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2、營丘,齊邑、齊都,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臨淄北有營丘山而得名,後改名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作為齊國國都貫穿整個周朝800年,鼎鼎大名,毋庸贅徐。【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張守節【括地誌】: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濰坊市昌樂縣亦有營丘,現為營丘鎮營丘村,但此營丘非齊都之營丘。昌樂營丘,春秋稱緣陵,西漢稱營陵,北齊撤銷,隋復置,改稱營丘至今。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2、營丘,齊邑、齊都,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臨淄北有營丘山而得名,後改名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作為齊國國都貫穿整個周朝800年,鼎鼎大名,毋庸贅徐。【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張守節【括地誌】: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濰坊市昌樂縣亦有營丘,現為營丘鎮營丘村,但此營丘非齊都之營丘。昌樂營丘,春秋稱緣陵,西漢稱營陵,北齊撤銷,隋復置,改稱營丘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稷下學宮遺址

3、章丘,今濟南市章丘區。周武王分封諸侯,章丘境內東部屬齊國,西部屬譚國。前684年,齊桓公滅譚國,全境屬齊國,章丘設為平陵邑,秦時置平陵縣,治所都在現章丘市北10公里的繡惠鎮。繡惠鎮北一里左右有一座小山,據傳是大禹治水功臣大章三個女兒的陵墓,因山頂平整,故名平陵。隋代改平陵縣為章丘縣,因平陵有大章三個女兒的墓丘,又有齊國將軍匡章之墓丘(匡章,田氏,名章),故名為章丘,此山便為章丘山,章丘山現名女郎山,也與大章的三個女兒有關。從春秋至1958年的2700年間,章丘縣的治所一直在繡惠鎮,而膠濟鐵路章丘火車站卻在明水鎮,兩地相距10公里,來回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8月,章丘縣政府決定把縣治從繡惠鎮遷至明水鎮至今。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2、營丘,齊邑、齊都,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臨淄北有營丘山而得名,後改名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作為齊國國都貫穿整個周朝800年,鼎鼎大名,毋庸贅徐。【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張守節【括地誌】: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濰坊市昌樂縣亦有營丘,現為營丘鎮營丘村,但此營丘非齊都之營丘。昌樂營丘,春秋稱緣陵,西漢稱營陵,北齊撤銷,隋復置,改稱營丘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稷下學宮遺址

3、章丘,今濟南市章丘區。周武王分封諸侯,章丘境內東部屬齊國,西部屬譚國。前684年,齊桓公滅譚國,全境屬齊國,章丘設為平陵邑,秦時置平陵縣,治所都在現章丘市北10公里的繡惠鎮。繡惠鎮北一里左右有一座小山,據傳是大禹治水功臣大章三個女兒的陵墓,因山頂平整,故名平陵。隋代改平陵縣為章丘縣,因平陵有大章三個女兒的墓丘,又有齊國將軍匡章之墓丘(匡章,田氏,名章),故名為章丘,此山便為章丘山,章丘山現名女郎山,也與大章的三個女兒有關。從春秋至1958年的2700年間,章丘縣的治所一直在繡惠鎮,而膠濟鐵路章丘火車站卻在明水鎮,兩地相距10公里,來回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8月,章丘縣政府決定把縣治從繡惠鎮遷至明水鎮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章丘繡惠女郎山,崖壁上的孔洞為古墓群

4、安丘,先秦時稱渠丘,今濰坊市安丘縣。西周屬淳于國,春秋初期屬莒國。渠丘公,莒國之君,封邑渠丘,故謂之渠丘公。齊襄公侵佔莒國渠丘,封雍廩(雍林)為渠丘大夫。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邑渠丘,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安丘侯使渠丘為安,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廢諸侯國,置安丘縣。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2、營丘,齊邑、齊都,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臨淄北有營丘山而得名,後改名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作為齊國國都貫穿整個周朝800年,鼎鼎大名,毋庸贅徐。【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張守節【括地誌】: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濰坊市昌樂縣亦有營丘,現為營丘鎮營丘村,但此營丘非齊都之營丘。昌樂營丘,春秋稱緣陵,西漢稱營陵,北齊撤銷,隋復置,改稱營丘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稷下學宮遺址

