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大夢想家和渴望融入的青春-電影《少年班》

少年班 朋友圈 大學 胡蘿蔔 快樂的小小鳥 2017-06-08

最開始關注電影《少年班》是因為主題曲《你曾是少年》。

“你我來自湖北四川廣西寧夏河南山東貴州雲南的小鎮鄉村,曾經發誓要做了不起的人。卻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某天夜半忽然醒來站在寂寞的陽臺,只從這無邊的寂寞中逃出來。”

聽到這一句時,來自廣西的我正坐在上海的宿舍裡,無所事事的想家。

清理磁盤空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少年班》,在週五的夜晚只留一盞小夜燈,看完了電影。

老實說,我沒有看得很專注,一邊關注劇情走向一邊在豆瓣上看影評。總評分只有5.7分,但最後青春的故事還是看得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這樣的日子這麼近那麼遠,這麼近是因為我就身處大學校園之中,那麼遠是因為我大概連電影裡吳未這樣的鯰魚都算不上,我也太久沒看到過奮不顧身的校園愛情。

《少年班》講的是5個智商超群但心理不完全“健康”的未成年人的故事。方厚政,數學天才,沒有朋友,孤獨。麥克,高智商高顏值但有一顆街頭混混的心。大法,用算卦來解數學題的農村孩子。吳未,被望子成龍的媽媽安排好了一切不允許失敗但智商稱不上天才乖乖仔。周蘭,冰山一樣冷靜得不符合年齡的少女。他們因為智商超群而被招收進少年班,被“班主任”周老師寄予解出國際數學大賽題目的希望。在本該上中學的年紀進入大學,新鮮,悸動,再加上原本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他們不像人們想象中的天才少年一樣乖巧,偷馬、打架、撩妹、自製炸彈燒車才是少年班裡的故事。

年少的大夢想家和渴望融入的青春-電影《少年班》

教育和青春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兩個標籤。

先說教育。我不認為孫紅雷飾演的周老師是個好老師,甚至這個人物的設定讓我頗為反感。這個角色擁有的能力和許多班主任很像,他一說話你就想玩手機或者會犯困,如果這是導演需要的效果,那倒是很真實。

這個人物作為少年班第一屆學員,其身上也體現著少年班所有成員“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特性。固執,從不向人解釋自己做事的原因,只是固執己見。不管是校方領導開會還是記者採訪,他從來不說自己為什麼要招收這些孩子,甚至偽造紅頭文件。慢慢地人們只會覺得這個人不可理喻,也解釋了為什麼最後校長宣佈少年班停辦時,看到他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走動的校長會如此驚慌,在他的眼裡,這個人早已失常。

年少的大夢想家和渴望融入的青春-電影《少年班》

周老師的教育方法,大抵是上世紀80年代末教育觀的體現,我只敢認同追女孩那一段。曾經看到過一段話,大意是如果你想讓孩子愛學習,你要想辦法讓他覺得學習有意思,而不是告訴他學習對他有什麼好處。就好像吃東西,孩子是不會接受因為胡蘿蔔對身體好就要愛吃胡蘿蔔的邏輯的,他們會因為胡蘿蔔好吃而愛吃,想讓孩子愛吃胡蘿蔔,做成他喜歡的口味就可以了。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周老師在電影院門口告訴四個男生,“你們這幾年都不配看電影”,因為你們看電影的時候父母在努力為你們創造學習的條件——我的十幾歲,也常常被這樣的句子綁架,因為父母為你付出了很多,所以你必須要做父母希望你做的事,如果你失敗了,你就是對不起他們。可父母希望我們做的事情,可能並不是我想做的,做了也不會開心,久而久之反而會產生反感(其實我的父母沒有逼我好好學習,只是我自己在心裡逼自己,最後壓力很大...)。

再說青春。為什麼他們想方設法追“女神”(他們甚至可能不是真的喜歡她,只是她的出現第一次滿足了他們對於愛情和女性的幻想,倒是看起來傻傻的吳未,對周蘭的感情非常真摯),為什麼麥克在體育系男生面前硬要喝酒,為什麼他們打架鬥毆——他們不過十幾歲的年紀,面對3-5年後的自己才應該適應的環境,當然會新奇,當然想融入。他們越想證明自己能做成年人做的事情,就越暴露自己不成熟的心智。畢竟,進入少年班是因為智商,而不是因為適合大學校園的生活。

年少的大夢想家和渴望融入的青春-電影《少年班》

關於青春悸動的愛情,吳未說後來再也沒有像15歲時一樣喜歡一個女孩子,我想這也是很多男生女生的心情。電影裡所謂的大學校園愛情,在我的生活中其實發生在中學階段。上了大學的戀愛,早就是小心機和套路的世界。這裡的小心機和套路不全是貶義的,在愛情將至未至的時候,心機和套路還是很利於感情升溫的。但已經不是電影裡那種,心動女生說你能親我嗎男生還會跑開的樣子了。

後來他們沒有成功成為第一個解開難題拿到冠軍的人,大法因為炸車被開除,吳未主動替麥克背鍋也被開除,少年班解散。吳未沒有稱為媽媽期待的人上人,但他肯定是成功的。其實我們沒有必要一定成為人上人,不允許自己失敗——根據黃金分割法則,如果給最成功的人打100分,你只要能拿到61.8分就足夠又成功又開心的生活了。

我曾是少年的時候,也曾發誓要成為了不起的人,想看遍這世界,去最遙遠的的地方(這個依然在期待)。長大以後,我們不再是大夢想家,但我們依然在朝著更好的明天一步步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