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永不停歇的“中國發動機”

商用車 濰柴動力 投資 經濟 中國經濟網 2017-04-01
濰柴:永不停歇的“中國發動機”

上圖 濰柴一號工廠生產現場。

左圖 濰柴全球佈局示意圖。

(資料圖片)

最近,濰柴集團傳來喜訊:2016年,集團營業收入1341億元,同比增長25%;利稅總額同比增長73%。統計顯示,自1998年以來,集團累計實現銷售收入94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49%;利潤總額53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24%;2017年1月彙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7%,利潤增長365%,發動機銷量增長140%;繼1月份發動機產銷超過4萬臺,2月份,濰柴繼續領跑行業,產銷超過5萬臺,同比增長100%。

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濰柴是如何取得如此成績的?

“濰柴人始終以建設世界製造強國為己任。作為行業的領軍者,我們將始終肩負起實業興國、科技強國的使命,勇挑重擔,努力引領和推動產業邁向世界巔峰。”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說。

改革轉型涅槃重生

走進濰柴的一號工廠,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著,車間一側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月度目標、當日工作量及進度。原來,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重卡市場回暖,濰柴發動機供不應求,濰柴物流園裡等待裝貨的卡車排起了長隊,有的客戶甚至要在濰坊等上三四天才能裝貨。為保證客戶訂單及時交付,濰柴專門開展了“大幹百天”活動,爭取在4月底,完成產銷18萬臺,為實現全年50萬臺的目標打下基礎。

很難想象,這家產銷如此紅火的企業,在20年前一度瀕臨破產。作為一家成立於1946年的老企業,濰柴曾在1998年遭遇困境。譚旭光臨危受命,一上任便提出了濰柴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約法三章”,拉開了濰柴集團改革爬坡的序幕。他帶領新班子徹底改革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實施產權改革,打破單一國有資本構成格局,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從2004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到如今成為千億級企業,濰柴結結實實地嚐到了改革的甜頭。

“濰柴能有今天的成就,與當年較為徹底的改革密不可分。”濰柴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勇回憶說,當年,濰柴的領導幹部從700餘人減少到240人,員工數量從1.4萬人減少到8000餘人,內部機構也大幅精簡。正是得益於這種堅定不移的改革,濰柴才能輕裝上陣,涅槃重生。

對於濰柴來說,改革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2004年,濰柴動力成功在香港上市,引進的海外股東為企業技術創新帶來了活力;引入當時國內裝載機行業最大的國有和民營企業,使發動機有了穩定的客戶;聯手國內著名的專業投資公司參股,為以後的資本運作提供了智力支持;2005年之後,先後戰略重組、吸收合併湘火炬汽車集團,實現了濰柴動力國內A股再上市,開啟了從單一發動機企業向黃金產業鏈縱向整合的戰略轉型……

從一家只生產發動機的企業,到構建起汽車業務、工程機械、動力系統、豪華遊艇、金融服務五大業務均衡健康、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濰柴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目前,濰柴集團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居第171位,在中國機械工業企業中排名第2位,旗下擁有4家上市公司。

科技引領迸發活力

2005年3月13日,由濰柴研發的、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12升大功率柴油發動機“藍擎”問世,使中國內燃機制造業進入世界先進發動機俱樂部。

創新,一直是激發濰柴前進的動因。作為我國工業裝備製造業的領軍者,濰柴也是自主創新的生力軍。多年來,濰柴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打造最具成本競爭力、核心技術競爭力和品質競爭力的高價值產品。

2015年3月,濰柴在行業內率先建立“智慧動力平臺”,得益於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以PDM(產品數據管理)為核心的產品研發支撐,濰柴先後開發了後市場服務系統、全球呼叫中心繫統、車聯網系統等智能型服務產品;7月,工信部公佈了第一批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名單,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2016年,濰柴穩步推動“藍擎”發動機產品升級換代,WP12/WP13發動機全年銷售10.6萬臺;推出的銳動力小排量發動機產品,迅速切入輕卡、農機市場,其優越的品質引領著國內高端小排量柴油機的升級換代,2016年銷量近10萬臺。面對各個重卡企業自產發動機配套比例增長的情況,濰柴也是堅持走高端路線,2016年,濰柴H平臺首款產品上市發佈,樹立起高速重型發動機壽命的高標準。

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濰柴人深深認識到,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為技術引領者,才能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掌握主動權。近10年來,濰柴累計投入150多億元進行產品研發,每年研發佔比超過5%,催動了產品不斷突破升級,技術含量更高的新產品立即贏得市場。

據濰柴動力技術總監、發動機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志堅介紹,2016年,中國第一家企業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濰柴揭牌。該實驗室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5.3億元,科研設備3.7億元,先後通過國家C-NAS認可和德國TUV認可,產品研發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目前國內同行業功能最全、能力最強的實驗室。

目前,濰柴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超過2萬人,在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0個研發機構。強大的研發團隊為濰柴雄厚的研發實力奠定了基礎,並使創新產品不斷湧現,形成了近3000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專利。一系列科技成果展現了濰柴的創新能力,讓濰柴一直成功引領著行業的發展。

“濰柴要始終以科技引領發展,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大研發投入,聚集高端人才,整合全球研發資源為我所用,建設行業頂級的研發能力。”譚旭光說。

建設國際“朋友圈”

2009年1月,法國博杜安公司被濰柴併購,成為濰柴國際化佈局的一部分。博杜安原是發動機老牌企業,在濰柴集團併購之前已經20多年沒有開發過新產品了。可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在2016年不僅實現了20多年來的首次盈利,全新設計的高速船用發動機還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濰柴人審時度勢,對全球優質的產業與技術資源進行投資整合,在與博杜安、法拉帝、凱傲集團、林德液壓、德馬泰克等國際領先企業的戰略合作中實現共同成長。2016年,濰柴集團海外項目全部實現盈利。

“這些歐洲企業都具有領先的核心技術,特別是林德液壓落地後,將徹底改變我國高端液壓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推動我國裝備製造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拓展。同時,這些成長型業務也有利於濰柴從依靠投資拉動的單一模式中走出來。”濰柴動力副總裁佟德輝說。

這幾年,濰柴集團的海外投資超過300億元,擁有2萬多名海外員工,分佈在歐洲、非洲、俄羅斯、中東、南亞等地。為了讓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和員工實現共同發展,濰柴集團提出了“開放包容、存異求同”的合作理念。因為,在濰柴人看來,文化融合不是一種文化兼併另一種文化,而是共同提煉出適應集團全球化發展的新文化。

近幾年,濰柴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機遇,深耕國際市場,以開放包容的理念,與“一帶一路”沿線企業併購、重組、合資、合作,共同發展。在印度實施綠地建廠、本土製造,在緬甸、埃塞俄比亞、白俄羅斯等國家推進技術輸出、產能合作,濰柴用中國動力構建起攜手創富的國際“朋友圈”。

濰柴集團執行CEO張泉告訴記者,2016年,濰柴在“一帶一路”上的海外項目營收已達600多億元,佔整個集團四成以上,“這說明濰柴的國際合作是成功的”。

“在今後的國際化發展中,濰柴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內輸出中國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打造中國製造金字品牌。”譚旭光說。

經過70年風雨,今天的濰柴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許下了“邁向高端、跨越百年,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誓言。未來,濰柴將全面提速邁向高端戰略,深化戰略協同,全力實現國際化經營的新突破。

到2020年,營業收入實現2000億元,淨利潤100億元,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0%——這是濰柴人的下一個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