3、章丘,今濟南市章丘區。周武王分封諸侯,章丘境內東部屬齊國,西部屬譚國。前684年,齊桓公滅譚國,全境屬齊國,章丘設為平陵邑,秦時置平陵縣,治所都在現章丘市北10公里的繡惠鎮。繡惠鎮北一里左右有一座小山,據傳是大禹治水功臣大章三個女兒的陵墓,因山頂平整,故名平陵。隋代改平陵縣為章丘縣,因平陵有大章三個女兒的墓丘,又有齊國將軍匡章之墓丘(匡章,田氏,名章),故名為章丘,此山便為章丘山,章丘山現名女郎山,也與大章的三個女兒有關。從春秋至1958年的2700年間,章丘縣的治所一直在繡惠鎮,而膠濟鐵路章丘火車站卻在明水鎮,兩地相距10公里,來回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8月,章丘縣政府決定把縣治從繡惠鎮遷至明水鎮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章丘繡惠女郎山,崖壁上的孔洞為古墓群

4、安丘,先秦時稱渠丘,今濰坊市安丘縣。西周屬淳于國,春秋初期屬莒國。渠丘公,莒國之君,封邑渠丘,故謂之渠丘公。齊襄公侵佔莒國渠丘,封雍廩(雍林)為渠丘大夫。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邑渠丘,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安丘侯使渠丘為安,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廢諸侯國,置安丘縣。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安丘縣輝渠鎮

5、貝丘,亦作沛丘,今博興縣南。【左傳·莊公八年】:“齊侯遊於姑棼(fén紛亂),遂田於貝丘”。杜預做注:“姑棼、貝丘,皆齊地。田,獵也。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古人生活在沿海或濱湖地區,遺留下牡蠣、蛤蜊、鮑魚、誨螺等貝殼堆積物,形如小丘,故名。

6、祝丘,亦做即丘,今臨沂市河東區湯河鎮故縣村。漢置即丘縣。隋把即邱縣併入臨沂縣,翌年將臨沂縣治從今湯河鎮故縣村移至臨沂城。此後即邱故城城垣倒塌,故城消失。

7、中丘,春秋魯邑,今臨沂市白沙埠鎮後隅村和諸葛城村。【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丘”。魯隱公七年夏天,建中丘邑城。

8、鹹丘,春秋魯邑,今鉅野南,詳地無考。【春秋】桓公七年:“焚鹹丘”。

9、樑丘,春秋宋邑,今成武東北。【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夏,宋公齊侯遇於樑丘。”

10、乘丘,春秋魯邑,今兗州西北,一說鉅野西南。

11、桃丘,春秋衛邑,今陽谷縣東陶城鋪。【春秋】桓公十年,桓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12、閶丘,春秋魯邑,今鄒城東北。

13、牡丘,春秋齊邑,今茌平東十里。前645年,齊宋魯陳衛鄭曹諸君會盟於牡丘,商討伐楚救徐之策。牡丘會盟遺址位於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鄉臺子高村西南200米處。

14、廩丘,春秋齊邑,今菏澤市鄆城縣西北水堡。前548年齊大夫烏餘因為廩丘叛歸晉國的趙氏,齊便與晉國發生廩丘之戰。廩丘縣,西漢置廩丘縣,屬東郡。東漢屬濟陰郡。

15、虛丘,春秋邾邑,後屬魯,今費縣新莊鎮南。【左傳】僖公元年,僖公敗邾師於偃,虛丘之戍將歸者也。偃,今費縣境。

16、重丘,重丘有三地。(1)春秋齊邑,今茌平縣西南。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諸侯同盟於重丘”。(2)春秋曹邑,今鉅野縣西南。【左傳】襄公十七年(前556年)“衛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3)戰國楚邑,今河南省泌陽縣東北。【史記·楚世家】: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齊韓魏攻楚,“取我重丘而去”。

17、桑丘,春秋魯邑,今兗州市西北約20公里桑園村。【資治通鑑·周紀一】:安王二年“魏韓趙伐楚,至桑丘”。

18、渠丘,渠丘有三地。(1)春秋莒邑,今莒縣東南。【左傳】成公九年(前582年)“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2)春秋齊邑,今淄博市東北。【左傳】昭公十一年(前531年)“齊渠丘實殺無知”。(3)西周屬淳于國,春秋初期屬莒國,今濰坊市安丘縣。渠丘公,莒國之君,封邑渠丘,故謂之渠丘公。齊襄公侵佔莒國渠丘,封雍廩(雍林)為渠丘大夫。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邑渠丘,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安丘侯使渠丘為安,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廢諸侯國,置安丘縣。

