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自2014年起,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率先對5G技術進行探索。2019年年初,5G也開始投入商用,到2020年更會大量應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沉浸式設計也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如上文所提到,沉浸式設計的核心在於通過參與者的感官和認知體驗來使其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對信息傳輸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並不是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在大腦中連續形成意識,而是每隔400毫秒生起一瞬間,在這段間隔里人腦是沒有時間感的,換句話說,交互活動的信息反饋速度必須控制在400毫秒之內才能達到連續的沉浸式體驗。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自2014年起,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率先對5G技術進行探索。2019年年初,5G也開始投入商用,到2020年更會大量應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沉浸式設計也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如上文所提到,沉浸式設計的核心在於通過參與者的感官和認知體驗來使其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對信息傳輸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並不是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在大腦中連續形成意識,而是每隔400毫秒生起一瞬間,在這段間隔里人腦是沒有時間感的,換句話說,交互活動的信息反饋速度必須控制在400毫秒之內才能達到連續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5G將會影響的十大行業,圖片來源:華為

就目前的4G通信技術來說,信息傳輸速度達到峰值的時候確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卻無法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一直保持峰值傳輸效果,這也可以解釋如今無人駕駛汽車在設計理論上雖無大礙,也在包括法國巴黎在內的一些城市試點運營,但終將無法商業化推廣的原因。

同理,在VR領域,雖然VR產品現今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但網絡速度仍使如今VR的呈現效果與我們認知中的沉浸式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很多應用也因此而受到開發的限制,導致VR應用市場發展受限,急待5G時代高達20G bit/s的傳輸速度來實現井噴式的突破。

#3 未未來·待賢來


雖然沉浸式設計所帶來的未來似乎隨著5G的商業化而離我們日益接近,但距離真正像移動互聯網一樣地顛覆人們生活方式還早得很,而這就催生了沉浸式專業的人才缺口

很多藝術設計類院校都已注意到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除了像格拉斯哥GSA和倫藝UAL直接開設VR專業之外,其他院校也都開始或多或少的在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中加入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元素,目的就是能夠趕上科技發展帶來的設計趨勢,培養更多能夠服務於未來,與未來人才市場直接對口的高科技人才。

而這,也讓我們的作品集創作指明瞭方向。

如上文提到,沉浸式設計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沉浸式設計並不只存在於VR相關的專業,很多其他設計類專業的作品集都可以加入沉浸式體驗的元素。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自2014年起,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率先對5G技術進行探索。2019年年初,5G也開始投入商用,到2020年更會大量應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沉浸式設計也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如上文所提到,沉浸式設計的核心在於通過參與者的感官和認知體驗來使其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對信息傳輸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並不是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在大腦中連續形成意識,而是每隔400毫秒生起一瞬間,在這段間隔里人腦是沒有時間感的,換句話說,交互活動的信息反饋速度必須控制在400毫秒之內才能達到連續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5G將會影響的十大行業,圖片來源:華為

就目前的4G通信技術來說,信息傳輸速度達到峰值的時候確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卻無法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一直保持峰值傳輸效果,這也可以解釋如今無人駕駛汽車在設計理論上雖無大礙,也在包括法國巴黎在內的一些城市試點運營,但終將無法商業化推廣的原因。

同理,在VR領域,雖然VR產品現今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但網絡速度仍使如今VR的呈現效果與我們認知中的沉浸式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很多應用也因此而受到開發的限制,導致VR應用市場發展受限,急待5G時代高達20G bit/s的傳輸速度來實現井噴式的突破。

#3 未未來·待賢來


雖然沉浸式設計所帶來的未來似乎隨著5G的商業化而離我們日益接近,但距離真正像移動互聯網一樣地顛覆人們生活方式還早得很,而這就催生了沉浸式專業的人才缺口

很多藝術設計類院校都已注意到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除了像格拉斯哥GSA和倫藝UAL直接開設VR專業之外,其他院校也都開始或多或少的在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中加入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元素,目的就是能夠趕上科技發展帶來的設計趨勢,培養更多能夠服務於未來,與未來人才市場直接對口的高科技人才。

