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詩人 | 張執浩:反芻的人'

"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頭條詩人 | 張執浩:反芻的人

《詩歌月刊》2019年第8期推薦

張執浩,1965年秋生於湖北荊門。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著有詩集《苦於讚美》《寬闊》《高原上的野花》等多部。曾獲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第7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等。

主編薦語

張執浩在他獲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時發表感言裡有一句設問:一個詩人究竟該怎樣開口對他身處的時代說話?在這句設問後,他沒有做正面回答。在他的這篇《思想與想法》創作談裡,他依舊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他只是這樣說:“……就是寫作者身處悲涼的人世卻依然有以身飼虎的勇氣,以及在此過程所感受到的驚懼、疼痛、慶幸、慰藉等等,所謂的百感交集。”他只是用自己的這組詩文來闡釋,他的詩歌理念、抱負、實驗和他的思想,以完成他的寫作目的——“寫作是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

張執浩從“做一個披頭散髮的老父親”形象,已然變成緘默睿智的歌者。他被楊克讚道:“他讓日常生活呈現了詩性的光輝。”這組詩的底色,依然是他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寶石,並擦拭出詩的晶瑩和幽光。同時,他在完成自己的詩歌美學理念,即:一是他強調主動生活,被動寫作;二是把詩歌當成一種聲音的藝術看待。他想實現完成的一首優秀詩歌,應該是從裡到外都能發出一種召喚的聲音,能夠把人群,陌生的人群,對現代詩不瞭解的人群都召喚到這首詩身邊,最終自己成為一個“被詞語找到的人”。這些都是他要開口說話的根本目的所在。看完他的近作,我想,他應該是做到了。

