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

襄國是商的附屬國,曾被商“置奠”,闢有田獵地,並配有軍隊戍邊,是商王朝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盟國,從一到五期卜辭中均有出現。卜辭中又有“瀼”,“瀼”應該就是襄,或為襄國的一個地名。卜辭:“王其田襄,剛於河。”田襄,商王在襄地的田獵區。河,黃河,商王在去襄地的同時,要途經黃河,說明襄國近靠黃河。又見卜辭“勿益襄,人(夷)方不出於之。”人方是東夷地區最為強大的氏族集團,商王朝後期的主要戰略就是征服東夷人方。卜辭大意是不用增援襄軍,人方沒有入侵。說明人方一出便可到達襄國,兩地相鄰。

那麼商代襄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卜辭中有“自瀼至於膏”的記載,即商王從瀼地出發到膏地去。膏在哪裡?卜辭中又有“王狩膏魚,擒。”膏與膏魚當屬一地,膏即膏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遂襲我高魚。”商代膏魚應該就是春秋高魚,高魚屬魯,故址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一帶。商王去往膏地要經過瀼地,有說法認為商代襄國在山東濮縣,即今天的範縣。範縣西南一帶帶“襄”字古地名較多,可能都與這支商代襄族的頻繁流動有關。比如《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襄丘,在今山東東明縣西一帶。《左傳·襄公十年》:“衛侯救宋,師於襄牛。”襄牛,在今河南睢縣境內。

"

襄國是商的附屬國,曾被商“置奠”,闢有田獵地,並配有軍隊戍邊,是商王朝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盟國,從一到五期卜辭中均有出現。卜辭中又有“瀼”,“瀼”應該就是襄,或為襄國的一個地名。卜辭:“王其田襄,剛於河。”田襄,商王在襄地的田獵區。河,黃河,商王在去襄地的同時,要途經黃河,說明襄國近靠黃河。又見卜辭“勿益襄,人(夷)方不出於之。”人方是東夷地區最為強大的氏族集團,商王朝後期的主要戰略就是征服東夷人方。卜辭大意是不用增援襄軍,人方沒有入侵。說明人方一出便可到達襄國,兩地相鄰。

那麼商代襄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卜辭中有“自瀼至於膏”的記載,即商王從瀼地出發到膏地去。膏在哪裡?卜辭中又有“王狩膏魚,擒。”膏與膏魚當屬一地,膏即膏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遂襲我高魚。”商代膏魚應該就是春秋高魚,高魚屬魯,故址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一帶。商王去往膏地要經過瀼地,有說法認為商代襄國在山東濮縣,即今天的範縣。範縣西南一帶帶“襄”字古地名較多,可能都與這支商代襄族的頻繁流動有關。比如《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襄丘,在今山東東明縣西一帶。《左傳·襄公十年》:“衛侯救宋,師於襄牛。”襄牛,在今河南睢縣境內。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古高魚

“襄”的造字本義說法頗多,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差別較大,無法追根溯源,但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跟土地播種有關。看“襄”的甲骨文似高舉雙手或頂著個器皿,看不出耕耘的跡像。筆者以為可能跟族人敬奉土神祭祀土神有關,也許是春耕之前的一種祭祀儀式,故而引申到了播種,所以《說文解字》說:“解衣而耕。”解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寬衣勞動,一種是指翻土播種。遠古族人對土地的敬畏來自土地厚德載物的品德,“襄”字便賦予了一種新的詮釋。春秋戰國時有許多諸侯的諡號帶有“襄”字,宋襄公、晉襄公、楚襄王等等,我們都知道,諡號是國君死後才有的,是後世對其一生政績和為人的總結,一個君王的品行好壞、有無作為、結局如何憑諡號就可窺見一斑。“襄”代表“地德”,像大地一樣廣袤延伸的德行,如“闢地有德”、“威德服遠”,闢地就是開疆拓土,但前提是“有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因為能包容一切而被冠以“厚德”,開疆拓土必須具備德行,使心悅誠服的歸順,才配有“襄”,不然,頂多算“武”,比如楚武王、衛武公、秦武王等。可以想象,早期襄地沃野千里,每年春季來臨,族人們無比虔誠的祭祀完土神,興高采烈的帶著農具奔向肥沃的耕地,辛勤耕作翻土播種,祝願來年獲得大收豐。

"

襄國是商的附屬國,曾被商“置奠”,闢有田獵地,並配有軍隊戍邊,是商王朝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盟國,從一到五期卜辭中均有出現。卜辭中又有“瀼”,“瀼”應該就是襄,或為襄國的一個地名。卜辭:“王其田襄,剛於河。”田襄,商王在襄地的田獵區。河,黃河,商王在去襄地的同時,要途經黃河,說明襄國近靠黃河。又見卜辭“勿益襄,人(夷)方不出於之。”人方是東夷地區最為強大的氏族集團,商王朝後期的主要戰略就是征服東夷人方。卜辭大意是不用增援襄軍,人方沒有入侵。說明人方一出便可到達襄國,兩地相鄰。

