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作者簡介】耿華陽,筆名耿先森,男,陝西澄城交道十甲溝人,醫院藥劑師,國家高級營養師,畢業於瀋陽藥科大學,現就職於陝煤實業澄合礦務局中心醫院,《樂享澄城》微信平臺主編,《古徵尋鮮記》專欄作者,樂享澄城2017年十大作者。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提起“醍醐灌頂” 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個成語出處於唐代顧況的《行路難》一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意思大致如下: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樂樓

從“醍醐灌頂”的解釋中我發現了幾個關鍵詞:醍醐,酥酪,佛教,可見三者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為什麼我會對這個成語特別關注呢?這就要從我的家鄉說起了。我母親的故鄉在澄城縣寺前鎮醍醐村前雷,小時候的我由於父母比較忙,把我放到韋婆(當地方言)家生活,因此對於醍醐村相比起我的祖籍交道鎮阿鑾寨十甲溝對我來說更有著割捨不下的情感,因為在我的記憶裡我韋丫(方言)我韋婆(方言)對我很好,我的韋婆從小到大對我呵護有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去年韋婆永遠離開我們而去,到今天也快要到她一週年的祭日,韋婆的音容笑貌還常常在我腦海浮現,甚至有時候晚上睡覺會夢到我婆。我婆走了,去了沒有病痛的天堂,在兒女子孫心裡會永遠懷念她的養育恩情,也會在中國地圖上的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寺前鎮醍醐村前雷的一塊墳地上留下她的印記。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精進寺塔

從小我就對醍醐這個村名非常疑惑,在有一次回醍醐的路上我問母親這個醍醐跟我們學的成語“醍醐灌頂”中的醍醐到底有什麼關係?那時候的我對於韋婆家鄉的地名而高興,我的心裡一直覺得韋婆家的村名太有名氣了,但是一直都沒有真正搞清楚醍醐這個名字的真正含義和來由。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澄城博物館

一個地方的地名是一種民族的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因此能夠比較完整的保留命名時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所以我斷定醍醐以及南北酥酪,以及我的祖籍地阿鑾寨,十甲溝地名都有其歷史淵源,於是我便著重來進行查找翻閱有關資料。對於這幾個有關我家鄉的地名文化意蘊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也解了我多年來的一個困惑。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先從澄城的歷史來說吧。這樣會有助於我們對地名文化的理解。澄城位於渭北高原東北部,地形北高南低,大浴河繞其左,洛河水環於右,境內的孔走河、長寧河、縣西河和四條幹溝把全縣割裂成三樑一塬。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澄城夏商屬雍,春秋屬晉,漢置徵縣,北魏太平年間始建澄城郡,縣名由此沿襲至今。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魏長城遺址、良周秦漢宮殿遺址、唐精進寺塔、城隍廟神樓、堯頭窯遺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堯頭陶瓷燒製技藝、澄城刺繡),國家4A級景區1個(堯頭窯景區),國家3A級景區5個(縣博物館、城隍廟神樓、龍首壩、良周秦漢宮景區、吳坡現代農業園區),拴馬樁石雕被譽為“地上兵馬俑”。相傳商湯葬於“徵”,近年來,先後在莊頭鎮段家河村,馮原鎮居安村,王莊鎮柳泉村、劉家窪村發現了一大批上至商代下至戰國的大型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龍紐玉璽,特別是劉家窪古墓,出土並追繳了一大批車馬器、禮樂器等,青銅器上發現“芮公”、“芮太子白”等銘文,可以確定澄城為春秋早中期,芮國後期都城及墓地,被評選為中國2018年考古十大發現。漢武、隋文曾在澄城建有避暑行宮,縣北王莊鎮一帶曾是唐代名相魏徵的封地。北魏《暉福寺碑》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重要位置,現此碑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內。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澄城歷史悠久。據考早在夏商之前,此地即有人類活動,那時文化不發達,人們認識水平有限,不能字斟句酌,反覆推敲,尋找美好的詞彙,只好以自己身邊熟悉的自然界的山、川、河、嶺、溝、坡、埝、窪,加上東、西、南、北、上、下、左、右這些方位名詞,再冠以姓氏來稱呼自己的村莊。這種命名方式,原始、樸素、好記、易辨,讀來又使人覺得有故鄉故土的親切之感,所以以此命名的自然村遍佈全縣各個角落。經查,縣境現存的自然村中,計有30個“窪”,12個“卓”,120個“莊”,48個“河”,35個“坡”。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交道鎮交於道路,道路相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即是為秦晉魏三國的交通要道,加之又設館驛、客店、酒肆,遂成為一個自然集鎮,因此得名交道鎮。

據《交道鎮志》記載:阿鑾寨是在開皇、仁壽年間(581年至604年),因隋文帝避暑朝拜迴鑾寺路經此地,曾藏鑾駕於茨溝腳下,遂有了這個村名,是不是感覺高大上,有一種皇家的趕腳。