再回到張執浩的設問,我們該怎樣開口對他身處的時代說話?我認為,唯有真誠的大聲說出自己對其的真愛、真思、真戀、真提醒、真批評,無其他了。

張執浩的詩

反芻的人

埋在米糠裡的雞蛋

封在罈子裡的豬油

掛在屋樑上的臘肉

晾在簸箕上的薯幹

攤在篩子裡的醃魚

倒扣在醃菜壇中的辣椒

堆放在火塘角落的花生

藏在竹林地窖裡的紅薯

懸在樹丫上的絲瓜和葫蘆

沉睡在草叢中的老南瓜

——哦,十根指頭

已經不夠用了

第十一根是香菸

供你在飯後反芻

第十二根是鐵釘

好多年前就被釘在了牆上

好多年前它就已經生鏽了

當它什麼都不掛的時候

它連鏽跡也掛不住

催咚催

打過菜籽的槤枷又打在了麥穗上

捅過豬的刀早晚會插進

牛的喉嚨——牛拉著石磙

一遍遍在禾場上走——

閃亮的刀尖必須用血矇住

而我們被塵埃矇住了

快活的泥水從腮幫上滾下來

被大地穩穩接住

死亡是一把巨大的扇子

扇得越快風卻越小

我蜷縮在星光下

聽見扇子從你手上滑落

看見又多活了一天的牛

在黑暗中眨動著

嫵媚的長睫毛

重返曠野

落滿麻雀的樹枝背後

北風在蓄力

落滿麻雀的草垛上

太陽走過,無聲無息

父親用棍棒輪換抽打著肩膀

落滿灰塵的公路盡頭

北風醒了

麻雀往南飛

我在麻雀騰空後的樹枝上

留下過人猿的記憶

我用父親留下的棍棒

四處戳搗,漫無目的

太陽昏昏欲睡的時候

我依然保持著少年特有的警醒

泡木耳

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歡木耳

你沒有見過

每當我把它們浸泡在水裡時

我們同時心滿意足的樣子

像剛從夢中醒來伸伸懶腰

側身望著窗外

昨晚又下過雨了

現在雨過天晴

木耳趴在溼漉漉的枝椏上

靜靜地聆聽水滴

落在腐葉上的聲音

你不知道我也曾這樣

沉浸在遺世的歡樂中

以為我們都能像木耳這樣

逆來順受,生生不息

以為這世上最動聽的聲音

是我熱淚盈眶地抱著熟睡的你

卻終於忍不住

落在你臉上的淚滴聲

樹葉走路的聲音

樹葉在空中走動時

你不一定留心過

嫩綠是一步

枯黃是另外一步

你在樹下來回奔波

直到一片葉子落下來

一樹落葉在秋風中形成旋渦

你抬頭時看見

天空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前長滿樹葉的枝椏上

落滿了不知從哪裡飛來的鳥

到了晚上,凌晨時分

大地上全是樹葉的走動聲

它們從樹下跑到牆根下

它們集合又分散

多麼像走投無路的人

走著走著

就消逝在了道路盡頭

雞冠頌

我喜歡看血紅的雞冠

鋸齒一樣長在公雞的頭頂

夕陽西下的時候

透過它就能看見

冬日裡

雪地上

雞群零散的爪痕

一隻公雞來回走在爪痕之上

拍打翅膀,警覺地

張望著

踢毽子的我們

河對岸的人也與我們一樣

在忙臘月的事情

河對岸的公雞打鳴了

這是莊嚴的時刻——

所有的雞都往雞籠附近歸攏

唯有公雞獨自站在夜幕中

對著河水流逝的方向

鳴叫起來

我在公雞的叫喚聲中

進屋,拉上門閂

在火塘邊坐下

周圍都是黑夜

我喜歡那個坐立不安的人

牆壁上有他的身影

雪地上有他身體的凹痕

最遙遠的雪

想起雪後的那些晚上

天空清涼,還有星星

我能看到你家的屋頂

以及屋後黛色的竹林

半夜裡曠野上傳來

樹枝脆斷的聲響

有人踏雪歸來,含著痰

想起我們在一起的日子

陽光刺眼,看不清

雪人明晃晃的表情

只有胡蘿蔔是橙黃的

只有桃核做的眼睛圓睜著

我們走在結冰的塘面上

身前身後都是冰面的炸裂聲

想起你至今沒有上岸

最後的雪積在人去屋空的簷下

每天靜靜地化一點

我忍不住朝天邊探了探身體

停止生長的腳

我穿41碼的鞋子

40碼找過我

42碼找不到我

我穿我妻子給我買的鞋子

好像只有她知道

什麼樣式適合我的腳

我穿皮鞋,運動鞋

幾乎從不穿涼鞋

走在你也走過的路上

只有當我赤腳時

我走的路才是我自己的路

我不穿鞋的時候我的腳

在回望那條路

我不穿鞋的時候那條路上

有我深深淺淺的腳模

我的拇指總愛那樣翹著

當它往下摳時

我一定正陷在泥濘中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赤腳走路了

我最後一次在巖子河裡洗腳

是在哪一年的隆冬?

