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珍:敲鑼打鼓走進曹楊新村

上海 建築 紡織 設計 文化 上觀新聞 2019-05-13

楊富珍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1952年6月29日,手捧市政府頒發的居住證,在工友敲鑼打鼓的歡送聲中,她第一次來到曹楊新村。

舉目望去,周邊還是綠油油的農田。但在農田圍繞的小區裡,一幢幢簇新的樓房,如迎風的旗幟,閃爍著光彩。眼前的這一切,對來自曹家渡臭河浜邊棚戶區的她來說,不是花園洋房勝似花園洋房——蘇聯式的小樓房,房前屋後遍種綠樹紅花。一層住三戶人家,牆壁雪雪白,地板刷了漆。一起來的工人們看到了,都驚呆了。

這是楊富珍生活中的榮譽時刻,也是上海這座城市給予工人的禮遇。1951年,位於普陀區的曹楊新村,正是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

棉紡廠裡的童工

楊富珍很小沒了父母,但所幸得到伯父伯母的疼愛。有人勸說伯父把女孩賣了換錢,被伯父一口回絕。為了替小富珍找個好出路,14歲那年,她在伯父的安排下,開始跟著在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一紡織廠(前身為日資的內外棉株式會社第十三工場和棉紗布製造購入組合第四工場)的嬢嬢入廠幹活。中紡一廠在長壽路,嬢嬢一家住在不遠處的曹家渡臭水溝邊的棚戶區。“進六出六”,每天早上,楊富珍和嬢嬢相伴一起到廠裡工作,晚上精疲力盡後才能回小窩休息。

小小童工,雖然在織布機前手腳麻利,但總還是要被那摩溫(工頭)欺負。楊富珍忘不了每天下班時的恥辱:不管是大熱天還是數九嚴寒,女工們下班時要在廠門口解開旗袍釦子,接受搜身。這是廠方防止女工夾帶物品出門的手段,卻也叫小富珍心中藏下了反抗的種子。

在一起工作的大姐姐們憐愛年紀尚小的楊富珍。有一次,楊富珍為了節省車錢,冒雨回家生了病。因為不敢誤工,第二天還是勉強到了織布機前。看到她體力不支,工友大姐姐們在地上鋪了麻袋,讓楊富珍睡在下面,大家幫著把她那份工作做了。等那摩溫走過來時,工友姐姐們又趕緊扶著楊富珍起身,以矇混過關。

來自工友的溫暖,讓楊富珍活了下來。所以當工友姐姐請求楊富珍幫忙時,她也義不容辭。一位廠裡的地下黨工友姐姐讓楊富珍幫忙當小交通員,分發進步傳單。楊富珍不認字,但看到戴著眼鏡或者有文化的人,就會上前分發。1949年初,在其中一位工友大姐的簡陋的閣樓裡,以筷子為旗杆,紮起紅布為旗幟,跟著大姐逐字逐句念誓詞,楊富珍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她16歲。

楊富珍:敲鑼打鼓走進曹楊新村

(左二為楊富珍,在國棉一廠工作中)

我們的工廠,我們的布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這天下班,走過每日例行要抄身的大門時,工人們發現抄身的那摩溫消失了。工廠大門洞開,馬路上都是解放軍。楊富珍又回到廠裡,看到早就得到消息的地下黨大姐姐組織了秧歌隊開始跳舞,唱解放區的歌。

跟著大家,哼著新歌,一起遊行,楊富珍隨著工友們一路步行到外灘慶祝。上海的歷史翻開新一頁,工人們也迎來了春天,中紡一廠更名為國營上海第一棉紡織廠,即國棉一廠。

雖然和以前一樣每天上工、下班,但工人翻身做主人,不再受到欺侮,而且如今是為“我們的工廠”織“我們的布匹”,這份轉變,讓楊富珍幹勁十足。在廠裡,她是熟練的布機擋車工、生產先進,她打棉紗結頭又小、又快、又牢。後來,她又被評為工會組長、勞動模範。她開始在夜校裡學習識字,瞭解時政。1951年,我國頒佈按照年份命名的“五一”織布工作法,楊富珍是創造者和實踐者之一。也就是在這一年,陳毅市長宣佈,建造曹楊新村。

