種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凡是認為倒書有微言大義的觀點,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倒書的內容不僅僅涉及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死或者罷免,還包括其他內容。如“置太尉官”“罷太尉官”記的是官職的置罷,“青翟為太子太傅”講的是官員的改任,“五月甲申,賢老,賜金百斤”說的是大臣致仕。這些內容都談不上有什麼微言大義在裡面。若要弄清楚倒書出現的原因,還是要從倒書的具體內容入手。

出土簡牘中所見之倒書

首先,要說明一點,即:上一欄倒書的內容,從本質上講是屬於下一欄的,這是大家都認可的。認為有微言大義的學者們,認為上提一欄是表示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些大臣的重視。而事實上,倒書應該是古人書寫時的一種處理文句之間關係的一種方法。《史記》成書於西漢,最初應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出土的簡牘中的倒書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

1993年6月,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關沮鄉清河村周家臺三〇號秦墓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被整理者命名為《歷譜》的一批簡中,第49號簡出現了倒書(李解民《〈史記〉倒文之謎》一文中已首先指出)。其文字如下:

丁亥 道長宿丁亥史除不坐椽曹從公 乙酉 甲申 癸未 癸未

其中“道長宿”三字就是倒書。“‘宿長道’倒書在‘丁亥’日之上,表示此三字當屬於正月丁亥日這一欄。”很明顯,這枚簡中出現倒書是因為書寫空間不夠,倒著書寫是為了表示文字歸屬。這一種倒書我們可以稱之為“被動倒書”。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裡耶秦簡》簡七六五正

2002年,湖南湘西龍山縣裡耶古城出土大批秦代簡牘,其中編號為七六五的一枚,正面文字如下(從右至左):

卅四年九月癸亥犴癸酉三卅四年八月丁未犴蔓柏丞延卅四年八月丙申下 七六五正

木牘正面“蔓柏丞延卅四年八月丙申下”為倒書。按照時間順序,八月丙申日之事應在八月丁未之前,而書寫者倒書於牘之左下,我們推測,倒書的文字應該為後來補記。這一種倒書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主動倒書”。

《將相表》中的倒書應該屬於“主動倒書”,因為有些倒書的下一欄根本就沒有書寫文字,所以不存在書寫空間不足的問題。倒書只是告訴讀者,這是屬於下面一欄的內容。倒書的目的是區別於正書,表示不是同一時間書寫,或者不是同一人書寫,或者是表示所書內容不屬於一類。

《將相表》中的倒書

《將相表》中的倒書共六十九條,可分為記大臣與記官職兩大類。其中記大臣死亡的有三十八條,包括死、薨、卒、自殺、斬、腰斬、自刺殺七種情況;記大臣去職的有二十三條,包括抵罪、免、罷、老、奪印、改任六種情況。記官職的內容包括:罷太尉官四條,置太尉官三條,置司徒官一條。上述倒書內容,多數與正書內容密切相關。表中的正書所記,多為大臣任、遷、徙,另記大臣任職期間重要事件。仔細研究表中的倒書,我們發現,凡倒書者,大多數有與之對應的文字,且倒書之事在前(個別為同時),與之對應之事在後(個別為同時),或在同一年,或在次年,或後幾年。在同一年對應者,倒書原應所屬之欄(即下欄)有字,不在同一年對應者,下欄無字。下面舉幾個例子予以說明:

高皇帝四年“將位”欄倒書:“周苛守滎陽,死。” “御史大夫位”欄正書:“御史大夫汾陰侯周昌。”

高皇帝五年“相位”欄倒書:“罷太尉官。” “將位”欄正書:“後九月,綰為燕王。”

孝惠二年“大事記”欄倒書:“七月辛未,何薨。” “相位”欄正書:“七月癸巳,齊相平陽侯曹參為相國。”

以上三條為同年對應之例。周苛死在周昌為御史大夫之前;“罷太尉官”與“綰為燕王”可以認為一前一後,也可以認為是同時發生;“七月辛未”在“七月癸巳”前二十餘日。我們發現,倒書之文皆可以視為與之對應的正書文字的“背景材料”,或者說是“補充說明”。周昌為御史大夫,是因為周苛戰死;“綰為燕王”,同時“罷太尉官”;蕭何薨,故而曹參繼之。

孝惠五年“大事記”欄倒書:“八月乙丑,參卒。”

孝惠六年“相位”欄正書:“十月己巳,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曲逆侯陳平為左丞相。”

徵和元年“大事記”欄倒書:“冬,賀坐為蠱死。”

徵和二年“相位”欄正書:“三月丁巳,涿郡太守劉屈氂為丞相,封彭城侯。”

以上二例是相對應的倒書、正書不在同一年之例。但所記之事相差也不過幾個月,聯繫亦是十分密切,因為事情沒有發生在同一年,所以不能上下欄呼應。徵和元年的倒書大概已經不是司馬遷的原文,但體例一仍其舊。

從倒書的內容看,無論其在“大事記”“相位”“將位”中的哪一欄,都是記載大臣的結局,性質一樣,不應該區別對待。總結說來,就是:正書言其始,倒書言其終,而其間的紐帶是職官的更替。正書是經,見其更替;倒書是緯,補其不足。

《將相表》記事至鴻嘉元年,顯然不可能是司馬遷原作,到底是全部還是部分為後人續補,目前尚無定論。至於《將相表》中倒書的作者,可能是司馬遷和後來的續補之人,也可能只是後來續補之人;倒書的書寫時間,有可能是與正書一起完成,也可能在正書寫定之後。這兩個問題目前還無法解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著去破解。

(本文作者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詳細論證參見作者論文《據出土簡牘考察〈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書》,出自《文史》2015年第4輯)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函套)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二十四史”之首。全書一百三十卷,其記載始於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時期,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959年,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的指示下,顧頡剛先生領銜整理的《史記》點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審慎、標點妥貼,有關技術處理得當,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最為通行的《史記》整理本,中國歷史典籍整理標誌性成果。

《史記》修訂,由南京師範大學趙生群教授主持,歷時八年,於2013年出版。《史記》修訂本,在更新程度上是最大的,所用版本更加精善,校勘更加系統規範,前人成果的吸取更加全面,標點更加統一和準確。其中選用善本之精,規模之全,超過此前各家。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

《史記》(修訂精裝本)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和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新的一輪“《史記》熱”。2014年8月,在吸納讀者意見和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推出《史記》(修訂平裝本),以饗讀者。

《史記》中為何有文字是倒著印的

《史記》(中華國學文庫)(全四冊)

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學及文學經典,裴駰等三家的註解,因年代較早,備受學者推崇。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收入三家注全文,多年來已成為公認權威的讀本。本書為繁體字點校本《史記》的簡體橫排本,收入“中華國學文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