那一年我的腳已經停止了生長

我母親還活著

我記得她把我的鞋樣夾在了

一摞廢棄的高考複習資料中

此後只有指甲在生長

只有鞋子在重複著腳的形狀

有一次

有一次我決定

自己動手縫一枚鈕釦

打開針線盒

找到了針和線

我來到窗邊找到了

線頭,和針孔

我一次次調換針線的角度

以為自己不會認輸

有一次我決定

不再幫媽媽穿針了

我厭倦了需要她照顧的生活

我以為我已經贏得了生活

再也用不著為一枚

掉落的鈕釦發愁

有一次我襯衣上的第三顆鈕釦掉了

我拿著鈕釦在書桌上轉動

母親在桌前的相框裡微笑

她以為我永遠不會服輸

更好的人

晨起熬粥的人在鳥鳴聲中

喝下粥,他清楚地聽見

送奶工把手伸進了奶箱盒

晨起看日出的人在山頂的濃霧裡

眺望濃霧,哦濃霧

晨起討生活,終究還是晚了

更好的生活已經名花有主

更多的人像我一樣

在夢裡艱難地挪動

更好的人配得上這樣的

一天——既新鮮又世俗

他將在碌碌無為中享用

身體裡塞滿了懊惱與滿足

他配得上這樣的白日夢

誰也不會去打攪他

他也不會去說服誰

武漢在下雨

武漢在下雨

我能告訴你的是

我穿著T恤

感覺到了冷

我能告訴你的是這種冷

不同於上一次

上次我們還在一起

你總是先抱緊自己

然後才猶豫著

跑過來

讓我抱緊你

吊扇之詩

頭頂上的這臺吊扇

已經在我的頭頂上盤旋了二十多年

木質的,四葉的,電動的

每次搬家我都帶著它

它一定明白我的新居也是它的新居

因此總是格外賣力

從來不曾罷過工

春天已近尾聲

熱浪逼近

我剛剛把它打開了

用了最小的檔位

它仍然是無聲的,徐徐的

這麼好的風

才配得上寫詩的涼皮膚的人

回 答

你要我給你寫首詩

這很容易。寫詩不過是

石頭落地,危險又美麗

但我心存另外一塊頑石

上面刻滿了致命的紋飾

什麼時候我能把它舉過頭頂

什麼時候你跑出了它的陰影

發現天邊不過是

另外一座隕石坑

發現我不過是一個人

站在坑洞裡重複幹著

一件化險為夷的事情

關於我的睡姿

我沒有見過我的睡姿

當我像蝦米一樣

蜷曲,或者像那個人

被釘在十字架上

我能感覺到身體正在掙脫

夢中人賦予它的原形

我總是在入睡前翻來覆去

而入睡後難道會像一片雲?

