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生蛋助“破零”——文水縣孝義村集體經濟“破零”紀實

三農 經濟 投資 農業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7-06-16

□記者任昱通訊員張宏飛

“我們雖然在‘破零’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不夠,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要藉助全市的脫貧攻堅夏季攻勢繼續把孝義村的集體經濟搞好。”文水孝義村黨支部書記霍建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A一份“破零”成績單

文水縣孝義鎮黨委書記肖鋒為記者展示了一份成績單:從2006年起,孝義村先後投資110萬元硬化了村內水泥路7700米;投資了4.5萬元在全村安裝了80盞路燈,亮化率達到100%;投資了70餘萬元綠化、美化了村委大院,開設了老年活動中心和文化站,維修了古市樓;投資了209萬元興建了教學樓,投資了180餘萬元新建了一所幼兒園。每年給本村70歲以上老人發放300元、60歲以上老人發放200元生活補貼;村內人畜吃水全部免費;每家每戶每天的垃圾由村委出資派專人清運。2005年以前孝義村也面臨“難為無米之炊”難題,如何最廣泛調動村民積極性,村集體經濟如何“破零”……都是擺在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面前的難題。12年後的今天,孝義村村集體富了,有錢辦事讓村級黨組織腰桿硬了,共享發展成果讓農民幸福感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破零”不是終點,而是建設更高水平新農村的起點。12年,如何使一個鄉村發生這樣的變化,取得這樣的成績,帶著好奇,記者尋訪了這個“金蛋”破零的孝義村。

遵父遺言謂“孝”,兄弟相愛謂“義”,這就是孝義村村名的來歷。作為孝義鎮政府所在地的孝義村,在文水方言中又稱“好禮村”,“好禮儀”與“重孝義”有異曲同工之妙。據當地高姓祖輩傳言,大禹治水後,有人從河東遷入定居,生息繁衍。春秋時,孔子弟子子夏遊歷山川,選址在此立堂講學,設書院,成為大陵學子云集之處。子夏退老西河,後人為之立“子夏”祠(元初建),祭祀其功。村委主任張樹康介紹到:“孝義村現有1231戶,4835人,耕地5085畝,村民以農為主兼多種經營。2005年以來面對眾多不利發展因素,孝義村咬定黨建不放鬆,以集體經濟破零為抓手,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到201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達5314元,黨員人數也增加為現有的108人。2005--2008年,村黨支部連續四年被評為“四星級黨支部”;2009年,被評為“五星級黨支部”。同年,被評為“和諧文明村”和“新農村建設先進村”;之後,又被列入‘小城鎮建設重點村’。如今的孝義村,集聚了底氣,闖出了優勢。”這些成績的取得讓村委主任很是自信。

B集體智慧“栽”梧桐

孝義村五千多畝的耕地,養活了該村近五千的人口,村民歷來重視耕地,地好,陽光充足,種啥啥豐收,土地的優勢留住了人。但是,粗放式農業留住的村民是不富裕的,甚至可以說是窮的,老百姓沒錢兒,村集體戶頭上不但沒錢,而且還有七、八十萬的債。“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金錢萬萬不能!”如何解決貧困問題呢?孝義村兩委經過學習考察和反覆思謀,憑天更要憑人,盤活剩餘集體土地,最大發揮經濟價值,不僅僅是簡單流轉外包,謀劃之後村兩委決定招商引資。俗話說:“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村幹部們達成共識,要想招商引資,必須首先把投資環境搞好。“家和萬事興”,只有秩序好了,民心順了,才有可能談發展。

所以,“第一把火”就是整頓秩序,理順人心。“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沒有一個團結協作、作風過硬的兩委班子帶好頭,村集體經濟破零的目標怎麼能實現!所以整頓秩序,先從整頓村兩委班子開始。當時的村委主任,如今的村黨支部書記霍建旺依然清晰的記得自己當時在兩委會上的表態:“幹部是個甚樣樣,村裡就是個甚樣樣。從現在起,咱誰也不能再混下去了。老百姓信任咱,選咱當村幹部,咱得為老百姓著想,不能辜負老百姓對咱的厚望,只有兩委幹部團結一致,擰成一股勁,才能徹底改變咱村現狀,才能為老百姓謀利益,求發展。”通過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村幹部統一了思想,村內的黨務、村務工作逐步走入正軌。村裡選出了兩議會、監委會,大事情先由村兩委會討論,然後提交村兩議會通過,民主決策制度在孝義村得到了體現,真正實行了黨務、財務、政務公開。村裡的老百姓情通了、心齊了,感覺生活有奔頭了,鬧事的沒有了,村裡的風氣也變好了。“軟環境”搞好了,“硬件”也得跟得上,沒有土地要招商引資就是一句空話。孝義村以前有一個300畝的魚塘,原來讓一個村民承包的,承包期早就到了,因為涉及一些賠償問題,村集體一直收不回來。新一屆村兩委主動和承包人協商,通過置換的形式,賠了他7畝臨街地,做通了思想工作,把魚塘的使用權收回村裡。

C引來“鳳凰”水長流

良好的投資環境加上這300畝能合法利用的土地,還有孝義村得天獨厚的便利交通條件,這就為引來金鳳凰栽好了梧桐樹搭好了窩。

不久,經過村兩委的不斷努力,山西安泰礦用機械有限公司、興宇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吉宏達駕校等企業先後落戶該村。按當時的行情,企業租一畝地一年租金是300元,300畝一年一共是9萬元。發展集體經濟一定要細水長流,今年不能吃明年的飯,更不能吃以後的飯。經村兩議會、監委會研究決定,大膽創新,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企業大膽創新,將一畝地的年租金提高到10000元。發展集體經濟,前提是“動”,重點在“破”,核心是人,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出於長遠考慮,克服暴發戶心理,將企業佔地補償款採用借雞下蛋的方式在企業進行入股,使村集體的收益產生長期效應,並制定了否定這一模式必須經過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同意的制度。這樣,孝義村每年在企業的固定分紅就是75萬元,由此盤活了村集體經濟。同時,入駐企業還為該村閒散勞力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截至目前,孝義村在企業打工的村民人均年收入38500元。下一步,孝義村兩委計劃通過“空心村”改造和河灘地開發,一方面繼續改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繼續堅定不移地招商引資,利用該村交通便利、距離縣城較近的區位優勢,大搞生態農業休閒度假項目,繼續利用土地作壯大集體經濟的大文章。

呂梁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