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施力維 周楷華 金春華 鄭培庚

紹興賀家池,歷經千年積水成湖。對它而言,幾十年間不過短短一瞬。但就在這“轉瞬”之間,賀家池的命運經歷劇變。

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築堤造田,挖土製磚,傾倒泥漿……賀家池的水土資源逐漸被蠶食,湖面面積從原來的3000餘畝,萎縮到不足700畝。沿岸生態遭到破壞,湖區汙染危機重重。

從2014年起,紹興市逐步轉變發展理念,著力對賀家池實施綜合整治,通過恢復水面、連通水系、還湖於民,重新恢復部分湖面。最近,賀家池水環境治理工作已全面完成,累計恢復水域面積2000畝。湖面清波再現,周邊生態環境修復改善。

從與水爭地,到水進人退、乃至人水和諧,賀家池的沉浮變遷,是水鄉紹興近三十年來人水關係變化的縮影。賀家池還湖千畝,要繼續澤被一方,再存續千年,更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與水爭地 水鄉的困局

6月27日,越城區孫端鎮的鎮級河長高仁德熱情地邀請我們一起坐船巡湖。

引水還湖後,如今的賀家池煙波浩渺。時隔三十年,這裡又可以開進快艇了。

“水下情況複雜,兩年前,這裡還是田地、磚窯、土坑、跑馬場。”賀家池的保護與修復之路,充滿坎坷,高仁德對此深有感觸。

如今,看似平靜的湖面下,暗藏著近幾十年來,人與水爭地的水鄉發展困局。

據史料記載,賀家池水域面積最大時超過3600畝,曾是紹興第二大天然湖泊。攤開賀家池地圖,湖畔的孫端、陶堰、道墟三鎮的土地,被沿湖河網細密地切割開來。三個鎮近百個村(社區),就像一片片荷葉,漂浮在湖面上。

在一個世紀以前,近海臨河、水網密佈給三鎮百姓帶來舟楫之便、漁鹽之利。但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河與湖,反而成了制約當地發展的障礙。

“向湖要田,與水爭地”,從上世紀60年代起,賀家池畔,一場人與水的土地之爭,始終伴隨著水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今年64歲的孫端鎮皇甫莊村村民錢金友,依然記得50多年前的那場大旱。1967年,錢金友眼中“海一樣廣闊”的賀家池,因為連月高溫、久旱不雨,終於乾涸見底。但這對糧田緊缺的皇甫莊村民來說卻是個難得的機會。藉著乾旱,100多位村民肩挑手扛,在賀家池圍出了300多畝田地。

這是賀家池大規模圍田的開始。“靠這300畝土地,多收了千餘斤糧食,我們可以稍微吃飽點。”錢金友指指肚子說,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裡,這300畝土地,對皇甫莊的村民們來說關係到生存。

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承包經營。大家想過得好一些,依舊從眼前的賀家池開刀。分屬上虞、越城的道墟、孫端兩個鎮,共投資60餘萬元,築壩圍堰建起了數十個精養魚塘。從此,賀家池被切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水面。

此後,村辦企業、個體經營興起。賀家池畔,利潤豐厚的磚瓦廠取代了精養魚塘。村民們挖土造磚,河床底泥幾乎被掏空,形成了多個深達數十米的深坑。到2013年,賀家池內磚廠、坑塘密佈,被徹底肢解分割。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佔用賀家池的農田。 紹興市水利局提供

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但是賀家池的湖面在不斷萎縮。從衛星地圖上看,原本一大片藍色的賀家池湖面,成了一塊塊土黃色的方塊,湖面面積僅剩不足十分之一。

一輛一輛工程車滿載著淤泥渣土、建築垃圾從村邊駛過,傾倒進了湖中;沒有了開闊湖面的調蓄,短時降雨後,不時有村民家成為易澇點。環境越來越糟糕,生活品質越來越差,水鄉發展陷入了困境,沿湖百姓感受到了危機。

那幾年,關於賀家池水環境的投訴、信訪件越來越多,生態環境的破壞成了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之一。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針對賀家池提出了整改意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紹興,一場針對賀家池的修復行動開始了。