十甲溝屬於交道阿鑾寨行政村,是一個自然村,村中有耿姓,黨姓和蘇姓三個家族。在耿氏家族中,有清末武舉人耿元耀(耿直父親),有孫中山親筆題詞“為國捐軀”的耿直,還有耿直弟弟耿莊,國民聯軍少將師長。十甲溝村有些地方也寫成十家溝,正確的地名為十甲溝,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2)年建村,因耿姓由虎佃遷居於此處河邊而得名耿家河。清光緒年間(1875—1908),他姓遷入,要求更換村名,由於當地屬伏龍裡第十甲,而且由於地形地貌處於溝壑間,故稱之為十甲溝。至於為什麼是伏龍裡第十甲我至今也不太清楚是什麼來由。期待有人來為此解答一番。

再來說說醍醐,在澄城有兩個地方叫醍醐,一個就是寺前鎮醍醐,一個是莊頭鄉王家醍醐,醍醐是提胡的繁體字寫法。

澄城屬農耕文明,為什麼"澄城水盆羊肉"傳承千年不息,獨具特色? 如今成為代表澄城的金色名片,在羊肉泡饃遍地的古城西安能夠遍地開花與之抗衡,的確與其深厚的歷史根源有關,與澄城多民族融合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蒙古族和胡人的習性帶給澄城人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圖騰,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醍醐、酥酪等村莊名其實有著遊牧民族的文化痕跡。澄城的水盆羊肉其實是胡人的一種食物。在澄城縣博物館的拴馬樁集群中我們看到拴馬樁上的人像大部分不是漢人,而是少數民族胡人的造型,被稱做"獅子揹回回"、"番子人人兒"、"八蠻進寶"、"韃子看馬"等有名的拴馬樁即可證明。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北寺村的暉福寺碑上刻有大量用蒙文撰寫的少數民族姓氏。澄城本地方言"克里馬擦"是蒙古語。從這些歷史痕跡和記錄中可以猜測的到過去寺前的醍醐,酥酪一代既極有可能是胡人的後代繁衍而來,所以從提胡(醍醐)地名中可以窺見地方民族文化延續性和穩定性,不是空穴來風。而且我們知道少數民族蒙古人胡人對酒、羊肉以及牛奶特別鍾情,而且酒量也特別大,這也不難解釋澄城老哥的酒文化深厚,且喜歡咥水盆羊肉,是地地道道的“食肉動物”,正是由於澄城地理優勢適合養羊,因此在澄城本地吃到的水盆羊肉的品質是最佳的。在澄城當地養殖的同羊,散養在渭北高塬的溝壑間,飲山泉、吃野草,遠志、柴胡、黃芩等中藥材夾雜其中,使澄城的地產羊肉具有獨特的百草味,尤其鮮嫩美味。其中澄志(遠志)是中國的道地藥材,比較有名。

過去在澄城合陽大荔一代是適合飼養奶牛的地方,而且富平、蒲城是奶山羊養殖業比較發達,都可以從文獻中推斷出澄城合陽富平蒲城過去盛產奶牛和山羊。所以醍醐是一種牛奶或者羊奶的提取產物,而且認為其提取工藝相當繁複,最後所得到的是比“酪”更為高級的乳汁精華的代表。因為在公元1500年前成書的《齊民要術·養羊篇》裡,已經詳細記載了古代北方民族飼養牛、羊和擠奶以及製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來至少也有一定數量的漢人接受了“胡食”。

澄城雖然算關中地區,但是在最北邊,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基因不可避免的要混入當地漢民的基因中,澄城人可能擁有北方蒙古人、鮮卑等民族的基因。史書記載關中地區的民族融合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約在5000年前,遊牧於西北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與農耕於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的主幹,也就是後來的漢民族。漢民族是溫和的民族,在歷史上多次被北方驍勇的民族侵擾,從漢末到隋初,關中地區同樣多次遭侵擾,西北地區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五胡”大量遷入關中。像赫連勃勃曾經控制陝北,北魏末年的拓跋鮮卑的宇文秦集團等,他們帶來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儘管他們進入關中後被漢化了,但從現在當地人的村名,飲食習慣還能看出遊牧民族的影子。

寺前“醍醐”和在醍醐鎮西兩公里處有兩個分別叫“南酥酪”(屬韋莊鎮)“北酥酪”(屬寺前鎮)的村。從百度“醍醐”的解釋是“《大般涅盤經·聖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還有一種說法公元前400多年稱“醍醐”為好酒。

百度“酥酪”,解釋是“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 醍醐,是乳品加工的最高境界”。佛經在中國宣講的過程中,已經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複過程,來演繹其經義。

下面開始就“醍醐”二字進行說文解字。先說“酉”,後說“醍”,最後說“醍醐”。先說“酉”的原因是“醍醐”二字都含有“酉”,而甲骨文“酉”為象形字,含義為瓶子裡的東西,其實古代“酉”就含有酒的特定含義;也有西方的含義,指下午五點到七點。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有更加重要的是公曆之年的啟始地就在澄城。公元元年,辛酉年(雞年),實為漢平帝元始元年。這是紀念與“酉”有關的醍醐人,另一個目的在於讓人一定記住,中國公曆年與醍醐人有關,同時也說明醍醐人的酒量相對較大,作為醍醐人都知道每個村總有幾個特大酒量並特別出名,這多少也與“酉”有著直接的聯繫。

