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三農 經濟 石嘴山 農村 寧夏發佈 2017-05-10

這裡曾經因煤而建、因煤而興,又因煤而困;在寧夏全區的經濟發展版圖上,它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可追,老工業城市面臨的轉型瓶頸一度成為困擾發展的最大難題;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和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這裡正在實現新時期的“華麗轉身”,這裡就是石嘴山市惠農區,寧夏最北邊的老牌工業重鎮,現在令人矚目的“轉型先鋒”。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在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脫水蔬菜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地將烘乾的脫水蔬菜進行挑揀、打包,不到半個月,這些產品將出現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大型超市貨架上。

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物流基地,一個個滿載增碳劑、碳化硅、PVC、雙氰氨產品的集裝箱整裝待發,這些貨物將源源不斷地出口到美國、巴西、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五一”前夕,當記者來到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採訪時,已全然感受不到老工業城市發展乏力的氣息,撲面而來的,是一座嶄新的城市在掙脫傳統產業的種種藩籬後,通過轉型發展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惠農區委書記樑福祥在談到過去五年的發展成就時,言語間充滿著堅定與自信:“過去的五年,惠農區在困難中不斷前進,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和資源型城市倚重倚能產業結構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寧煤集團戰略重心的轉移,我們勇敢迎接挑戰,主動作為,紮實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惠農區的經濟總量有了新的提升,骨幹企業帶動作用明顯,特色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現代服務業快速興起,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生態建設成果豐碩,民生福祉持續增加,黨風政風更加清明。”

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亮眼數字見證新發展

惠農區是寧夏工業的發祥地,也曾是國家煤炭開採的主戰場,寧夏的第一鍬煤、第一度電、第一噸鋼都源於這裡。然而,隨著近年來煤炭資源的逐步枯竭和寧煤集團戰略中心的轉移,曾經的工業重鎮輝煌不再,一度陷入了發展困境。

樑福祥書記說:“當你認真審視一番惠農區的產業結構就會發現,這麼多年發展,惠農區還是沒有擺脫依賴煤炭資源和煤炭加工這條路子,現在的主導產業還是冶金和化工,佔到了整個工業的60%,煤炭產業一度佔到了惠農區經濟總量的40%以上。應該說,惠農區面臨的轉型發展壓力和挑戰是非常巨大的。”面對困境,惠農區委、政府直面現實 ,果斷提出了“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發展新思路,其重點是利用先進的裝備、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惠農區用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給過去5年的發展做出完美的註解:5年來,惠農區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還是規上工業增加值和公共財政收入,都達到了2011年的1.4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0.9億元,是2011的1.4倍,年均增長9.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739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0.2億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億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長13.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5億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增長13.6%;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110元和11850元,是2011年的1.4倍和1.6倍,年均分別增長10.2%和13.1%。工業增加值83.94億元,是2011年的1.4倍,年均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1億元,年均增長7.7%。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數據證明,雖然惠農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但作為老工業基地,多年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是不可撼動的,只要找準轉型發展的路徑,惠農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視。” 面對5年發展取得的輝煌成績,樑福祥書記感慨地說。

主導加特色產業齊發力 新興與傳統產業共前行

4月27日,記者走進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棟棟標準化的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個現代化的生產線正在全速運轉。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已入駐企業21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1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冶金、電石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口岸物流三大特色產業。2016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35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工業增加值68.1億元,同比增長6%。

在寧夏中盛電纜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臺電子節距束絲機吸引了記者的視線,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臺機器可以通過電腦設定絞合節距,取代了過去人工操作,不僅減少了勞動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產品質量更有保證。據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王霞麗介紹,寧夏中盛電纜技術有限公司由國內A股上市企業中利科技集團控股子公司註冊成立,主要生產各種規格特種軟電纜、電力電纜、光伏電纜等,目前一期項目已生產,截至2016年底完成工業總產值8.8億,實現稅收近1000萬元。三期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實現年銷售額15億元以上,稅收達到6000萬元,可提供1000人的就業崗位。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離中誠塑膠不遠的寧夏中誠塑膠有限公司,PVC薄膜項目生產線已開始生產。據公司人事行政經理韓冬梅介紹,中誠塑膠是廣東中誠集團旗下子公司之一,公司計劃投資3億元,主要建設8條生產線,年產PVC薄膜5萬噸。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額50000萬元,實現利稅60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

記者瞭解到,類似中盛電纜、中誠塑膠這樣的新興產業項目在惠農區還有不少。“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延伸了當地電石化工產業鏈,還帶動了當地輕質型、科技型、環保型新興產業的發展,在解決就業方面也功不可沒,為推動惠農區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惠農區委書記樑福祥說。

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項目的同時,惠農區不忘抓好傳統產業的改造,努力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目前,嘉峰化工等一批雙氰胺生產企業在國內同行業脫穎而出,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日盛化工則通過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和產業鏈,基本實現了廢水零排放。目前,日盛實業是全球最大的發泡劑生產企業,在全球佔有了60%的市場份額。此外,像恆力鋼鐵這樣的老企業也在不斷創新發展,通過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保持了全密封的鋼絲繩在全國的技術領先地位。“遼寧艦的阻攔索就是恆力鋼鐵生產的。” 樑福祥書記自豪地說。

除工業之外,惠農區還充分發揮陸港口岸的作用,注重發展第三產業,其物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又一引擎。在提升口岸功能方面,惠農加強與天津港、曹妃甸港合作,形成了海關互認、鐵海聯運的高效運行機制。尤其是石嘴山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建設,將助推惠農陸路口岸與天津港、上海港、青島港、連雲港等多個港口開展合作,贏得保稅物流優惠政策,降低企業通關和物流成本,為石嘴山陸港經濟區及周邊企業開闢便捷、高效的進出口快速通道,填補寧夏保稅物流中心這一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發展空白。