我這樣設計過

與你同床共枕

的情景——兩朵雲

如膠似漆疊加在一起

雨在下面,雨一直在下

我一直這樣保持著乾涸的模樣

像你小時候在泥塘裡見過的

那條掙扎著的魚

當它放棄了掙扎

也就完成了命運對它的塑形

在一起

1986年我的父親母親在黃鶴樓下

留下過一張合影。沒想到

這成了他倆現存的唯一的

一張合影

母親去世後,父親把它翻出來

父親去世後,我們把它翻出來

打算用在他們的合墓碑上

從去年清明節開始

我們計劃著這件事

但按老家的規矩

得在三年之後才能落實

現在每次回去我都要

先去母親的墳前勸她再耐心點

再去父親的墓前勸他不要著急

現在每次看到這張合影

都感覺有一把看不見的尺子

在丈量著他倆生前的距離

死後的距離,以及

他們與我之間的距離

在一起的願望從來不曾如此強烈

匯 合

如果沒有風

玉蘭樹的葉子永遠沒有機會

與香樟樹的葉子在大地上相逢

當它們在暮春的清晨

被兩把笤帚掃到一起

如果不是因為身處困境

笤帚的主人可能不是他們

每天清晨我聽見樓下傳來

笤帚劃過大地的刺啦聲

一個從樓後,一個從樓前

它們匯合的時候曾有過片刻的寧靜

之後像兩個久別重逢的人

高聲談論著生活的見聞

如果落葉能聽懂他倆的方言

就不會奇怪造物主的安排

兩把笤帚在清掃完成之後

被歸併到了藍色的垃圾桶內

如果此時我還能入睡

一定是因為我太孤單了

已經接受了被人類拋棄的理由

暮色四合之地

很難再見暮色四合之地了

晚風徐徐,晚霞淡去

親人們在雞飛狗跳聲中歸來

父親蹲在水邊先擦拭農具,再將

洗淨的腳塞進溼滑的鞋幫裡

母親把乾透的衣服攏成一堆

扔進姐姐們的懷中

很難再見我那麼骯髒的臉上

浮現出來的乾淨和輕盈

只有黑暗在無聲無息中包圍住我們

卻不知房間裡的光從哪裡亮起

在雨天睡覺

我能把握的幸福已經很少了

在雨天睡覺算是一種

窗外大雨瓢潑

我已經醒來卻還在等待

另外一個夢成型

哪怕再也無法入睡

只是閉上眼心平氣和地

想一想:我與他們

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

是我行至人生中途還能把握的

雲團掙脫天空

雨點收不住腳

來到大地上的事物相互混淆

我已經有過長久的渾濁

現在我想變得清澈些

就像現在這樣

窗外在下雨

看樣子還會下下去

這大概就是你說的幸福

我能預感某張親切的臉

正從虛掩著的門縫裡看我

卻不驚擾我

替我回家的人

替我回家的人給我帶回來

三樣東西——

松香、桃膠和地衣

每一樣都酷似我記憶中的樣子

每一樣都有出處和來歷——

松香照見了黑松林裡的

那座幾乎平塌的孤墳

桃膠透亮,像一簇掙扎著

從桃樹內部擠出來的光

我記得最可口的扁桃

長在活死人門前的堰堤上

夏夜裡,他就睡在樹下

楠竹涼床吱吱作響

而一場雨後,被踐踏過的

青草翻山越嶺來到了

我即將離開的故土

大地空濛,蹲踞其上的

是深秋的草木

從天末吹過來的涼風

讓撿地衣的母親想到了我

她抬頭望望飛奔的雲朵

她低頭加快了手中的動作

烏龜之徙

一隻烏龜從雨後的柴垛裡

爬出來,舉著可笑的腦袋

在它到達目的地之前

沒有人知道它的目的

一隻烏龜縮在我的記憶深處

它一動不動的時候

我的記憶一片沉寂

晚霞收斂於一朵蘑菇上

蘑菇會在夜晚生長

烏龜也會在黑暗中爬行

那一年我並沒有生活

我在生病,求生的慾望

讓我在夜晚依然豎著耳朵

諦聽人世的動靜

一隻烏龜從暗中爬出來

它慌不擇路的時候

我正走在胡亂求醫的路上

那時候的天空真是藍啊

烏龜舉著腦袋

慈祥地看著

我在生病

"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頭條詩人 | 張執浩:反芻的人

《詩歌月刊》2019年第8期推薦

張執浩,1965年秋生於湖北荊門。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著有詩集《苦於讚美》《寬闊》《高原上的野花》等多部。曾獲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第7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等。

主編薦語

張執浩在他獲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時發表感言裡有一句設問:一個詩人究竟該怎樣開口對他身處的時代說話?在這句設問後,他沒有做正面回答。在他的這篇《思想與想法》創作談裡,他依舊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他只是這樣說:“……就是寫作者身處悲涼的人世卻依然有以身飼虎的勇氣,以及在此過程所感受到的驚懼、疼痛、慶幸、慰藉等等,所謂的百感交集。”他只是用自己的這組詩文來闡釋,他的詩歌理念、抱負、實驗和他的思想,以完成他的寫作目的——“寫作是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

張執浩從“做一個披頭散髮的老父親”形象,已然變成緘默睿智的歌者。他被楊克讚道:“他讓日常生活呈現了詩性的光輝。”這組詩的底色,依然是他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寶石,並擦拭出詩的晶瑩和幽光。同時,他在完成自己的詩歌美學理念,即:一是他強調主動生活,被動寫作;二是把詩歌當成一種聲音的藝術看待。他想實現完成的一首優秀詩歌,應該是從裡到外都能發出一種召喚的聲音,能夠把人群,陌生的人群,對現代詩不瞭解的人群都召喚到這首詩身邊,最終自己成為一個“被詞語找到的人”。這些都是他要開口說話的根本目的所在。看完他的近作,我想,他應該是做到了。

