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太拔鎮文物史簡述

一、名勝古蹟

(一)太拔八景

太拔山青水秀,名勝古蹟頗多,有“太拔八景”之說:“濟橋春漲”、“清源古蹟”、“陽堂暮鼓”、“塔岌晨鐘”、“蘇溪九曲”、“馬寨千尋”、“中洲笏石”、“圓敦樟蔭”。古人曾有許多讚美太拔八景的詩篇。

l、濟橋春漲:太拔長濟大橋,位於現在太拔中學門前,是太拔村通往古溪的一座木橋。每逢洪水季節橋柱、橋墩被洪水沖毀,它時毀時建,毀後又重修。橋下還可通貨船,(由黃潭運至太拔)現改用水泥平板橋。

古人云;百尺虹腰臥碧流,幾回春漲接天浮。紅鱗每逐桃花浪。翠羽低迷杜若洲。兩岸楊垂煙帶雨,數聲櫓過客行舟。綠波南浦添情緒,水色茫茫起白鷗。

2、清源古蹟:清源山風景優美,寺內有僧人唸經,且有許多遊人到此朝拜,是一個遊覽勝地。故稱:

清源妙境絕塵氛,

坐對青峰讀梵文。

石壁晴飛孤嶂雨,

禪扉冷鎖半山雲。

煙迷樹色前林隱, ‘

風送鐘聲隔嶺聞。

更有木魚形彷彿,

音沉響寂臥斜曛。

3、陽堂暮鼓:位於太拔南山下,寺內有菩薩,“五穀神農”,如今經歷次維修保存完好,每逢過年、過節村民在“福陽堂”燒香朝拜,晚上守堂人擊鼓數聲,俗語云:

陣陣群雅落日飛,

數聲魚鼓出禪扉。

梵堂煙暮音初徹,

野寺風來響轉微。

遠浦漁歌聽隱隱, ’

前村犬吠和依依。

澄懷悟得八千偈,

鶴嘯猿啼盡道機。

4、塔岌晨鐘:古溪小組村外山頂建有一座塔子岌,塔內有石刻佛像(現已毀),先前每日早晨塔內均有人敲鐘,難怪詩人日:

星河耿耿曙光微,

忽聽疏鍾出寺扉。

幾樹敲殘天地曉,

一聲撞破霧雲飛。

村雞競唱音相答,

旅夢初醒客未歸。

好待題名凌碧落,

最高樓上彩毫揮。

5、蘇溪九曲:太拔蘇坑至南山下的小溪彎彎曲曲計有九個轉彎,古人稱之蘇溪九曲。詩云:

小橋溪水出蘇溪,

九曲流來西復西。

屈折不分泉遠近,

彎環難辨勢高低。

幾重縈繞疏籬護,

兩岸橫斜密樹迷。

彷彿武夷仙境在,

引入終日看芳堤。

6、馬寨幹尋:太拔到院前大路對面,有一座山名叫馬山寨,周圍還有無數小棟,古人取名為馬寨千尋。真如古詩云;

馬寨巖斃插碧空。

舉頭呼吸與天通。

山形俯壓千峰小.

地勢高擎一柱雄。

樹色遠分丹蟑裡, 、

鳥聲遙出白雲中。

登臨攜得驚人句,

擬叩清虛問上穹。

7、中洲笏石:位於太拔村大屋下“如川至”門口,河中心有一塊石頭形如臣子上朝拜見皇上時手摯的笏一樣;古人曾雲:

中洲景物豁吟蛑,

笏石排來趣更幽。

倏起煙雲迷渡口,

長隨波浪鎮溪流。

櫓搖屢下將軍拜,

水落渾疑宰相投。

似欲朝天齊挺立,

濟橋終古自悠悠。

8、圓墩樟蔭:位於太拔往張芬、大地出口處(現太拔學區門口下側)原有一棵大樟樹種植在圓墩上(建國前已砍下用於窄樟油),當年枝葉茂盛.行人路過此地均要休息,乘涼片刻,故稱:

一株濃蔭古靈樟,

老斡參天勢鬱蒼。

百尺蓋圓蔭匝地,

千年枝長夏生涼。

雨餘石磴苔痕潤,

蘿醒槐安午晝長。

王謝當時名互易,

料應墩姓亦隨張。

(二)邱輝四景也頗有壯觀。臨江閣、興賢館、永興宮、鎮龍宮,然而因年久失修,這些建築大都不復存了。

(三)院前貞節牌樓,在封建社會很注意女子的貞節,為表彰院前女子特樹貞節牌樓,由於年久失修現已全部折除。‘

二、寺廟

“清源山”原叫“靜泉山”,始建於懷帝年間,以後進士張東山與張淑超協議改名為“清源山”,與太拔村相距3華里,位於太拔村北角,後因年久失修倒塌。1980年群眾集資在原地上重建,山上蒼松翠柏,寺廟分上、中、下三殿,建築雄偉,極為壯觀,寺內有甘泉及碑刻,遠眺石馬崎,宛如韓信點兵,俯視山下黃潭河與調和溪匯合,有如玉帶飄舞。頓有處九天仙境之感,使人別有一番美的享受。

