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沽裡村

村情簡介:趙沽裡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建村,“文革”時曾更名長虹村。有726戶,2409人,除漢族外,有回族15人,耕地面積455畝。位於街道辦事處西南4公里,金鐘公路南側,東至外環線,西至河興莊村界,南至北塘排汙河,北至徐莊子村界。

村名的由來

很久以前,趙沽裡村這片地方還是一片荒地,在河水交匯處有許多池塘水窪,千百年來沒有人居住。明永樂二年(1404年),中原大地上發生了一次人口大遷移,隨著遷移大潮,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劉、何兩姓人家。他們遠離故鄉,跋山涉水,在一片片水窪地中,找到一塊地勢較高、自然環境優良的地臺建造房屋,定居下來。然後夜以繼日地開墾荒地,在水塘裡打魚撈蝦,在荒地上種植高粱,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形成村落後,如何命名變成一個問題。劉、何兩家的先輩們都十分謙遜溫和,善良淳樸,不與人爭。兩家人都不想以自家姓氏來命名村莊,所以“劉家莊”與“何家莊”的名字遭到兩家人的一致反對,後來村民們又提出

“何劉村”“劉何村”等諸如此類的名字也沒有通過,村名就這樣一直沒有著落。

最後大家決定村名裡既不取“劉”字,也不取“何”字,取百家姓的第一姓“趙”字,希望村子能夠長長久久,像“趙”這個大姓氏一樣,發展成一個大村落,子孫綿延。“裡”字本義是指居住的地方,而沽原本是一條流經天津古河的名字,沽河邊的村落起名多含有“沽字”,久而久之河岸邊小村莊的名字多取“沽”字,並反映多水的地貌。由於村子地理位置靠近金鐘河岸,村子本身又有許多水坑池塘,所以村民們便為村子取名為趙裡沽。

這個“沽”字將原來趙沽裡村水鄉風景勾勒出來,在清朝的時候有詩人查昌業作詩《即景》:“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臺?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裡野桃開。”描寫的就是天津郊外水水相匯的風景,當年的趙裡沽就是這詩中天津七十二沽中很大的一沽,猶如一個小小的江南水鄉。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里巷的命名法流行起來,里巷的命名比較文雅正式,而非描述地域外在形象特徵,更加註重內涵。趙裡沽的村民跟隨潮流,把“裡”字和“沽”字調換位置,將村名由趙裡沽改為趙沽裡,沿用至今。

講述人:劉桂泉,67歲 任寶樹,68歲

整理人:班 斕

劉、何兩家的傳說

明朝朱元璋四子朱棣為和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靖難之役”,燕軍所經之地人口數量急劇減少,而山西的百姓卻因為遠離戰亂與自然災害人口數量眾多。因此戰爭結束後,朱棣決定將山西人口向外遷移,其中一處便是被新帝賜名的天津。明永樂二年(1404年),一道官方移民指令到達山西洪洞縣。

突如其來的一道官方移民命令讓百姓十分悲痛,其中有一戶劉姓和一戶何姓人家被劃在需要遷移的名單之中。在大遷移之前,劉、何兩家人和其他移民一齊到廣濟寺的大槐樹下集合。廣濟寺是當地香火很旺的一座寺廟,在它左側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連陽關古道也從這樹蔭下通過。當地人都把這棵大槐樹奉為神蹟,將大槐樹作為家鄉的標誌。

大家即將各散天涯,難捨故土,都在大槐樹下痛哭不止。這時候不知是誰提議在小腳趾甲上砍下一刀,為以後有朝一日能夠認祖歸宗,重回故里,日後在華夏土地上凡是遇見小腳趾甲分為兩瓣或是有裂痕的人,都可以認作是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親人們。於是劉、何兩家人同其他人一樣,在大槐樹下砍裂小腳趾甲,帶著腳趾上的裂痕離開了故土。而後趙沽裡村劉、何兩姓的村民世世代代小腳趾甲都有裂痕,這成為他們身上的特殊標記。

劉、何兩家人一路唱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歌謠,踏上遷移之路。兩家人原本就相識,其中劉姓人口數量較多,劉家尚文,何家尚武,一文一武搭配融洽,一路相互幫襯著到達趙沽裡所在的土地。

在遷居到天津之初,兩家人的處境非常艱難,第一年種地的收成無法及時獲得,大家也沒有足夠的錢熬過冬天。最後出於無奈與生活的壓力,尚武的何家人不得不做了幾次程咬金做的勾當——劫皇槓。因為趙沽裡的地理位置自古靠近交通要道,有很多各地獻給皇帝的貢品會途經這裡,所以何家人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攔劫皇貢維持生計,同時也資助劉家渡過了難關。幾年下來,兩家人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軌,何家人便停止劫皇槓。之後兩家人相互協作、共同努力,逐漸將趙沽裡建成一個富裕的大村落。

講述人:任寶樹,68歲 整理人:車 婧

種菜還是種糧

趙沽裡村歷史悠久,向來地多人少,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村的位置距離城區很近,交通便利,所以在經濟發展以及與外界溝通方面一直都很活躍,可以說趙沽裡村民一直處於較高的生活水平。