那麼商代襄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卜辭中有“自瀼至於膏”的記載,即商王從瀼地出發到膏地去。膏在哪裡?卜辭中又有“王狩膏魚,擒。”膏與膏魚當屬一地,膏即膏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遂襲我高魚。”商代膏魚應該就是春秋高魚,高魚屬魯,故址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一帶。商王去往膏地要經過瀼地,有說法認為商代襄國在山東濮縣,即今天的範縣。範縣西南一帶帶“襄”字古地名較多,可能都與這支商代襄族的頻繁流動有關。比如《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襄丘,在今山東東明縣西一帶。《左傳·襄公十年》:“衛侯救宋,師於襄牛。”襄牛,在今河南睢縣境內。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古高魚

“襄”的造字本義說法頗多,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差別較大,無法追根溯源,但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跟土地播種有關。看“襄”的甲骨文似高舉雙手或頂著個器皿,看不出耕耘的跡像。筆者以為可能跟族人敬奉土神祭祀土神有關,也許是春耕之前的一種祭祀儀式,故而引申到了播種,所以《說文解字》說:“解衣而耕。”解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寬衣勞動,一種是指翻土播種。遠古族人對土地的敬畏來自土地厚德載物的品德,“襄”字便賦予了一種新的詮釋。春秋戰國時有許多諸侯的諡號帶有“襄”字,宋襄公、晉襄公、楚襄王等等,我們都知道,諡號是國君死後才有的,是後世對其一生政績和為人的總結,一個君王的品行好壞、有無作為、結局如何憑諡號就可窺見一斑。“襄”代表“地德”,像大地一樣廣袤延伸的德行,如“闢地有德”、“威德服遠”,闢地就是開疆拓土,但前提是“有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因為能包容一切而被冠以“厚德”,開疆拓土必須具備德行,使心悅誠服的歸順,才配有“襄”,不然,頂多算“武”,比如楚武王、衛武公、秦武王等。可以想象,早期襄地沃野千里,每年春季來臨,族人們無比虔誠的祭祀完土神,興高采烈的帶著農具奔向肥沃的耕地,辛勤耕作翻土播種,祝願來年獲得大收豐。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襄的甲骨文

襄國在商王畿以東邊境,邊境以外就是夷方,夷方是商王朝東部的頑固勁敵,從商中期以來,一直在對它用兵,到了商末,東夷戰爭白熱化。商王畿東部邊境重地設有不少駐兵,襄國地境也少不了一支戍邊之師。卜辭:“王在師襄……”師襄,即襄師,商王駐在襄地的一支武裝力量,卜辭大意是商王在襄地軍營巡視。關於這支駐軍,《殷周金文集成》錄有商代銅器《小子L鼎》也可一證,其銘文:“乙亥,子賜小子?,王商 (賞 )貝在襄師(次),L用乍父己寶尊。”作器者名字L(上面一隻眼睛,下面作雙手拉弓狀)不釋,裡面提到商王在襄國軍事基地賞賜了小子L貝幣,小子L用這些錢鑄制了這尊銅器作為紀念。小子L當為商王派駐在襄地的首領,即這支襄師的最高統率。從小子L名字的甲骨文形象來看,此人擅長弓射。

"

襄國是商的附屬國,曾被商“置奠”,闢有田獵地,並配有軍隊戍邊,是商王朝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盟國,從一到五期卜辭中均有出現。卜辭中又有“瀼”,“瀼”應該就是襄,或為襄國的一個地名。卜辭:“王其田襄,剛於河。”田襄,商王在襄地的田獵區。河,黃河,商王在去襄地的同時,要途經黃河,說明襄國近靠黃河。又見卜辭“勿益襄,人(夷)方不出於之。”人方是東夷地區最為強大的氏族集團,商王朝後期的主要戰略就是征服東夷人方。卜辭大意是不用增援襄軍,人方沒有入侵。說明人方一出便可到達襄國,兩地相鄰。

那麼商代襄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卜辭中有“自瀼至於膏”的記載,即商王從瀼地出發到膏地去。膏在哪裡?卜辭中又有“王狩膏魚,擒。”膏與膏魚當屬一地,膏即膏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遂襲我高魚。”商代膏魚應該就是春秋高魚,高魚屬魯,故址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一帶。商王去往膏地要經過瀼地,有說法認為商代襄國在山東濮縣,即今天的範縣。範縣西南一帶帶“襄”字古地名較多,可能都與這支商代襄族的頻繁流動有關。比如《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襄丘,在今山東東明縣西一帶。《左傳·襄公十年》:“衛侯救宋,師於襄牛。”襄牛,在今河南睢縣境內。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古高魚

