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由唐朝官方初建。相傳,唐王李世民篤信佛教,大力支持玄裝法師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親傳弟子僧眾數千人,後來這些僧侶雲遊各地教化普渡眾生,其中兩名得道高僧輾轉來到東武城邑城,(東武城邑城原址在今武城老大橋拱橋下)他們看到武城邑西南的西李裡(西李裡為古村名,現已無存,遺址在今要莊村西北處)東南三裡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奏請朝廷大興土木興建釋迦摩尼寺,寺廟建成後,朝廷遂即送來一尊漢白玉釋迦摩尼石佛像用於供奉,因他處寺廟皆是泥塑佛像,唯獨此寺廟為石頭佛像,遂命名此寺為石佛寺。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由唐朝官方初建。相傳,唐王李世民篤信佛教,大力支持玄裝法師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親傳弟子僧眾數千人,後來這些僧侶雲遊各地教化普渡眾生,其中兩名得道高僧輾轉來到東武城邑城,(東武城邑城原址在今武城老大橋拱橋下)他們看到武城邑西南的西李裡(西李裡為古村名,現已無存,遺址在今要莊村西北處)東南三裡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奏請朝廷大興土木興建釋迦摩尼寺,寺廟建成後,朝廷遂即送來一尊漢白玉釋迦摩尼石佛像用於供奉,因他處寺廟皆是泥塑佛像,唯獨此寺廟為石頭佛像,遂命名此寺為石佛寺。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石佛寺最初佔地總面積約三十餘畝,是本地六大廟宇之一(石佛寺、子游廟、興國寺、慶林寺、觀音寺、清涼寺),石佛寺由山門殿、金剛天王殿、西天如來佛祖大雄寶殿、藏經殿、僧人起居生活房屋等建築及寺東僧侶院菜、田地和場院等構成,寺前為當地民眾住戶集聚區(如今人們還是習慣稱此地這些居住戶為“寺前裡的”),石佛寺經歷代損毀修繕。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由唐朝官方初建。相傳,唐王李世民篤信佛教,大力支持玄裝法師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親傳弟子僧眾數千人,後來這些僧侶雲遊各地教化普渡眾生,其中兩名得道高僧輾轉來到東武城邑城,(東武城邑城原址在今武城老大橋拱橋下)他們看到武城邑西南的西李裡(西李裡為古村名,現已無存,遺址在今要莊村西北處)東南三裡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奏請朝廷大興土木興建釋迦摩尼寺,寺廟建成後,朝廷遂即送來一尊漢白玉釋迦摩尼石佛像用於供奉,因他處寺廟皆是泥塑佛像,唯獨此寺廟為石頭佛像,遂命名此寺為石佛寺。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石佛寺最初佔地總面積約三十餘畝,是本地六大廟宇之一(石佛寺、子游廟、興國寺、慶林寺、觀音寺、清涼寺),石佛寺由山門殿、金剛天王殿、西天如來佛祖大雄寶殿、藏經殿、僧人起居生活房屋等建築及寺東僧侶院菜、田地和場院等構成,寺前為當地民眾住戶集聚區(如今人們還是習慣稱此地這些居住戶為“寺前裡的”),石佛寺經歷代損毀修繕。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在清朝前,佔地面積僅剩十畝左右,其中寺院建築及院落佔地一千多平米,解放初期,因大雄寶殿損毀,釋迦摩尼石像和三尊龜馱功德碑暴露在重修的山門外,釋迦摩尼佛像造型精美,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高約一米半左右端坐在佛座之上,身邊兩側各有一個童子石頭雕像,寺內東殿供奉金剛天王,西殿為藏經殿,清末民初用作教化不孝村民的課堂,山門內供有釋迦摩尼佛(村民亦稱西天佛爺)泥塑雕像,北大殿內牆壁上繪有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彩繪。文革期間,此廟被夷為平地,石佛像及碑刻被破壞,殘存佛像等文物被村民挖坑掩埋,後來上級文物部門前來查找,因迷失埋藏地座標,找尋未果。石佛寺歷來香火鼎盛,宋時最甚,出家僧人多為附近居民,最後一名僧人為要莊村人士。近代在寺廟周圍出土宋代和尚雙缸圓寂墳眾多。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由唐朝官方初建。相傳,唐王李世民篤信佛教,大力支持玄裝法師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親傳弟子僧眾數千人,後來這些僧侶雲遊各地教化普渡眾生,其中兩名得道高僧輾轉來到東武城邑城,(東武城邑城原址在今武城老大橋拱橋下)他們看到武城邑西南的西李裡(西李裡為古村名,現已無存,遺址在今要莊村西北處)東南三裡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奏請朝廷大興土木興建釋迦摩尼寺,寺廟建成後,朝廷遂即送來一尊漢白玉釋迦摩尼石佛像用於供奉,因他處寺廟皆是泥塑佛像,唯獨此寺廟為石頭佛像,遂命名此寺為石佛寺。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石佛寺最初佔地總面積約三十餘畝,是本地六大廟宇之一(石佛寺、子游廟、興國寺、慶林寺、觀音寺、清涼寺),石佛寺由山門殿、金剛天王殿、西天如來佛祖大雄寶殿、藏經殿、僧人起居生活房屋等建築及寺東僧侶院菜、田地和場院等構成,寺前為當地民眾住戶集聚區(如今人們還是習慣稱此地這些居住戶為“寺前裡的”),石佛寺經歷代損毀修繕。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在清朝前,佔地面積僅剩十畝左右,其中寺院建築及院落佔地一千多平米,解放初期,因大雄寶殿損毀,釋迦摩尼石像和三尊龜馱功德碑暴露在重修的山門外,釋迦摩尼佛像造型精美,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高約一米半左右端坐在佛座之上,身邊兩側各有一個童子石頭雕像,寺內東殿供奉金剛天王,西殿為藏經殿,清末民初用作教化不孝村民的課堂,山門內供有釋迦摩尼佛(村民亦稱西天佛爺)泥塑雕像,北大殿內牆壁上繪有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彩繪。文革期間,此廟被夷為平地,石佛像及碑刻被破壞,殘存佛像等文物被村民挖坑掩埋,後來上級文物部門前來查找,因迷失埋藏地座標,找尋未果。石佛寺歷來香火鼎盛,宋時最甚,出家僧人多為附近居民,最後一名僧人為要莊村人士。近代在寺廟周圍出土宋代和尚雙缸圓寂墳眾多。

衡水故事 | 故城縣建國鎮石佛寺的歷史由來


現在原石佛寺已不復存在,在原寺廟遺址中心位置僅存有近代村民自籌自建的三間廟堂,供有西天諸佛、菩薩、金剛及天地三界十方諸神牌位。每逢初一十五及節日,眾多村民紛紛前來供奉燒香,依祈平安多福。石佛村名由來:據縣誌載,最先遷於此地的為王姓名泉的人,遂取莊名為王泉村,漸漸的各姓遷民在此匯聚,即改名為集賢莊,後來人們因寺廟的名氣越來越大,遂取名石佛寺村後演化成石佛村。因石佛寺建於唐朝,北京城建於明朝,所以本地有“先有石佛寺,後有北京城”之說。(作者:劉清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