離開臭河浜

此時正是上海解放初期,正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儘管財力緊張,資金短缺,市人民政府還是設法籌建住宅,成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設委員會,於1951年派工作組來區調查勞動人民的居住情況,選址建造工人新村,作為解決滬西地區工人居住問題的開端。

普陀區志資料顯示:曹楊新村於1951年9月初動工,1952年5月建成磚木結構2層樓房(1962年全部加為3層)48幢167個單元、32366平方米,可容納1002戶居民。因地處曹楊路附近,定名曹楊新村,此第一期工程為曹楊一村。房屋建築美觀實用,3戶合用灶間,每層有2只抽水馬桶,樓上為木質地板。

在興建曹楊一村的同時,市政府又確定再建造一批新工房。全市共2000個住宅單元,每單元可住10戶,稱“二萬戶型”住宅。結構式樣比曹楊一村住宅簡易,單體設計用五開間2層立柱式磚木結構,樓上木質地板,廚房5戶合用。廁所設於底層,10戶合用。大戶4戶,每戶居住面積20.4平方米;小戶6戶,每戶15.3平方米。1952年,普陀區境內興建的“二萬戶型”住宅有曹楊二村至六村400單元、4000戶,甘泉一村至三村400單元、4000戶。

從興建曹楊新村開始,區境內許多工廠都紛紛提出申請,要求為職工建房。五四二廠、上海鐵路系統、華東紡織管理局率先多處徵地建造住宅。上世紀50年代,區境地域3次擴大,從原來的2.65平方公里擴展到18.62平方公里,為住宅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繼曹楊、甘泉新村後,1953年興建宜川新村,隨後又建造石泉、棉紡、鐵路、金沙、永定、同泰等新村及順義村。上世紀50年代後期,建成普陀新村、師大二村、光新一村至三村和桃浦新村。1960年又興建武寧新村及武寧、桃浦一條街。

離開臭河浜,楊富珍和伯父伯母入住曹楊新村其中一幢的二樓一間屋子。一時間,她的家成為各級領導、外賓、工友們絡繹不絕來參觀的示範點。伯父伯母包攬下一切家務,讓楊富珍放心工作。有時鄰居弄出聲響有些吵鬧,伯母還會去挨家挨戶打招呼:“富珍做夜班回來,麻煩你們哦。”

“心貼布,布貼心”

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楊富珍坦言,至今完全不會下廚,也不會料理家務。她所在的紡織班組從1953年起連續43年保持模範集體稱號,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楊富珍小組”。從1956年起,她兩次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還在赴京期間,受邀和周恩來、鄧穎超一起吃飯。

楊富珍記得,那頓飯,桌上共有一葷一素一湯,楊富珍唯恐自己吃相難看,把每樣飯菜都吃剩留了一點。抬頭一看,總理卻是把碗內的飯菜吃得乾乾淨淨,還把湯也喝光了。於是楊富珍這才把自己面前飯菜一掃而光。

14歲的清晨,和嬢嬢一起離開臭水浜邊的棚戶區,去廠裡上工時,楊富珍何嘗設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在總理家裡做客?

16歲的冬天,穿過工人集聚的破舊住宅區域,登上工友姐姐家的閣樓宣誓入黨時,楊富珍又何嘗設想過,有一天,這座城市會為工人們建造住宅。

如今,曹楊新村已經68歲,當年歡送楊富珍入住的健在工友們,都已經是九旬老人。而楊富珍搬進去時看到新種的小樹苗,今已亭亭如蓋矣。

楊富珍:敲鑼打鼓走進曹楊新村

楊富珍,1932年出生,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金定根攝。

題圖照片:1952年6月,上海各廠選定100多戶先進工人家庭入住曹楊新村。本報資料照片。俞創碩攝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笪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