“襄”的造字本義說法頗多,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差別較大,無法追根溯源,但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跟土地播種有關。看“襄”的甲骨文似高舉雙手或頂著個器皿,看不出耕耘的跡像。筆者以為可能跟族人敬奉土神祭祀土神有關,也許是春耕之前的一種祭祀儀式,故而引申到了播種,所以《說文解字》說:“解衣而耕。”解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寬衣勞動,一種是指翻土播種。遠古族人對土地的敬畏來自土地厚德載物的品德,“襄”字便賦予了一種新的詮釋。春秋戰國時有許多諸侯的諡號帶有“襄”字,宋襄公、晉襄公、楚襄王等等,我們都知道,諡號是國君死後才有的,是後世對其一生政績和為人的總結,一個君王的品行好壞、有無作為、結局如何憑諡號就可窺見一斑。“襄”代表“地德”,像大地一樣廣袤延伸的德行,如“闢地有德”、“威德服遠”,闢地就是開疆拓土,但前提是“有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因為能包容一切而被冠以“厚德”,開疆拓土必須具備德行,使心悅誠服的歸順,才配有“襄”,不然,頂多算“武”,比如楚武王、衛武公、秦武王等。可以想象,早期襄地沃野千里,每年春季來臨,族人們無比虔誠的祭祀完土神,興高采烈的帶著農具奔向肥沃的耕地,辛勤耕作翻土播種,祝願來年獲得大收豐。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襄的甲骨文

襄國在商王畿以東邊境,邊境以外就是夷方,夷方是商王朝東部的頑固勁敵,從商中期以來,一直在對它用兵,到了商末,東夷戰爭白熱化。商王畿東部邊境重地設有不少駐兵,襄國地境也少不了一支戍邊之師。卜辭:“王在師襄……”師襄,即襄師,商王駐在襄地的一支武裝力量,卜辭大意是商王在襄地軍營巡視。關於這支駐軍,《殷周金文集成》錄有商代銅器《小子L鼎》也可一證,其銘文:“乙亥,子賜小子?,王商 (賞 )貝在襄師(次),L用乍父己寶尊。”作器者名字L(上面一隻眼睛,下面作雙手拉弓狀)不釋,裡面提到商王在襄國軍事基地賞賜了小子L貝幣,小子L用這些錢鑄制了這尊銅器作為紀念。小子L當為商王派駐在襄地的首領,即這支襄師的最高統率。從小子L名字的甲骨文形象來看,此人擅長弓射。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襄地作為商王的田獵地和祭祀場所,商王須經常出入襄地進行各種活動。為了更好的利於統治邊緣地區,商王對襄地進行置奠,卜辭中有“……奠……在襄”的記載,這也不失為商王籠絡襄族人民、鞏固王畿防禦東部敵對勢力乘虛而入的一種手段。商王設在東部的田獵區很多,範圍很廣,上面提到的“膏魚”也有田獵區,商王每每去往膏魚,必從襄地田獵區經過。“戊寅,王狩膏魚,擒。”商王在膏魚之地狩獵,擒獲了獵物。卜辭:“獲麋兩百……在襄。”、“貞於乙酉陷麋在襄。”襄地多麋鹿,這是襄國向商王一次性進貢麋鹿兩百頭。“貞翌丁巳侑十羌,在襄。”這是商王在襄地用羌牲進行祭祀活動。

"

襄國是商的附屬國,曾被商“置奠”,闢有田獵地,並配有軍隊戍邊,是商王朝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盟國,從一到五期卜辭中均有出現。卜辭中又有“瀼”,“瀼”應該就是襄,或為襄國的一個地名。卜辭:“王其田襄,剛於河。”田襄,商王在襄地的田獵區。河,黃河,商王在去襄地的同時,要途經黃河,說明襄國近靠黃河。又見卜辭“勿益襄,人(夷)方不出於之。”人方是東夷地區最為強大的氏族集團,商王朝後期的主要戰略就是征服東夷人方。卜辭大意是不用增援襄軍,人方沒有入侵。說明人方一出便可到達襄國,兩地相鄰。

那麼商代襄國的具體位置在哪?卜辭中有“自瀼至於膏”的記載,即商王從瀼地出發到膏地去。膏在哪裡?卜辭中又有“王狩膏魚,擒。”膏與膏魚當屬一地,膏即膏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遂襲我高魚。”商代膏魚應該就是春秋高魚,高魚屬魯,故址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一帶。商王去往膏地要經過瀼地,有說法認為商代襄國在山東濮縣,即今天的範縣。範縣西南一帶帶“襄”字古地名較多,可能都與這支商代襄族的頻繁流動有關。比如《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襄丘,在今山東東明縣西一帶。《左傳·襄公十年》:“衛侯救宋,師於襄牛。”襄牛,在今河南睢縣境內。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古高魚

