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林業生態建設掠影

三農 農業 農村 林業 定西新聞網 2017-06-08

天藍地綠靚定西

——我市林業生態建設掠影

今年來,我市把管好、用好駐村幫扶工作隊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有力舉措,堅持完善機制與優化調整相結合,從嚴管理與發揮作用相結合,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隊從“駐村在崗”到“履職盡責”的良性轉變,有效發揮了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

調查摸底,找準病根施良方。結合貧困人口核查、危房排摸等工作,869支幫扶隊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瞭解村情民意,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2800個,逐村逐社訪貧問苦,每家每戶把脈施策,分析查找致貧原因六大類3500多個,制定2017-2019年貧困村幫扶規劃800個,明確“任務書、時間表、施工圖”。安定區姚家岔村幫扶隊針對貧困戶缺乏技術的問題,依託雙聯單位金川公司現場開展電焊、挖掘機、電工等實用技能操作培訓,以技術帶動及勞務輸轉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漳縣回溝門村幫扶隊長史建峰定期深入貧困戶,在全面瞭解掌握種植養殖存在困難的基礎上,協商制定了貧困戶“一對一”年度幫扶脫貧計劃。

內引外聯,改善基礎惠民生。各幫扶隊針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的實際,緊盯短板不放鬆,精準發力求實效,在全面落實省市精細、精確、精微“繡花式”扶貧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策信息靈、人脈資源廣、派出單位重視等優勢,向上抓爭取、向內抓聚集,內引外聯,左學右鑑,組織實施了通村道路建設、危舊房改造、農網升級、自來水入戶、基本醫療教育等支農惠農項目100多個,有效破解了群眾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看病難問題。岷縣秦許村幫扶隊爭取“民心橋”項目資金20萬元。渭源縣張家堡村幫扶隊大力開展民生保障項目建設,全村自來水入戶率、動力電覆蓋面達到100%,危房改造面達到98%以上。

發掘潛力,立足資源育產業。緊緊圍繞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幫助群眾增收致富這一主線,幫扶隊抓住地方政策趨向和派出單位支持機遇,通過邀請專家“講”、現場示範“學”、引進項目“扶”等方式,理清發展思路,激發內生動力,努力探索真正適合貧困群眾發家致富的門路。岷縣納古村幫扶隊依託醫藥公司技術支持,引導貧困戶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通渭縣何山村幫扶隊立足乾旱山區實際,著重培育“千畝核桃基地”、全膜玉米種植及“京紅1號”蛋雞養殖產業。臨洮縣三益村幫扶隊以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為契機,通過引進大浪、金銀花生態園等項目,著力打造鄉村休閒旅遊致富路。

要問定西春天裡最耀眼的裝扮是什麼?毫無疑問:老布鞋、勞動服,持鐵鍬、扛钁頭。

到了植樹的日子,定西的幹部職工們每天早上不到9點就揣著饃饃上山。一棵苗子一瓢水,從山腳到山頂,曲曲彎彎的十幾裡山路,桶挨桶,人相連,成了一條運水的流水線。

一個單位一座山頭。定西近250個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駐定部隊及學校積極投身造林綠化實踐,以人頭定任務、以領導定責任。十餘年下來,累計完成義務植樹面積4.8萬餘畝,全市七個縣區周圍面山基本綠化,天定、平定高速等通道造林初見成效。

不僅綠荒山,還要美山川。近年來,我市通過密植、多樣化樹種栽植、水利工程配套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面山綠化效果,美中“補”足。

劉長貴佈滿皺紋的臉上泛著喜滋滋的笑容,老一輩人怎麼也想不到如今東山頂上的松柏能有3米高,一路上,野雞、野鳥“撲撲”地飛來飛去,腳底下踩的盡是綿軟的腐葉……

房前屋後有樹,村旁、路旁、田旁、渠旁有綠。“四旁”綠化提升農村“顏值”。

站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村口,環村的樹木讓村民的房屋若隱若現。

許志強、許志剛,這個村的“傻”兄弟,在過去的近50年裡,在不適合人類居住之地,將400畝綠樹填滿了溝壑與荒野。

樹高了,山綠了,人老了。老哥倆說還要一直種下去,直到爬不動山,但到時往山腳一站,看著滿山的樹,死也瞑目。

在定西廣袤的黃土旱塬上,數以萬計的農民像志強、志剛一樣,把一顆顆刺槐、小松柏等抗旱植物,從家門口的坡地,一直栽到遠處綿延的荒山……

播一片林

“二郎山上松樹多,青峰高高步雲端。”唱著“花兒”的岷縣中寨鎮川都村70多歲的李想順老漢說,以前二郎山哪有這麼好看,為了種出更多糧食,大家到山上開荒種地,人折騰地、地折騰人,山成了“和尚頭”“柴火身”。