再回到張執浩的設問,我們該怎樣開口對他身處的時代說話?我認為,唯有真誠的大聲說出自己對其的真愛、真思、真戀、真提醒、真批評,無其他了。

張執浩的詩

反芻的人

埋在米糠裡的雞蛋

封在罈子裡的豬油

掛在屋樑上的臘肉

晾在簸箕上的薯幹

攤在篩子裡的醃魚

倒扣在醃菜壇中的辣椒

堆放在火塘角落的花生

藏在竹林地窖裡的紅薯

懸在樹丫上的絲瓜和葫蘆

沉睡在草叢中的老南瓜

——哦,十根指頭

已經不夠用了

第十一根是香菸

供你在飯後反芻

第十二根是鐵釘

好多年前就被釘在了牆上

好多年前它就已經生鏽了

當它什麼都不掛的時候

它連鏽跡也掛不住

催咚催

打過菜籽的槤枷又打在了麥穗上

捅過豬的刀早晚會插進

牛的喉嚨——牛拉著石磙

一遍遍在禾場上走——

閃亮的刀尖必須用血矇住

而我們被塵埃矇住了

快活的泥水從腮幫上滾下來

被大地穩穩接住

死亡是一把巨大的扇子

扇得越快風卻越小

我蜷縮在星光下

聽見扇子從你手上滑落

看見又多活了一天的牛

在黑暗中眨動著

嫵媚的長睫毛

重返曠野

落滿麻雀的樹枝背後

北風在蓄力

落滿麻雀的草垛上

太陽走過,無聲無息

父親用棍棒輪換抽打著肩膀

落滿灰塵的公路盡頭

北風醒了

麻雀往南飛

我在麻雀騰空後的樹枝上

留下過人猿的記憶

我用父親留下的棍棒

四處戳搗,漫無目的

太陽昏昏欲睡的時候

我依然保持著少年特有的警醒

泡木耳

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歡木耳

你沒有見過

每當我把它們浸泡在水裡時

我們同時心滿意足的樣子

像剛從夢中醒來伸伸懶腰

側身望著窗外

昨晚又下過雨了

現在雨過天晴

木耳趴在溼漉漉的枝椏上

靜靜地聆聽水滴

落在腐葉上的聲音

你不知道我也曾這樣

沉浸在遺世的歡樂中

以為我們都能像木耳這樣

逆來順受,生生不息

以為這世上最動聽的聲音

是我熱淚盈眶地抱著熟睡的你

卻終於忍不住

落在你臉上的淚滴聲

樹葉走路的聲音

樹葉在空中走動時

你不一定留心過

嫩綠是一步

枯黃是另外一步

你在樹下來回奔波

直到一片葉子落下來

一樹落葉在秋風中形成旋渦

你抬頭時看見

天空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前長滿樹葉的枝椏上

落滿了不知從哪裡飛來的鳥

到了晚上,凌晨時分

大地上全是樹葉的走動聲

它們從樹下跑到牆根下

它們集合又分散

多麼像走投無路的人

走著走著

就消逝在了道路盡頭

雞冠頌

我喜歡看血紅的雞冠

鋸齒一樣長在公雞的頭頂

夕陽西下的時候

透過它就能看見

冬日裡

雪地上

雞群零散的爪痕

一隻公雞來回走在爪痕之上

拍打翅膀,警覺地

張望著

踢毽子的我們

河對岸的人也與我們一樣

在忙臘月的事情

河對岸的公雞打鳴了

這是莊嚴的時刻——

所有的雞都往雞籠附近歸攏

唯有公雞獨自站在夜幕中

對著河水流逝的方向

鳴叫起來

我在公雞的叫喚聲中

進屋,拉上門閂

在火塘邊坐下

周圍都是黑夜

我喜歡那個坐立不安的人

牆壁上有他的身影

雪地上有他身體的凹痕

最遙遠的雪

想起雪後的那些晚上

天空清涼,還有星星

我能看到你家的屋頂

以及屋後黛色的竹林

半夜裡曠野上傳來

樹枝脆斷的聲響

有人踏雪歸來,含著痰

想起我們在一起的日子

陽光刺眼,看不清

雪人明晃晃的表情

只有胡蘿蔔是橙黃的

只有桃核做的眼睛圓睜著

我們走在結冰的塘面上

身前身後都是冰面的炸裂聲

想起你至今沒有上岸

最後的雪積在人去屋空的簷下

每天靜靜地化一點

我忍不住朝天邊探了探身體

停止生長的腳

我穿41碼的鞋子

40碼找過我

42碼找不到我

我穿我妻子給我買的鞋子

好像只有她知道

什麼樣式適合我的腳

我穿皮鞋,運動鞋

幾乎從不穿涼鞋

走在你也走過的路上

只有當我赤腳時

我走的路才是我自己的路

我不穿鞋的時候我的腳

在回望那條路

我不穿鞋的時候那條路上

有我深深淺淺的腳模

我的拇指總愛那樣翹著

當它往下摳時

我一定正陷在泥濘中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赤腳走路了

我最後一次在巖子河裡洗腳

是在哪一年的隆冬?

