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好到經常有人爭論,而且各說各有理。今天發一篇這個,給大家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從拍攝思考習慣來說,應該是要先構圖後對焦的。

為什麼要先構圖後對焦呢?

構圖完成意味著畫面鎖定住了,你最終呈現的就是這個取景範圍。然後再有變化的無非就是照片明暗——曝光,以及最重要的哪清晰哪模糊——虛實。而對焦恰恰決定了後者。這時候你對焦,做的就是達到自己需要的虛實結果。

"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好到經常有人爭論,而且各說各有理。今天發一篇這個,給大家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從拍攝思考習慣來說,應該是要先構圖後對焦的。

為什麼要先構圖後對焦呢?

構圖完成意味著畫面鎖定住了,你最終呈現的就是這個取景範圍。然後再有變化的無非就是照片明暗——曝光,以及最重要的哪清晰哪模糊——虛實。而對焦恰恰決定了後者。這時候你對焦,做的就是達到自己需要的虛實結果。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如果你先對焦後構圖呢?

你會遇到一個東西叫餘弦誤差,同時因為身體的搖動,本身身體可能也有前後位移。這都會改變對焦的結果。

"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好到經常有人爭論,而且各說各有理。今天發一篇這個,給大家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從拍攝思考習慣來說,應該是要先構圖後對焦的。

為什麼要先構圖後對焦呢?

構圖完成意味著畫面鎖定住了,你最終呈現的就是這個取景範圍。然後再有變化的無非就是照片明暗——曝光,以及最重要的哪清晰哪模糊——虛實。而對焦恰恰決定了後者。這時候你對焦,做的就是達到自己需要的虛實結果。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如果你先對焦後構圖呢?

你會遇到一個東西叫餘弦誤差,同時因為身體的搖動,本身身體可能也有前後位移。這都會改變對焦的結果。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什麼是餘弦誤差?

之前的文章寫得很清楚 想拍攝清晰就要會對焦 如何對焦前篇:對焦是怎麼回事

明明對焦在人臉,但是這麼拍攝完了,人臉構圖在畫面中間,顯得人很矮。我們要將人臉放在畫面上半部分。這麼往下一搖相機,焦平面就斜了,對焦就跑到了後腦勺……

那為什麼還有人先對焦後構圖?

因為方便啊,速度快啊。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拍社會新聞的,構圖之後再對焦,你可能需要調節對焦點,對焦點調節完,人位置不在了,再調。也許出片率很低。而你先對焦後構圖,你完全不需要有調節對焦點這一步,時間大大被節省了。

還有就是我們知道,對於單反來說,畫面中心對焦點是最給力的。

"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好到經常有人爭論,而且各說各有理。今天發一篇這個,給大家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從拍攝思考習慣來說,應該是要先構圖後對焦的。

為什麼要先構圖後對焦呢?

構圖完成意味著畫面鎖定住了,你最終呈現的就是這個取景範圍。然後再有變化的無非就是照片明暗——曝光,以及最重要的哪清晰哪模糊——虛實。而對焦恰恰決定了後者。這時候你對焦,做的就是達到自己需要的虛實結果。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如果你先對焦後構圖呢?

你會遇到一個東西叫餘弦誤差,同時因為身體的搖動,本身身體可能也有前後位移。這都會改變對焦的結果。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什麼是餘弦誤差?

之前的文章寫得很清楚 想拍攝清晰就要會對焦 如何對焦前篇:對焦是怎麼回事

明明對焦在人臉,但是這麼拍攝完了,人臉構圖在畫面中間,顯得人很矮。我們要將人臉放在畫面上半部分。這麼往下一搖相機,焦平面就斜了,對焦就跑到了後腦勺……

那為什麼還有人先對焦後構圖?

因為方便啊,速度快啊。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拍社會新聞的,構圖之後再對焦,你可能需要調節對焦點,對焦點調節完,人位置不在了,再調。也許出片率很低。而你先對焦後構圖,你完全不需要有調節對焦點這一步,時間大大被節省了。

還有就是我們知道,對於單反來說,畫面中心對焦點是最給力的。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餘弦誤差怎麼辦?

