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領域創多個首次,臨港新片區為“上海智造”續航發力'

"

全球AI芯片領域首家獨角獸企業寒武紀科技在這裡研發“自主芯”, 首個投用的國家能源局綜合能源示範項目已在這裡運行8個月之久。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芯片、工業機器人、3D打印和集成電路……未來將有一大批智能製造和高端製造業在上海臨港區大放異彩,為“上海智造”品牌續航發力。

8月6日下午4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情況。

總方案第十四條指出,要在臨港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建設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優化進口料件全程保稅監管模式,支持跨國公司設立離岸研發和製造中心,推動核心芯片、特色工藝、關鍵裝備和基礎材料等重點領域發展。建設人工智能創新及應用示範區,推動智能汽車、智能製造、智能機器人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建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維修和綠色再製造中心,建立綠色認證和評級體系,支持在綜合保稅區開展數控機床、工程設備等產品入境維修和再製造,提升高端智能再製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上海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自2003年,臨港區開始建設,規劃面積343平方公里,由國際未來區(主城區) 、智能製造區(重裝備產業區、奉賢園區)、統籌發展區(主產業區)、智慧生態區(綜合區)以及海洋科創城等功能區組成,人口約68萬,是上海重點發展的六大功能區域之一。

相比於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現有片區,臨港新片區的制度創新和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將更精準地與國際高端要素聚集、高端產業功能培育、產業鏈及產業集群發展相結合,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升級成為近年來臨港區發展的著力點。

截至2018年11月,有近百家智能製造企業落戶臨港。其中,不乏各領域代表企業,如超算科技、新鬆機器人、雲統創申等。這些智能製造企業的領先優勢明顯,17%的企業產品技術處於國際領先,43%的企業處於國內領先。各領域標杆企業的落戶,讓臨港正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智能製造產業鏈。

7月16日,上海市經信委發佈《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行動計劃》指出,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定位等因素,在全市形成“一核一帶”智能製造發展空間佈局。

其中,“一核”就是指臨港世界級智能製造產業中心。即在這一區域引進和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裝備供應商、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搭建若干個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臺,樹立若干智能製造示範、標杆工廠。

同時,臨港區還計劃在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智能製造中心框架,在若干智能製造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智能製造競爭的戰略高地。

從去年10月開始,臨港主城區就佈局了“城市大腦”,通過AI技術輔助城市治理。經過九個月的運行,“城市大腦”使得臨港地區的巡查發現效率從20分鐘提升到1分鐘。此外,自啟動建設海陸空無人系統綜合示範區一年多來,臨港在低空通航飛行空域持續帶來驚喜。1平方公里的滴水湖無人船測試場以及3.2平方公里的無人車封閉測試區相繼落地臨港,這些創新平臺聚集了大批無人車、無人機、無人船相關的人工智能企業,為臨港新片區的發展賦能。

近期,臨港科技城企業奧科賽飛機自主研發近兩年的國內首款太陽能無人機——墨子號Ⅱ代成功首飛。8月4日,臨港地區正在建設的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範區宣告基本建成,這標誌著上海臨港區的智能製造業將進入新一階段。

在高端製造業方面,以特斯拉、上汽、奔馳為代表的十餘家業內頂尖新能源汽車企業已落地臨港,基本形成了國產自主品牌、外資頂級品牌、造車新勢力同臺共舞的良性發展格局。以新昇、積塔等為代表的30餘家集成電路企業也在臨港落地,目前他們正與設計、製造、裝備、材料、封裝和測試等產業鏈關鍵領域的業內標杆企業緊密接洽。

而臨港奉賢園區近年來則著力建設生命科技產業園區,成立了“上海奉賢智能製造院士專家服務中心”、“臨港生命科技產業園醫療器械服務平臺”,集聚了君實生物等一批生命科技行業先鋒,引進了美國NAMSA等業內龍頭企業,有效地激發了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

自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臨港一直堅持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產城融合“五位一體”全面發展。在未來,臨港也將充分利用自貿區的保稅展示以及金融政策等優勢,支撐企業智能化升級所需的貿易需求,推動智能裝備企業藉助自貿區加快走向全球化步伐,將上海自貿區打造成為全球智能裝備集散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