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拾得 木心 佛教 三萬夜話 2019-07-11

三萬君一直鍾愛作家木心的一句話:“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人生在世,待見過了繁華,嘗過了百態,年少輕狂會變得沉穩內斂,前半生隱於脣齒,後半生歸於平靜。不必避開車馬喧囂,自在心中修籬種菊。

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01

沉默,是最狠的報復。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說的是高手一般不輕易顯擺,懂得韜光養晦。

是啊,鋒芒畢露未必是好事,謹言慎行才是最好的活法。

很喜歡的一段話:

你的臉上雲淡風輕,誰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緊。

你走路帶著風,誰也不知道你膝蓋上仍有曾摔傷的淤青。

你笑得沒心沒肺,沒人知道你哭起來只能無聲落淚。

要讓人覺得毫不費力,只能背後極其努力。

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這一路走來,流言蜚語也好,落井下石也罷,心裡再波濤洶湧,也逐漸學會了不露聲色。

有時候,保持沉默,不是懦弱,不是虧欠,是不想讓隨口的一句話成為別人傷害自己的利刃。

你再好,也有人說三道四。既然無法做到讓每個人都喜歡,那就安心做好自己,無愧於心。

別人讚賞你時,沉默是一種謙謙君子之範,微微一笑即是回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別人蔑視你時,沉默是無聲的反擊,無需任何言語,你的無動於衷就能讓對方無地自容;

別人功成名就之時,沉默是藏於心間的祝福,不夠熱烈卻發自肺腑;

別人功虧一簣之際,沉默即是助力,莫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加油助威,成了他人的負擔……

能說會道的人自有他的可愛之處,但禍從口出也是這個道理。沉默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睿智。

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02

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釋。

過去有個寺廟,因廟裡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於世,因此來廟裡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

但供奉念珠的地方,只有寺廟的方丈老和尚和他的7個弟子知道。

這7個弟子悟性都很高,老方丈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他們其中一個,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不翼而飛,方丈就把他們叫到後院,追問道:“不管是誰拿走了念珠,只要放回原位,我就不追究了,佛祖也不會怪罪。”大家面面相覷,都搖搖頭。

7天過去了,念珠還是沒有找到,方丈又說:“罷了罷了,只要誰承認了,那念珠就歸他所有。”

但7天后,還是沒有人承認。

老方丈很失望,若有所思:“既然沒人承認拿了念珠,說明你們內心都無比坦蕩,明天你們就可以下山了,拿了念珠的那個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行囊,輕輕鬆鬆的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你承認是你拿的了?”

“我沒拿。”

“那你為何要揹負這個偷盜的罪名?”

“這幾天大家都在懷疑,互相之間都有了芥蒂,只要有人承認,其他人就解脫了。再說,念珠雖然不見了,佛還在不是嗎。”

老方丈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丟失”的念珠戴在了這名弟子手上。

是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清者自清,你自心中向佛,滿眼便都是善意。

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的人,解釋千萬遍也是徒勞。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沉默是面對流言蜚語時一笑而過的從容,是面對爾虞我詐能安定自若的通透,是面對是是非非淡然處之的豁達。

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03

半生已過,學會沉默。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為圖一吐為快,忽略了別人是不是真的想聽,說的話有沒有戳到對方的痛點。

往往斷送了一段感情,才會換來“言語是銀,沉默是金”的教訓。

餘生,學會管住自己的嘴,不說、少說無意義的話。

適時的沉默,是一種歷練,更是一種修養。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那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道理無異於將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走過半生,你開始懂得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至關緊要的;

那些無關痛癢的人和事都成了你人生的湖面中一圈圈盪滌著的漣漪,終究會歸於平靜。

人在低谷時,不要打擾任何人。做一個沉默不語的啞巴,踏實一點,熬過了這段時間,你想要的都會紛至沓來。

人生就是這樣,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優秀的人都會經歷一段沉默的時光。

那些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感動的日子該是多麼靜謐、安詳。

好事壞事,終成往事。

往後餘生,願你不爭不搶,不卑不亢,靜守歡喜。

願你千帆歸來,歲月如故,學會沉默,惜字如金。

當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