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愛好者必知!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格律詩)

詩歌 古詩 楚辭 詩經 詩詞世界 詩詞世界 2017-10-29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後臺回覆“日曆”“圖書”可獲取詩詞日曆和免費圖書

今日優課,點擊收聽→720元課程優惠券!

一、 格律詩的基本知識

格律詩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詩。什麼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規律的意思,也就是規格和程式。

掌握詩的格律,首先應該瞭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概況。這裡我們不是我們從文學史的角度,而是從詩歌形式(也包括詩歌規律)的角度簡單作些介紹。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集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以四言為主,《楚辭》是以六言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漢代是辭賦創作的繁榮時期,文人創作的詩歌不太多。漢樂府中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的作品。從體裁上講,樂府主要的特點是配樂詩歌。樂府本是漢代設 置的官署的名稱,它負責收集民歌並把她們配上樂譜。後來就把這些配樂的歌詞也稱為"樂府"。南北朝也有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時,有一些文人用樂府題目寫詩, 如曹操寫過《短歌行》,鮑照寫過《擬行路難》等。宋代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是民間和文人創作的樂府詩的總集。

漢朝還產生了兩種新的詩體: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起源於西漢民謠,《古詩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是《柏梁臺詩》。三國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但它還是句句押韻的,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是鮑照的《擬行路難》之一和之三。

詩詞愛好者必知!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格律詩)

從齊樑時期開始,詩歌在形式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變化主要是隨著四聲的發現而在詩歌中開始講究平仄,注意用平仄來造成詩歌的音樂美。當時有所謂的"永 明體"(永明是齊武帝的年號),它的特點是講究聲律,沈約和謝眺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齊樑時期寫文章也注重駢偶,駢體文正是那個時期形成的。這種風氣也影 響到律詩創作,在詩歌創作中也逐漸注意對仗。這種趨勢發展的結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種以講究平仄、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在唐人看來,這是一種新的 詩體,稱之?quot;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形式上看,"近體詩"不同於古詩(漢魏六朝的古詩),區別就在於近體詩是有嚴密的格律的。古詩不十分講 究格律,但不是說古詩沒有格律,比如五言詩限定每句五個字,七言詩限定每句七個字,這也是一種格律。

唐代產生了近體詩以後,有的作家也時常按照古詩的寫法寫詩,這種不講平仄和對仗的詩叫"古體詩",也叫"古風",如李白的《古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後的詩分為兩種,一種叫"近體詩"(今體詩),是講究平仄對仗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一種叫"古體詩",是不講平仄對仗的。今體詩和古 體詩是從形式上,主要是從詩歌聲律角度上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時代來區分的,如清朝人寫的詩,只要不講平仄對仗,也仍然叫古體詩。

我們講詩的格律,主要是講近體詩的格律。一般來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

(一) 句數

近體詩按句數多少可分為律詩和絕句兩類。律詩一般每首八句,絕句每首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排律的句數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數必須是雙數。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師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和絕句都是由兩 句組成一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律詩的四聯中,第一聯叫"起聯"或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 聯"。附帶講一下:古體詩的句數是不限的一首古體詩可以很長,例如《孔雀東南飛》有357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杜甫的《永懷》有100句。古 體詩也可以很短,如傅雲的《雜言》只有兩句。

(二) 押韻

押韻是格律詩的特徵之一,不論是絕句和律詩都要押韻。所謂押韻,就是在一定位置

句子的韻腳都要用韻母相同的字。所謂韻,一般指韻母或韻母中主要元音及韻尾和聲調相同的字。如東(dōng)、公(gōng)、龍(lōng)紅 (hōng)電燈字的韻母都是ong,又都是平聲,所以這些字就可以押韻。但要注意,"韻"和"韻母"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韻母包括韻頭(介音)、韻 腹(主要元音)和韻尾,而韻是不包括韻頭的。上面的幾個字韻母是相同的。但有的字如然(rán)、連(lián)、船(chuán),它們的韻母是不同 的,因為它們的韻頭不同,但屬於同一韻部。它們的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能在詩歌中相互押韻。

詩詞愛好者必知!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格律詩)

格律詩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排律即使句子再長,也不能換韻,也不許換鄰韻的字,如果用了鄰韻的字,就叫出韻。

格律詩必須用平聲韻,不能用仄聲韻;個別的詩押仄聲韻,那是變格。

格律詩押韻的位置是偶句用韻(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韻。首句原則上可用可不用。五絕,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韻者為多,而七絕、七律的首句則以押韻者為所。

(三) 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論平仄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毛澤東講"律

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平,是指古漢語四聲中的上平聲和下平聲;仄,指古漢語四聲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近體詩按一定規則交替使用平聲字或仄聲字,因而音律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近體詩平仄的規律看起來複雜,但我們可以從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後在此基礎

上加以變化,這樣就能以簡馭繁,便於理解和記憶。近體詩平仄的規則主要有兩點:

一是要平仄相間以求聲調的抑揚頓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為單位,那麼平仄相間無非兩種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這樣在只 構成四個字,而近體詩是五言或七言,要構成五言的詩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後面或中間再加上一個字,這就形成了四種形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這是近體詩的基本句式。七言的近體詩只是在這四種基本句式前後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不同格式的律詩。

第一種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書懷》:

| | – - | – - | | –

(甲)細 草 微 風 岸 (乙)危 牆 獨 夜 舟

- – - | | | | | – -

(丙)星 垂 平 野 闊 (丁)月 湧 大 江 流

① | – - | – - | | –

(甲)名 起 文 章 著 (乙)官 應 老 病 休

- – - | | ① | | – -

(丙)飄 飄 何 所 似 (丁)天 地 一 沙 鷗

("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這個字的平仄和四種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舉例。)

第二種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頭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詩詞愛好者必知!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格律詩)

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 – - | | ① | | – -

(丙)空 山 新 雨 後 (丁)天 氣 晚 來 秋

① | – - | – - | | –

(甲)明 月 鬆 間 照 (乙)清 泉 石 上 流

- – | | ① | | – -

(丙)竹 喧 歸 浣 女 (丁)蓮 動 下 漁 舟

① | – - | – - | | –

(甲)隨 意 春 芳 歇 (乙)王 孫 自 可 留

第三種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 | – - – - | | –

(丁)城 闕 輔 三 秦 (乙)風 煙 望 五 津

- – | | | | | – -

(丙)與 君 離 別 意 (丁)同 是 宦 遊 人

| | – - | – - | | –

(甲)海 內 存 知 己 (乙)天 涯 若 比 鄰

- – ① | ① | | – -

(丙)無 為 在 歧 路 (丁)兒 女 共 沾 巾

第四種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隱的《晚晴》:

- – | | ① ① | | – -

(乙)深 居 府 夾 城 (丁)春 去 夏 猶 清

① | – - | – - | | –

(甲)天 意 憐 幽 草 (丙)人 間 重 晚 晴

- – | | ① | | – -

(丙)並 添 高 閣 迥 (丁)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甲)越 鳥 巢 幹 後 (乙)歸 飛 體 更 輕

上面這四種格式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第二兩種是首句不入韻的,它們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類是第三種和第四 種,它們都是首句入韻的,因為只有首句入韻才能夠平收。它們和第一、第二種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種形式是把一的句改為丁,第四種形式是把二改為乙。因為 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韻。首句要入韻,就必須改為乙和丁,因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對"循環的原理組接個首詩中的各個句子。所謂"粘",就是後一聯的出句第二字必須和前一聯對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說,前一聯對句 是乙(平平仄仄平),後一聯出句必須是丙(平平平仄仄);強一聯對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後一聯出句必須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謂"對",就是每一聯出句 和對句的平仄應是對立的。即甲對乙、丙對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韻,出句和對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對乙、或乙對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對句的第二字平仄 必須是相對的。上面所舉的四種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對的規則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規則叫"失粘",不符合"對"的規則叫"失對"。在唐詩中有少數的失粘,失對的很少見。宋代以後,失粘和失對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體詩平仄的一般規律。但少數詩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懷書》、《山居秋暝》等,它們並不是每一個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種基本句式所規定的平仄相符的。關於這個問題,限於篇幅,這裡不論,有興趣請看王力先生《詩詞格律》等專門書籍。

(四) 對仗

所謂"對仗",也稱"對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對對子"。例如"桃紅"對"柳綠",

"山清"對"水秀"等。對仗首先要求詞類相同的互相為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代詞對代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等等。在名詞 中,還可分為若干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雲雨霧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葉)、宮室(亭臺樓閣門窗戶牖),等等。

如果是同一小類的名詞 對仗,叫"工對";顏色對、數目對也是"工對"。同屬名詞,但不屬同一小類的對仗,叫"寬對"。對仗還可以分為正對和反對。正對是同義詞相對,如"菲" 對"不","行"對"走"。反對是反義詞相對,如"幽"對"顯","智"對"愚"。對仗還要求字面相對,即構成對仗的兩個句子,字數相等,結構對稱,字詞 的意義相對。

當然,也有字面相對而結構不同的。除了講究字面相對,還必須注意出句必須落在仄聲,對句必須落在平聲,每個字詞也必須平仄相對。對仗大都在同 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在句中對,然後再兩句相對。

近體詩不是每一聯都用對仗的,首聯一般不用。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常,所以首聯用對仗的較多,因為既入韻又對仗比較困難。頷聯和頸聯一般要用對仗,特別是頸聯,必須用對仗。尾聯則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為常。四聯全用對仗的律詩很少見。

詩享課堂現已上線《一堂課吃透格律》,歡迎大家收聽。

吟誦專家主講

一堂課教你吃透格律

識別下圖,立即收聽

↓↓↓↓↓

本課程由詩享課堂製作

課程最終解釋權歸詩享課堂所有

詩詞愛好者必知!中國古代詩詞格律常識(格律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聽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