而這,也讓我們的作品集創作指明瞭方向。

如上文提到,沉浸式設計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沉浸式設計並不只存在於VR相關的專業,很多其他設計類專業的作品集都可以加入沉浸式體驗的元素。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H同學 漢藝18屆學員 獲LCC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愛丁堡交互設計 MA offer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自2014年起,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率先對5G技術進行探索。2019年年初,5G也開始投入商用,到2020年更會大量應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沉浸式設計也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如上文所提到,沉浸式設計的核心在於通過參與者的感官和認知體驗來使其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對信息傳輸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並不是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在大腦中連續形成意識,而是每隔400毫秒生起一瞬間,在這段間隔里人腦是沒有時間感的,換句話說,交互活動的信息反饋速度必須控制在400毫秒之內才能達到連續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5G將會影響的十大行業,圖片來源:華為

就目前的4G通信技術來說,信息傳輸速度達到峰值的時候確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卻無法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一直保持峰值傳輸效果,這也可以解釋如今無人駕駛汽車在設計理論上雖無大礙,也在包括法國巴黎在內的一些城市試點運營,但終將無法商業化推廣的原因。

同理,在VR領域,雖然VR產品現今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但網絡速度仍使如今VR的呈現效果與我們認知中的沉浸式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很多應用也因此而受到開發的限制,導致VR應用市場發展受限,急待5G時代高達20G bit/s的傳輸速度來實現井噴式的突破。

#3 未未來·待賢來


雖然沉浸式設計所帶來的未來似乎隨著5G的商業化而離我們日益接近,但距離真正像移動互聯網一樣地顛覆人們生活方式還早得很,而這就催生了沉浸式專業的人才缺口

很多藝術設計類院校都已注意到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除了像格拉斯哥GSA和倫藝UAL直接開設VR專業之外,其他院校也都開始或多或少的在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中加入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元素,目的就是能夠趕上科技發展帶來的設計趨勢,培養更多能夠服務於未來,與未來人才市場直接對口的高科技人才。

而這,也讓我們的作品集創作指明瞭方向。

如上文提到,沉浸式設計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沉浸式設計並不只存在於VR相關的專業,很多其他設計類專業的作品集都可以加入沉浸式體驗的元素。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H同學 漢藝18屆學員 獲LCC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愛丁堡交互設計 MA offer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Q同學 漢藝18屆學員 獲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Computational arts MA offer

"

科技的發展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大多數人每天還是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對於大多數90後而言,從接觸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到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只是從中學生到研究生的時間。

在這個科技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的時代,人們從對沉浸式體驗一無所知,到如今各大科技廠商都爭相把沉浸式體驗作為產品的噱頭和賣點,消費者在產品體驗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也推動著諸如VR等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不斷湧現與更新。

誠然,VR是我們如今能看到的沉浸式設計產品的代表之作,但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卻並不會止步於此,真正的沉浸式設計才剛剛拉開帷幕……

#1 舊理論·舊體驗

沉浸式設計產品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其概念卻由來已久,並早在外語習得領域就得以應用:當我們身處外語環境,身邊所有人都在應用某一種外語時,我們的學習速率與效果都會超過傳統的外語培訓模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習者的感官還是認知都在被外語環境所影響,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的過程中獲得外語技能上的提升

從外語領域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沉浸式體驗是利用人的感官和認知體驗,營造出令參與者能高度專注,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

這一設計的理論支撐可以追溯到上世界60年代的“心流理論”:當用戶在完成某種交互行為時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並且通過感知到難度較高的挑戰時就會產生心流體驗。由此可見,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證參與者在感官和認知上能夠有所反應,並能平衡兩者間的關係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心流理論圖示,圖片來源:Pinterest