那一年我的腳已經停止了生長

我母親還活著

我記得她把我的鞋樣夾在了

一摞廢棄的高考複習資料中

此後只有指甲在生長

只有鞋子在重複著腳的形狀

有一次

有一次我決定

自己動手縫一枚鈕釦

打開針線盒

找到了針和線

我來到窗邊找到了

線頭,和針孔

我一次次調換針線的角度

以為自己不會認輸

有一次我決定

不再幫媽媽穿針了

我厭倦了需要她照顧的生活

我以為我已經贏得了生活

再也用不著為一枚

掉落的鈕釦發愁

有一次我襯衣上的第三顆鈕釦掉了

我拿著鈕釦在書桌上轉動

母親在桌前的相框裡微笑

她以為我永遠不會服輸

更好的人

晨起熬粥的人在鳥鳴聲中

喝下粥,他清楚地聽見

送奶工把手伸進了奶箱盒

晨起看日出的人在山頂的濃霧裡

眺望濃霧,哦濃霧

晨起討生活,終究還是晚了

更好的生活已經名花有主

更多的人像我一樣

在夢裡艱難地挪動

更好的人配得上這樣的

一天——既新鮮又世俗

他將在碌碌無為中享用

身體裡塞滿了懊惱與滿足

他配得上這樣的白日夢

誰也不會去打攪他

他也不會去說服誰

武漢在下雨

武漢在下雨

我能告訴你的是

我穿著T恤

感覺到了冷

我能告訴你的是這種冷

不同於上一次

上次我們還在一起

你總是先抱緊自己

然後才猶豫著

跑過來

讓我抱緊你

吊扇之詩

頭頂上的這臺吊扇

已經在我的頭頂上盤旋了二十多年

木質的,四葉的,電動的

每次搬家我都帶著它

它一定明白我的新居也是它的新居

因此總是格外賣力

從來不曾罷過工

春天已近尾聲

熱浪逼近

我剛剛把它打開了

用了最小的檔位

它仍然是無聲的,徐徐的

這麼好的風

才配得上寫詩的涼皮膚的人

回 答

你要我給你寫首詩

這很容易。寫詩不過是

石頭落地,危險又美麗

但我心存另外一塊頑石

上面刻滿了致命的紋飾

什麼時候我能把它舉過頭頂

什麼時候你跑出了它的陰影

發現天邊不過是

另外一座隕石坑

發現我不過是一個人

站在坑洞裡重複幹著

一件化險為夷的事情

關於我的睡姿

我沒有見過我的睡姿

當我像蝦米一樣

蜷曲,或者像那個人

被釘在十字架上

我能感覺到身體正在掙脫

夢中人賦予它的原形

我總是在入睡前翻來覆去

而入睡後難道會像一片雲?