再說“醍”。“醍”字在東周或者春秋始就被廣泛使用,意為好酒,一直沿用至今。西漢戴得、戴聖叔侄整理孔子門徒的後代所留下的言論《禮記·禮運》裡有記載:“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為紅色的酒。江南地區至今還有這樣的紅色米酒。“醍”在《周禮·天官·酒正》中是對酒澄清程度的衡量標準之一,有語:“辯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古代多部書籍多篇文章證實,“醍”字的本意與乳和乳製品無關。古代蒙古人製作了馬乳酒的術語“阿刺吉”應與“醍”同意。“醍”比“醐”的出現要早數百年。

最後說“醍醐”。

謙虛的醍醐人不敢想象提胡的名氣遠揚海外。在日本京阪郊區,有醍醐山,山上有醍醐寺,寺分上醍醐和下醍醐,醍醐寺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寺門口有一大院,豐臣秀吉曾常去賞花,因此,“醍醐賞花”在日本可以說是抹不掉的文化符號,醍醐寺是真言宗“醍醐派”的總院,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唐朝末期建成的醍醐寺,無疑受唐朝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而這個起源正是澄城醍醐文化的發展,也是中國盛唐文化影響全球的例證。

“醍醐”一詞最早出現應在“三國西晉”之時,是梵文“曼陀羅”manda的譯名,也是漢語中廣為流傳的詞,唐三藏譯為“本質”、“精髓”。在北齊魏收的《魏書》中有一段話:“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作為“洗髮用品”的解釋。南北朝時期“悅般國”人對毛髮的清潔重視程度躍然紙上,這應該是“醍醐灌頂”的前身,實為“醍醐美髮”。

“醍醐灌頂”是作為詞語出現在唐代《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醍醐”在唐代後代表教徒修煉過程,也指佛性。這一解釋應該為天下人共知,也是如今人們對醍醐特別熟悉的唯一詞彙。

如果將“醍醐灌頂”作為清涼舒適來解釋,可能知之的人微乎其微。“灌頂”其實是古印度帝王即位的儀式,佛教效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闍梨位時,必須先經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灌是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慈悲;頂是頭頂,代表佛行的崇高。因此醍醐是我國佛教文化的標誌性詞語。

醍醐與酥酪是一脈相承,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乳品加工的最高境界。不管醍醐是牛乳成品也罷,好酒也罷,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終極追求,也切合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願景。在中國大地上能夠在寺前鎮同時會出現醍醐、酥酪兩個地名在這裡,而且醍醐灌頂一詞廣為人知,不難說明醍醐,酥酪厚重的歷史文化。

雖然筆者是交道人,也是半個醍醐人,說到這裡已經對“醍醐”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也終於將醍醐的地名文化有了更加深層次的認識,原來不探究不知道,醍醐原來有這麼深厚的歷史文化,我為澄城,也為交道和醍醐感到驕傲。

【各代名著名人寫“醍醐”的詞句】分享給大家,以啟迪醍醐人,更加明白“醍醐”文化深厚的道理。

《北史》“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北史》“又畜產繁滋,獲醍醐奉獻,賚物百段。

雷公炮炙論

》”“醍醐,是酪之漿,凡用以重綿濾過,於銅器煮三、兩沸。”

《舊唐書》:“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

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涅槃經》”“善男子,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生、熟酥,(淺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

【釋意】有風俗是剪齊眉的頭髮,用純酥油塗抹頭髮,很有光澤的樣子,每天多次洗澡,這以後才吃東西。

畜牧發達,產量豐富,獲得醍醐供奉,以此換來的物品很多。

醍醐,這種油酥酪,大都用多數綿布過濾,在銅器內煮沸騰兩三遍。

貴人得到的皇上賞賜的食物,都是胡人食品。

善男子,比如從牛奶裡擠出的牛奶,從牛奶裡提煉出乳酪,從乳酪裡提出乳酥油,從乳酥油裡提出醍醐、醍醐就是最上乘的東西。

善男子,只明白所講的東西的就像牛乳,而能夠有所覺悟的就像乳酪,菩薩是像油酥的智者,而各位佛則猶如醍醐一般,是最上乘的智者。

《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醍醐,熟杵煉,貯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

唐裴鍘《傳奇·江叟》“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得之 ,當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龍已腦疼矣。”

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

唐白居易《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皇甫是之《出世》“肢為琅玕,五臟為璠璵。顏如芙蓉,頂為醍醐。”

唐顧況《行路難之》“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唐白居易《嗟落髮》“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

唐先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你披閱之者甘露灑於心田,曉悟之者醍醐流於性境”。

明徐復祚《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清董浩:“知與不知,仰醍醐於句偈;識與不識,詢法乳于波瀾”。“烹乳為醍醐,鍛金為干將,預期烹鍛以變化。”

郭沫若《蜀道奇》“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渭南文壇 | 耿華陽:家鄉十甲溝、醍醐的地名文化探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