想要實現沉浸式的體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參與者高度的專注力,這樣才能令參與者發生對時間認知的扭曲,從而保持沉浸的狀態。因此,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選擇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利用有情節、有遞進的述說方式令觀者走進情境和節奏,並融入其中。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技術上的障礙,如果不能在畫面效果和交互反饋效果上達到高標準,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今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交互裝置來展現沉浸式的體驗。

比較知名的就是由teamlab設計的將瀑布和電子屏結合的裝置,通過燈光和音效渲染氣氛,使體驗者進入冥想狀態,而水流與人相遇的地方也會模擬流體受到阻礙時產生的效果,使裝置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teamlab裝置項目,圖片來源:Pinterest

#2 新時代·新契機

沉浸式設計雖來由已久,但近幾年來才逐漸出現在相關產品中,究其根本,技術水平不達標一直都是沉浸式設計無法規避的問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變革都要以強大的通信技術作為支撐,這也是沉浸式設計技術上的硬性要求:

2G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文本為載體;3G時代的蜂窩數據傳輸大幅提高傳輸效率,使圖像亦能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4G集3G與WLAN於一體,在傳輸高質量音視頻的同時,使移動互聯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自2014年起,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率先對5G技術進行探索。2019年年初,5G也開始投入商用,到2020年更會大量應用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沉浸式設計也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如上文所提到,沉浸式設計的核心在於通過參與者的感官和認知體驗來使其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對信息傳輸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並不是所有感官信息都能在大腦中連續形成意識,而是每隔400毫秒生起一瞬間,在這段間隔里人腦是沒有時間感的,換句話說,交互活動的信息反饋速度必須控制在400毫秒之內才能達到連續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5G將會影響的十大行業,圖片來源:華為

就目前的4G通信技術來說,信息傳輸速度達到峰值的時候確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卻無法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一直保持峰值傳輸效果,這也可以解釋如今無人駕駛汽車在設計理論上雖無大礙,也在包括法國巴黎在內的一些城市試點運營,但終將無法商業化推廣的原因。

同理,在VR領域,雖然VR產品現今如雨後春筍般浮現,但網絡速度仍使如今VR的呈現效果與我們認知中的沉浸式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很多應用也因此而受到開發的限制,導致VR應用市場發展受限,急待5G時代高達20G bit/s的傳輸速度來實現井噴式的突破。

#3 未未來·待賢來


雖然沉浸式設計所帶來的未來似乎隨著5G的商業化而離我們日益接近,但距離真正像移動互聯網一樣地顛覆人們生活方式還早得很,而這就催生了沉浸式專業的人才缺口

很多藝術設計類院校都已注意到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除了像格拉斯哥GSA和倫藝UAL直接開設VR專業之外,其他院校也都開始或多或少的在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中加入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元素,目的就是能夠趕上科技發展帶來的設計趨勢,培養更多能夠服務於未來,與未來人才市場直接對口的高科技人才。

而這,也讓我們的作品集創作指明瞭方向。

如上文提到,沉浸式設計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沉浸式設計並不只存在於VR相關的專業,很多其他設計類專業的作品集都可以加入沉浸式體驗的元素。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H同學 漢藝18屆學員 獲LCC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愛丁堡交互設計 MA offer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Q同學 漢藝18屆學員 獲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Computational arts MA offer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

W同學,漢藝18屆學員 獲皇藝、AA、中央聖馬丁 室內設計 MA offer

在5G時代到來之際,無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市場的人才需求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沉浸式設計的風口已至,在不久的將來,沉浸式設計的成品也必然會越來越貼合我們今日所能想象到的沉浸式該有的樣子。

作為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想要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最重要的就是要從現在抓住機遇,掌握核心科技,從被科技支配的人變成支配科學的人。

沉浸式設計的風口來了,你的作品集準備好了嗎?

更多作品集或藝術留學相關問題,可私信康石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