退田還湖 理念的變革

賀家池怎麼治?在紹興市治水辦,曾經有兩份治理規劃。

第一份是紹興市於2015年出臺的賀家池治理規劃。該方案較多地保留了湖區內的田地,並將這些田地作為復墾區,未來用於耕作。照此規劃,恢復後的賀家池水面面積約1800畝,湖面面積不足最大時的一半。

這份規劃公佈後,村民們的爭議聲較多。他們希望讓賀家池湖面儘可能多地恢復過來。

規劃是抽象的,村民們的需求具體而實際。

“賀家池沒圍填的時候,夏天吹來的東風,是清涼爽快的,現在不曉得夾著什麼味道。”村民錢金友說。

“小時候池底水草茂密,青背大鉗蟹,一摸一個準。”也有村民憧憬著,賀家池能恢復到過去良好的生態。

“評判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是否成功,要看老百姓的獲得感。”紹興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市裡從2013年底開始,就對紹興水城啟動了全方位的治理工作,淘汰落後產能,治理印染、化工等高汙染行業,積極開展河湖生態修復,“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過去那種粗放發展的老路走不通了。”

在充分聽取沿岸百姓意見基礎上,2017年,按照中央環保督察及省市相關部門要求,紹興市修改了賀家池治理規劃。“我們按照尊重歷史、依據現狀、統籌規劃、儘可能恢復賀家池水面的要求,請來了國內專家,重新編制了規劃。”紹興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規劃,兼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定位突出“生態田園”。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賀家池治理工程的展開,也是紹興廣大基層幹部對綠色發展理念再認識的過程。

今年61歲的孫端鎮水利員王建國,和賀家池打了一輩子交道。上世紀80年代,他與鄉親們在烈日下,築堤圍壩,建起十幾個魚塘;時隔四十年,他又接到任務拆毀堤岸,重新將這裡引水還湖。

接到任務的老王心裡五味雜陳,一開始他堅決要求,按照2015年版規劃保留部分湖塘。“這些湖塘長期存在,也沒有大的汙染,當年花了這麼多的心血建起來,為什麼要拆?”他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基層幹部的意見。

綠色發展大勢所趨,紹興的大小阪湖、迪蕩湖等湖泊經過全面整治修復後,提高了城市品位,並帶動了整個板塊的價值提升。相關部門負責人搬出當地的成功治理經驗,讓王建國不再堅持,並對改善生態環境有了新的認識。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王建國重新認識到,優質的生態環境可以為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增加潛力。

目前,賀家池治理基本完成。越城、上虞兩區關停了汙染企業6家,拆除建築6萬方,挖除湖內堤壩6公里。賀家池水域面積恢復2000畝,基本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流域的保護範圍由3595畝擴大到4464畝。

一顆綠色心臟,在紹興東部重新跳動,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生態活力。

人水和諧 動能的轉換

“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在耳熟能詳的課文《社戲》中,魯迅描繪了幼時坐船經賀家池看戲時的情景。

如今沿著湖畔行走,穿過孫端鎮皇甫莊村的小徑,一座名為“包公殿”的仿古建築,向湖而立。這就是魯迅當年看社戲的戲臺舊址,在此極目遠眺,水系聯通後的賀家池,碧水盪漾。烏篷船上看社戲的水鄉風情,百年之後,得以重現。

在水城紹興,河與湖是融於城市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土地,併為城鄉發展帶來新機遇。

為了保護水資源,近年來,孫端鎮騰退了大量高汙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全鎮生產總值出現了下滑。

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怎麼搞?隨著賀家池還湖治理的基本完成,周邊區域正在觸摸到他們的新動能。