不管是餘弦誤差還是因為後構圖你身體的轉動造成的位移,都會造成焦點偏移。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你並非讓大光圈、中長焦、拍攝距離不遠這三件事同時出現的話,景深別太淺,餘弦誤差會被景深包容的。所以一般也沒太大事兒。

同時很多職業對於高畫質輸出要求也並不高,所以即使有極輕微模糊,也不會影響。

這也就是為什麼紀實攝影記者或者一些人文攝影師更傾向於先對焦後構圖了。

我一直覺得這都是特別正常的事兒。如果能夠“容”得了這些個“誤差”,不管是靠景深容,還是靠你對結果的寬容,先對焦後構圖沒什麼錯誤。

不過如果你拍攝大光圈人像或者微距,先對焦後構圖就是作死了。

此外,很多人會從器材出發來討論這個問題。

舉兩個例子:

某網友:“黃癍和裂像用戶怎麼看?”

某網友:“:告訴我,徠卡該怎麼對焦,除了中心點合焦外。所以那些拿M6的攝影前輩都翻了致命的基礎錯誤。”

其實說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徠卡手動黃斑或者裂像都只能中心合焦,然後在構圖啊。

對啊,何止啊,要是隻有一個自動對焦點的相機,也必須這樣啊。如果你在那個時代就是要這樣的。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記者,嘿嘿,我告訴你,好多人用超焦距的。壓根沒時間對焦。

我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一個時代說一個時代的事兒。大衛的時代,新古典主義就是要將人畫得真真切切,學畫要先學解剖。後來攝影術出來了,你畫得再真,也沒有拍出來的真。所以你看塞尚、你看梵高、你看畢加索、你看高更。你能說大衛那是廢的?

我們要有歷史辯證觀看事實。徠卡M在一個時代就是領先者,後來還不是被單反取代了旁軸?而未來單反也會被更新的所取代。目前來看,無反相機到似有模有樣。

所以我們看,為什麼攝影師習慣了先對焦後構圖?因為方便。這其實也是因為相機的不方便讓大家養成的習慣。

這是從器材的角度出發了,那特定歷史時期器材水平不高,所以必然會造成一些拍攝習慣。

我們來看看先構圖後對焦需要什麼。

1、足夠好用的對焦點選擇方法。選擇要極為迅速。

2、對焦點要夠多,覆蓋面要夠大。

3、任何對焦點對焦能力必須一樣好。

那麼你懂了為什麼很多攝影師不先構圖後對焦了。因為選對焦點不方便,因為單反對焦面積不夠大,因為單反往往中心點才好。

微單的對焦技術能達到對焦點覆蓋面積足夠大,同時每一個點對焦能力相同,都很快。那麼剩下的就是對焦點選擇夠不夠迅速了。如果夠,那麼未來很多人的習慣就是先構圖後對焦,我不認為有任何問題。這樣做還能避免不夠精確,實在是很好的。

微單目前需要追趕的就是暗光條件下對焦能力。雖然微單這個類型的相機往往標稱暗光對焦很好了。但是真到了很暗的時候,感覺還是單反穩一些。當然,電子化為讓這個差距反轉。

目前在微單相機上有所謂眼控對焦,其實這個翻譯很不準確。確切一點你說應該是眼部追蹤對焦。簡單說就是在畫面中找眼睛,對焦在眼睛上。因為在拍攝人像時,我們往往都是要對準眼睛的。這個功能就顯得極為有用了。大大提升了對焦點選擇的速度。

此外,目前相機液晶屏可以直接點擊屏幕選擇對焦點也是大趨勢。而且使用EVF的時候,液晶屏還會變成觸摸板,依然可以選擇對焦點。

這都讓對焦和構圖這兩件事變得越來越不矛盾。

未來也許在EVF中,我們會有眼控對焦,看哪對哪——雖然這都是老技術了。但是電子化給了我們更多可能。這個未來真的很近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