“福員山”壁立千仞,其頂平敝,遠望如蓋倉,明臣李職方先生曾隱耕於此,里人讚頌“勝遠無雙地,員山第一區”。旁有聽泉別館,清泉自石腰山石縫噴出,雨後懸崖瀑布。直似小廬山。它距湖梓里3裡左右,南面臺階有幹,屹立岌,山頂平坦,四周半里寬,近視石馬崎、太拔及藍溪全境;遠眺永定、上杭、溪口等地。明中葉在此建廟,為(大士宮)明末甲申之變後,官田李弘奄(李魯)來後擴修為福員山,在此隱居構廬而居,當道築寨.“立忠義社”有社員數千,就湖梓里邱姓淑字輩兄弟有28人,志在反滿復明,社員椎牛飲血,李公激出山,丙戌年九月五日率殉國難,次年鎮江何應佑奉宜春王來此,擬請李公出山相助,奈李公殉難,社員首領邱淑尼、邱淑教兄弟召集“忠義社”社員重舉義旗,與滿清軍血戰,義軍全軍潰敗,絕大部分社員戰死殉難,宜春王到寨後,曾在山上四周築城堡,建宮殿,御旨封隨時可以種食,並遺下明太子像一張(高4尺2寸、面右側坐、手著膝、面上黑痣層層如黃珠、神采奕奕,“文革”時已燒去)、大龍盤1個(寬徑l尺、高5寸、有五舟龍及飛鳳形,為嘉靖年御窯)、監製了小盤兩個、書松竹梅(闊徑7寸,高4寸為成化年御窯所制)等。

山之西端,建有湖梓里邱民開基祖念二郎公宗祠,祠有前後二廳,兩側過道,門樓、廚房建築面積不下200平方,建築精緻,氣勢宏大壯觀,為清代湖梓里童子授課之地,鄉文學士文人遂多講學於此,氣勢宏大,古為本村塾學之地。

“張芬村丁字寨”是太拔鄉的一座高山,海拔770米,明天順六年(1462年)有一農民姓李名叫宗政,聚眾反抗朝庭,率領農民起義軍一直打到縣城,省城派來丁都司,帶兵追剿,當時李在張芬村北的一座高山上,設奇兵擊斃丁都司為紀念此事後人把這座山取名“丁字寨”,現此寨仍有一個石洞,可容數十人,傳說當年李宗政部就駐於此。

“茫蕩洋”,茫蕩洋海拔高1477米,位子上杭縣之東南,雄踞上杭、永定兩縣邊境,四周綿延百里,是一個雲霧之中的茫茫大山,山峰群聳.地勢崎嶇,有如茫蕩大洋,遊人至此,難辯方向,易於迷途。南出五里——“天門”(雙峰相峙如門),天門之石畲裡處有西林僧寺,南出五公里有牛牯勃峰,山勢雄壯,端橫如笏,是杭永天然邊界,西北白雲峰舊有寺廟。據傳明朝指揮丁泉徵與農民起義武裝李宗政曾交戰於茫蕩洋的石馬石奇峰頂。

三、革命紀念地 ’

“崇德樓”,又稱“五字樓”,有5廳44房,斗子牆(四邊磚中間包沙石子,叫“金包銀”),磚木結構。分前後左右樓,四周由走廊連成一體,中間天井,後樓為3層。1933年代英縣蘇維埃政府曾設於此,80年代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其他文物 .

(一)古樹

張芬儒溪畔有二棵古榕樹,古木參天,盤根錯節,已有數百年曆史。其中一棵古榕樹胸圍效米。高20餘米,枝繁葉茂,猶如一把大涼傘,樹枝伸過小溪對岸,自然形成了一座大拱門,這棵古榕位於儒溪與北坑交匯點,建有古石拱橋一座,橋上有石欄杆。每當盛暑,酷日當空,別處熱不可耐,而榕樹下卻涼風習習,幽靜誘人,蟬鳴樹頂,鳥蝶飛翔,小橋潺潺流水,別有一番景緻。不僅老人喜歡在石橋上休息,就連砍柴農婦經過此時,也放下擔子,休息片刻享受一下這天然之美景。

(二)對聯、楹聯選萃

太拔鄉名勝古蹟中的對聯為數不少,但很多失散被毀,至今留存的數量很有限,現蒐集數對;

張氏家祠楹聯:

百忍傳家,千秋金監

範氏家祠楹聯:

人物講官宋第一,丹貧朱富世無雙.

大地村通明宮楹聯:

宋代落成宮,祥雲久繞通明殿。

清時重換字,法雨長露大地村。

邱輝興賢館上廳聯:

億萬年乃聖乃賢座賠峨山之頂。

十三棟若蜒若蜿勢飄巒徑而來。

大地天后宮楹聯:

四海黎民皆赤子,千秋巾幗一聖人。

清源山楹聯:

清靜慈雲隨法現,源頭活水透山來。

(三)遺蹟

太拔村頭“長安亭”曾建築炮樓,牆壁鑿有炮眼,以防禦敵人入境破壞,以便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祠亭

境內各姓族均建有大小不同形式各異的祠堂,有的已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全鄉保存完好的還有幾處。亭也保存一些。如在通往清源山的大道上建的《疇壽亭》。可供上奄朝神拜佛善男信女及過往行人乘涼憩息。當年各村出口和道路轉折處,也大多建有路亭如長安亭、松風亭等。由於道路擴建,年久失修等原因,均已拆毀或倒塌。

(五)藏品

邱輝村鍾宏春珍藏明代龍頭柺杖一枝(現已送縣文物館收藏)。《張氏族譜》木刻本系清道光八年(1829年)。共105本,除首本較破損外,其餘基本完好,內載珍貴的史料和圖表,所畫人物圖像,雖歷經數百年,顏色鮮豔如初。

(六)革命文物

太拔鄉基點村鮮水坑建國初期仍保存九節龍炮一臺,還有田龍村保存單擊槍一枝,朱良寨仍存單擊槍、列寧帽(現已送文物館珍藏)。河山岩在1968年“文革”時期仍保存九節龍炮一架,朱良寨仍有瓷盒一個,土地普查冊(原珍藏於呂生垣家)等。

(七)石刻、碑文、題匾

邱輝村現仍珍藏有許世英大使(駐日)橫匾題詞,上書:至德長存

上杭縣太拔鎮文物史簡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