我這樣設計過

與你同床共枕

的情景——兩朵雲

如膠似漆疊加在一起

雨在下面,雨一直在下

我一直這樣保持著乾涸的模樣

像你小時候在泥塘裡見過的

那條掙扎著的魚

當它放棄了掙扎

也就完成了命運對它的塑形

在一起

1986年我的父親母親在黃鶴樓下

留下過一張合影。沒想到

這成了他倆現存的唯一的

一張合影

母親去世後,父親把它翻出來

父親去世後,我們把它翻出來

打算用在他們的合墓碑上

從去年清明節開始

我們計劃著這件事

但按老家的規矩

得在三年之後才能落實

現在每次回去我都要

先去母親的墳前勸她再耐心點

再去父親的墓前勸他不要著急

現在每次看到這張合影

都感覺有一把看不見的尺子

在丈量著他倆生前的距離

死後的距離,以及

他們與我之間的距離

在一起的願望從來不曾如此強烈

匯 合

如果沒有風

玉蘭樹的葉子永遠沒有機會

與香樟樹的葉子在大地上相逢

當它們在暮春的清晨

被兩把笤帚掃到一起

如果不是因為身處困境

笤帚的主人可能不是他們

每天清晨我聽見樓下傳來

笤帚劃過大地的刺啦聲

一個從樓後,一個從樓前

它們匯合的時候曾有過片刻的寧靜

之後像兩個久別重逢的人

高聲談論著生活的見聞

如果落葉能聽懂他倆的方言

就不會奇怪造物主的安排

兩把笤帚在清掃完成之後

被歸併到了藍色的垃圾桶內

如果此時我還能入睡

一定是因為我太孤單了

已經接受了被人類拋棄的理由

暮色四合之地

很難再見暮色四合之地了

晚風徐徐,晚霞淡去

親人們在雞飛狗跳聲中歸來

父親蹲在水邊先擦拭農具,再將

洗淨的腳塞進溼滑的鞋幫裡

母親把乾透的衣服攏成一堆

扔進姐姐們的懷中

很難再見我那麼骯髒的臉上

浮現出來的乾淨和輕盈

只有黑暗在無聲無息中包圍住我們

卻不知房間裡的光從哪裡亮起

在雨天睡覺

我能把握的幸福已經很少了

在雨天睡覺算是一種

窗外大雨瓢潑

我已經醒來卻還在等待

另外一個夢成型

哪怕再也無法入睡

只是閉上眼心平氣和地

想一想:我與他們

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

是我行至人生中途還能把握的

雲團掙脫天空

雨點收不住腳

來到大地上的事物相互混淆

我已經有過長久的渾濁

現在我想變得清澈些

就像現在這樣

窗外在下雨

看樣子還會下下去

這大概就是你說的幸福

我能預感某張親切的臉

正從虛掩著的門縫裡看我

卻不驚擾我

替我回家的人

替我回家的人給我帶回來

三樣東西——

松香、桃膠和地衣

每一樣都酷似我記憶中的樣子

每一樣都有出處和來歷——

松香照見了黑松林裡的

那座幾乎平塌的孤墳

桃膠透亮,像一簇掙扎著

從桃樹內部擠出來的光

我記得最可口的扁桃

長在活死人門前的堰堤上

夏夜裡,他就睡在樹下

楠竹涼床吱吱作響

而一場雨後,被踐踏過的

青草翻山越嶺來到了

我即將離開的故土

大地空濛,蹲踞其上的

是深秋的草木

從天末吹過來的涼風

讓撿地衣的母親想到了我

她抬頭望望飛奔的雲朵

她低頭加快了手中的動作

烏龜之徙

一隻烏龜從雨後的柴垛裡

爬出來,舉著可笑的腦袋

在它到達目的地之前

沒有人知道它的目的

一隻烏龜縮在我的記憶深處

它一動不動的時候

我的記憶一片沉寂

晚霞收斂於一朵蘑菇上

蘑菇會在夜晚生長

烏龜也會在黑暗中爬行

那一年我並沒有生活

我在生病,求生的慾望

讓我在夜晚依然豎著耳朵

諦聽人世的動靜

一隻烏龜從暗中爬出來

它慌不擇路的時候

我正走在胡亂求醫的路上

那時候的天空真是藍啊

烏龜舉著腦袋

慈祥地看著

我在生病

頭條詩人 | 張執浩:反芻的人

創 作 談•

思想與想法

文/張執浩

人類對思想近乎病態的迷戀是人之為人的存在基石。對於任何人來講,深邃的思想無疑都具有蠱惑性。弔詭的是,人類獲取思想的路徑往往多種多樣,但傳遞思想的通道卻顯得單調而滯澀。我們很容易把思想堆放疊加在知識的記憶庫中,任其沒完沒了地黴變、膨脹,自己也隨之膨脹變形,變成了一個個面目浮腫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應有的對周遭世界、自然與生活的感受力。正是出於對這種結果的後怕,幾年前,我公開承認:我沒有思想,我至多有點想法。在我看來,如果思想不能化為我自身對生活的預判和感受力,那麼,我們對思想的吸納和領受就是有害無益的。再說,我所擁有的那點思想,不過是前人的牙慧,只不過是我換了一種方式在表述罷了。