特色產業鏈條化發展 助農增收效果看得見

談起惠農,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脫水蔬菜。記者在惠農區採訪時發現,脫水蔬菜產業作為惠農區的優勢特色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外有市場、內有龍頭、鄉村有基地的產業化格局。惠農區也已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脫水蔬菜生產加工和銷售集散地之一,對推進惠農區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惠農區紅果子鎮的寧夏發途發蔬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種植、加工、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農產品專營企業。近年來,該公司致力於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綠色生態全產業鏈,已成功開發出南瓜粉、番茄粉、脫水青椒粒等深加工高端產品,年產脫水蔬菜3000噸。目前,公司擁有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產品遠銷美國、法國、荷南等十多個歐美國家,脫水蔬菜系列產品終端市場佔有率從原來的20%提高到現在的70%。寧夏發途發蔬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正偉說:“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脫水蔬菜產品的附加值,帶動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過去1噸南瓜粒僅賣2萬元,現在的1噸南瓜粉則賣到10萬元的高價。”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帶動了當地農民收入的增加。今年50歲的惠農區廟臺鄉通豐村村民王秀梅已經在寧夏綠寶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上班10餘年,主要從事脫水蔬菜的挑揀打包工作,每個月她都能領到2600元的工資。“每天在家門口上班,家裡的生活也能照顧,一年下來還有3萬元的固定收入,我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正在生產車間上班的王秀梅一邊麻利地分揀芹菜顆粒,一邊對記者說。寧夏綠寶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脫水蔬菜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該公司通過和美國希爾瓦公司合作,從優良品種推廣、水肥一體智能化栽培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蔬菜產業化檔次,為蔬菜產品出口創出一條新路。公司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5315萬元,實現利潤468萬元。目前,公司100餘名固定職工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季節性用工量超過300人,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

廟臺鄉是惠農區脫水蔬菜產業發展集聚區,目前脫水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畝。近年來,廟臺鄉積極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引導企業承租農民土地自建基地,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脫水蔬菜產業的發展,實現農企雙贏,全鄉9家脫水蔬菜企業年生產各類脫水菜3500噸,產值7000萬元。廟臺鄉鄉長安康告訴記者,脫水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的持續增收,2016年,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5.6元,增長8.4%,增幅居惠農區各鄉鎮第二位。

樑福祥書記說:“農業在惠農區所佔分量不重,但是脫水蔬菜、枸杞、奶牛等農業特色產業揚優成勢。截至2016年底,全區農業特色產業實現產值9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80%,對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5萬多“老棚戶”遷新居 沉陷區變身園林城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在惠農區,棚戶區改造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為當地居民打開了一幅嶄新的生活畫卷。

惠農區屯園社區是2010年惠農區河濱街道棚戶區改造全面啟動後建成的新居民區,至今已有1118戶河濱轄區棚戶區居民搬遷入住。72歲的原石嘴山鋼鐵廠退休工人劉佔元老人就居住在這裡。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今日新家園。

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惠農區:轉型作翼實現低谷爬升

昔日棚戶區。

“過去居住的棚戶區,可以說抬頭黑煙遮日,低頭煤灰滿地,一件白襯衣穿一天就變黑了,現在的居住環境跟過去比簡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小區綠樹成蔭,環境優美,交通也很方便,想進城逛逛,小區門口就可以坐公交。”談起今昔居住環境的變化,劉佔元老人總有說不完的話。從1966年從部隊轉業到惠農區工作,至今已有50年的時間,劉佔元見證了惠農區的滄桑鉅變。

惠農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為石嘴山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全國各地支援西北建設的熱血青年在工礦企業附近安營紮寨,就地取材搭起一間間低矮平房,經歷歲月的滄桑已變得破敗不堪,形成了與城區環境反差巨大的“棚戶區”,居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大家期盼著能早日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子。

安居樂業是棚戶區居民的熱切期盼,經濟發展必須和改善民生要雙輪齊動。5年來,惠農區委、政府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先後實施了工礦棚戶區、煤礦棚戶區、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項目,新建棚戶區安置住房13248套,完成了河濱街煤礦棚戶區、水城民生工礦棚戶區改造任務,建成保障性住房3.2萬套256萬平方米, 5萬多戶“老棚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經過幾十年依靠重工業、依靠能源的發展模式,惠農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改善人居環境,償還生態建設歷史欠賬同樣是彰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一環。5年來,惠農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94億元對採煤沉陷區進行綜合治理,妥善安置居民1.2萬戶3萬餘人。同時,堅持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累計投資1.25億元,栽植各類樹木5.7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0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8.5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8.9平方米,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0%。惠農區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如今,一座亮麗的寧蒙邊界橋頭堡城市屹立在美麗的黃河金岸。

對於惠農區下一個五年的發展,樑福祥書記心中早有本細賬:首先是要堅決確保和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對此,惠農區提出了七個方面的總目標,即實現經濟實力有新提升、經濟結構有新進展、創新能力有新提高、城鄉發展有新面貌、民生福祉有新水準、改革開放有新突破、黨的建設有新成效。具體的目標是到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 樑福祥表示,惠農區將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其重點是發展特色冶金、精細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四大產業,建設四大專業園區,到2021年,培育形成2家百億以上的企業、5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20億元以上的企業。

“要實現上述目標,最主要的保障機制就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幹部隊伍,想落實這些任務無異於紙上談兵。我們將按照中央、自治區和市裡的要求部署,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打造一支過硬的黨員幹部隊伍,確保把黨代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樑福祥書記說。(寧夏新聞網記者 賀璐璐 楊洲 楊麗 王雪玲 視頻/馬建寧 葛龍)

稿件來源:寧夏新聞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