19、楚丘,楚丘有二。(1)春秋曹邑,今曹縣。(2)春秋衛邑 ,今河南滑縣,衛曾都於此。

20、青丘,青丘有二。(1)春秋齊邑,今高青縣。【元和郡縣誌】:“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故將青丘改名為千乘,漢置千乘縣,今高青縣。(2)上古青丘之國,今菏澤。

"

丘,本義為:土之高地,非人所為也。丘從最初非人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漸演變到人為建造的丘居、廢丘、墳丘等。上古時期,黃河中下游、濟水流域、淮河流域地處平原,河水豐富,溢流匯聚而成眾多大澤,古人臨水而居,在地勢高的地方農耕而居,為“丘居”,不再適合居住廢棄後稱“廢丘”,死後建封土堆為“墳丘”。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現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帶有“丘” 字,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東章丘、安丘; 河北任丘、內丘;山西靈丘等等。而歷史上帶“丘”字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地處中原核心的山東 、河南兩省尤為集中,現在大多已經廢棄不用。

山東之丘

1、陶丘,堯舜時期古陶國,今菏澤市定陶區。上古時期,此地土質利於製陶,故名陶、陶邑,製陶之高地,故名陶丘。因陶邑北臨古濟水,故又名“濟陰”。定陶是山東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在此地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堯帝治陶丘,舜曾在此地製作陶器。【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意思是舜曾耕種於歷山,在雷澤捕魚,在濟水之濱製作陶器。【寰宇記】“河濱在定陶縣西南十里,即陶丘”。陶邑位於古菏水與古濟水之間,是水上交通要道,自陶邑向西溯濟水一路而上可至鴻溝,進入古黃河水路,可達秦、晉。順濟水東下,能抵齊國腹地。向東南經菏水、泗水、淮水可到南方的吳、楚之地。陶邑四通八達,實為富庶之地。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鐸於曹國,都城陶丘。後曹國為宋國所滅,稱陶邑。秦設定陶縣屬碭郡,漢設濟陰郡。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而三致千金,被尊為商祖和財神,死後葬於陶,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因范蠡而陶邑安定興旺,故名定陶。秦昭襄王五國伐齊之時,秦國趁機佔據了本屬於宋國的陶邑,秦相穰侯魏冉看重陶邑富庶,雖然遠離秦國,孤懸東方飛地,也要把陶邑據為己有。楚漢爭霸後,劉邦在定陶稱帝。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定陶名人輩出:冉有,范蠡商陶,彭越,吳起,左丘明,戚夫人等等。陶丘、濟陰之名均已廢棄不用。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2、營丘,齊邑、齊都,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臨淄北有營丘山而得名,後改名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臨淄作為齊國國都貫穿整個周朝800年,鼎鼎大名,毋庸贅徐。【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張守節【括地誌】: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濰坊市昌樂縣亦有營丘,現為營丘鎮營丘村,但此營丘非齊都之營丘。昌樂營丘,春秋稱緣陵,西漢稱營陵,北齊撤銷,隋復置,改稱營丘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稷下學宮遺址

3、章丘,今濟南市章丘區。周武王分封諸侯,章丘境內東部屬齊國,西部屬譚國。前684年,齊桓公滅譚國,全境屬齊國,章丘設為平陵邑,秦時置平陵縣,治所都在現章丘市北10公里的繡惠鎮。繡惠鎮北一里左右有一座小山,據傳是大禹治水功臣大章三個女兒的陵墓,因山頂平整,故名平陵。隋代改平陵縣為章丘縣,因平陵有大章三個女兒的墓丘,又有齊國將軍匡章之墓丘(匡章,田氏,名章),故名為章丘,此山便為章丘山,章丘山現名女郎山,也與大章的三個女兒有關。從春秋至1958年的2700年間,章丘縣的治所一直在繡惠鎮,而膠濟鐵路章丘火車站卻在明水鎮,兩地相距10公里,來回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8月,章丘縣政府決定把縣治從繡惠鎮遷至明水鎮至今。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章丘繡惠女郎山,崖壁上的孔洞為古墓群