依託賀家池和魯迅兩大亮點,孫端鎮定製了一條以魯迅兒時遊學為主題的鄉村旅遊路線。從魯迅外婆家安橋頭村出發,一路搖櫓而下,那些經典名篇中的場景,被複刻到沿線的各個小村中。遊人可以像孔乙己一樣品黃酒,也可以像童年的魯迅一樣摘覆盆子、聽社戲。逐年改善的水環境,為當地的鄉村旅遊搭建起了新舞臺。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而在離賀家池不遠的小庫村,越城區打造的首個田園綜合體項目“樹童部落”,已經基本竣工。這個四面被湖水環抱的小島,以魯迅童年生活為主題,兼顧旅遊休閒、觀光體驗、餐飲住宿、影視基地等眾多功能。

“建設田園綜合體的資金2500多萬元,都來自村裡的鄉賢。賀家池的治理,堅定了他們回鄉投資的信心。”小庫村黨總支書記金永生告訴記者,難以割捨的鄉愁,帶動了不少在外的鄉賢回鄉投資創業,“田園綜合體建成開園後,將帶旺鄉村旅遊,富裕村民。”

孫端鎮人大主席胡立釗最近一直在參與鎮裡的旅遊規劃,接待了一批知名的文旅企業,不少已經確定了投資意向。“賀家池連接越城、上虞、柯橋,地處三區融合的中心位置,如此大面積的水域,是極為稀缺的城市配套。”他認為,必須保護好賀家池這一獨特的發展優勢。

“‘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態需要一個長期的修復過程。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湖泊已不可能完全恢復到魯迅那個時代的樣子。”紹興的一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賀家池治理中留下的一些遺憾,是我們以後發展中要吸取的教訓。

生態保護沒有完成時,對於賀家池的治理和保護遠沒有結束。下一步,紹興將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各項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強化屬地管理責任,構建市、區、鎮(街道)、村四級“湖長”體系和日常管護巡查機制,實施交叉式、無死角巡查,持續推進湖區整潔和周邊環境綠化、美化、潔化。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記者手記】

留住綠色,留住鄉愁

金春華

我的外婆沒有澎湖灣,卻曾有一個大水蕩足以與之匹敵。小時候的賀家池,是去外婆家划船劃得我直喊放棄的一個大湖。我曾去摘過菱角,抓過魚,採過荷葉,嘗過從遠處來的甜絲絲的風,看過天上的雲和岸上的烏瓦白牆在水面上共舞。

因缺乏中長期規劃,賀家池早年的發展一直處於“自由生長”中。上世紀80年代,有人動起了腦筋,把湖水抽乾,用湖底的泥燒磚,或者改造成為一塊一塊的農田。隨之而來的是,自行車逐漸替代小划船成為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我每次從那條路騎車去外婆家時,身邊總有一輛輛轟隆隆駛過的垃圾車,遠遠就能聞到惡臭。

不可否認,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發展經濟、增收致富都需要利用資源。賀家池的湖底是資源的時候,它就被挖出了磚泥;燒磚挖出的空間成了資源的時候,就被養了魚,或填了垃圾……

但是資源只能這樣利用嗎?如此對待資源,美麗山水、河湖還能留下嗎?建構家鄉百姓期待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唯有堅持綠色發展。

環境友好型,就意味著我們要儘可能節約利用資源,我們的經濟社會活動要限定在環境容量限度之內,意味著我們要摒棄粗放式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恢復賀家池並不容易。人們多年來依賴的增收致富之路可能受阻,地方多年來持續的增長速度可能放慢,不少人全身心投入過的工程要被撤下。但在當前發展階段,必須在人水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引領下,越過阻障、越過心坎。

在賀家池還湖的過程中,鄉親們感悟到當年對湖水資源的肆意“爭奪”,不僅是缺簡單的治理、修復規劃,更缺的是保護、發展的長遠規劃。它所缺的,並不僅僅是一種決心、一個表態,更需要有調動多方力量的實際行動。它所缺的,不是少數個體、團體的呼籲,更需要更高層面的綜合協調和部署。

賀家池的鄉愁,帶著唐詩宋詞的韻味,穿越千年歷史。期盼這一方綠水能夠保持。更期盼賀家池人水之爭遇到的窘境,不要在其他地方再度上演。

紹興千年名湖再現清波 賀家池還湖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