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光輝篇章

社會科學 農村改革 馬克思主義 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4-26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毛莉

中國社會科學院這艘承載中國學術與思想的巨輪行穩致遠,離不開一個國家級學術期刊方陣提供的強大助力。行進在這個近百種期刊方陣最前列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這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期刊的最高品牌。

回眸歷史,《中國社會科學》從一誕生就肩負著引領中國學術發展的神聖使命。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伊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喬木就倡導創辦《中國社會科學》。他確定了《中國社會科學》的辦刊方向和編輯方針,明確要求《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論文質量要在全國是第一流的,能代表我們國家的社會科學水平,帶動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光輝篇章

帶著創刊者的諄諄囑託,《中國社會科學》在37載的歲月沉澱中將自身鍛造為時代思想進步的見證者、引領者、推動者。從1980年創刊至今,《中國社會科學》刊發的4000餘篇文章,鮮活記錄了時代精神脈動,深刻體現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時代呼喚的思考與迴應。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週年之際,回顧《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對更好地把握中國學術的未來不乏裨益。

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

“幫助渴望求知的讀者明辨是非,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力武器,這是我們理論戰線上的一個責任。”在談及為什麼要創辦《中國社會科學》時,胡喬木曾這樣表示。

努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和黨的意識形態重鎮,是黨中央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位的要求。繼胡喬木之後,在歷任院長馬洪、胡繩、李鐵映、陳奎元,現任院長王偉光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社會科學》始終將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置於辦刊工作的首位。

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聚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創新成果,《中國社會科學》組織、刊發了一系列重頭文章——

胡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等文章,被認為“完整準確地闡述了鄧小平理論”、“是對鄧小平理論的權威性解釋”。

王偉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等文章,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行了體系化的學理總結,引發學術理論界強烈共鳴。

帶動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科學》37年來始終不忘的初心。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中,既有《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動力的理論及其現實意義》《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面向新千年的馬克思哲學》等中國學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縱深探索形成的新認識,又有《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樣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運用發展問題的前沿思考。

“就我個人的經歷和體會來說,中國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每一個重要的推進都與《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的努力息息相關。”已故的哲學家俞吾金曾在紀念《中國社會科學》創刊30週年的文章中如是寫道。

為改革開放提供思想支持

作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產物,亦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學術見證,《中國社會科學》拒絕凌空蹈虛的獨白式研究,而自覺將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改革開放進程中最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努力為時代進步提供智慧和思想支持。

1978年,改革開放的第一聲號角在農村吹響。圍繞“三農”問題這一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刊發了大量研究成果。以《論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經濟的新形式》為代表的文章被學界視為農村改革的規範性研究文章,為經濟體制建構寫下了深邃的學理註腳。

如何認識和處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係,是改革開放要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在改革開放初期刊發的孫冶方《價值規律的內因論和外因論——兼論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劉國光《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若干重要問題》,在懷疑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想有所抬頭時刊發的薛暮橋《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等一系列重要文章進行了開拓性學術探索,在神州大地上撒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火種。

與時代的脈搏共振、與人民的呼聲相應,《中國社會科學》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引領學界對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與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刊發了不少具有鮮明理論和學術創新價值的佳篇宏論。

“不跟風、不隨波逐流、勇開風氣之先,是《中國社會科學》幾十年不變的品質。”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福貴說,《中國社會科學》能做“大文章”,這個“大”不在於篇幅,而在於深度和廣度,探討的是能夠影響整個學科、影響學術史走向的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

為中國學派壯大鼓與呼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推動學界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飽含民族文化底蘊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中國社會科學》矢志不渝的學術追求。

構建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如今已成為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的共識。在這一共識的醞釀過程中,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刊發的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問題與中國學派的生成》一文是無法繞開的重要文章。文章提出,理論核心問題的建構是國際關係中國學派生成的必要條件,中國學派的核心就是崛起的中國如何和平地融入世界。

2009—201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前沿論壇”連續兩屆聚焦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帶動學界對自身學術話語體系的反思、對中國道路與學術發展的持續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發表一組專題文章,吳曉明、邴正、瞿林東、鄭杭生、曾令良從哲學、史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角度將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討論引向深入。

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迫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張江帶頭以“強制闡釋論”這個標識性概念為主題開展文學理論研究,讓長期為歐美理論家所把持的國際文學和文化理論界正視中國學者的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還緊緊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治理”、“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化自信”等標識性概念設置創新性議題,開設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唯物史觀視域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文化自信語境下百年新文學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筆談》等一系列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專題和筆談,真正發揮了學術引領作用。

多措並舉引領學術發展

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的一面耀眼旗幟,《中國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還體現在諸多方面。

以敬畏學術之心樹立業界一流標杆——

《中國社會科學》堅持在用稿上對所有作者一視同仁,不為作者的地位、名氣所左右,杜絕關係稿、人情稿,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術,敬畏學術。全面實行雙向匿名專家審稿制,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對編審流程、編校標準、各學科發稿數量、交稿時間等提出極為具體、細緻的要求……“流程大於天,神聖不可侵犯”是每一位《中國社會科學》編校人員心中不可逾越的鐵律。

如此嚴苛的編審流程,樹立了業界的一流標杆。在近年來的各種期刊排名中,《中國社會科學》持續名列第一,影響因子遠遠高於其他綜合性學術期刊。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榮獲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最高獎項——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2013年、2015年,均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的“百強報刊”稱號;2016年,入選中國期刊協會等機構評選的“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和 “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學術類期刊)。

以開門辦刊方針推動學術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前沿論壇”、“歷史學前沿論壇”、“馬克思哲學論壇”等《中國社會科學》精心打造的系列品牌學術論壇, 已成為相關學科領域極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學界盛事。這些高端學術平臺整合中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學術、人才和思想資源,發現“問題”、形成“論題”、聚焦“議題”、提煉“命題”,推動學術創新。

以擔當精神推動中國學術走向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自創刊之日起,就以放眼寰宇的眼光規劃了國際化戰略。1980年創刊的《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如今已成為向世界展示“學術中的中國”的重要窗口。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社會科學》被214家國外圖書館館藏,是2000餘本中國社科學術期刊中被國外圖書館館藏數量最多的刊物。

《中國社會科學》近十年來在全球範圍內還打造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中德學術高層論壇”、“中拉學術高層論壇”等系列國際學術論壇,為推動中國學界與國際學界展開平等、有尊嚴的對話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風帆鼓勁再起航,大海揚波作和聲。面臨發展新機遇的《中國社會科學》,將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道,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書寫更加光輝的新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