一首好詩打動人心的力量究竟是根源於它深刻的思想,還是其恰如其分、獨特訝異的語言感染力,這真是一個令人困惑,同時也讓我們興趣盎然的問題。我曾在一篇短文中這樣推斷過:人類的第一句話一定是詩,因為唯有詩,才能傳達出人類這個物種,初見這個奇異世界時的複雜而飽滿的情感,那是一種啞口無言,欲言又止,終至喋喋不休的強烈的表達欲。問題卻在於,這“第一句話”究竟是一句什麼樣的話?說出那句話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相信這個推斷是合理的,那麼,剩下來的工作原本應該非常簡單,我們只需盡最大的努力把那句話儘量準確、忠實地“複述”出來即可。可文學史的事實卻一再證明,這幾乎不能算是工作,因為它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為誰也沒有真正近距離地聽見過那句話。因此,我們所有的“複述”,都不過是各種各樣的幻聽和幻覺,我們的每一次發聲都有可能陷入自以為是的境地:你以為你聽見了,其實那是幻聽;你以為你複述出來了,其實那是你個人在一廂情願的表述。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通過上溯的方式,找到些許推動詩歌這種藝術經久不衰的動力源。譬如,人類歷久彌新的那些情感之源,以及傳導這些情感的材料;譬如,那種有能力一下子撕開眼前的迷障,並能迅速喚醒和激活我們內心世界的語言。只有找到了這些東西,我們才能最終克服幻聽和盲從,才能在面對最高詩歌的準則時不至於失語,或荒腔走板。

從詩歌的發生學來看,一首詩歌的誕生最有可能肇始於某個突如其來(也許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在作用於寫作者的內心後引發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即一連串的聲音——甚至還算不上是聲音,只是一些感嘆詞——那是既有的詞語在寫作者內心裡湧動、衝撞和組合的聲音,最終形成了我們可見、可聽、可感的語言織體。我傾向於把每一首好詩的出現視為寫作者對自我生活的一次獎賞:因其日復一日的咀嚼和體味,他又一次獲得了繼續生活(與生活對視和對話)的動力。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世上其實並不存在憑空而來的思想,而詩歌的深刻也全然取決於寫作者面對生活時的取捨態度,即他對現存詞語的再發現能力。這樣的能力說到底,就是寫作者身處悲涼的人世卻依然有以身飼虎的勇氣,以及在此過程所感受到的驚懼、疼痛、慶幸、慰藉等等,所謂的百感交集,只能從我們的肉身中生髮出來,並通過與我們的肉身相匹配和對應的詞語得以轉換、傳遞。

而現在的問題是,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最終掌握了準確再現這種感受的能力,更多如我者,即便具備了這樣的意識,也缺乏那種一擊而中的功力。我們常常在自設的語言圈套中打轉,繞來繞去,最終在言不由衷的結局裡完成了又一次的“詩歌之旅”。言說的困境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實,擺脫這種困境最簡便的策略當然是培育自己求真的本領。對於寫作者來講,每一次趨向真實的努力都是對自我侷限的挑戰,並通過一次次的挑戰拓展自我存在的空間。語言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對語境認知程度的深淺,也就是說,文學史上每一次言說方式的改變都是由語境的變化來決定的,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裡所發揮的效力完全不同。從“關關雎鳩”到“天上的白雲真白啊”,漢語詩歌表達方式的變化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異樣景觀,深刻地襯映著語言內部不斷髮生的祕密變革(甚至暴亂)。移步換景,欲辯忘言,詩歌正是在這樣一種“唯彼窮途哭,知餘行路難”的窘境中,產生出了意外的效果。

現代漢詩經過百年的摸索、成長,已經造就出了許多對現代漢語獨具心得的詩人,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在於,能夠用帶有自己獨特指紋的手掌重新擦亮漢字,並賦予這些古老的文字以“再活一次”的能量,這能量如長河裡的朵朵浪花,象徵著漢語前仆後繼的生命力。

敬 請 關 注

中國詩歌網

詩歌報刊聯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