多年來,我市以組織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為重點,在乾澀的黃土地上播下一片片林。

自退耕還林等“綠色”工程實施以來,岷縣和定西其他縣區一樣,按照“長遠規劃、分年實施”的方式,將境內25度以上的坡耕地整山系、整流域一次性規劃為退耕區域,栽植以刺槐、山毛桃、山杏為主的生態林。

如今的二郎山,叢林茂密,鳥語花香。登高望去,蓬勃發展中的岷縣縣城盡收眼底。

一座座山由“皮包骨頭”變得“珠圓玉潤”,這背後,是定西曆屆領導幹部薪火接力的感人傳奇。

馬鵬龍,安定區馬家岔村黨支部書記,先天手部殘疾。可就是這樣一位同志,每到造林任務下達後,總是身先士卒,上山挖坑、提水植樹。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老馬至今都記憶猶新:山坡上地陡,站穩都難,只有跪在地上,用鍬一點一點的刨,先把石塊刨出,再挖出土,圍成魚鱗狀,一來二去這手上就都是血泡,等完成任務,血泡就成了厚厚的繭片。

談到今後的想法,他說想再爭取一些退耕還林的土地,讓不適宜耕作的山地變成齊刷刷的林子。

惡劣的條件錘鍊著幹部的意志,模範的作用激勵更多群眾加入。這個村兩位60多歲的老人李建仁、馬建良,看到村幹部帶頭上山植樹,再也坐不住了,“咱也得種樹,給子孫們栽個發財的根”。

種活一棵樹比養一個孩子還難,定西人通常這樣形容種樹的不容易。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為了保證造林的成活率,林業部門嚴把種苗關和栽植關,安排技術人員在植樹期間蹲點指導,一跟到底。管護期間對成活率低、造林質量不高的地段安排補植補造。

山川樑茆間的一棵棵樹木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一毫米的成長,都凝結著管護人員的心血,見證著定西市各級黨委幹部將生態建設扛在肩頭,記在心頭的責任。

十餘年下來,定西的森林面積達到360.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末的11.4%增加到2016年底的13%。

富一方民

“紅彤彤的蘋果,金燦燦的收益。”說這話的是通渭縣隴川鄉菜子村村民南瑞,這個村毗鄰靜寧、秦安,長期以小麥、洋芋、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為主。

通渭縣自2012年以來,把發展林果產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促農增收的重要措施,科學規劃、大力投入,尤其是蘋果種植,在地理優勢和政府推動的作用下,漸已形成“氣候”,成為農民致富的“新亮點”。

南瑞說:“我算種的遲的,但這些年孩子上學、家裡蓋房、買車全靠果園。我們村靠賣蘋果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很多,蘋果樹成了我們的‘搖錢樹’。”

來到臨洮縣洮陽鎮車劉家村,在這個村曹家坪社舉辦的中國•臨洮第二屆紫斑牡丹文化旅遊節正值節日期間,一個小小的村子,停滿了各地牌照的車。

“我平常在外地打工,專趕這兩個月回來擺點小攤,沒想到就這幾日,每天都有不下千元的收入。”村民王俊的燒烤攤前圍滿了人,他說,以前光想著去外面掙錢,這些年縣上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如今村裡依託牡丹園,風風火火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越來越多的人吸引而來,我尋思著開個小賣部,也不用去外面掙辛苦錢了。

近年來,臨洮縣按照“在農業生產上嫁接旅遊,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就地融合、互動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優勢特色花卉——牡丹上大力投入開發,以牡丹為媒,一條“美麗產業鏈”正在悄然形成。

大地添彩、農民增富。和通渭的蘋果、臨洮的牡丹一樣,其他縣區也在各自特色的經濟林果上大做文章,加快經濟林建設,生態效益經濟化,經濟效益生態化,漳縣的油用牡丹、隴西的核桃,也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經濟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五大林業產業模式。2012年以來依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全市蘋果、核桃、梨、花椒、杏等經濟林果種植面積達到110萬畝,總產值11.6億元,林果農戶達30多萬戶,林果經濟為全市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窮山惡水”之間掙扎的定西人,渴望山川秀美的定西人,滿懷“播綠”豪情,十餘年來,幹部帶頭一批又批,群眾植樹一個接一個,山頭綠了一座又一座。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昔日干澀的黃土坡正在女大十八變,山川秀美、綠色宜居的美麗新定西面朝我們走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