趙沽裡村是有名的菜田區,這得益於村子重視經濟發展的傳統,以及得天獨厚的交通位置。可是最初,村裡究竟是種糧還是種菜,曾引發過很大的爭議。

在很久以前,劉、何兩家剛剛遷居到這塊土地,初來乍到無法保證吃穿,所以大家就先種糧食,再通過其他的方式養家餬口。定居幾年後,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劉、何兩家的先民討論起如何能讓大家過上更好日子的辦法。大多數人認為還是繼續種糧食好,因為吃飽飯是生存的前提。而劉家幾個先民則想得更加長遠些,提議還是以種菜為主,村子的位置好,進城方便,糧食可以摻著種,反正村裡人口少,地又這麼廣,肯定夠吃。

劉家人尚文,向來在村子裡很有威望,可是這次很多村民們卻沒有同意這個提議。劉家人便帶頭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種植蔬菜,然後販賣。結果,在同一面積的土地上,種蔬菜拿去賣要比種植糧食賺的錢多很多,所以幾年下來劉家慢慢地富裕起來。其他村民看到劉家富裕起來,這才學著劉家種起蔬菜來。劉家人毫不吝嗇地傳授經驗,並帶著大夥一起到城區裡賣蔬菜。就這樣,趙沽裡漸漸成為遠近馳名的菜田區,村子也富裕起來。

到了近現代的時候,趙沽裡的蔬菜開始出口外地,遠至中國香港、日本等地區,尤其是大白菜、蘿蔔、生菜、洋蔥等最受歡迎。趙沽裡的蔬菜不僅品質高,而且每份蔬菜都經過村民們的細心處理後才出口,這讓趙沽裡的蔬菜享有很高的聲譽。在趙沽裡還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種糧保溫飽,種菜富全村。

講述人:任寶珠,73歲 任寶樹,68歲

整理人:車 婧

知青未到紅布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國家為平衡城市與農村發展,組織城市青年上山下鄉,幫助農村地區發展經濟文化。20世紀60年代,天津知青下鄉運動也火熱開展起來。趙沽裡村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城區,村子生活比較富裕,同時又屬於農村地帶,需要接納城區來的知識青年,因此成為很多知青爭搶著要來的寶地。

趙沽裡村有一個頗受人尊敬的退休老幹部,在知青下鄉的年代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村裡專門安排他負責下鄉青年的相關事宜。那個時候有好多人託人找關係,想辦法能夠到趙沽裡村下鄉。一天傍晚,小夥子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個熟人,便高興地和他結伴而行,聊起天來,這個朋友聊了幾句閒話後便問道:“聽說,現在知青下鄉的事情,讓你負責了?是不是管點什麼事情,要開始忙了啊?”“啊,也沒什麼,就是管管招待接送知青的一些事情,應該也沒啥,有什麼事嗎?”“我就是問問,幫人打聽打聽情況……”

兩人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回了家。

過了兩天,一個陌生人找到這個小夥子,懷裡抱著兩匹紅布,說:“聽說您現在管接待知青的事兒?我家孩子是知青,要下鄉,我想把孩子送到趙沽裡,您看能不能幫幫忙,把孩子放到趙沽裡這兒?”這可把小夥子給嚇壞了,長這麼大還沒見過這陣勢,趙沽裡村的村民一直生活得很淳樸,樂於助人,可從沒有因為幫助別人而要好處。所以他一邊推辭,一邊說:“哎喲,這位同志您這是幹什麼!有什麼困難事您直接說好了,如果我能幫上忙肯定會幫的,咱都按政策接人送人,您這兩匹紅布拿過來,叫什麼事啊!”

這兩匹紅布最終沒能送出去,那人要走的時候,小夥子留他一起吃了飯。結果,紅布非但沒有送出去,反而還“蹭”了小夥子一頓飯吃。

講述人:劉桂泉,67歲

何鳳樹,66歲

整理人:班 斕

彩電第一村

20世紀80年代,趙沽裡村成為全國有名的彩電第一村,在那個彩電還是奢侈品的年代,趙沽裡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有彩電。

中國電視機產業的發展一直與天津密不可分,中國第一臺電視機是在天津712廠生產出來的,第一臺彩色電視機也在此誕生。1980年,中國的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在天津建成。當時電視機廠在天津郊邊地區選址建廠,其中一個分廠恰好就位於趙沽裡村。

工廠的建立給村子帶來很大變化,很多村民成為電視機廠的工人。村裡的孩子們都很好奇,放學後常常跑到廠子附近去玩,回家總是問爸爸那廠子裡做的是什麼東西,一個個黑盒子是做什麼用的。老村長知道孩子們十分好奇,也知道電視機是能夠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好東西。他想,電視機廠在村裡佔地,可以藉著這特殊的條件優勢與工廠商量商量,要是能讓家家都用上彩電,孩子們也能多長見識。

於是,老村長找到電視機廠的廠長,問他能不能給村民一些優惠,先讓大傢伙看上電視,改善改善生活。廠領導一開始沒有答應,雖然廠子在村裡開工,可是生產的電視是運往全國各地的,村子現在付不起全款,作為廠長也很為難。老村長一直不死心,反反覆覆地去找電視機廠的領導們,大傢伙談了又談,老村長向電視機廠的領導一再保證:“請廠子放心,雖然我們現在付不清全款,可是我保證趙沽裡村在三年之內一定能夠把所有款項結清,你看咱們這麼多人在這電視機廠工作,廠子又恰好建在村子的地界,就通融通融吧!”