“襄”的造字本義說法頗多,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差別較大,無法追根溯源,但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跟土地播種有關。看“襄”的甲骨文似高舉雙手或頂著個器皿,看不出耕耘的跡像。筆者以為可能跟族人敬奉土神祭祀土神有關,也許是春耕之前的一種祭祀儀式,故而引申到了播種,所以《說文解字》說:“解衣而耕。”解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寬衣勞動,一種是指翻土播種。遠古族人對土地的敬畏來自土地厚德載物的品德,“襄”字便賦予了一種新的詮釋。春秋戰國時有許多諸侯的諡號帶有“襄”字,宋襄公、晉襄公、楚襄王等等,我們都知道,諡號是國君死後才有的,是後世對其一生政績和為人的總結,一個君王的品行好壞、有無作為、結局如何憑諡號就可窺見一斑。“襄”代表“地德”,像大地一樣廣袤延伸的德行,如“闢地有德”、“威德服遠”,闢地就是開疆拓土,但前提是“有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因為能包容一切而被冠以“厚德”,開疆拓土必須具備德行,使心悅誠服的歸順,才配有“襄”,不然,頂多算“武”,比如楚武王、衛武公、秦武王等。可以想象,早期襄地沃野千里,每年春季來臨,族人們無比虔誠的祭祀完土神,興高采烈的帶著農具奔向肥沃的耕地,辛勤耕作翻土播種,祝願來年獲得大收豐。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襄的甲骨文

襄國在商王畿以東邊境,邊境以外就是夷方,夷方是商王朝東部的頑固勁敵,從商中期以來,一直在對它用兵,到了商末,東夷戰爭白熱化。商王畿東部邊境重地設有不少駐兵,襄國地境也少不了一支戍邊之師。卜辭:“王在師襄……”師襄,即襄師,商王駐在襄地的一支武裝力量,卜辭大意是商王在襄地軍營巡視。關於這支駐軍,《殷周金文集成》錄有商代銅器《小子L鼎》也可一證,其銘文:“乙亥,子賜小子?,王商 (賞 )貝在襄師(次),L用乍父己寶尊。”作器者名字L(上面一隻眼睛,下面作雙手拉弓狀)不釋,裡面提到商王在襄國軍事基地賞賜了小子L貝幣,小子L用這些錢鑄制了這尊銅器作為紀念。小子L當為商王派駐在襄地的首領,即這支襄師的最高統率。從小子L名字的甲骨文形象來看,此人擅長弓射。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襄地作為商王的田獵地和祭祀場所,商王須經常出入襄地進行各種活動。為了更好的利於統治邊緣地區,商王對襄地進行置奠,卜辭中有“……奠……在襄”的記載,這也不失為商王籠絡襄族人民、鞏固王畿防禦東部敵對勢力乘虛而入的一種手段。商王設在東部的田獵區很多,範圍很廣,上面提到的“膏魚”也有田獵區,商王每每去往膏魚,必從襄地田獵區經過。“戊寅,王狩膏魚,擒。”商王在膏魚之地狩獵,擒獲了獵物。卜辭:“獲麋兩百……在襄。”、“貞於乙酉陷麋在襄。”襄地多麋鹿,這是襄國向商王一次性進貢麋鹿兩百頭。“貞翌丁巳侑十羌,在襄。”這是商王在襄地用羌牲進行祭祀活動。

殷商古國——襄國,國名來自耕地,帶“襄”字地名基本跟它有關

商代銅器“小子?鼎”銘文拓本

結合五期卜辭的記載,襄國應該參與了商末東夷之戰,助商王征服東夷地區。最後結局或於商末大板蕩時期被武王所滅。襄國亡後,其部分族人可能南遷到了河南襄城縣、魯山縣一帶,魯山縣南部有瀼河鄉,因境內瀼水而得名,包括再往南邊的湖北襄陽,其境內有襄山襄水,都或跟這支商代襄族來此定居有關,儘管襄陽地名來歷說法不一。傳統資料多認為各地帶有“襄”字地名源於春秋時代某些國家的國君諡號,比如襄城縣源於周襄王曾在此避難、襄邑縣(今河南睢縣)則來源於宋襄公等等,不過其中不排除商末周初社會轉型時期襄人流居此地的可能。

文/堰風

殷商古國——黎國,“黍”來自這裡,成語“黎民百姓”的由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