4、安丘,先秦時稱渠丘,今濰坊市安丘縣。西周屬淳于國,春秋初期屬莒國。渠丘公,莒國之君,封邑渠丘,故謂之渠丘公。齊襄公侵佔莒國渠丘,封雍廩(雍林)為渠丘大夫。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邑渠丘,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安丘侯使渠丘為安,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廢諸侯國,置安丘縣。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安丘縣輝渠鎮

5、貝丘,亦作沛丘,今博興縣南。【左傳·莊公八年】:“齊侯遊於姑棼(fén紛亂),遂田於貝丘”。杜預做注:“姑棼、貝丘,皆齊地。田,獵也。樂安博昌縣南有地名貝丘”。古人生活在沿海或濱湖地區,遺留下牡蠣、蛤蜊、鮑魚、誨螺等貝殼堆積物,形如小丘,故名。

6、祝丘,亦做即丘,今臨沂市河東區湯河鎮故縣村。漢置即丘縣。隋把即邱縣併入臨沂縣,翌年將臨沂縣治從今湯河鎮故縣村移至臨沂城。此後即邱故城城垣倒塌,故城消失。

7、中丘,春秋魯邑,今臨沂市白沙埠鎮後隅村和諸葛城村。【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丘”。魯隱公七年夏天,建中丘邑城。

8、鹹丘,春秋魯邑,今鉅野南,詳地無考。【春秋】桓公七年:“焚鹹丘”。

9、樑丘,春秋宋邑,今成武東北。【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夏,宋公齊侯遇於樑丘。”

10、乘丘,春秋魯邑,今兗州西北,一說鉅野西南。

11、桃丘,春秋衛邑,今陽谷縣東陶城鋪。【春秋】桓公十年,桓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12、閶丘,春秋魯邑,今鄒城東北。

13、牡丘,春秋齊邑,今茌平東十里。前645年,齊宋魯陳衛鄭曹諸君會盟於牡丘,商討伐楚救徐之策。牡丘會盟遺址位於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鄉臺子高村西南200米處。

14、廩丘,春秋齊邑,今菏澤市鄆城縣西北水堡。前548年齊大夫烏餘因為廩丘叛歸晉國的趙氏,齊便與晉國發生廩丘之戰。廩丘縣,西漢置廩丘縣,屬東郡。東漢屬濟陰郡。

15、虛丘,春秋邾邑,後屬魯,今費縣新莊鎮南。【左傳】僖公元年,僖公敗邾師於偃,虛丘之戍將歸者也。偃,今費縣境。

16、重丘,重丘有三地。(1)春秋齊邑,今茌平縣西南。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諸侯同盟於重丘”。(2)春秋曹邑,今鉅野縣西南。【左傳】襄公十七年(前556年)“衛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3)戰國楚邑,今河南省泌陽縣東北。【史記·楚世家】: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齊韓魏攻楚,“取我重丘而去”。

17、桑丘,春秋魯邑,今兗州市西北約20公里桑園村。【資治通鑑·周紀一】:安王二年“魏韓趙伐楚,至桑丘”。

18、渠丘,渠丘有三地。(1)春秋莒邑,今莒縣東南。【左傳】成公九年(前582年)“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2)春秋齊邑,今淄博市東北。【左傳】昭公十一年(前531年)“齊渠丘實殺無知”。(3)西周屬淳于國,春秋初期屬莒國,今濰坊市安丘縣。渠丘公,莒國之君,封邑渠丘,故謂之渠丘公。齊襄公侵佔莒國渠丘,封雍廩(雍林)為渠丘大夫。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邑渠丘,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安丘侯使渠丘為安,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廢諸侯國,置安丘縣。

19、楚丘,楚丘有二。(1)春秋曹邑,今曹縣。(2)春秋衛邑 ,今河南滑縣,衛曾都於此。

20、青丘,青丘有二。(1)春秋齊邑,今高青縣。【元和郡縣誌】:“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故將青丘改名為千乘,漢置千乘縣,今高青縣。(2)上古青丘之國,今菏澤。

歷史探索:山東地名中含有“丘”字的歷史內涵

古菏澤、雷澤、大野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