後來,電視機廠的領導考慮到廠裡面趙沽裡村來的人工作很認真,村子對廠子的開工佔地也很包容,再者也禁不住老村長的執著,所以最後在和廠裡其他領導商量之下,做出決定:考慮到廠子在這裡佔地開工,也給趙沽裡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村民們都積極配合廠裡,廠裡的員工工作也賣力,廠裡以最大的優惠給村民購買電視機,只要大傢伙保證在三年之內把款項結清就行。

就這樣,村民們以很大的優惠購買到了電視機,並且全村村民都在三年之內付清了全部款項。大概在1981年底的時候,全村的村民家裡都擁有了一臺彩色電視機,趙沽裡村成為全國有名的彩電村。現在有的村民家裡還保留著當年的北京牌彩電,彩電依舊能夠清晰顯示畫面、播放聲音,質量很高,有不少村裡的老人依舊喜歡用這舊彩電收看電視節目。

講述人:劉桂泉,67歲 整理人:班 斕

菜田企業兩手抓,建設市級樣板村

趙沽裡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較為富裕的村莊,村民生活水平比較高。在1983年的時候,天津市為了更有效地指導村鎮建設,開始開展“樣板村”建設試點工作。趙沽裡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村民與村幹部一直齊心協力為村子發展建設共同奮鬥,所以被選為樣板村建設試點。

在成為市級樣板村建設試點之後,村民們都鼓足幹勁,想要把村子建設得更好。趙沽裡是傳統的菜田區,菜田是趙沽裡的經濟支柱,村民們一致認為,作為農民土地便是命根子,把地種好才是根本,所以趙沽裡村繼續把重點放在菜田區的發展上。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分田到戶在全國逐漸開展起來,趙沽裡也在1983年加入到改革的隊伍中。但是這與趙沽裡自建村以來的共同富裕的傳統觀念產生了矛盾。當時很多村民表示:“還是大家一起幹吧,不要分田到戶了,跟著集體幹我們心裡頭踏實。”老村長耐心地向村民們普及國家政策安排的益處:“村子實行分田到戶以後,上交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家家都能富裕起來,是件好事情。”

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後,趙沽裡實行分田到組,並統一規劃菜田。這不僅沒有使趙沽裡的經濟發展滯緩,反而帶來許多好處。一來秉承集體富裕的傳統實行分田到組,讓村民們心裡十分踏實,為著同一目標努力,大家夥兒幹活的熱情越發高漲。二來統一規劃菜田有利於資源整合,全村蔬菜種植、出售等實行統一安排計劃,統一的農藥化肥供給、灌溉系統給村民們提供了便利,最大化地實現了資源優化利用。漸漸地趙沽裡將蔬菜的種植、儲藏、運輸、批發等集為一體,形成一個蔬菜貿易中心,趙沽裡成為一個遠近馳名的菜田區樣板,村民收入也不斷提高。

但是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建成市級樣板村,光靠種地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還要跟隨時代潮流發展企業才行。於是由村幹部帶頭,先後組織建立了十多家企業,將剩餘勞動力用到企業建設發展中,保證村子種菜、搞企業兩不誤。這些企業中沒有個企、私企,全部是村辦集體企業,包括電鍍廠、乳膠廠、物流倉儲等,範圍廣泛,為村子帶來很多收入,村子越發富裕起來。

同時,趙沽裡用集體企業的部分盈利來保障村民的生活: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農村養老保險不存在、醫療保險還沒有完全覆蓋的時候,趙沽裡村辦企業退休的村民都享有退休費,這在當時天津的農村地區屬於第一個;而當村民有重大疾病住院時,費用超過1萬元,村子也會用集體企業的盈利為村民支付60%的醫療費。村辦集體企業讓趙沽裡成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同時也保障著村民的生活。

趙沽裡依靠著承包菜田與村辦企業,使村民的生活水平直線提升,不僅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村子的水泥路面修了起來,路燈亮了起來,以住宅為主的村莊規劃建設也逐步開展起來,在建設樣板村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1986年4月29日,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與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天津市市長李瑞環,來到趙沽裡村視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李先念主席看見趙沽裡的院落小樓、柏油馬路、綠油油的農田,又聽了村幹部的彙報後,對趙沽裡的發展十分欣慰,他說:“大城市郊區公共積累的財富多,能統的統起來更能發揮優勢。”“如果農民都達到你們這樣的水平,我們的國家就富強了!”趙沽裡的發展得到了李先念主席的肯定,在發展傳統農業與現代企業的兩手抓、兩不誤的策略下,趙沽裡經濟發展迅速,經過多年的建設,終於成為天津市名副其實的市級樣板村。

講述人:劉桂泉,67歲

整理人:班 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